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如何不被人工智慧取代?

2021-02-23 律師實務圈

  

律師如何不被人工智慧取代

先從不久前熱播的一部律師題材的電視劇說起。

劇中所謂的精英律師,對法律條文幾乎倒背如流:某某某行為,觸犯了某部法律第某條第某款,應承擔某某某法律責任。

高大上的律師形象羨煞不少法律人,也多多少少迎合了普羅大眾心目中理想的律師幻象,為「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說法增添了略顯蹩腳的註解。

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博人一哂,不可較真。

其實我們法律人明白,現實生活中的律師大多不是這樣的,至少精英律師不應該是這樣的。

「複讀機」式地複述法律條文,繼而直接涵攝事實,最後得出三段論式的結論。這是實習律師也能做到的事情,應該不是真正精英律師的「九陰真經」。

最緊要的是,只會背述法律條文、形式化適用法律的律師是最容易且最先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律師。

因為

人的記憶能力和簡單的形式邏輯推理能力

難以望人工智慧之項背

阿爾法圍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事實

早已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什麼樣的律師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律師職業的屬性。律師類似醫生,都是知識加經驗的職業。

你把醫學方面的書全背下來,了解了所有的手術操作規程,能直接上手術臺做腦外科手術嗎?

恐怕不行——除非被害人承諾你可以拿他的生命開玩笑。

外科醫生除了必備醫學專業知識,更需要經年累月的實踐磨鍊和經驗積累。

律師也大抵如此。

即便你把所有法律條文都記得滾瓜爛熟(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也不一定會適用到具體案件中,也未必能幫助當事人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傳統的醫生和律師培養模式都是師傅帶徒弟的言傳身教模式。

另外,律師還有別於醫生之處:醫生主要解決的是病人的肉體痛苦;而律師需要滿足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各種利益訴求——物質的,精神的;人身的、財產的。

而且,當事人打官司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公平正義——「不蒸饅頭,爭口氣」!正像當年電影《秋菊打官司》裡的秋菊一樣(當然,追求公平正義還要考量成本、代價和效率,但秋菊打官司張揚的對公平正義執著追求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律師通過訴訟和非訴訟方式,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過程,其實就是熨平當事人失衡的心理、理順不和諧人際關係、維護社會安定有序、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溫度的過程。

從這個視角看,毋寧說律師是人們的心理醫生。

我們再看看人工智慧的特徵。

人工智慧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

對於人的思維模擬,人工智可以選擇兩條路徑,一是結構模擬,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製造出「類人腦」的機器;二是功能模擬,暫時撇開人腦的內部結構,而從其功能過程進行模擬。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產生,便是對人腦思維功能的模擬。

人的思維是有位階的分層體系。

大致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

初級思維是粗加工的,即對信息數據進行計算、搜集、整理、形式邏輯推理等初步加工的過程。

比如律師助理從事的法律條文、司法解釋、案例的搜索、分類、匯總,然後得出初步的結論和可能的結果,提供給主辦律師。這項工作,會逐步被人工智慧取代。

中級思維是總結規律、制定策略、溝通交流、梳理寫作。這些都是從業經歷中的隱形經驗,不是邏輯指導的結果,而是來自於日常職業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

這方面,人工智慧目前還達不到人類的思維水平,或者說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有可能達到。

高級思維是發現一個歷史時期法律、經濟、社會運行的宏觀規律,並根據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來提供制度上的解決方案。

這是人類和人工智慧的分水嶺。

人工智慧達到這個思維層次之時,就是人類被人工智慧取而代之之日,而不僅僅是取代律師的問題了——但願這是天方夜譚式的空想。

回到本文標題,律師如何不被人工智慧取代呢?筆者不揣淺陋,提出如下個人管見:

一是涵養「辦別人的案子,就是辦別人的人生」的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學會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經常站在對方角度觀察、分析、理解問題,體悟當事人的法感和理性公民的樸素情感;秉持古道熱腸,扶危濟困,救人於水火之中。

強化同理心,提高共情能力。

這些都是冷冰冰的人工智慧無法具備的。

二是構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超廣角的系統性思維。

要跳出案子辦案子,把案件放在具體的社會圖景和現實場景中,學會綜合運用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手段全方位謀劃辦案思路,把訴訟和非訴訟(包括仲裁、調解等)途徑相結合,讓法庭辯護代理和庭下溝通交流相得益彰。

