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他們會聊些什麼…

2021-03-05 輕鬆讀


作者:趣鍋

來源:趣哥 ID:imquge

宇宙群聊第 5 集來了,大家久等啦。

輕鬆讀公號直接回復「皇帝群聊」,就能查看群聊合集,隨時更新哦~


沒想到是這樣的男團…

涉及的知識點:

李存勖,五代時期後唐創始人,超級喜歡戲曲,也是知名武力男團十三太保的成員,所以說有成團經驗

陳叔寶,南朝陳後主,他寫的《玉樹後庭花》很出名。唐代杜牧有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慕容衝,十六國時期西燕皇帝,也是中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涉及的知識點:


話說曹操的兒子真是個頂個的優秀啊,曹丕,曹植,還有一個曹衝稱象…實在是不可思議…


涉及的知識點:


涉及的知識點:


在一個群裡,80%都是潛水的,活躍的就那麼幾個。一個王朝也是一樣,再知名的朝代,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是那麼幾個。很多皇帝的名字,對大家來說就是生僻字…

涉及的知識點(生僻字):


所以,有沒有人把各位帝王的名字寫一首生僻字歌


涉及的知識點:

避諱是古代很常見的事情,簡單點說,避諱就是不能寫出或說出皇帝的名字。比如故宮北門原來叫玄武門,為了避康熙皇帝玄燁的諱,改成了神武門

所以有些皇帝為了方便老百姓避諱,不用老是改名字,會在登基後改一個匹配身份且帶有生僻字的名字。趣哥查了一下,宋朝皇帝大概有一半是改了名字的

朱元璋給自己的後代規定了一套取名規則,第二個字是輩分,第三個字要符合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果你要記一個大朝代所有皇帝的出場順序,相信我,明朝是最容易記的(看下圖)

點擊可以看大圖


無形之中,朱元璋對中國化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涉及的知識點:


涉及的知識點:


涉及的知識點:


看到上面的聊天記錄,霸道總裁朱元璋有點坐不住了…

那麼,朱元璋會如何回應呢?

