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李嚴:我才是真正的南陽臥龍

2021-01-15 歷來現實

【李嚴:我才是真正的南陽臥龍】

已經不是第一次看李嚴了。 所以就不從頭到尾細細介紹這個人。 今天看一些李嚴之謎:為什麼李嚴會成為劉備的顧命大臣?

李嚴沒有什麼在內政上的表現,大概就是編了蜀科,但軍事記錄算是相當多。 甚至有著「可敵陸遜」的後世評價。 原文出自三國演義八十七回:「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 可當其實就是「可擋」,也就是諸葛亮跟劉禪說,李嚴擋得住陸遜,不用擔心。

三國演義的內容,說到底不是靠吹。 絕大部分都有史實做為基礎。 羅貫中們尤其喜歡讓諸葛亮說這些符合史實,但當時還沒發生的事情。 所以搞得諸葛亮很神棍。

基本上,陸遜在公元219年領兵突襲荊州西南。 公元222年中發生夷陵之戰。 228年被召回參加石亭之戰。 算好算滿待了八年的荊西。 李嚴則是222年底被劉備徵召到永安,226年離開留下陳到。 某方面說起來,李嚴對抗陸遜的資歷,比陳到還長。

不過其實我們可以追深一層來看。 222年六月,劉備軍被陸遜大破,退守永安。 該年李嚴被徵召過去,任命為尚書令。 事實上,李嚴並不是第一批到達永安的援軍。 首批抵達的,應該是劉巴。 見馬忠傳,「先主已還永安,見忠與語,謂尚書令劉巴曰」。 當時劉巴仍為尚書令。

這個人沒有參加夷陵之戰的記錄,又比馬忠的部隊早到劉備身邊…… 除了劉巴馬忠,趙雲也是前往支持永安的一份子。 雲別傳: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單純來看,趙雲應該是最晚的,敵人都退兵了才到嘛。

但趙雲當時是京師南軍主管,而且看起來是收到秭歸敗戰就出動,時間是該年六月。

劉備的敗戰路線是: 六月夷陵兵敗,退往秭歸。然後在秭歸收殘軍,棄船步行退回永安。 八月把巫縣的兵也撤走。

劉備棄船,其實是在這裡耍了個疑兵之計。 而趙雲援軍到的時候,如果「吳軍已退」,應該是十月。 是要糾集幾十萬部隊才會花三個月左右才到啦…… 雲別傳的吳軍已退,比較可能是八月巫縣雙方並撤一波。

為什麼劉備軍看巫縣的吳軍撤退,就直接棄守巫縣呢? 照先主傳來看,因為陸遜沒有中劉備的疑兵計,反而派了部隊,跟著劉備的主力隊。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也就是說,巫縣的防守已經沒有意義了,人家已經繞過巫縣來到白帝城了。

簡單說,首批在永安集結部隊,與陸遜旗下李異、劉阿等對峙的。 應該是將軍趙雲,謀主劉巴。 諸葛亮表示很可以:「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

事實上,說陳到參加過夷陵之戰,在史書中沒有根據。 反而基於他常亞趙雲,跟著趙雲做為援軍抵達永安,並且受命率領「西方上兵」做為劉備在永安的禁衛軍,可能性相當高。

永安原本是魚復縣,劉備撤到這裡,生理上跟軍事上都不容許再退,於是就地建立永安宮,也就是臨時皇宮。 加上陳到,這時候的永安陣容可算是相當豪華。 可別小看馬忠,在後來的蜀漢,他也算得上相當能打。但這時沒什麼官職,大概是被併入陳到統領吧。

馬忠也帶了五千兵來,這時候的永安,有個兩三萬部隊應該也是合情合理。 配上三大名將,天才軍師…… 卻還是追加了一個地方太守:李嚴。

這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劉巴英年早逝,或許不是生病。 而是像龐統那樣,陣前戰死。 謀主劉巴戰死,所以劉備追加了李嚴接任。 時間點非常可能就是222年的10月,也就是劉備下詔諸葛亮布軍防守成都外圍。