儘可能窮盡法律的、行政的、社會的手段,實現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融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的實踐歷練。

既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讀萬卷書;更要在實踐中學習提升自己,行萬裡路。

通過虛心向同行學習取經,特別是吸納業界翹楚的經驗心得,為我所用,補齊自身能力的短板;通過承辦不同類型的案件,積累自己的專業經驗;通過經常性省察辦案得失,追求專業精細化、完美化。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時代未來的那些職業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但到底什麼工作才更不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淘汰呢?BBC為了找出這樣一個答案,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系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 HR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簡單的、流程的、按部就班的工作絕對會被人工智慧代替,人工智慧甚至會成倍優於人工HR的水準和正確率。而這些工作恰恰是我們日常花費大量時間的事務,如表單、入離職、發薪酬,甚至高級一些,招聘、評估、數據分析、日常決策等。但是,HR還有一部分創新的、突破的、走心的工作,或者說功能,我認為完全不可能被人工智慧代替(至少從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來看)。
  • 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崗位有以下共性:遠離決策的執行層末端
    更嚴峻的是,你會對熟習經手業務鏈條,但看不清整個業務體系是如何運轉的,慢慢被動接受「螺絲釘化」的命運,再也跳不出去。3、被人工智慧取代李開復在今年4月接受採訪時說,「人工智慧將快速爆發,十年後50%的人類工作將被AI取代。」的確,很多沒有技術含量、又不太需要動腦子的工作,會被AI取代是大概率事件。
  • 研究顯示:五分之二IT行業高管認為2030年人工智慧將取代他們的角色
    打開APP 研究顯示:五分之二IT行業高管認為2030年人工智慧將取代他們的角色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18 11:10:26
  • 【韋達觀】AI能否取代人類思維?盤點人工智慧電影套路
    其目的只有一個:防止被取代和消滅。AI能否取代人類思維?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知識而沾沾自喜,不應該因為我們不那麼完美地創造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知識應該讓我們謙卑,而不是驕傲。不論科學家如何努力鑽研,他們還遠遠不能創造一個人。你可以接好你的電腦主板,把一個個線路相連,然後進行編程創造出人工智慧,但是當你把機械線路和大腦的神經元相比,你覺得哪一個創造更為神奇?兩種線路的運作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哪個更加精妙?
  • 人工智慧搶工作啦,想穩保「鐵飯碗」未來要學習這些專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從這個角度出發,人工智慧現在已經真的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了。這還只是生活應用領域的,可以假象,未來的專業性著作,大型文學著作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慧翻譯。當然,一個頂尖的優秀翻譯不會被取代,因為需要他們為作品灌入靈魂。翻譯崗位相關專業:英語,外國語言文學,翻譯,商務英語。了解完這幾個未來很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崗位和工作之後,我們接來下看看哪些工作崗位最不容易被取代吧。
  • 「法律+科技」領軍者國際峰會舉辦 人工智慧正改變法律行業
    超過600位法律+科技界學術和實戰領袖、商業機構代表、司法機關實踐者、法學學術專家、法律網際網路精英、優秀律師和上百位頂級法務經理人,參與了此次峰會,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科技與法律行業創新發展。此次峰會由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浙江省司法廳等指導,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事通」)與杭州錢塘智慧城管委會主辦。
  • 《精英律師》:善律者不訟
    慄娜的父親是個渣男,多年前拋棄妻女,浪蕩江湖,多年後,老了,沒錢了,卻又不斷向慄娜要錢,並且住在慄娜家裡不走,在被慄娜拒絕後,他上網、接受採訪,控訴慄娜不孝、不贍養老人,讓慄娜陷於不義。甚至引起了一個民間援助團體的注意,組織了很多老人,來律所質問和談判。
  • 人工智慧發展越來越快,它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地位,開創一個新文明?
    人工智慧的發展就好比人類進化一樣,不過這個過程更短。人類用智慧創造了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將會是一個超越人類智慧的存在,因為人工智慧一但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就可以不斷的學習進步,並且可以集人類的知識與智慧為己用。