敬請期待下一集😊

想看皇帝群聊合集的小夥伴

直接在輕鬆讀公號回復「皇帝群聊」就可以

有更新會隨時加進去哦~

先講一個故事。 一個天資聰穎的女孩,她從小就成績優異還很努力,於是她一步步考上名校,進修研究生,出國深造。 回國後,她成為復旦大學年輕的講師,也走進幸福的婚姻,生兒育女。 愛情事業雙豐收,在她成為人生贏家後,命運卻和于娟開了個玩笑。 31歲的她,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 更殘忍的是,她只剩下一年半的時間。 她就是優秀的海歸博士于娟,得知病情後的她,將生病後的生命感悟寫成了書——《此生未完成》,給無數人帶來了啟示。 泰國一家超市曾經發生這樣一件事情。 父親和兒子發生了爭吵,吵了很久之後,父親最後對他說:有種你就別活了,然後遞給兒子一把上了膛的手槍。 兒子當著父親的面,沒有任何猶豫地拿起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就是一槍,當場死亡。他的毅然和決絕,就像那個在橋上一躍而下的少年一樣,沒有給自己的父親任何機會。 等到父親聽到槍響,撲過去的時候,兒子因為巨大的痛苦躺在地上,沒有多久就失去生命體徵,只剩下父親一個人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句發洩情緒的話,一個不斷逼對方的打罵,往往就把孩子趕上了絕路。 可惜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有機會可以彌補的。作家槽值曾在《一個家庭的悲劇,從不好好說話》寫到這樣一個新聞:16歲的花季少女因為經常被父母罵,服毒自殺。在她自殺之前,她剛剛又挨了兩場罵,僅僅只是因為穿衣服太慢和洗頭時間太長。 她在被罵完之後,假裝自己肚子疼,要回房間休息,然後她在房間義無反顧地喝下了一瓶早就準備好的毒藥。 父母當時沒有注意到女兒的情況,等過了十二點,父母把她的房間踹開,才發現她早已停止了呼吸。 女兒房間怎麼會有毒藥的?父親想不通,可是他們更想不通的是,他們的女兒曾用他們的手機搜索過「安樂死」,甚至還在網上購買過一把刀。 對於死亡,她早就準備了很久很久。 看過《語言暴力》這樣一個紀錄片,印象極為深刻。 視頻中,孩子的父母經常罵他們:「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在生命的最後,于娟時常思考人為什麼活著? 她在博客中說,「我也曾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幹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死去元知萬事空,或許人只有走到最後一步才能真正的看清生命的意義吧!就像于娟說的那樣,名利權情沒有一樣可以帶去的。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她感悟道:「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故事的最終,于娟溘然長逝。 留下了年邁的父母,悲痛的丈夫,年幼的孩子。 此生未完成,這五個字寫的是無盡的遺憾。 02 別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是所有人都懂得的道理,卻鮮少有人去做。 莫言講了朋友的一段經歷: 朋友的太太去世了,收拾遺物時,看到了一條絲質圍巾,連標籤都沒去掉。因為這條圍巾很漂亮很昂貴,太太一直不捨得用,想等到特殊的時刻再用。 結果一直到去世都沒戴上。 朋友感慨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就像捨不得戴圍巾一樣,人們總是把願望攢著,結果事與願違: 年輕時想去爬山沒去成,結果老了,只能看著山嘆氣;逛街時喜歡的連衣裙太貴,攢夠了錢,衣服已經過時;年幼的孩子想放風箏,等你有了時間,她早不喜歡風箏了。有這麼一個小趣事:一位母親受不了鄰裡女人們的炫耀,向自己的女兒抱怨,同樣是在北京,人家的女兒每個月都能給寄回來多少多少錢,你都工作這麼久了,我卻一直沒能指望上你。女兒硬氣地回應母親道,你想讓我去幹她們女兒幹的那種事,我不幹;如果你想要那麼一個女兒,那你自己再生一個,養大了讓她將來接活去,給你寄錢。用這個小八卦,是想說,孝順母親有各自的方法,因了個人境遇狀況的不同,總會有些差異,甚至各有苦楚;但一定都不是靠朋友圈那麼說一說,就能信心滿滿地把自己歸類到孝順子女行列,當然,這又分明高估了他們的舉動,通常他們的做法,不是在朋友圈說一說,而是內容不用看,光就標題瞟上一眼,合乎我的孝順心意,隨手一轉發,大功已告成。就連這篇文章,也難逃這種命運。合乎一些人的心意,所以就會轉發,究竟內容講了什麼,反而是不那麼重要了。大概,朋友圈,就是這麼一個網民在母親節的時候突然會變得更孝順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點石成金的魔術棒,又或者該是叫做過濾網吧。年輕人也不讀書,為什麼還那麼快活?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相對年輕人,年級大的人才會更容易感覺到不讀書導致的輸入缺乏。在年輕人中,具體來說主要指在校的學生或是剛畢業3年以內的工作者,則更少有機會能體驗出來這種感覺。反而,現實中經常見到的情況是,年輕人正因為不讀書,才過得特別快活,反而是那些讀書的年輕人顯得沉悶,生活毫無樂趣的樣子。為什麼年輕人不讀書還能過得那麼快活?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和前面說的輸入輸出的道理其實還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在過去那些年裡的輸入太多,所以就這麼淨輸出的方式來工作,對他們來說毫無壓力,而是感覺會得心應手。另外一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整個社會對年輕人普遍持特別包容的態度。