這個舉動顯示出,前線有失守的可能性。 要是李嚴也擋不住,那趙雲就準備來個永安護主撤退了。 也正因為李嚴成功穩住了局勢,於是突然得到比趙雲劉巴更高的評價,成為劉備心中僅次諸葛亮的第二人。 而陳壽的春秋筆法並沒有強調李嚴的功勞,畢竟陳壽是把李嚴算成反臣的。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重點被放在雙方談和上。 甚懼個芋頭番薯,孫權如果甚懼,頂多也是懼陸遜功高震主而已。 就三國志看起來,陸遜本人應該是沒有推進到永安,了不起通信遙控而已。 但即便如此,也能擊破劉巴。

李嚴也並沒有到達:可以跟陸遜一較高下的程度。 他就只是「可以擋住」陸遜操控的部隊。 畢竟臨場反應有優勢嘛。 接著,回頭看楊洪傳中,露出了一點端倪。 劉備入蜀後,李嚴被任命的犍為郡,跟法正楊洪所任職的蜀郡,都是在成都旁邊,而且對劉焉政權非常不友善的地方。 而李嚴比楊洪還晚真正上任太守職。

很多人看楊洪傳,都會覺得李嚴想要遷徙犍為郡治所,是不智的行為。 認為陳壽這邊在描寫楊洪很聰明。 但事實上,更可能是因為李嚴離不開成都。 從李嚴傳我們可以知道,他最晚在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才在犍為平亂。

注意了,劉備軍其實建安二十二年秋季就北上,一開始故布疑陣,假裝要往西涼進攻。 誘敵成功之後,主力才轉往攻打漢中……這時已經進入建安二十三年,根據曹操本紀來看,大約是三月左右的事情。 也就是這一年,戰況最激烈。

所以李嚴大概被任命犍為太守三年後,才去赴任。 他在忙什麼?最明顯的記錄就是「制定蜀科」。 但即使成員之一的法正都參與漢中之戰去了,李嚴還是沒有動。 相反的,法正幾乎是一開始(建安十九年)就上任太守,然後在蜀郡跟成都兩地之間往來。

這個暫且沒有足夠的資訊挖太深,不過其他各地的太守,基本應該是就地不動的。 如果對應後來諸葛亮常做的調動,那最表面的答案就是:人手不足。 劉備需要最好的人才來掌管郡守,諸葛亮也需要最好的人才來建立中央政府……當時一個百廢待舉,而且稱漢中王絕對不是想到送個上表就完事的。 很多事前的禮儀跟官制調整準備需要做。

法正跟李嚴,對於當時劉備軍的重要性,就這麼浮現出來。 李嚴從建安十九年就是劉備軍核心人物。 大家都知道,法正是得劉備喜愛,諸葛亮某種程度上只是在「忍」法正。 而楊洪傳透露出的是,李嚴跟諸葛亮是配合組,而且很早就有一定的彼此信賴程度在。

事實上,李嚴跟諸葛亮少年時代一樣都在荊州活躍。 李嚴是南陽人,出師表裡,諸葛亮也說自己「躬耕於南陽」。 他們兩個是不是原本就認識?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李嚴因為跟諸葛亮一樣被託孤,權力地位上來了,所以跟諸葛亮平輩論交。 倒是很少人會提,李嚴跟諸葛亮原本就是朋友。 畢竟三國志裡沒有把這件事寫出來。 但由於這次看蜀漢,我提出了一個荊州人的「益州攻略」,其實普遍存在於荊州士族中的概念。

李嚴原本是劉表部下,駐守秭歸。 劉表死後,有人選擇跟劉琮投靠曹操,有人選擇跟劉備投靠劉琦。 唯獨李嚴選擇投靠隔壁劉璋。 而劉備入蜀後,李嚴又一次二話不說投降劉備。 這已經不是深謀遠慮,而是抽屜有時光機的程度了吧? 投降劉備,並不是高官厚祿的保證。 黃權不降,後封偏將軍。 王連不降,之後得個縣令。 降不降,尊不尊重,都是表面功夫。 有關係就沒關係,才是中國硬道理。

