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只是黨的誕生地,「紅色起點」揭示更多第一次的秘密

2020-12-24 上觀

「上海是一座活的近代史的礦區。在『紅色起點』的書寫中,看到了新時代上海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對這座精神富礦的挖掘與精神傳遞。」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評論家何向陽說,「重點文學創作工作要發揮『釘釘子』的精神,如何發揮作家的創作特長,尤其是發揮青年作家的作用,保證主題創作的格局、視野、專業性,上海走在全國前列。希望『紅色起點』是一個起點,未來誕生更多有感染力、影響力的作品。」

作為中國作協「建黨百年」系列首場大型線下研討會,11月22日下午,京滬評論家、作家相聚在上海作協,圍繞「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項目各抒己見。

紅色題材文學創作不斷推進

2016年起,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作協發起的「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確定了一部主作品和多部分專題的架構。其中,系統描述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起點》由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擔綱,分主題分別聚焦中共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個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黨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個文學組織——左翼作家聯盟、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上海的誕生、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上海大學。六部作品由上海多位作家擔綱,以文學紀實的手法涵蓋建黨初期我黨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奮鬥歷史,至今年5月已經出齊。

「6部記述中共早期奮鬥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品第一次以整體面貌呈現,這是上海文學界為迎接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獻上的具有特色的禮物。」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說,6部作品原定的體量為每部6至8萬字,收集資料、實地探訪的過程激發了作家們的創作激情,完成的作品均超過10萬字,6部作品合計約90萬字。

今年9月,「紅色起點」第二期選題已經啟動,明年「七一」前將推出新一批作品。王偉表示,「紅色起點」創作繼續推進,並擴展延伸到黨的光輝奮鬥歷程的其他階段,將進一步帶動上海紅色題材文學創作和紀實創作的總體水平。

史實的文學重構考驗作家能力

「寫好紅色題材,實際上是對作家寫作能力的一種挑戰。」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的觀點得到與會評論家的認同。

「首先要解決歷史資料的稀見性、權威性與豐富性,其次是資料收集後的文學重構。」《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評論家劉瓊點評了講述平民女校的《巾幗黎明》,「作者楊繡麗以詩人的筆觸和女性的視角,以人帶事,細膩、感性地講述人的命運和成長,給讀者以親切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將這種寫法定義為「列傳體」,「紅色題材作品要具備史學品格,這部作品抓住了中國婦女運動起源性的根本特點,那就是與革命的緊密聯繫,不僅適合普通讀者閱讀,也具有一定學術和理論價值,相信對海外讀者和學術界亦有吸引力。」

在評論家們看來,善於捕捉關鍵人物與關鍵事件是「紅色起點」叢書的創作特點與亮點。「比如《白紙紅字》,全景式地描繪左翼作家聯盟的歷程,相當於作家寫作家,寫文學界的事。」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張陵說,作者程小瑩從大處著眼,從人物和故事入手,特別是把中心人物魯迅講清楚了。楊揚認為,程小瑩對左翼文學的群像式展示具有海派文學的色彩,「和以往呈現左翼文學、革命文學的筆觸有所不同,呈現出了在上海這座城市文學氛圍中的人物活動,呈現了海派革命者的形象。」上海大學中文系副主任許道軍提出,從歷史爬梳到事件的故事化,紀實文學的文學性是對作家們的考驗。

凸顯上海城市紅色基因的系統性

在六部作品表現的中共早期奮鬥歷史中,有的過去鮮為人知,有的已被反覆書寫,這對作家們的創作提出了不同的挑戰。閱讀《新漁陽裡六號》之後,中國作協創研部綜合二處處長納楊直言「為作者陳晨的創作態度點讚」,「閱讀整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家對史實的用力不僅顯示在文末所附的參考文獻中,對史實的敬畏應該是紅色題材文學創作的基礎。」

「上海是一座紅色的城市,這種『紅色』並不簡單,而是在斑駁的色彩中凸顯出來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羅崗談到吳海勇的作品《起來》,「《義勇軍進行曲》如何產生的過程,不少人寫過。這部作品的特點是把《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放到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義勇軍進行曲》與左翼電影的關係,左翼電影與上海電影的關係,上海電影與上海文化的關係,層層剖析,再造了國歌產生的環境——這朵絢麗的花究竟是長在什麼樣的樹上,這棵樹又是根植於什麼樣的土壤中。比起講述一個國歌如何誕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把這片土壤描繪出來。」

