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很累的靈魂背後,都是因為沒有可以依賴的關係

2021-02-18 Spenser

作者 | 武志紅主創團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推薦人 | Spenser

最近看《脫口秀大會》。

王建國的一段話引起了全場的共鳴:

這樣的拖延,背後其實是深深的累和疲憊。

做什麼都提不起勁來。

每次想做點什麼事情,都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勉強行動起來。

這是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想起了我的鄰居老張,他就是一個經常很累的人。

老張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勞模。

他每天起早貪黑,眉頭緊皺,感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年前的時候都快累得病倒了。

後來因為疫情,他工作暫停,可依舊沒能休息好。

5月初,他老婆在深夜「咚咚」地敲我家的門,說老張太焦躁了,一直在「鬧騰」,必須要讓我去幫幫忙。

雖然諮詢師一般不給親朋好友提供諮詢服務,但是這大半夜的找到門上,也不好意思推脫。

於是我在夜裡10點跟老張進行了一番促膝長談。

他滿懷焦慮地傾訴了許多:

「你不知道,這半年啥都沒幹,我心慌啊,感覺荒廢了許多時間,晚上都睡不著覺。」

「我本來給自己定好計劃,這半年要在家進修法律,參加下半年的考試,可這都半年過去了,書才看了30幾頁,照這樣下去肯定完不成,我焦慮啊。」

「我在app上還買了很多課,也沒聽多少,想想,覺得自己太差勁了。」

「我就是現在晚上睡不著,白天還起不了床,我是不是要完蛋了?這意志力真差啊。」

.

哎,我知道老張勤學上進,但沒想到已經「勤學上進」到這種程度。

而現實中像老張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好像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任務,急匆匆忙碌碌。

即便給他們一個假期,他們也能安排得妥妥噹噹,決不允許自己「浪費光陰」。

但細細去看他們的生活,還真不一定做出了很多東西,除非是被逼到不得不做的地步。

就像老張一樣。

休假讓他少了很多以前必須的忙碌,卻讓他陷入了另一種匆忙:

給自己安排了很多事情,但總是什麼都做不成,並且還依舊覺得自己特別累。

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再是身體的忙。

更經常是精神上的慌張,從而感到疲憊。

這也是許許多多人的常態:

做了很多事情覺得累,什麼事情都沒做也覺得累。

總而言之,就是一種壓倒性的疲憊」

為什麼總會這樣呢?

經過和老張的交談,我才發現:

他一直活在充滿恐嚇和強迫的說教之下。

他的父母都是我們重點中學的老師,每天嘴裡都能說出幾十句大道理,特別會說教。

而老張剛好又是個聽話的孩子。

小時候我們同齡人還在貪玩不寫作業,總是偷著打遊戲看電視的時候,老張就每天在家一心一意寫作業。

長大後,他也一貫自律地要求自己:

半年內必須學習完多少課程,每天要幾點起床,要學完多少門課,提升自己到什麼程度,不然後果很嚴重。

「不然就會怎麼樣呢?會有怎樣的後果?」我問。

「業精於勤荒於嬉,懶惰下去我的人生就會毀了。」

這話怎麼這麼熟?

我恍然想起,這不是老張他爸以前經常對我們說的至理名言嗎?

看來,老張對他爸的教誨真的是聽進去了,不僅聽進去了,而且還深深地相信,認為自己如果沒有按照父親告訴他的那樣做,人生就會「毀」了。

一霎間,我內心悽涼和悲涼湧起,明白了老張為什麼那麼不容易。

他的內心充滿恐懼,充滿了災難化的思維:如果不做到什麼什麼樣,人生就會毀掉。

在臨床上,我發現,很多把自己搞得很累的人,背後都有這種思維,他們從小被灌輸了很多恐嚇性的大道理。

他們害怕做不到某些要求,就會變成不好的人,差勁的人,人生就會完蛋等等,所以強迫自己去達到這些要求。

從表面看,他們非常自覺。

但這種自覺並不是由自己的內心驅動產生的真正的「自我管理」,而是一種內化了的說教和恐嚇。

他們的腦子裡仿佛有個小人,分出了各種精力:

一邊要求著自己一定要幹點啥;

一邊花心力去面對「幹不完我就很失敗」的恐懼;

一邊抽出時間逼自己專注去做事情;

最後留下的精力,才是真正做事的精力。

可以看到,這些恐懼的驅動,造成了很多內耗,也讓我們無法全心去投入當下的事情,導致低效率。

這時如果面對必須要做的事情,就只能用剩下的精力去硬抗,所以感受到的是:

「每天被逼著催著幹活,身心俱疲」。

而如果不是必須得做的事情,例如是休假給自己的安排,就更沒有勁去應付了,這時表現出來的是:

「每天死催自己,但也沒幹啥,為什麼這麼累?」

這也是成千上萬的老張們為什麼會「失眠」的原因。

身體需要休息,而頭腦總在強迫,一直在說教,一直在說你不能這樣,再這樣下去,你就完蛋了。

結果身體無法安心休息,晚上不睡覺,白天起不來。

那該怎麼辦呢?