所以之前也說,黃權可能是東漢大臣黃香的後代,劉璋家的外戚之一。 王連沒背景,隨便用用,發掘才能之後才被提拔。 同鄉也不是有關係的保證:王連跟李嚴一樣,是南陽人。 但如果李嚴是諸葛亮的「益州合伙人」,那他的入蜀、降劉備、得到跟法正相近的地位等事跡,就全部迎刃而解了。

法正張松就是劉備的「益州合伙人」。 當然,帶兵投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問題是,當時綿竹關其實有四大將:劉璝、冷苞、張任、鄧賢。 李嚴奉命來督軍的……李嚴沒有兵啊。

這邊至少可以確認,張任跟劉璝沒有投降,繼續退往雒城奮戰。 李嚴並不是自己帶一支部隊跑到劉備陣營說:我要加入。 而是巧計奪兵權,舉城投降劉備的。 考慮到鄧賢跟孟達的外甥可能是同一個人,當時或許是李嚴跟鄧賢聯手,打算把其他三將抓起來殺掉,但是張任跟劉璝逃走。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嚴絕對不是臨時起意投降。 相反的,李嚴應該一早就和投降派有聯繫,並且主動要求上前線才對。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李嚴就跟張松法正孟達一樣,是迎劉備入蜀的派系。 但這部分一直沒有像其他三個人那樣浮在檯面上,恐怕就是因為,李嚴的聯繫人不是劉備。 是諸葛亮。 而就在李嚴投降之後,劉備的入蜀第一軍師龐統隨即戰死。 諸葛亮應召入蜀了。

嗯,我的意思是,這時候連劉備都不知道,李嚴是一個荊州派過去的間諜。 但諸葛亮自然可以依著李嚴的大功,重重的用他。 重重的跟劉備推薦他。 並且,更多時候,諸葛亮會把李嚴留在自己身邊。 一起制定蜀科,一起規畫漢中之戰怎麼樣從看家中取得功勳。

終於,法正死了,黃權走了,劉巴掛了。 那麼,雖然沒有明說,但明顯同樣是諸葛亮派系的李嚴,為何又能中選呢?

