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之不能:人類比AI更有優勢的職業能力是什麼?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在大量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人類都在思考、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一方面,人工智慧確實為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我們也深深忌憚、警惕著不斷迭代、進化的人工智慧,擔心其無所不能,人類終將被它取代。

人工智慧是否真的可以無所不能,取代人類?人工智慧時代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現任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數位化先進位造研究中心主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智能製造專業終身教授馬兆遠老師,在其新書《人工智慧之不能》中,冷靜清晰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本文摘編自該書,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人工智慧」來了,人類需要恐慌嗎?

1956年夏,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和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等科學家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開會研討「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時,首次提出「人工智慧」這一概念,標誌著人工智慧的誕生。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算法,人工智慧的概念也隨之擴展。2006年,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算法取得重要突破,人工智慧順勢迎來新一輪投資界和工業界的追捧。

廣義的人工智慧指人所創造的、代替人從事某些思維行為的設備。它可以是算盤,可以是計算器、計算機,以至於超算中心上基於算法行為實現了類似於人類邏輯推理。從狹義講,從 2006年開始的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是在已有科技的基礎上因為深度神經網絡的突破而獲得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帶來了人類對人工智慧的第二次恐慌,1997年計算機深藍戰勝了西洋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電影《終結者》和《機械戰警》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2006年以後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人類迎來了對人工智慧的第三次恐慌。美劇《西部世界》和電影《機械姬》就代表了這一階段人們對技術發展可能超越人類智慧的隱隱恐慌。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提出奇點理論,被網際網路人追捧,人們擔心,到2049年,人工智慧就可能超過人類,從此絕塵而去,人類會被機器人奴役,地球會被機器人統治。

美劇《西部世界》劇照:機器人多洛莉絲的覺醒

因為人工智慧是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去完成過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智能工作,我們很自然地會將人工智慧和人類在同樣任務上的表現進行比較。的確,在某些特定任務上,計算機已經表現出了遠超人類的能力。然而,在執行通用性任務時,如回答問題、感知以及醫療診斷,人工智慧系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難以評估。

從認知的方式上來講,人類的認知過程與我們現在談論的人工智慧是不一樣的。經典邏輯不能突破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但是,人卻具有這樣的能力。人類有一種認識相對準確結論的直覺方法,這種方法與計算機式的方法不同,我們可以認知新的事物和了解新的問題,而不受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限制。就計算機的有限邏輯而導致的其內在不完備而言,人卻從來不會受到這樣的困擾,因為人天生具有突破有限邏輯的能力,也許這構成了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感性。這也許是我認為這一代人工智慧無法超越人類思維的數學邏輯層面的本質原因。

愛因斯坦親自授予哥德爾第一屆愛因斯坦勳章

但哥德爾所限定的有限邏輯,可能不限制量子力學的基本邏輯,人類的直覺也可能不受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限制,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的計算機結構不太可能具有人腦的能力。當然,量子計算機基於量子邏輯,離實現還有些實際的困難,現階段我們不能夠簡單預期。

量子信息的解釋也許會滲入人類對認知的了解。如果大腦真的是量子化的工作,我們用經典的圖靈機的方法來開發的計算機會在很長時間內無法超越人腦。因此,我們也就不用擔心人工智慧控制人類。

人工智慧時代:提升創造性動手能力+培養新工程人才

我自從做了物理學教授,就越來越覺得工程的重要。我深深地覺得我們應該去找到人類與機器的差別,至少它應該影響我們今天的教育內容。誰都不想我們今天教給孩子們的技能,十幾二十年後他們長大了才發現機器做得比他們要好得多。我憑著直覺感到,在車間伴隨著時時思考並探索和嘗試的動手能力,力學的、電學的、材料的,是無法輕易被機器取代的,相反,坐辦公室的工作,卻很容易被機器取代。

