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上五年級的小葉因為鄰居的小朋友不將玩具借給自己,哭著跑去找鄰居小朋友的父母告狀,哭訴鄰居家的孩子欺負自己,鄰居因此狠狠責罰了自己家的孩子。小葉拿著從鄰居孩子手裡要來的玩具高高興興的回家,父親看到孩子拿著不是自己家的玩具在玩,上前詢問,問清原委後,大發雷霆,動手打了小葉!之後帶著小葉將玩具送回給鄰居,並賠禮道歉。
-
父親對孩子動手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您的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您會如何應對呢?經常打小報告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產生哪些危害呢?聽聽專家怎麼說的吧!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自己家的小孩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總喜歡向老師告狀,一方面擔心這樣會不會造成孩子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一方面也擔心這樣會不會對孩子性格養成帶來不好的影響?但是,擔心歸擔心,又不能強行的要求孩子不能跟老師「告狀」,講道理孩子太小又不能明白。「看到小朋友做了壞事,不該告訴老師幫助他改正嗎?」被孩子這樣反問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有過不知道怎麼回答的窘況呢?
孩子們打小報告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孩子抱有想把他人從道德和行為的錯誤中拯救出來的心態,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的懲罰是對付犯錯誤的人最有效的方式,而有些則希望在別的孩子表現很差的時候,為自己貼上好孩子的標籤。
心理專家認為:打小報告的孩子常常都帶有好的動機,他們通常只是想幫助那個違反規定或有不好習慣的孩子改掉那個不好的東西,想把他也變成一個好孩子或老師希望看到的那樣的孩子。他不僅想幫助被揭發的那個人,也想幫助老師。像案例中提到的寶寶就是這樣,只是想替老師來盡一些責任,這個時候,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要理解孩子的善意,然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那個被打小報告的孩子,則可能會感覺到被人在背後打了一槍,他可能從此會嫉恨那個打報告的人,也可能從此不再信任那個同學,甚至可能從此不再相信其他的人。
打小報告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有何影響?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家時,父母長輩都是以孩子為中心,於是孩子會同樣想藉助老師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很多時候,孩子打小報告的目的並不是讓老師懲罰其他人,只不過是想藉機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滿足自己的表現欲罷了。
心理專家認為:打報告的孩子很可能會受到老師的鼓勵,可能會受到其他同學的羨慕,可能會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到這個行列,於是更多的孩子成了老師的耳目,於是更多的孩子成了另外一些孩子不安全感、不信任感的來源。
再則,打報告的孩子會以揭發別人的缺陷或汙點為樂,看到他人被批評或被懲罰時更會覺得是罪有應得,在內心裡有感受到一種平衡或釋放,由此會升起一種快感,從此這些孩子內心就失去了同情,失去了接納,失去了寬容,失去了溫情。
心理專家建議:對於打小報告的孩子,要保護孩子的幫人之心,告訴孩子這種方法可能會幫不到對方,可以用尊重對方的方式來直接表達對他的關心和幫助:如:「上廁所不洗手會生病」或「糖吃多了牙會長蟲」等尊重的方式直接向對方表達,而不是採用向老師打報告的方式來間接或藉助第三方來表達。
對於被打報告的孩子,要告訴他打他報告的那個同伴是想幫助他改掉不好的習慣,是對他的關心和愛護,讓同伴看到對方的愛,這樣他的心中也會充滿愛。
1、用簡潔的話語對孩子表示肯定。「我很高興你告訴我。」這會滿足孩子想要獲得注意的需要,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揚那種打小報告的行為。
2、別太以孩子為中心。從出生起,孩子儼然就成了家裡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依賴思想。要教育他們:寶寶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媽媽也有啊,如果寶寶只顧自己,那爸爸媽媽的事情就沒法做了。
3、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可以在家裡一起玩模擬告狀遊戲:比如爸爸把圖貼反了,可以引導孩子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髒了,告訴孩子,可以提醒爸爸注意,並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乾淨,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可以讓他們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於打小報告。
4、給孩子一點小挫折。有些孩子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秀,做什麼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驕傲心理。可以有意的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5、用幽默來將大事化小。用一種生動而誇張的方式來回答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哦,不!你是認真的嗎?他真的那樣做了?他可能在和你開玩笑!」通常,這種回答會讓他們的衝突變得微不足道,而那個打小報告的孩子會感到跟你說這件事情很愚蠢。
6、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對於愛打小報告的孩子,家長要告訴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應該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於小朋友的缺點也要儘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美國的孩子也一樣,5-6歲這個年齡的孩子也很愛打小報告,一點點小事就會招來這麼一句「I am going to tell on you」(我要到老師那裡告你)。那麼,美國老師是用什麼辦法處理孩子之間相互告狀的呢?
一是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比如有個孩子跟老師告狀說某某不跟他玩,老師問的第一句就是那你是怎麼試圖解決的?老師鼓勵孩子先用語言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去解決問題。當然,老師忙得沒時間的時候也會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對付這幫告狀的小傢伙,那就是「某某,pls. mind your own business (管好自己的事)」,或者給孩子一個固定模式的句子Pls. stop …You make me feel…(請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你讓我感覺……,可以是感覺難過,感覺沮喪等等)。
二是一句話對付告狀的孩子「Thank you for letting me know」(謝謝你讓我知道),然後就結束談話。
三是給孩子們下發告狀票(tattling ticket),一個月每個人都下發幾張告狀票,如果你打一次小報告,那麼就要用去一張票。等你用完了,就再也不能去告狀了。
四是有的老師在教室裡放了一個告狀盒(tattlebox),孩子要告狀不能口頭告訴老師,要寫紙條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了寫下來然後放進告狀盒。老師固定了專門的時間對這些條子過目,還讓孩子把條子自己念出來,大部分情況是等到念的時候寫條子的人都已經忘記了那件事了。
到底還是老美的花招多,對待愛告狀的孩子,沒有上綱上線的批評,只需要一點點小智慧就能解決問題。看來,解決這種問題還得需要動動腦子,發揮自己的智慧,否則這些小孩們還不好管。
(本期編輯:洋洋 責任編輯:木各 此內容本站僅為轉載 來源:網絡綜合 此內容涉及任何觀點非本站撰寫特此聲明,本站對此內容不做任何立場及持任何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