有一句話說的是「大學畢業等於零」,這話對於當事人來說,有著不小的傷害,但對於所有的過來人來說,卻又基本認同這是一個事實,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工作崗位對一個年輕人的期望,也就是「你什麼都不會做」,因此對於找工作者最看重的自然不是業已擁有的工作能力,而是看他的態度、看他的潛力。因為有了這層對年輕人期望上的寬鬆要求,他們就不必把工作做得多麼「符合要求」,所以工作做得很自由,而自由是做一份工作最美好的狀態,也是創造力發揮的天然優勢,在自由中年輕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發揮和提升。這也是為什麼機械化的工廠裡,歡迎的是聽話的工人和熟練工,而不是那些「有想法」的人;同時,在創新要求很高和需要敏銳反應能力的工作行當裡,充斥著有活力的年輕人身影,等一個年輕人老了以後不再有活力時很容易就被「淘汰」掉。年輕人不讀書卻能夠持續輸出,靠的正是他們的年輕資本。年輕的資本是有限的,因此年輕人當珍惜,當善用。          林丹和趙雅淇,是私下合謀男歡女愛之事。不管他們是逢場作戲還是假戲真做還是情深深雨濛濛,他和她自己心裡最清楚怎麼回事,他和她也最享受整個過程。此事不足為外人道也。唯一的不和諧,在於被曝光。曝光者的職業和信仰,就在做這樣的事,也算是在其位謀其政。不和諧的升級版,在於被曝光後,他和她的隱私事,沒法再隱私地進行下去,而是被迫拿到明面上去做一個「了結」,要麼公開表示繼續,要麼公開表示結束。現在的結果是,選擇了公開表示結束。 這是我們聽到的來自林丹的聲音。甚至我們在聽到林丹的聲音之後,一個配合林丹聲音的謝杏芳的聲音。但是,我們卻悲哀地發現,趙雅淇在這個最需要發出聲音的重要場合,失聲了。 趙雅淇的表態其實非常重要。這個社會其實應該給予她更多的發聲機會。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他和她的事,應該需要林丹和趙雅淇分別發出自己的聲音。 以前寫過一篇文,標題起得特別俗氣,但放在這裡還算比較妥當。標題叫做「精子思維阻礙女性的解放」。是的,當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的時候,我們特別自覺地把男人當作中心去思考問題,毫不在乎地忽略事件中女人的存在。這種做法無益於我們看到事情真實面貌,尤其不利於我們成熟地看待整件事。 因此,我們特別需要聽到趙雅淇發出的聲音,並且像傳播林丹的聲音那樣傳播趙雅淇的聲音,就像傳播謝杏芳的聲音那樣傳播趙雅淇的聲音。類似的,我們應該聽到,並且傳播姚笛的聲音;我們應該聽到,並且傳播萊溫斯基的聲音。 有些相似的道理,我們也應該聽到,並傳播謝杏芳的聲音。但需要特別清晰指出的是,我們要聽到謝杏芳發出的自己的聲音,而不僅僅是作為林丹聲音的一種輔助的謝杏芳的聲音。也許,這兩種聲音本來是混合在一起的,但我們在聽到這個聲音時,需要抱持著一顆理解的心,去分辨出其中謝杏芳不久前的9月15日,高曉松出席了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開學典禮,在致辭演講的環節中,他向莘莘學子分享了他的外婆與這所大學的淵源。如果你有一個哥哥,你和他從同一個老媽肚子裡出來,從小一起長大,是這世上血濃於水的親兄弟,可成年後你們卻過起了「天上地下」的生活,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對於這個問題,常年開著房車到處流浪的英國底層老百姓大衛,可能最有發言權。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這是一個典型的窮人——沒有房子,沒有家庭,孤身漂泊。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飢一頓飽一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不過他本人倒挺想得開,認為在底層待著沒啥不好,無拘無束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大衛眼中的「上層」,大概就是他那身家千萬的哥哥伊凡。「金融界精英」、「保守黨政要」是外界給他貼的標籤,而在記者詢問資產數量時,只會微微一笑:「無可奉告」。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一個是富豪,一個是窮人,很難想像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竟然是親兄弟。但事實的確如此,只是在過去25年來,個人財富與社會地位的巨大差異讓他們越走越遠。他們誰都無法理解對方,隔閡漸深。要不是連著一層血緣關係,可能早已成陌生人。圖片來源於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有好事的英國媒體,專門給這兩兄弟拍了個紀錄片,還別出心裁地搞了個「變形計」,提出讓他們住進對方家裡8天,看看是否能緩解兄弟倆緊張的關係,或是帶來什麼改變。這就是《富哥哥 窮弟弟》要講述的故事。高曉松的外婆名叫陸士嘉,可謂是全體北航人敬仰的領航人。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籌建者之一,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主任,是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在那個雷電激蕩的年代,陸士嘉見過滾滾紅塵,也見過波瀾起伏,並以她非凡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學者的風範。作為一個女人的自己的聲音。          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相對年輕人,年級大的人才會更容易感覺到不讀書導致的輸入缺乏。