我一直沒有找到好的證明,直到有一天,跟我的導師基思·伯內特(Keith Burnett)先生聊起未來的工廠所應該營造的氣氛。人們希望能夠在未來工廠營造一種遊戲的氛圍,讓年輕人以打遊戲通關的心態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未來工廠也像今天的蘋果公司的銷售門店一樣,窗明几淨,有計算機設計終端,也有滿地走的機器人。在這個生產場景裡,人們試圖創造的每一個工件甚至執行的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多選擇的過程。這時人腦又像極了很多選擇網絡上行走的量子隨機行走,經典計算不能夠代替人類做出複雜決策,或者說至少不能像人腦一樣可以有效地做出截斷的判斷。人工智慧催化的以數字產業為主的知識研發目前還很難覆蓋手工業。除了機器人製造能力的限制,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會有其他更深層次的。比如,涉及基於大量操作經驗而形成的直覺,這是目前人工智慧很難與人進行比照的方向。因此,在製造業中,高級技術工人在工作過程中,所具有的結合數位化和製造業流程本身特點的技能,在人工智慧時代會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製造型人才不僅要懂得人工智慧的計算機技術,也要懂得工業生產流程中的具體情況。

簡約、明亮的蘋果零售店

麻省理工學院:新工程人才應具備12種思維和能力

傳統工程教育強調對學生進行基於學科知識的能力訓練,體現出工程教育活動組織與開展的學科邏輯。由於學科邏輯過於強調學生對工程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學生認知能力的訓練,因此傳統工程教育容易造成工程教育活動的開展而忽視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忽視學生工程實踐經驗構建以及工程實踐中學生的組織和溝通能力的培養。

基於這些考量,麻省理工學院從2017年開始開展的新工程教育改革採取了整合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的策略。整合的路徑體現為以研究具體問題的課題項目為線索,圍繞現代產業的實踐和研究方法,構建機械、材料和系統科學的跨學科內容。每個課題為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讓他們沉浸在跨越學科的研究項目中,同時獲得所選專業的學位。新工程教育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革,強調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把學生真正置於工程教育活動的中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重視應用知識的能力。項目是學習製造、發現、系統和創造力的主要工具,它有助於促進學生從團隊技能到人際關係技能再到領導能力的提升。

麻省理工學院

人工智慧對生產效率的提高會使得產業界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等方面的表現,原來強調以知識習得為重心的教育體系將會受到挑戰。新工程教育應更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在工程實踐中面臨各種未知與複雜問題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新工程人才應具備12種思維和能力:

1、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學生利用一定的認知方法主動思考和學習。

2、製造(Making):新工程人才發現和創造出新事物的能力。

3、發現(Discovering):一種通過採取探究、驗證等方式促進社會及世界知識更新,並能產生新的根本性的發現和技術的能力。

4、人際交往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一種能夠與他人合作並理解他人的能力,包含溝通、傾聽、對話、參與和領導團隊的工作等。

5、個人技能與態度(Personal skills and attitudes):包含主動、有判斷力、有決策力、有責任感、有行動力以及靈活、自信、遵守道德、保持正直、能終身學習等品質。

6、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一種通過深入思考,能夠提出和形成新的、有價值主張的思維。

7、系統性思維(Systems thinking):在面對複雜的、混沌的、同質的、異質的系統時,學生能夠進行綜合性、全局性的思考。

8、批判與元認知思維(Critical and metacognitive thinking):一種能夠對經由觀察、體驗、交流等方式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與判斷,以評估其價值及正確度的思維。

9、分析性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一種能夠對事實、問題進行分解,運用理論、模型、數理分析,明確因果關係並預測結果的思維。

10、計算性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一種能夠把基礎性的計算程序(例如抽象、建模等)以及數據結構、運算法則等用於對物理、生物及社會系統的理解的思維。

11、實驗性思維(Experimental thinking):一種能夠開展實驗獲取數據的思維,包含選擇測評方法、程序、建模及驗證假設等內容。

12、人本主義思維(Humanistic thinking):學生能夠形成並運用對人類社會及其傳統、制度和藝術表達方式的理解,掌握人類文化、人文思想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知識。

創造力和好奇心,引導終身學習

突破常規而有所創新說起來也不難,但用到自己身上很難。我們承認和鼓勵「不同」,但也尊重先驗工具本身,知道它的工具和枷鎖的雙重性。當我們比較了人工智慧和人的根本區別,也比較了經典系統和量子力學所預示的系統之間的差別,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是我們不再那麼需要服從紀律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可以輕易地被機器人取代。相反,社會對人的科學素養和人文底蘊要求越來越高。這包括人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也包括人對自身的感悟能力。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要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並付諸實施。

我們所設計的教育常常忽視人與人之間異常美妙的多樣性與細微的差別,而正是這些多樣性的細微差別讓人們在智力、想像力和天賦方面各不相同。本來人的思維是自由的、可創造的、可溝通的,我們的教育系統的終極目標居然是把人訓練成人工智慧,而我們的教育考核指標在這個邏輯下就是給人工智慧準備的。