我上面說的累,是很多人的常態。

但有沒有發現,大部分人面對累,往往拿不出特別有用的解決方法,甚至越解決越疲憊。

因為大家經常不是直接去解決:累了就去休息。

而是儘管很累,也要卯著勁去努力分析問題:

我太拖延了,怎麼可以這樣;

我為什麼總是失眠;

我太不自律了,怎麼辦.

看似很努力,但細想一下就發現——

這一通分析下來,我們又重複了說教、恐嚇和強迫自己的過程,反而更促進了內耗,促進了「累」的發生。

面對累,比起分析更有效的是,做到2步。

第一步,覺察到自己很「累」,重視它。

累作為一種感覺,總被我們習慣地壓住。

跟老張的交談中,我逐漸發現老張從小仿佛是一個考試機器,他的感受從未被看到,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玩耍、共情,他似乎一點都沒得到。

以至於現在,他也不太在意自己的感受。

很多次我問老張,你的感受是什麼?

老張都很茫然。

好不容易意識到自己已經很累,他也不以為然。

他始終覺得,內心感到很累根本不重要,身體感到累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些要求,那些成績。

老張的父母並沒有給老張很好的「照顧」,而我們要想從「累」裡面得到更多的解脫,需要自己先覺察起來。

要去重視自己的感受。

在自己累了的時候知道那是「累」的感覺,知道累了就要休息,知道要去調節自己,「累」就是一種信號,意味著需要放鬆一下了。

也要慢慢對自己的感受敏感。

試著解讀出這些感受背後的身體和內心的需求,然後呵護自己,給自己很好的滿足,如此,身心才能給我們一個充足的糧草基地,如同車子要加滿油才能行駛。

一味的自我忽視,只會導致更多的自我逼迫,越逼迫內心就越空洞,就像車子沒有油,還要不斷地被啟動。

也因此會陷入了疲憊的循環。

所以要想從累的狀態裡走出來,更需要做的不是分析和攻擊自己,而是覺察自己:

重視自己的感受,並認真地對待它。

 第二步,允許自己被照顧,有所「依賴」 。

在每個很累的靈魂背後,都意味著,內心沒有可以依賴的關係。

當然這裡說的內心沒有依賴,不代表現實中真的沒人可以依賴。

而是這種不被照顧和不依賴,已經成了慣性。

就像老張。

他說別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在媽媽懷裡撒嬌耍賴,而自己從來不可以。

一旦撒嬌耍賴,就會被扣上各種帽子,比如不懂事,不是好孩子,很沒出息。

他的情感和需求,被這些說教壓住了,流不出去,所以他自然產生了絕望:

我不能被照顧,我不應該依賴,

我累了不能歇著,我需要更有出息。

但人是需要支持和照顧的。

關係的支持就像容器,可以平息我們的弱小帶來的焦慮,無力和恐懼,讓我們意識到脆弱無助並不丟人,極大地緩解心靈的疲憊。

當我們累了的時候,有個人允許我們累和休息,並且和我們說不用急,會讓我們更安心地放鬆自己。

往往我們身邊就存在著這樣願意支持我們的人,就像老張的老婆。

但前提是我們要允許自己被照顧。

一旦允許了,儘管一時半會我們還是無法心安理得地自我照顧,但這些被別人照顧的新體驗,會慢慢滲透到我們的內心,軟化我們僵化強迫的精神狀態。

在這些包容和照顧下,我們能稍微偷懶一下,去體驗一些休息的甜頭,並且有一些新的發現:

原來躺著一天也不會耽誤事情,反而放鬆了心情,可以讓第二天更有精神;

原來不逼著自己,放鬆下來,反而做事情更投入了;

原來有很多事情,不做也沒有關係,反而有精力去集中做更重要的事情;

原來沒有很快達到很高的要求也不會怎麼樣,做到一點是一點,畢竟需要時間.

