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蒸汽機極大地解放了四肢,人類從幾千年來不變的原始生產形態急劇進入工業時代;20年前,網際網路的普及延伸了受眾感知,實現足不出戶知天下事;最近,人機大賽中人工智慧完勝專業選手,讓科幻變現,若大腦被「替代」,未來會有無限可能……
不過,自古套路得人心,
人工智慧電影倒有「三寶」——
從1984年國人的智慧機器人初印象之《終結者》,到劃時代巨製《黑客帝國》整三部,未來世界人機對峙,人類或穿越、或突破次元壁追殺反擊,其目的只有一個:防止被取代和消滅。
Bug是:機器人滅絕人類動機不明!片中往往一筆代過機器人已擁有了自由意志,卻模糊了關鍵點——機器的自由意志(以及知覺)從何而來,自由意志可否被科學製造。
代表影片有《2001:太空漫遊》《她》《所愛非人》等。密閉空間讓觀眾更專注在個體交流中的人格性,特別是機器人的仿真度,同時迴避了機器人走向大千世界如何面對複雜人性考驗,以及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
密閉空間對應的是孤獨患者。和《她》片一樣,2015票房近3千萬美金的《機械姬》主角,也是一位單身IT宅男。劇中美女機器人以女性魅力和詭計,成功誘騙了前來測試她的男主幫助她出逃。表面上,通過對真人的表情模擬和對話演算,機器人也可以表現出真情流露,其實這只是模仿。
人工智慧題材影片幾乎部部都是票房擔當、萬眾期待。究其看點——在自然規律的法則之外,以科技創造出「有意識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機械姬》裡有兩句臺詞可謂經典:
AI能否取代人類思維?近日,曾就職谷歌、微軟、蘋果等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的博士李開復,在就人工智慧話題接受訪談時提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感情』、會『思考』、懂『生死』」。
早在1980年,一位人工智慧研究員和修習古印韋達哲學的導師聖博伽梵·哥斯瓦米(Srila Bhagavan Goswami)在義大利米蘭會面,從源頭剖析了人工智慧現象,無懈可擊、句句是金。(讀完需5分鐘)
↓↓↓↓↓
現在(1980年)有多少科學家在人工智慧領域工作?
在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大批科學家,在史丹福大學也有不少。全美國各大院校都有小部分科研人員。當然,日本和俄羅斯在這個領域投入很大。所以可以說全職人工智慧領域科研人員有一千到兩千人左右。
所以這是一個高尖領域。數十億人中,僅有幾萬是科學家,其中只有兩千人左右從事於人工智慧的研究。這兩千名科學家以自然智能為原型,致力於人工智慧的創造。
是的。但是既然自然智能是人工智慧的原型,誰創造了自然智能?自然的智能來自於哪裡?如果我們需要兩千個科學家來製造人工智慧,那自然智能不需要科學家來創造,這種說法符合邏輯嗎?
人工智慧按邏輯運行,您同意?
所以,既然人工智慧以自然智能為原型,這就意味著自然智能中一定也有邏輯存在。
既然在人工智慧的背後一定有一個程式設計師,一個控制者,那麼說自然智能的邏輯背後沒有目的,沒有主導者,是否成立呢?這是我們的質疑。如果通過你們的科學,你們能意識到神或者古印韋達經典中記載的至尊者奎師那(Krishna)的偉大,你們的科學研究沒有任何問題。比如說,一個在人工智慧領域工作的人可以明白我們永遠會有任何可能去創造出自然智能。
你可以熟練掌控一些小的發明。奎師那會讓你這麼做。但是達到這一步也需要卓越的智力。這就是為什麼真誠的科學家總是認同這句座右銘「越有知識,就越意識到自己無知。」
通過科學我們應該推演出神的存在,而不是去否認這件事。我們不是反對科學,但是我們主張一切事物都應該用來探尋絕對真理來不斷加深對神的敬仰。科學家應該成為神的最虔誠的崇拜者,因為他最了解神造物之偉大精巧。
一個理想的科學家就像藝術家,他試著通過雕塑、繪畫和詩歌去重現一朵花的美,但是他仍然知道他的藝術只是對神的創造的模仿。換句話說,人應該對原初創造者的偉大讚嘆不已,而不去刻意地扮演他的角色。
科學家喜歡用特定的方式來分析事物。如果他的分析能在最大程度上讓他和神——這位至尊的科學家建立聯繫,就沒有問題。對一些人來說,神是至尊的藝術家,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他是至尊詩人,等等。每個人都被物質世界中那些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概念的事物吸引,但是這些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很明顯,我們製造智能機器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完美。機械上來說,你創造人工控制的智能,但是你可以讓一個機器愛上另一個機器?你可以讓一個機器對另一個機器感到同情?所以我們是被自然限制的。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知識而沾沾自喜,不應該因為我們不那麼完美地創造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知識應該讓我們謙卑,而不是驕傲。
不論科學家如何努力鑽研,他們還遠遠不能創造一個人。你可以接好你的電腦主板,把一個個線路相連,然後進行編程創造出人工智慧,但是當你把機械線路和大腦的神經元相比,你覺得哪一個創造更為神奇?兩種線路的運作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哪個更加精妙?誰是真正的超級大腦,人工智慧研究員還是神?