相關焦點

  • 從派系平衡考慮,李嚴成為顧命大臣,是劉備的必然選擇
    劉備選擇李嚴和諸葛亮為顧命大臣是有一番考量的,其中李嚴的選擇尤為特別,可以看到裡面派系平衡的考量在。蜀漢的派系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個派系:宗親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曹魏降將。三、東州派這派是劉焉入蜀時,招募南陽、三輔一代的流民,稱為東州兵。後來劉璋上位後,轉而重視益州本地人,因此劉備入蜀後,東州派轉為支持劉備。代表人物:法正、李嚴、吳懿、孟達、黃權、劉巴、董和。四、益州派益州派是益州土生士族的代表,由於在劉璋和劉備競爭時,益州派支持劉璋,在劉備統治期間官位不高。
  • 李嚴原來這麼厲害,難怪劉備命其為顧命大臣,權力更在諸葛亮之上
    講到白帝託孤,通常都只會記得劉備對孔明說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其實忘記,劉備對身後事顧命大臣的安排是兩位,丞相諸葛亮為正負責內政,尚書令李嚴為副掌兵權。而劉備為何不選擇趙雲、魏延、吳壹、楊儀、蔣琬、費禕等人呢?
  • 劉備託孤為什麼選諸葛亮李嚴而不用趙雲?
    就像漢武帝託孤,也是選擇了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左將軍上官桀四個人為顧命大臣。之所以不是只選擇一個丞相,就是為了怕諸葛亮變成曹操——後來諸葛亮的權利真的不比曹操小。這時候有人就提出質疑:託孤寄命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諸葛亮和李嚴分屬兩個陣營,很難親密合作,那麼劉備為什麼不選擇趙雲魏延一起來當顧命大臣,而只弄了諸葛亮李嚴兩個人,諸葛亮排擠掉了李嚴,成了「獨相」,只要動動心思,劉家天下就要改姓了。一貫知人善任的劉備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 劉備臨終前,真將兵權交給李嚴?李嚴又為何能高居輔政大臣之位?
    再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三月,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死前,遺詔讓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輔政,以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作為輔政大臣,又是丞相的諸葛亮,實質上劉備就是將蜀漢軍政大權都悉數交由諸葛亮負責。歷來輔政大臣,哪個不是既掌軍又掌政的,漢朝有霍光,晉朝有楊駿,清朝有多爾袞,他們都是執掌全國最高軍政事務。
  • 諸葛亮李嚴兩託孤大臣權重一樣嗎?
    劉備臨終指定了兩個託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後來,諸葛亮將李嚴調往漢中前線,再後來更是因為李嚴運糧不及而將其免職。對於這種結局,很多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在打擊排擠李嚴,為的是大權獨攬。那麼,諸葛亮和李嚴這兩個託孤大臣他們的權重是一樣的嗎?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他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由此可見臥龍鳳雛的能力。 而劉備得以建立蜀漢,並能與吳、魏鼎足於三國,臥龍鳳雛是居功至偉的。雖然鳳雛早早地便在落鳳坡隕落,但諸葛亮還是一個人扛起了整個蜀漢。
  • 李嚴與諸葛亮誰才是劉備真正的託孤對象
    現在網絡上說起劉備託孤之事,不少網友都會談論起諸葛亮鬥爭李嚴,燭影斧聲強調荊州派系矛盾,彷佛誤會李嚴為諸葛亮上司,曲解劉備重用李嚴勝於諸葛亮。然而仔細分析諸葛亮與李嚴官職高低,娓娓道來彼此的主從關係,再從劉備臨終遺囑的安排,李嚴實在沒有立場為蜀漢「興滅國」及「繼絕世」。正值外有魏吳覬覦,內無安定平靜,特別是劉備安排諸葛亮以文人政府治國,而不以邊將李嚴以軍閥幹政,更顯出穩定壓倒動亂的重要性,比起東吳二宮之爭互相殘殺,或者魏室兵禍叛變不絕,蜀漢顯然因劉備所託對人,使得國運更為平和而欣欣向榮。
  • 劉備為什麼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劉備為什麼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於劉備為什麼要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表示不理解。在這部分人看來,李嚴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不見經傳的人物,甚至認為李嚴根本沒有資格替劉備掌管兵權。
  • 劉備去世前,將兵權交給了李嚴,他為何不交給諸葛亮?
    很多人認為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是因為李嚴表面上的軍事能力強過諸葛亮,這或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實際上有更深的含義,關乎蜀漢安全、穩定問題。李嚴其人李嚴是南陽人,因為有才幹被南陽太守破格提拔成為官吏。後來南陽被曹操佔領,南陽太守因為不服被曹操斬首,李嚴擔心受到牽連特意連夜跑路。原本想到荊州做事,路上聽說益州劉璋正在招募賢才後果斷改變計劃,從南郡乘船進入益州。
  • 李嚴的官位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而諸葛亮為什麼排擠李嚴?
    但事實上李嚴在蜀漢朝堂上並不像諸葛亮那麼有話語權,儘管李嚴的官位並不在諸葛亮之下。故而有許多人說是諸葛亮排擠李嚴,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容不下李嚴呢? 而諸葛亮之所以彈劾和打壓李嚴,甚至不顧忌任何一點情分,直接廢除了官職,且被罷黜成為平民。 李嚴原本在蜀漢地區並不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大臣,而是受到前主託孤的宰相等級的官員,如此不留情面的廢官,可見諸葛亮對於李嚴不是一般的容不下了。
