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武志紅主創團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推薦人 | Spenser
最近看《脫口秀大會》。
王建國的一段話引起了全場的共鳴:
這樣的拖延,背後其實是深深的累和疲憊。
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來。
每次想做點什麼事情,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勉強行動起來。
這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起了我的鄰居老張,他就是一個經常很累的人。
老張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勞模。
他每天起早貪黑,眉頭緊皺,感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年前的時候都快累得病倒了。
後來因為疫情,他工作暫停,可依舊沒能休息好。
5月初,他老婆在深夜「咚咚」地敲我家的門,說老張太焦躁了,一直在「鬧騰」,必須要讓我去幫幫忙。
雖然諮詢師一般不給親朋好友提供諮詢服務,但是這大半夜的找到門上,也不好意思推脫。
於是我在夜裡10點跟老張進行了一番促膝長談。
他滿懷焦慮地傾訴了許多:
「你不知道,這半年啥都沒幹,我心慌啊,感覺荒廢了許多時間,晚上都睡不著覺。」
「我本來給自己定好計劃,這半年要在家進修法律,參加下半年的考試,可這都半年過去了,書才看了30幾頁,照這樣下去肯定完不成,我焦慮啊。」
「我在app上還買了很多課,也沒聽多少,想想,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我就是現在晚上睡不著,白天還起不了床,我是不是要完蛋了?這意志力真差啊。」
.
哎,我知道老張勤學上進,但沒想到已經「勤學上進」到這種程度。
而現實中像老張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好像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任務,急匆匆忙碌碌。
即便給他們一個假期,他們也能安排得妥妥噹噹,決不允許自己「浪費光陰」。
但細細去看他們的生活,還真不一定做出了很多東西,除非是被逼到不得不做的地步。
就像老張一樣。
休假讓他少了很多以前必須的忙碌,卻讓他陷入了另一種匆忙:
給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但總是什麼都做不成,並且還依舊覺得自己特別累。
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再是身體的忙。
更經常是精神上的慌張,從而感到疲憊。
這也是許許多多人的常態:
做了很多事情覺得累,什麼事情都沒做也覺得累。
總而言之,就是一種「壓倒性的疲憊」。
為什麼總會這樣呢?
經過和老張的交談,我才發現:
他一直活在充滿恐嚇和強迫的說教之下。
他的父母都是我們重點中學的老師,每天嘴裡都能說出幾十句大道理,特別會說教。
而老張剛好又是個聽話的孩子。
小時候我們同齡人還在貪玩不寫作業,總是偷著打遊戲看電視的時候,老張就每天在家一心一意寫作業。
長大後,他也一貫自律地要求自己:
半年內必須學習完多少課程,每天要幾點起床,要學完多少門課,提升自己到什麼程度,不然後果很嚴重。
「不然就會怎麼樣呢?會有怎樣的後果?」我問。
「業精於勤荒於嬉,懶惰下去我的人生就會毀了。」
這話怎麼這麼熟?
我恍然想起,這不是老張他爸以前經常對我們說的至理名言嗎?
看來,老張對他爸的教誨真的是聽進去了,不僅聽進去了,而且還深深地相信,認為自己如果沒有按照父親告訴他的那樣做,人生就會「毀」了。
一霎間,我內心悽涼和悲涼湧起,明白了老張為什麼那麼不容易。
他的內心充滿恐懼,充滿了災難化的思維:如果不做到什麼什麼樣,人生就會毀掉。
在臨床上,我發現,很多把自己搞得很累的人,背後都有這種思維,他們從小被灌輸了很多恐嚇性的大道理。
他們害怕做不到某些要求,就會變成不好的人,差勁的人,人生就會完蛋等等,所以強迫自己去達到這些要求。
從表面看,他們非常自覺。
但這種自覺並不是由自己的內心驅動產生的真正的「自我管理」,而是一種內化了的說教和恐嚇。
他們的腦子裡仿佛有個小人,分出了各種精力:
一邊要求著自己一定要幹點啥;
一邊花心力去面對「幹不完我就很失敗」的恐懼;
一邊抽出時間逼自己專注去做事情;
最後留下的精力,才是真正做事的精力。
可以看到,這些恐懼的驅動,造成了很多內耗,也讓我們無法全心去投入當下的事情,導致低效率。
這時如果面對必須要做的事情,就只能用剩下的精力去硬抗,所以感受到的是:
「每天被逼著催著幹活,身心俱疲」。
而如果不是必須得做的事情,例如是休假給自己的安排,就更沒有勁去應付了,這時表現出來的是:
「每天死催自己,但也沒幹啥,為什麼這麼累?」
這也是成千上萬的老張們為什麼會「失眠」的原因。
身體需要休息,而頭腦總在強迫,一直在說教,一直在說你不能這樣,再這樣下去,你就完蛋了。
結果身體無法安心休息,晚上不睡覺,白天起不來。
那該怎麼辦呢?