「這六部作品沒有直接講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上海這座紅色城市的淵源與根脈。」《文藝報》總編輯、評論家梁鴻鷹說。「這套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揭示了上海作為『紅色起點』不光是黨的誕生地這一件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教育、文化、工人運動等方方面面,在組織架構、思想基礎、人才隊伍等各個層面,紅色基因早已在上海這座城市滲透。」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副主任李曉東說。

「在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來臨之際,文學界有責任對此做出梳理和記錄,發出屬於文學的聲音。」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說,在還原歷史真實、放大紅色精神方面,文學應該發揮獨特的作用,「回到起點、回到黨的誕生地,這是一套成規模、成系列,拿得出手、有分量的文學收穫。」

相關焦點

  • ...黨的誕生地」挖掘宣傳工程擦亮上海「紅色文化」金字招牌 讓...
    央廣網上海1月18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今天,「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正式啟動。自2016年起,上海全面啟動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包括發掘保護、理論研究、新聞宣傳、文藝創作、社會宣傳、教育培訓、紅色旅遊7方面任務。
  • 展望丨擦亮「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名片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將在主題出版的山嶺上再攀高峰,擦亮「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名片。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上海人民出版社獲悉,2021年,該社將以「黨的誕生地主題出版中心」建設為抓手,全力以赴做好建黨百年主題出版工作。
  • 新華社述評:從勝利走向勝利——百年華誕之際致敬黨的誕生地上海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月1日電(記者季明 周琳 吳振東)當黃浦江畔的外灘鐘聲在午夜零點準時鳴響,奔騰向前的時光之河終於行至一個特殊的年份——2021。這一年,中國共產黨迎來自己的百年華誕,黨的誕生地上海也將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 挖掘16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黨的誕生地」文創套組亮相
    「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創套組亮相。紅色文創套組中,包含限量筆記本、純銅書籤、膠帶、便利貼、紙質文件夾等產品。  為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由市委宣傳部指導、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東方網共同研發的「文物新說·話解放」紅色文創產品套組昨天正式亮相。主創團隊通過挖掘16件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研發了10件實用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文創產品,為「黨的誕生地」增添一抹文化亮色。  主創團隊充分利用一大會址的館藏資源,經過多重篩選,留下16件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文物進行挖掘、開發。
  • 回看「紅色起點」,站在當代的角度寫歷史
    11月22日,建黨百年系列研討之「紅色起點」系列作品研討會在上海作協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和上海作協主辦,上海作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馬文運主持會議。2016年,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作協發起「紅色起點」主題紀實文學創作項目。
  • 黃建新新作《1921》在黨的誕生地開機,意為為黨慶生
    導演黃建新在開機儀式上說到:&34; 無論是全方位護航還是今天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9周年之時,於黨的誕生地、精神家園為電影造勢,背後深意都不言而喻——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這是上海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
  • ...挖掘宣傳工程擦亮上海「紅色文化」金字招牌 讓初心薪火相傳
    央廣網上海1月18日消息(記者楊靜 林馥榆)今天,「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正式啟動。自2016年起,上海全面啟動實施「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包括發掘保護、理論研究、新聞宣傳、文藝創作、社會宣傳、教育培訓、紅色旅遊7方面任務。
  • 青年演員「對話」大歷史,迎接建黨100周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在滬首演
    上海首部迎接建黨100周年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今晚(4日)在中國大戲院首演,同時開啟了該劇百場巡演的序幕。這也是演藝大世界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創排的首部紅色舞臺作品。田沁鑫介紹,為了將四十六萬字的原著生動地呈現在舞臺上,主創團隊參考大量珍貴的史料和歷史內容,採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紀實手法,以多媒體形式集中生動全面地講述了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前至193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遷往江西的12年間,發生在上海的紅色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發展及壯大的歷史過程。