  • 諸葛亮罷免李嚴,是權力鬥爭還是罪有應得?
    蜀漢建興九年(312)諸葛亮罷了驃騎將軍、中都護李嚴的官。李嚴是和諸葛亮一起接受劉備託孤的大臣,一個顧命大臣處分了另一個顧命大巨,這是蜀漢歷史上最重大的案件.在這一事件中,處理人諸葛亮和被處理人李嚴誰是誰非?有人認為諸葛亮罷免李嚴是二人一場權力之爭,這是真的嗎?
  • 三國人物傳——李嚴
    李嚴這個人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雖然這個人比如在蜀中期推卸責任,後流放,不過這個人有點本事,諸葛亮北伐,李嚴在白帝防東吳。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人,蜀漢的將領和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
  • 李嚴糧草案是蜀漢第一大懸案!虎嘯龍吟拍得太兒戲!
    虎嘯龍吟17集,李嚴被貶為庶民。 宦官黃皓獻策,讓皇帝召諸葛亮回師試其忠心。不回表示不忠,回了立刻削其兵權,這情節是編劇虛構的,讓人很心塞……當諸葛亮是擺設麼?不過宦官說將兵權交給李嚴倒有依據。劉備死前託孤做了分工的,李嚴管軍事,諸葛亮管政務。
  • 劉備為何託孤於李嚴?劉備看重的不止是能力,而是他身上的不足
    三國時期,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就沒有活著回到成都,而是死在了白帝城,並且在臨死之前,託孤於兩位大臣,也就是諸葛亮和李嚴,劉備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同時託付給李嚴呢?劉備的意圖是,避免諸葛亮一家獨大,在扶植起來一個有能力的人,李嚴就是在合適不過的選擇,同時劉備了給予了李嚴兵權。只是李嚴的「統內外軍事」,指的應該不是統領蜀漢的全部兵馬,主要還是將永安周圍的兵權賦予了李嚴,因此李嚴才留鎮永安,不然的話,他遠離成都,拿什麼掌管蜀漢的全國軍事。
  •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如此文武分治,難免帶來日後的權力傾軋,為什麼劉備不索性將文武權柄一併交與能力超群的諸葛孔明呢?何況劉備還說過,如不賢君可取而代之這樣泣血託孤的話。難道這只是嘴上說說,他究竟還是不信任跟隨了自己17年的諸葛嗎?其實劉備最擔心的,還不是日後,而是他一死,蜀國立刻就發生變亂。所以,派系平衡才是他當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 劉備有殊遇之恩的大臣有哪些?他們得到劉禪器重嗎?李嚴為何被廢
    至於馬超,歸劉備以後一直得不到重用,在劉備登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這幾位都是季漢非常重要的猛將,卻一個個在劉備之前離開人世。他們是受到劉備殊遇的人,卻無法活到諸葛亮掌權的時候。那麼諸葛亮說蓋追先帝之殊遇的那些大臣都有哪些呢?01諸葛亮得到了劉備的殊遇,成為季漢丞相。
  • 歷史探秘:李嚴也是託孤大臣 為何總是和諸葛亮過不去呢?
    而且李嚴不是假哭,是真哭,沒過多久,他就因為悲傷過度,跟著去世了。   那麼明明諸葛亮是李嚴最大的政治對手,為什麼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卻偏偏哭得那麼傷心呢?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說諸葛亮是李嚴的最大政治對手?   原本李嚴在劉備的集團裡面地位是不高的。一直以來,他都沒有什麼存在感。不過,後來劉備在打敗了夷陵之戰以後,突然格外地重視起李嚴起來。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當時,劉備的長子劉禪才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 劉備臨死前,選諸葛亮等人為大臣,協助劉禪。 一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供養孤兒的大臣。 但當時,劉備還安排了另一個重要的人作為託孤的重要大臣。 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嚴。 三國時期,劉備臨死前,召見宰相諸葛亮,命令李嚴協助劉禪。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和李嚴擔任重要職務,共同治理蜀漢。
  •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選李嚴,而不是國舅吳懿呢?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對於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在託孤人選上可謂煞費苦心。就諸葛亮來說,被安排為蜀漢的丞相,並輔佐後主劉禪,至於掌握兵權的李嚴,作為武將在永安帶兵,以此實現兩位託孤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不過,在很多人看來,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無可厚非,而就李嚴來說,實際上還有更合適的人選,也即吳懿。
  • 為何劉備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同時,還將兒子託付給李嚴?
    在古代歷史中,劉備和諸葛亮都是不多見的君臣。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他。諸葛亮也對劉備非常忠誠,直至劉備死後,劉禪上位。儘管劉禪平庸無能,他也沒有起過篡位的心思,一直盡心盡力輔助劉禪。當時,劉備不只託付了諸葛亮一個人,還託付了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