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活的近代史的礦區。在『紅色起點』的書寫中,看到了新時代上海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對這座精神富礦的挖掘與精神傳遞。」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評論家何向陽說,「重點文學創作工作要發揮『釘釘子』的精神,如何發揮作家的創作特長,尤其是發揮青年作家的作用,保證主題創作的格局、視野、專業性,上海走在全國前列。希望『紅色起點』是一個起點,未來誕生更多有感染力、影響力的作品。」
作為中國作協「建黨百年」系列首場大型線下研討會,11月22日下午,京滬評論家、作家相聚在上海作協,圍繞「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項目各抒己見。
紅色題材文學創作不斷推進
2016年起,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作協發起的「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確定了一部主作品和多部分專題的架構。其中,系統描述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起點》由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擔綱,分主題分別聚焦中共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個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黨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個文學組織——左翼作家聯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上海的誕生、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上海大學。六部作品由上海多位作家擔綱,以文學紀實的手法涵蓋建黨初期我黨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奮鬥歷史,至今年5月已經出齊。
「6部記述中共早期奮鬥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品第一次以整體面貌呈現,這是上海文學界為迎接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獻上的具有特色的禮物。」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6部作品原定的體量為每部6至8萬字,收集資料、實地探訪的過程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激情,完成的作品均超過10萬字,6部作品合計約90萬字。
今年9月,「紅色起點」第二期選題已經啟動,明年「七一」前將推出新一批作品。王偉表示,「紅色起點」創作繼續推進,並擴展延伸到黨的光輝奮鬥歷程的其他階段,將進一步帶動上海紅色題材文學創作和紀實創作的總體水平。
史實的文學重構考驗作家能力
「寫好紅色題材,實際上是對作家寫作能力的一種挑戰。」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的觀點得到與會評論家的認同。
「首先要解決歷史資料的稀見性、權威性與豐富性,其次是資料收集後的文學重構。」《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評論家劉瓊點評了講述平民女校的《巾幗黎明》,「作者楊繡麗以詩人的筆觸和女性的視角,以人帶事,細膩、感性地講述人的命運和成長,給讀者以親切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將這種寫法定義為「列傳體」,「紅色題材作品要具備史學品格,這部作品抓住了中國婦女運動起源性的根本特點,那就是與革命的緊密聯繫,不僅適合普通讀者閱讀,也具有一定學術和理論價值,相信對海外讀者和學術界亦有吸引力。」
在評論家們看來,善於捕捉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是「紅色起點」叢書的創作特點與亮點。「比如《白紙紅字》,全景式地描繪左翼作家聯盟的歷程,相當於作家寫作家,寫文學界的事。」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張陵說,作者程小瑩從大處著眼,從人物和故事入手,特別是把中心人物魯迅講清楚了。楊揚認為,程小瑩對左翼文學的群像式展示具有海派文學的色彩,「和以往呈現左翼文學、革命文學的筆觸有所不同,呈現出了在上海這座城市文學氛圍中的人物活動,呈現了海派革命者的形象。」上海大學中文系副主任許道軍提出,從歷史爬梳到事件的故事化,紀實文學的文學性是對作家們的考驗。
凸顯上海城市紅色基因的系統性
在六部作品表現的中共早期奮鬥歷史中,有的過去鮮為人知,有的已被反覆書寫,這對作家們的創作提出了不同的挑戰。閱讀《新漁陽裡六號》之後,中國作協創研部綜合二處處長納楊直言「為作者陳晨的創作態度點讚」,「閱讀整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家對史實的用力不僅顯示在文末所附的參考文獻中,對史實的敬畏應該是紅色題材文學創作的基礎。」
「上海是一座紅色的城市,這種『紅色』並不簡單,而是在斑駁的色彩中凸顯出來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羅崗談到吳海勇的作品《起來》,「《義勇軍進行曲》如何產生的過程,不少人寫過。這部作品的特點是把《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放到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義勇軍進行曲》與左翼電影的關係,左翼電影與上海電影的關係,上海電影與上海文化的關係,層層剖析,再造了國歌產生的環境——這朵絢麗的花究竟是長在什麼樣的樹上,這棵樹又是根植於什麼樣的土壤中。比起講述一個國歌如何誕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把這片土壤描繪出來。」
「這六部作品沒有直接講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上海這座紅色城市的淵源與根脈。」《文藝報》總編輯、評論家梁鴻鷹說。「這套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揭示了上海作為『紅色起點』不光是黨的誕生地這一件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教育、文化、工人運動等方方面面,在組織架構、思想基礎、人才隊伍等各個層面,紅色基因早已在上海這座城市滲透。」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副主任李曉東說。
「在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來臨之際,文學界有責任對此做出梳理和記錄,發出屬於文學的聲音。」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說,在還原歷史真實、放大紅色精神方面,文學應該發揮獨特的作用,「回到起點、回到黨的誕生地,這是一套成規模、成系列,拿得出手、有分量的文學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