《人工智慧之不能》,馬兆遠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ai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
    當今,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ai到底什麼時候能夠超越我們人類智力水平?其實,人工智慧,從業者們分為三個類型:真正的ai民工(發源於中國,總部大中華地區);展望ai發展的背景民工(發源於美國,總部美國);及其他純ai民工(發源於歐洲,美國和國內一線城市的高校、企業、科研機構)。
  • 人工智慧的人文主義,如何讓AI更有愛
    三大定律定位了作為人工智慧體的機器人,僅僅是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個工具。不管機器人有無意識,有無自我決策能力,它都必須遵守「不傷害」的原則,這是應用倫理學秉承的核心原則,而其產生的最大訴求就是為了人類社會運轉更經濟、更有效率。
  • AI戰勝人類教官,AlphaDogfight大賽落幕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蛋醬、杜偉AI 戰勝人類的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AI 又一次在「空中」戰勝了人類!在人機大戰中,Heron 公司 AI 算法的碾壓式攻擊令人類飛行員毫無招架之力,最終不得不接受「零封」的慘敗結果。Heron 公司的 AI 算法以 5:0 擊敗了 F16 飛行教官 Banger。
  • 揭秘人工智慧訓練師:新職業,給AI當老師並不簡單
    據了解,這是自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第二批新職業。而最新分析顯示,預估到2022年,人工智慧訓練師國內外相關從業人數有望達到500萬。段玉聰說,首先人工智慧訓練師需要對涉及的數據和知識有一定的認知,然後對數據進行「清洗」,得到結構化的核心知識和關鍵數據,指定數據標註規則,將數據「餵」給人工智慧,對其進行「調教」,不斷調整參數優化算法,從而讓機器人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比如,通過訓練AI對情緒的理解,人工智慧可以獲取人的語音、文字中的敏感信息,根據用戶的狀態提供個性化、人性化服務。
  • 託馬斯·弗裡德曼:AI解決不了的問題,印度客服上!
    普立茲獎終身評審、專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於2019年2月26日在《紐約時報》刊文:《人工智慧目前仍然需要人類智慧的支持》上周,24/7的創始人P.V.坎南和夏姆加·納加拉漢邀請我故地重遊,給他們的紀錄片增加一些新的內容。現在,他們的公司已經更名為[24]7.ai。服務大廳非常安靜,公司也鼓勵運營人員播放自己的音樂。
  • 創維ai晶片電視怎麼樣 創維ai晶片電視優勢介紹【詳解】
    想必很多對科技非常感興趣的業主們,對它的是比較好奇的,下面就與小編一起來看看 創維ai晶片 電視 怎麼樣 ,都有哪些優勢。 暴風AI電視基於人工智慧助手暴風大耳朵的人機互動,可實現5米內的人聲遠講對話,並支持模糊語義識別和深度語義理解功能。 二、軟硬實力超群 創維作為電視生產界的佼佼者,在新技術面前也好不露怯,憑藉先進的技術,將其運用的非常好。
  • 李開復:買股票,人工智慧比人類更強!
    可以說李開復是大力宣傳人工智慧的知名人士之一。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的一期節目中,主持人魯豫採訪了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期間就談到用人工智慧炒股的事情,李開復先生就大方談到自己用人工智慧炒股獲得了理想的投資效果的真實歷程。並充分肯定了通過人工智慧來投資能實現人類所無法做到的事情,並能獲得更好的投資效果!
  • 人工智慧與職業的發展規劃
    在這裡展覽館認為可以把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分為「執行力」和「創造力」兩個因素。「執行力」需求較高的工作特徵為可預測性高、重複性強、主觀性弱,代表職業有數據收集、電話推銷/客服等,反之「創造力」需求較高的工作特徵為可預測性低、重複性弱、主觀性強,代表職業有教師、設計師和作家等。
  • 作為一名人工智慧從業者應該看到什麼
    在過去的十年中,Deeplearning.ai 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員已經從幾千人增長到了數百萬,我們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源於對任何想加入我們的人張開雙臂。與此同時,這也會帶來一些誤解。因此,建立一套共同的價值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確保我們的工作結果公平公正。人工智慧領域的偏見和公平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討論,在這些領域仍有許多困難和重要的工作要做,我們絕不能鬆懈。
