攝影by 豆豆先生(幹登榮)
這幾次回臺灣,都到校園裡與大學生分享,來大陸近七年的看見、想法,以及過往的工作經驗和生活軌跡,希望能給青春迷茫的臉龐一些啟發及建議。
————————————————
喜歡以這個做開場白,剛開始跟老公交往時,他老是喜歡取笑我「小臺灣」,我總是很不服氣地說,哪裡小了,怎麼小了,哼…
後來才知道,其實,地域大小、人口多寡,確實造成很多不同的影響,甚至是深根在血液思想裡的。
比如,在演講中,說起先生是河南人,過年我們從杭州開車回家,去程不堵車1000公裡,大約11小時左右抵達。回到家,親戚們詢問回家方式及時間,多是異口同聲地說「11小時阿,那很快阿」。說到這裡,臺下的學生多會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1000公裡,11小時,很近?很快?!開玩笑吧。因為臺灣從臺北到高雄,不過才350公裡,4小時就可以從臺灣北到南了,1000公裡都能從臺北到高雄,再從高雄回到臺北、再回到高雄了。這叫很近?
而臺灣這樣的地域大小,會讓普遍的臺灣人,對於車程的忍耐力較低,甚至會鬧出笑話。不只一次聽過臺灣朋友說:「來大陸,千萬不要相信路人跟你說「很近」,騙人的,哪裡近了,都超遠的」其實不是」騙」,只是彼此認定「近」的概念是大不相同,更不要說對於像春運時報導」回家要花三天三夜」的狀態,難以想像、無法忍受。
————————————————
演講中,我常舉一個例子,在北京工作時,有很多從全國各地來的北漂。記得以前店裡有個營業員,為了還做這樣一份基本工資3500元人民幣的工作,必須轉好幾線的地鐵、公交車,每天、單趟幾乎要花近2小時的時間,無論下著雪,還是40度的無空調地鐵,甚至因為租金過高,所以要住在2小時車程外的一間地下室裡的一張床位。我問臺下學生,能像這位營業員般工作的舉手?沒有人舉過手。就連我自己也沒有辦法。
————————————————
喔..對了,還有天氣。臺灣的天氣相對國內,溫和許多,地方的溫差也很小。冬天一般十幾度,如果有低於5度,大概就算是「超強寒流、低溫特報」,城市裡基本上不會下雪,而夏天雖會有38度的可能性,但是突破40度,很少。比起地方大、差異大的大陸,再怎麼冷也稱不上冷,再怎麼熱,也不好意思說熱。以另外角度來說,就是得生活在超過以往經驗的天氣溫度時,可能都是另一種挑戰或者忍受。
————————————————
除了這個以外,地域小、人口少,較容易有的致命短板是對於市場的規模性及高度的評估狹隘。臺灣大概2千多萬人,相對13億的人口,實在很少,所以導致對於市場的規模性,容易在思維上被制約。印象很深刻,某次在課堂上,有個在淘寶上做帽子批發零售的同學,舉手問了老師問題,大概是這樣的對話內容:
「老師,我真的困擾帽子生意做了五年了,還是一直無法突破。營業額太低,所佔的市場份額太小。」
「那你們現在一年大概可以做多少營業額。」老師也十分認真地響應。
「真的很少,我都不好意思說。」
「沒事,你說說看,這樣我才能幫你想辦法。」
「現在一年大概就做三、四千萬。」當然這裡說的是人民幣。
同學說到這個營業額時,我倒抽了一口氣,以臺幣算起來,近2個億了。我也想聽聽老師怎麼回應。
「三、四千萬阿…那真的很少耶,我們一起來討論該怎麼做。」老師很真誠地說。我知道他是打從心裡真的覺得這樣的營業額很少、市場佔額很小。
這個故事我說過很多次,每次問臺下同學,覺得以帽子來說,年產值2億臺幣」很少」嗎?市場佔比很低嗎?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會驚呼,2億臺幣耶,2億臺幣耶….怎麼會少。如果一頂帽子200元臺幣,要賣100萬頂,都已經佔所有臺灣人口的5%了,而且僅是1年。
同學們會如此讚嘆,在我解讀裡,就是因為生活環境、經驗不同,導致思考市場規模性的局限性造成的。
————————————————
就像某次我與臺灣著名廣告公司老闆聊天,說起他們在臺灣接案的起點,是200萬,而那次他來參加大陸的廠商對接會,同一公司在大陸的接案起點,也是200萬,只是換成人民幣而已。目前人民幣與臺幣的比值,大約1比5,也就是5倍的價格。我想,能夠承受起這樣的廣告公司企劃報價,肯定是能夠帶來的相對收益是更高的、市場份額是夠大的。而即便是臺灣這麼著名的廣告公司老闆,也都會驚嘆這樣市場性差異,可想而知,一般人去思考市場及商業模式的起點及規模的可能不足。
————————————————
當然,我表達的,並不是以所謂「臺灣人」或者「大陸人」來區分,而是在說從小生長環境、生活經驗、眼界會給人很多的影響,不管是身體上的承受程度,或是心理對很多事情的觀點以及判斷,當然往深理說,甚至會影響創造企業的商業模式及市場運作。
「那我們該怎麼辦?」很多學生在演講結束後會問。
我的建議很簡單,不想做「小臺灣」,那就要有「大視界」,更多體驗、更大挑戰、更高眼界,擁抱更豐富的自己。
「牛頭馬嘴」:生活,不只活著~
臺灣姑娘的碎碎念想,下周三晚上8點見
長按二維碼關注「牛頭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