  • 馬雲:機器不可能取代人類!那會取代什麼呢?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機器人、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人類生產生活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數位化加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就業崗位是否會被取代成為了全球公眾的關注熱點。
  • 這些崗位將被人工智慧替代!這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比如,餐廳裡的傳菜員和洗碗工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比如自動洗碗機),在不遠的未來,他們也很有可能被替代掉;再比如商超裡的收銀員,甚至最後替代這一職能的都不會是人工智慧含量很高的解決方案,說不定只是一套常規的企業服務技術,但是因為規模化效應強,大家總會本著提高效率的意圖想方設法去進行替代。
  • 《精英律師》:善律者不訟
    慄娜的父親是個渣男,多年前拋棄妻女,浪蕩江湖,多年後,老了,沒錢了,卻又不斷向慄娜要錢,並且住在慄娜家裡不走,在被慄娜拒絕後,他上網、接受採訪,控訴慄娜不孝、不贍養老人,讓慄娜陷於不義。甚至引起了一個民間援助團體的注意,組織了很多老人,來律所質問和談判。
  • 人工智慧是否即將取代人類成X-Talk最受關注話題,騰訊AI白皮書早有...
    騰訊邀請了郝景芳、張正友、沈向洋等一眾科學界的大拿齊聚一堂一本正經「大開腦洞」,從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虛擬形象等一系列話題入手,給所有網友用大白話來了一場科學互動交流沙龍。其中,最受網友關注的話題,就是關於人工智是否即將取代人類的話題。
  • 在創新與管理的灰色地帶,誰能被稱為理解AI的律師?
    不管是諸如《終極者》、《黑客帝國》等電影裡未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會消滅、奴役和取代人類,還是現實中對「第一個人工智慧公民Sophia」的冷嘲熱諷——有評論說它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奇怪的木偶腦袋掛在一個聊天機器人上。人工智慧似乎已經成為「恐怖、歧視、偏見」的代名詞。而當談及到幫助我們決策的人工智慧系統中所存在的固有偏見時,人們都持有不同觀點。
  • 虛擬歌手合唱人工智慧大會主題曲背後:AI音樂唱作水平如何
    虛擬歌手合唱人工智慧大會主題曲背後:AI音樂唱作水平如何 澎湃新聞記者 承天蒙 2020-07-10 16:50 來源
  • 透視新一代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未來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人工智慧為何如此重要?如何開展研發、夯實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怎樣加強人工智慧和產業發展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如何加強人工智慧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推動人工智慧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
  • 人工智慧與職業的發展規劃
    Musk接受採訪時就表示:「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工作」,《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也曾表示:「在20到30年之間超過50%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慧取代」。   現在時間來到2021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有些職業真的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比如我們接到了越來越多機器人的推銷電話,比如醫院或銀行的櫃檯服務也都換成了機器人,人工智慧替代部分傳統行業這一過程正在不可逆地進行著。那麼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大學生該如何選擇專業,畢業生又要如何做職業規劃呢?
  • 《精英律師》:擅長法律的人不起訴
    雖然在訴訟中找律師是最好的選擇,但作為一名律師,並不是讓每個人都上戰場,如果他們見面就贏了,相反,他們應該給出萬全的方法,也就是說,擅長法律的人不起訴,善於辦事的人說話很少。《精英律師》重複了「司法工作者也是凡人」的概念,並在現實生活中放大了「令人驚奇」。
  • 北京一律師狀告百度侵權,法院:人工智慧創作的著作權待確認
    北京一律師狀告百度侵權,法院:人工智慧創作的著作權待確認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 通訊員 魯寧 張瑞雪 2018-12-04 21:58 來源:澎湃新聞
  • 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你的職位
    (AI)取代,純數字領域的金融,是AI最好的應用領域之一。」但當面對具體問題,為用戶解答的時候,是要考慮用戶的情緒化的原因,這個部分人工智慧目前還有所欠缺。 所以,人工智慧畢竟只是執行的工具,如何善用這些工具讓自己的價值再度被彰顯,是大家都要思考的課題。 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極端 每當一個技術的進入都會導致一些結構性的失業,大家會焦慮一段時間,然後會打雞血的投入到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