  • SMG七一特別排版,精品力作獻禮黨的生日
    「紅色演出」報導圍繞近期復演的「紅色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讚頌這部舞劇所蘊含、傳遞的共產黨人永不消逝的「精神電波」,展示上海文化演出市場在疫情過後的自我振興。「紅色教育」報導則忠實紀錄龍華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的別開生面的紅色黨課,講述中共創始人陳獨秀之子——陳延年、陳喬年為黨的崇高事業獻身龍華的英勇故事,弘揚上海的紅色文化和基因傳承,為觀眾帶來英烈精神的洗禮。
  • 上海出品影片《1921》定檔:用一部真正意義的電影大片,詮釋「百年正青春」的起點
    再創作同類題材,也同樣集結了中國電影界的強大團隊、優秀演員,他希望《1921》將以一部真正意義的電影大片來詮釋「百年正青春」的起點。《1921》官宣出演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演員陣容。在新的國際視野下再現建黨風雲,也為上海這座「黨的誕生地」留下紅色影視資源從《建黨偉業》到《1921》,日曆走了近十年。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動計劃成果上海「紅色文化」為何永葆...
    ——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屆時,更多的人能感受這融入城市肌理的紅色因子。
  • ...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舞臺劇《紅色的起點》巡演全國
    來源:北京晚報昨晚,由田沁鑫擔任總導演,根據已故著名作家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改編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行首演暨百場巡演啟動儀式
  • 總決賽只是起點,更多「好聲音」將在武漢唱響
    而在武漢這座有著知音佳話、音樂人才輩出的城市,這一場比賽只是起點,還將有更多「好聲音」在此生根、萌芽、成長。長江日報記者獲悉,武漢文發集團、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在東湖音樂公園、音樂產業基地等項目的建設上展開合作,為武漢培養更多音樂人才,形成文化產業生態圈,讓武漢「好聲音」更加響亮。
  • 田沁鑫將葉永烈名作《紅色的起點》搬上舞臺
    昨晚,由田沁鑫擔任總導演,根據著名作家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改編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行首演暨百場巡演啟動儀式。今年5月剛剛辭世的著名作家葉永烈所著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是其「紅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 田沁鑫將葉永烈名作《紅色的起點》搬上舞臺
    昨晚,由田沁鑫擔任總導演,根據著名作家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改編的大型意境多媒體舞臺劇《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上海的中國大戲院舉行首演暨百場巡演啟動儀式。今年5月剛剛辭世的著名作家葉永烈所著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是其「紅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 三大樂團攜手 新人新作亮相 在黨的誕生地「唱支山歌給黨聽」
    上交新年音樂會現場 記者 郭新洋 攝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當熟悉的旋律響徹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當女高音龔爽清澈透亮的歌聲迴蕩,這支傳唱了幾代、影響無數人的歌曲,也瞬間溫暖了在寒風中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  全套中國班底  2020年12月31日晚,以「唱支山歌給黨聽」為主題的2021上海新年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
  • 上海電影獻禮建黨百年,《1921》進入打磨精品攻堅期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早在2016年就開始圍繞獻禮建黨百年策劃選題,第一時間把《1921》列為重點扶持項目。作為影片的出品方、主投主創方、重要取景地,上海給予作品一路護航的深意不言而喻——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講好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故事,是這座城市作為黨的誕生地的政治站位;充分發揮電影創製優勢,保障一部真正主流大片的完成,則是上海正在建設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的責任擔當。
  • 上海路名 中國「密碼」丨上海瑞金路:「紅色道路」上探訪「紅色...
    編者按:翻開上海地圖,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這座城市的大量路名,是用中國眾多省區市縣的名稱來命名的。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上海路名,對應著中國革命的紅色地標,記錄和紀念著偉大的革命歷程。上海的這些路名是怎麼來的?
  • 《1921》在上海有四五十個勘景地,他們為拍好「黨的誕生地」起到...
    上海出品獻禮建黨百年的重大電影項目《1921》日前宣布定檔明年7月1日,引發大眾關注。電影的一大亮點,是對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的城市面貌、風土人情及文化思想全景還原,著重表現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必然選擇,體現其唯一性與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