  • 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時代未來的那些職業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封面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人工智慧,不再是科幻小說,不再是閱讀理解,不再是新聞標題,不再是乙太網中躍動的字節和CPU中孱弱的靈魂,而是實實在在的宿命。《人工智慧時代的未來職業報告》中指出,技術革新的浪潮首先將會波及的是一批符合「五秒鐘準則」的勞動者。
  • 誰在害怕人工智慧:AI帶給人類的三大挑戰
    馮象對人工智慧深刻改變人類生活的分析引發了現場觀眾的深思。  不得不接受的「硬規則」 人工智慧帶來的第二大挑戰,是將我們原有的社會規則體系轉變成「硬規則」體系。「中國的馬路中間通常都設有一排鐵柵欄,用於分隔兩個車道,它強迫車輛必須在它自己的那條車道裡行駛,不得越界。」馮象用一個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什麼是硬規則。
  • 【韋達觀】AI能否取代人類思維?盤點人工智慧電影套路
    ;20年前,網際網路的普及延伸了受眾感知,實現足不出戶知天下事;最近,人機大賽中人工智慧完勝專業選手,讓科幻變現,若大腦被「替代」,未來會有無限可能……  不過,自古套路得人心,                人工智慧電影倒有「三寶」——從1984年國人的智慧機器人初印象之
  • DeepMind人工智慧在《星際爭霸2》人機對戰中完勝職業玩家
    外媒在報導中表示,人工智慧程序在電腦遊戲方面存在較多的優勢,包括「TLO」和「MaNa」在內的職業玩家,玩電腦遊戲時每分鐘的滑鼠點擊量方面存在理論上的限制,而人工智慧程序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其次,外媒在報導中表示,人工智慧程序的反應時間約為350毫秒,AlphaStar在反應速度方面比大多數的職業玩家要慢一些,但在通過大量的訓練之後,人工智慧程序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的決定彌補了反應時間方面的不足,這也是人工智慧程序在遊戲中的一大優勢。
  • 新職業融入市場速度飛速提升 人工智慧訓練師職業發布一周多
    商報訊(記者朱光函)「什麼時候給我發票啊?」這是經常出現在網購中的一句話,但這種語義簡單的提問卻往往會讓人工智慧陷入迷茫和困擾之中。3月2日,人社部發布了16個新職業,其中一個叫作「人工智慧訓練師」的新職業正是幫助人工智慧快速了解人類意思而設立的。在去年7月,阿里巴巴在向人社部提交的《新職業信息建議書》中,就提出了「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定義,即使用智能訓練軟體,在人工智慧產品實際使用過程中進行資料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互動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
  • 透視新一代人工智慧:AI如何改變未來
    2017年,先後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人工智慧為何這麼火?它對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於中國來說,人工智慧又意味著什麼?
  • AI時代來臨 知更星告訴你未來孩子最需要的五種新能力
    人工智慧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技術,但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甚至與孩子未來的教育環境密切相關。孩子需要什麼能力才能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呢?
  • 人工智慧首次與人類並肩作戰
    搭載人工智慧的U-2偵察機。 圖片來源 美國空軍負責採購、技術和後勤的美國空軍助理部長威爾·羅珀說:「ARTUμ的開創性飛行,使我們努力成為一支數位化力量的進程達到了高峰……我們迎來了人機協作和算法競爭的新時代。如果不能充分實現人工智慧的全部潛能,就意味著將決策優勢拱手讓給我們的對手。」
  • 人工智慧方向改變,圖靈測試是否已過時?
    【編者按】人工智慧已經影響人們的生活很久很久了,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現代生活恐怕很難維持。然而什麼是人工智慧,應該怎麼去評判人工智慧,標準有哪些?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編譯 | 彎月 責編 | 張文頭圖 | CSDN 下載自視覺中國什麼是圖靈測試?「機器是否能夠思考?」
  • AI全面攻佔人類遊戲領域,這麼牛的AI,還是用來做遊戲吧!
    如今,Open AI又為世人展示了其最近的能力進化:團隊賽吊打Dota職業戰隊。此次對戰的AI系統名為OpenAI Five,以對應5V5團隊賽之戰,人類方代表出戰的是2018年Ti8世界冠軍OG戰隊。最終的結果就是,人類方以0:2慘敗給AI。
  •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人工智慧時代,青少年應該具備什麼核心能力?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人工智慧時代,青少年應該具備什麼核心能力?   未來的時代是人工智慧的時代,也是孩子們能力競爭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