我上面說的累,是很多人的常態。
但有沒有發現,大部分人面對累,往往拿不出特別有用的解決方法,甚至越解決越疲憊。
因為大家經常不是直接去解決:累了就去休息。
而是儘管很累,也要卯著勁去努力分析問題:
我太拖延了,怎麼可以這樣;
我為什麼總是失眠;
我太不自律了,怎麼辦.
看似很努力,但細想一下就發現——
這一通分析下來,我們又重複了說教、恐嚇和強迫自己的過程,反而更促進了內耗,促進了「累」的發生。
面對累,比起分析更有效的是,做到2步。
第一步,覺察到自己很「累」,重視它。
累作為一種感覺,總被我們習慣地壓住。
跟老張的交談中,我逐漸發現老張從小仿佛是一個考試機器,他的感受從未被看到,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玩耍、共情,他似乎一點都沒得到。
以至於現在,他也不太在意自己的感受。
很多次我問老張,你的感受是什麼?
老張都很茫然。
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已經很累,他也不以為然。
他始終覺得,內心感到很累根本不重要,身體感到累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些要求,那些成績。
老張的父母並沒有給老張很好的「照顧」,而我們要想從「累」裡面得到更多的解脫,需要自己先覺察起來。
要去重視自己的感受。
在自己累了的時候知道那是「累」的感覺,知道累了就要休息,知道要去調節自己,「累」就是一種信號,意味著需要放鬆一下了。
也要慢慢對自己的感受敏感。
試著解讀出這些感受背後的身體和內心的需求,然後呵護自己,給自己很好的滿足,如此,身心才能給我們一個充足的糧草基地,如同車子要加滿油才能行駛。
一味的自我忽視,只會導致更多的自我逼迫,越逼迫內心就越空洞,就像車子沒有油,還要不斷地被啟動。
也因此會陷入了疲憊的循環。
所以要想從累的狀態裡走出來,更需要做的不是分析和攻擊自己,而是覺察自己:
重視自己的感受,並認真地對待它。
第二步,允許自己被照顧,有所「依賴」 。
在每個很累的靈魂背後,都意味著,內心沒有可以依賴的關係。
當然這裡說的內心沒有依賴,不代表現實中真的沒人可以依賴。
而是這種不被照顧和不依賴,已經成了慣性。
就像老張。
他說別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在媽媽懷裡撒嬌耍賴,而自己從來不可以。
一旦撒嬌耍賴,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比如不懂事,不是好孩子,很沒出息。
他的情感和需求,被這些說教壓住了,流不出去,所以他自然產生了絕望:
我不能被照顧,我不應該依賴,
我累了不能歇著,我需要更有出息。
但人是需要支持和照顧的。
關係的支持就像容器,可以平息我們的弱小帶來的焦慮,無力和恐懼,讓我們意識到脆弱無助並不丟人,極大地緩解心靈的疲憊。
當我們累了的時候,有個人允許我們累和休息,並且和我們說不用急,會讓我們更安心地放鬆自己。
往往我們身邊就存在著這樣願意支持我們的人,就像老張的老婆。
但前提是我們要允許自己被照顧。
一旦允許了,儘管一時半會我們還是無法心安理得地自我照顧,但這些被別人照顧的新體驗,會慢慢滲透到我們的內心,軟化我們僵化強迫的精神狀態。
在這些包容和照顧下,我們能稍微偷懶一下,去體驗一些休息的甜頭,並且有一些新的發現:
原來躺著一天也不會耽誤事情,反而放鬆了心情,可以讓第二天更有精神;
原來不逼著自己,放鬆下來,反而做事情更投入了;
原來有很多事情,不做也沒有關係,反而有精力去集中做更重要的事情;
原來沒有很快達到很高的要求也不會怎麼樣,做到一點是一點,畢竟需要時間.
隨著這些經驗的日積月累,我們也會開始包容自己放鬆,慢慢做到真正解決累的辦法:
感覺到累了,然後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作者:達芙妮:心理諮詢師,著有《高情商心理學》。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