隨著這些經驗的日積月累,我們也會開始包容自己放鬆,慢慢做到真正解決累的辦法:

感覺到累了,然後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作者:達芙妮:心理諮詢師,著有《高情商心理學》。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相關焦點

  • 真實紀錄|有性無愛的親密關係,沒有靈魂
    因為在性文化裡,她們的欲望一直都是被壓抑的。享受純粹的肉體快樂在從前甚至是一種禁忌,就連用情趣玩具對她們來說都不是一件普遍的事,就更別說性愛機器人了。 02性,可以只因身體愉悅而存在從前的男性自慰會對著色情雜誌AV女優意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發展,他們可以與網路上素未謀面的陌生女性激情裸聊,玩線上性愛。
  • 在婆家過得很累的女人,往往做錯了這三件事,希望你沒有
    在感情世界裡,每個女人都希望可以尋得一個良人,覓得一戶好婆家。然而,現實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女人,在結婚之後過得苦不堪言,在婆家過得很累。但這並不是因為她們不好,而是她們不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你為什麼這麼拼」:因為假裝有錢,真的很累
    在這個時代,我們都在裝,假裝自己有錢、有品、有格調。不過這種假裝有錢的狀態,真的很累很累。外表的光鮮,背後是拼命很多在精英階層的人,很少用奢侈品來包裝自己或者炫耀自己。在他外表的光鮮背後,實際上是他每天陪客戶喝酒喝到吐血,熬夜熬到脫髮的拼命所交換而來的。之所以喜歡炫耀自己的「有錢」,無非就是一種「報復性」的心理空虛填補罷了。
  • 如何改變依賴型人格?
    ,但「依賴」這件事比我們認知的更複雜。導致這種性格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成長環境,導致自己喜歡依賴別人是因為早年時期「過度溺愛」或者「缺愛」。被溺愛長大的孩子,萬事都想讓別人幫忙,小時候一直生活在溫室,成年後不得不獨自面臨社會時,往往無法適應。缺愛長大的孩子,他們不是不成熟,而是成熟得太早,五六歲就懂得體諒大人的痛苦和難處,從小就很懂事,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是渴望被呵護的,長大後依舊喜歡付出,以此來換回愛,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
  • 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不同的故事
    「給我一杯酒,我有故事要說」一句看似幽默的話語,我只想說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一段說不完的故事。也許有的人看上去有房有車,不用為金錢煩惱,我們總會用自認為去覺得她過得很好。婚姻最高層次就是彼此雙方精神上相互依賴,這樣子在一起的感覺會讓人很放鬆,很舒適。在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個朋友他為了能過上舒適有錢人的生活,她嫁給了一個他並不愛的男人,但是她的丈夫很有錢。之前我認為她過的很好,每天不愁吃不愁穿,有車開有房住,每天過的那麼光鮮亮麗。然而有一次,在朋友圈看見她發表了這麼一段話,她感慨出來外面透氣感覺好舒服,沒有那麼壓抑。
  • 《以家人之名》每個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靈魂
    每個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靈魂,是一種堅韌; 在《以家人之名》最新的劇情裡李尖尖有一句旁白:「在那一瞬間,我清晰感覺到進入了像爸爸那樣大人的世界,通往那個世界的鑰匙叫做忍耐、忍耐、忍耐、忍耐,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終會結出甘甜而柔軟的果實。」
  • 空巢青年是每個孤獨的靈魂
    靈魂的孤獨才是致命的痛,除了單位和家的兩點一線,哪裡還能容下一個孤獨的靈魂呢?我們不願意回家面對冷冷清清的房間和不帶半點溫度的雙人床,不願意永遠只能在手機裡對伴侶說「我愛你」。打敗我們的不是生活的壓力,而是無家可歸。沒有底氣的愛情帶給了我們深不見底的孤獨。孤獨,是城市裡每一位空巢青年的病。
  • 每個漢字都有靈魂
    從我的角度來講,每個漢字都是有靈魂的,只不過我們從來就不尊重每一個文字的靈魂,我們隨意地去蹂躪文字。我們不尊重它。    原生性文字內涵的能量是最為具足龐大的    餘世存:很多人經常說,語言文字不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用法嗎?那我可以把黑說成白,可以把白說成黑。其實是不可以的。
  • 在這個世界上,別太依賴任何人,因為當你在黑暗中掙扎的時候,連你的影子也會離開你
    1.在這個世界上,別太依賴任何人,因為當你在黑暗中掙扎的時候,連你的影子也會離開你。
  • 「流行性疲憊」的人,內心都有一個不敢被愛的自己
    看來,老張對他爸的教誨真的是聽進去了,不僅聽進去了,而且還深深地相信,認為自己如果沒有按照父親告訴他的那樣做,人生就會「毀」了。一霎間,我內心悽涼和悲涼湧起,明白了老張為什麼那麼不容易。他的內心充滿恐懼,充滿了災難化的思維:如果不做到什麼什麼樣,人生就會毀掉。在臨床上,我發現,很多把自己搞得很累的人,背後都有這種思維,他們從小被灌輸了很多恐嚇性的大道理。