我們應該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所有科學家採取這個邏輯。因為很多科學家嫉妒神,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對這一邏輯視而不見。他們嫉妒神,也就是說他們試著通過他們的科學尋找操縱和享受這個物質世界的方法。但是實際上,真正的自然法則是,我們是附屬的享受者,我們的享受是相對的,是依賴於神的享受。我們是相對的、不獨立的真理。而神是獨立的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依靠絕對真理而存在,為的是服務絕對真理。但是當我們不想接受這個位置,一切就變得沒有邏輯了。非但不景仰自然智能的創造者並用自然智能服務於他,我們還用自然智能創造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
我們已經有了自然智能,為什麼不去完善我們的自然智能呢?為什麼要去製造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呢?除此之外,很多人已經是機器人了,因為他們像人工智慧一樣行事。他們的智能是人為的,因為他們的人生目的是人為的:去享受這個世界。這就是「人工智慧」,用這種不自然的智能來生活的人,即是機器人。
人們被物質自然形態控制,就如你控制著你的機器人。一個機器人不能自由行動,因為你操縱了它。同樣的,那些以「人工智慧」來進行活動的人就是在被物質自然的愚昧、激情和善良三種形態操縱著。這些如同機器般的人被迫依照感官對於感官對象的好惡來行事。每個人都在機械地活動。「我討厭這個。」「我喜歡這個。」「我愛吃這個。」「我不愛吃這個。」雖然他們知道吸菸有害,他們還是吸菸。像機器人,沒有感知。機器人正是這樣冷冰冰地機械地運作。他們通過機械的程序來進食、交配、殺戮、睡覺,但是沒有真正的感情。所以問題是世界上已經有很多機器人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這麼冷漠無情。
就如機器人,人們想和物質有聯繫。一個機器人沒有人性思維處理人性關係,它只能處理物化關係。所以如果人們不能了解人類活動的真正原理是知覺,是軀體裡的靈魂,那麼他們就把自己和別人像機器人一樣看待。就算你對一個機器人編程,讓他愛上另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去擁抱另一個,其中有感情嗎?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僅僅在軀體上和另一個人有關係,這樣的關係就是在機器人的層面。
在梵文中,這樣的關係叫做「sparsa」,而感官享樂叫做「samsparsaja-bhoga」,由皮膚接觸得來的快感。基本上,皮膚中的一些成分你的機器人也有。當一個軀體,一個皮囊,橫陳死去,沒有人會去觸摸它,都避之不及。所以實際上生命的火花,軀體裡的靈魂,是我們真正被吸引的東西。沒有科學家,機器人就毫無用處;沒有靈魂,軀體也毫無用處。靈魂,軀體活動的根本動力,才是真正的人。
奎師那在《博伽梵歌》(Bhagavad-gita)中解釋了所有這些道理,這是一門偉大的科學。他說 : 「在所有的科學中,我是科學的靈魂(adhyatma-vidya vidyanam)。」眾門學科中,唯有至尊的科學教導我們如何發現自我——真正的人,以及如何把這個人從輪迴中解脫出來。這門科學用的是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奎師那的智慧。所以創造已經存在於數十億人中的人工智慧並無益處,把人類從人工智慧提升到真正的智能,從機器性提升到人性,這才是更偉大的事業。
(購買請點擊文尾「閱讀原文」)
【編者註:聖博伽梵·哥斯瓦米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世界梵文學者、韋達哲學宗師聖恩A.C.巴克提維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His Divine Grace 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 )的弟子。該文發表在由聖帕布帕德1944創刊,全球覆蓋逾3千萬的《回歸神首雜誌 Back to Godhead 》。】
從「克塞號」看到「奇異博士」都沒拎清,宇宙時間奧秘竟藏在《韋達經》
【史前文明】古印度宇宙飛船探秘——揭示古印度飛船結構、UFO圖
科學家發問:人生只是一場夢?
「科學」___一條不足以捆綁宇宙的繩索
觀點丨人類是否可以「時光旅行」 ?
深度|為什麼所有生物都永恆地與奎師那相連?
製作這篇文章,可是燒腦爆肝又謎之舒服。打造瑜伽哲學精品文章,是我們不變的初衷與目標〜如果您也感受到這份用心,請完成以下選擇題。
(🤗歡迎多選🤗):
A.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學習古老韋達智慧,破解現代生活難題。
B. 點擊:瑜伽哲學雜誌「BTG」全年精彩文章集錦 。
C.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中對話觀點權威依據。
感謝閱讀長文!
彩蛋:扎克伯格的人工智慧管家:賈維斯↓↓↓↓↓↓
5000年前瑜伽之主、至尊人格神首奎師那親口講述了有關人類生命的三個基本問題:
我們是什麼?
我們應該做什麼?
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特別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帶水印圖片為「BBT中國」版權圖片,轉載請保留水印或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文章作者:Bhagavan Goswami
文章來源:《回歸神首雜誌》1981年12期
《回歸神首雜誌》(back-to-godhead)
現代生活的種種疑問,古老的韋達經典早有解答
英文雜誌《Back to Godhead》姊妹刊,一本介紹「奉愛瑜伽」(Bhakti Yoga)哲學與印度「韋達」(Vedic)文化的專業雜誌。由世界梵文學者、瑜伽聖哲帕布帕德1944年創刊。70年來全球覆蓋超過3000萬讀者。點擊「閱讀原文」查閱更多。
▶微信 | back-to-godhead
▶互動 | 總編微信 tanmo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