  • 精選勵志句子 沒有回應的等待,真的讓人很累
    你不知道,沒有回應的等待真的讓人很累。你不知道,我鼓起了多大的勇氣才敢念念不忘。或者,你不知道,就假裝不知道。紅綠,暮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一年365天愛你,一天24小時想你,一小時讀你60分鐘,一分鐘愛你60秒,一秒鐘說兩個字:愛你!
  • 寵物情人,愛情就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相互珍惜相互信賴!
    寵物情人愛情就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更準確來說,是互相依賴的關係。劇中每一對結婚的情侶,都是這樣的關係。乍見之歡不如久看不厭,當激情褪去,這些柴米油鹽和陪伴支持,成為了婚姻的基礎。片頭曲中有一句「珍惜身邊人」,以及百合、巖谷和蓮石的婚姻,都提現了這一點。
  • 送給很累很累的你……
    總是想把最好的一面都留給家人,那些「不好」的都自己默默承受。到了一定的年紀,不再有屋簷可以躲雨,索性就讓自己變成了那個屋簷。就像張愛玲在書中寫的那樣:中年以後的人常有寂寞之感,睜開眼來,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依靠的。
  • 《籃球冠軍》:每個智障者的心裏面,都住著一個單純的靈魂
    影片一開始蒙特斯還是西班牙籃球職業聯賽某著名球隊的第二教練,因為在比賽中意見不和,與第一教練大打出手,不僅被俱樂部解僱,更因為酒後撞到警車,被法官判決提供90天的社區服務,不情願的他開始訓練這支名為「朋友們」的籃球隊。
  • 鄧紫棋回顧失戀:如果沒有他你就走不下去,這段關係也會很累
    「曾經你會覺得,有一些時光,必須要有他在你才有力氣走下去,但是現在的我發現,如果那個人不在,你就走不下去的話,那這一段關係,也會讓人覺得很累」——這是鄧紫棋的原話。我深表認同。相信愛情的人們,他們大多數認為,婚姻是愛情最好的歸宿,沒有因為愛情而結合的婚姻註定是不幸福的,兩個人可以相親相愛、激情浪漫一輩子,老頭子在街角拿著一束玫瑰等著老太太、老太太攙扶著老頭子在海邊看夕陽,是他們對愛情的終極嚮往;相信愛情的人們,覺得愛情是世界上最美好
  • 每一種關係都是江湖對決,每一種愛的背後都深藏著恨
    因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想要投射到這張白紙上,去顯化自我的價值觀和存在感。從吃飯、睡覺,到學習、玩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舅舅伯伯大表哥……每個人都想提出一番自己的見解,並渴望按照ta的意願去實踐。每個人都認為,我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大家都在搶佔領地。不管你的行為出發點多麼高尚,核心的目的都是權力的爭奪與控制。
  • 刀劍神域異界戰爭:每個靈魂都有自己的光輝!
    人工搖光即人工製成的被認為是人類靈魂的光量子網絡集合體拉斯公司發明的靈魂翻譯機可以捕捉並存儲到可以類似大腦容量的光結晶立方體中,研究員甚至複製了自己的靈魂展現給他人看。它的誕生本來就不符合倫理原則,人工智慧複製的人類靈魂到底還算不算人類,沒有肉體的他們算是真實存在的嗎這項翻譯人類靈魂的技術,實際上是創造了新人類,一種只有精神沒有身體的新生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在研究人員的眼裡,它卻只是一個實驗品,甚至連小白鼠都不如,肆意地把它們創造出來,又輕易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
  • 蘇菲·瑪索:每個人的靈魂都應該是自由的
    這背後,是一顆美麗、自由的靈魂。在事業上,她不喜歡被束縛。《初吻》系列成功後,她玉女的形象也被大眾所接受。隨即,蘇菲·瑪索加盟了法國著名的高蒙電影公司,年薪100 萬法郎。在後來的《女大學生》、《薩卡納要塞》中,她繼續天真無邪,甜美多情——蘇菲-瑪索成為了法國的「小甜心」。
  • 《男與女》:每個孤獨靈魂的背後,都是對愛極度的渴求
    女主尚敏有一個患自閉症的兒子,和一個沒有情感交流的丈夫;男主基宏是一名派駐在芬蘭的建築師,他有一個患抑鬱症的女兒和一個不成熟、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妻子。他們都在為兒女為家庭活著。相同的境遇使兩顆疲憊、孤獨的靈魂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於是,在白雪皚皚的曠野上,在一間暖暖的桑拿屋裡,他們開始了一段禁忌之戀......
  • 工作感到很累的人,都比較愛犯的一個錯誤,被魯迅的語錄道破
    比如說現代很多年輕人工作感到很累的原因,就是太喜歡熬夜了,幾乎每天晚上下班回去玩手機,要玩到凌晨好幾點才睡,有的甚至玩通宵,一個晚上不睡覺,也去上班,能有好精神氣?上班能不感到累?如果一個月就那麼幾天這樣,還可以理解,但縱觀現代很多年輕,幾乎天天晚上如此。倘若一放假,那更不得了,是晚一天一夜,再睡24個小時,都有可能。為何現代很多年輕人都這樣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