在年輕人中,具體來說主要指在校的學生或是剛畢業3年以內的工作者,則更少有機會能體驗出來這種感覺。反而,現實中經常見到的情況是,年輕人正因為不讀書,才過得特別快活,反而是那些讀書的年輕人顯得沉悶,生活毫無樂趣的樣子。 為什麼年輕人不讀書還能過得那麼快活?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和前面說的輸入輸出的道理其實還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在過去那些年裡的輸入太多,所以就這麼淨輸出的方式來工作,對他們來說毫無壓力,而是感覺會得心應手。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整個社會對年輕人普遍持特別包容的態度。有一句話說的是「大學畢業等於零」,這話對於當事人來說,有著不小的傷害,但對於所有的過來人來說,卻又基本認同這是一個事實,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工作崗位對一個年輕人的期望,也就是「你什麼都不會做」,因此對於找工作者最看重的自然不是業已擁有的工作能力,而是看他的態度、看他的潛力。 因為有了這層對年輕人期望上的寬鬆要求,他們就不必把工作做得多麼「符合要求」,所以工作做得很自由,此時,位於上海租界的一處港口,有二十多位年輕人們正與他們的家人揮淚告別,身邊等待著他們的,是一艘準備開往歐洲的輪船。這些年輕人,都是經過政府考核,由民國政府送往世界各地留學的留學生。得益於退還的庚子賠款,這些年輕的佼佼者們,即將背負著整個民族的希望,前往更為先進的西方,尋求改變民族現狀的良方。              第5屆「中英庚款」全體留學生合影,他們身後就是淞滬會戰戰場隨著船員開始收錨揚帆,輪船引擎的轟鳴聲漸漸蓋過了遠處傳來的炮火聲。當船緩緩駛出吳淞口,望著遠處日寇炮擊下黑煙籠罩的上海,看著眼前滾滾的黃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軍艦,全船的留學生在一片啜泣聲中與祖國告別。帶著滿腔的悲憤和矛盾,他們向腳下的土地獻上最誠摯的祈禱,人人懷著學好本領、早日回來報效祖國的決心,把眼前的這一幕永遠地刻在了心上,終生未忘。果不其然,十幾年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中堅力量。此時,在輪船上所有公款出國的留學生中,一位女生顯得格外另類,她就是自費留學的陸士嘉。而自由是做一份工作最美好的狀態,也是創造力發揮的天然優勢,在自由中年輕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發揮和提升。這也是為什麼機械化的工廠裡,歡迎的是聽話的工人和熟練工,而不是那些「有想法」的人;同時,在創新要求很高和需要敏銳反應能力的工作行當裡,充斥著有活力的年輕人身影,等一個年輕人老了以後不再有活力時很容易就被「淘汰」掉。 年輕人不讀書卻能夠持續輸出,靠的正是他們的年輕資本。年輕的資本是有限的,因此年輕人當珍惜,當善用。          當我們年輕時,我們不會意識到輸入的必要,因為眼前活生生的事實「證明了」即使沒有輸入,我們照樣能夠完美地進行輸出;只有當我們跨過那個臨界點,感受到「有心無力」的無奈感時,才猛然醒悟,現在才開始輸入已晚,但也只能硬著頭皮這麼挽救,因為不挽救的結局更糟糕。 這不是說,所有的人,都要過這種充滿遺憾的人生,實際的情況是足夠多的人,無論年輕或是不年輕,都持續地讀書輸入,因此壓根並未真切地體會過「靈魂枯竭」的困擾。也許可以把他們稱作是了不起的未雨綢繆者,但又分明不對,因為他們讀書的目的,本來就算不上是未雨綢繆,只是一直讀書罷了,他們是通過讀書順便預防了其他人會出現的「精神危機」。 有一個課堂上的笑話,可以與有沒有在年輕時讀書的情況做個類比。老師看到很多人沒有來上課,因此對著這些坐在教室裡的人一通批評,批評他們不來上課的做法。這分明是搞錯了對象,任何一個應該被批評的人沒有受到批評,全部都不應該被批評的人毫無例外地都受了一通批評。 因此,世界上就有了兩種人,不是按性別來做區分的女人和男人,而是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他們也像是分別來自火星和金星,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行動做法,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解釋雙方的差異所在。

相關焦點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他們會聊些什麼?
    2017年的一項相關研究表明,「普通人」很容易成為我們熟悉的網絡流氓,如果在一段時間裡,他們的心情和狀態很差,並且接觸到了其他網絡流氓,這部分人被同化的機率會翻倍。即便是那些在生活中看起來很完美的人,他們也會在那種情況下本能地去享受別人的痛苦——正如《美國最搞笑的家庭錄像》第29季中充分展示的那樣。
  • 中國422位皇帝被拉到一個微信群裡,你猜他們在聊些什麼呢?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封建王朝綿延兩千多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皇帝一直是我國地位最高的人。從嬴政統一中國,自稱始皇帝以來,到清朝溥儀退位為止,我國一共有422位皇帝。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他們都拉進一個微信群,他們會聊些什麼呢?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第9集 - 管理員之爭
    再後來準備做說唱視頻(群成員battle),因為角色比較多,需要找很多說唱選手,所以短期內也沒整出來。事實說明,全新領域的嘗試還是要慢慢來,不然就會陷入拖更😂,所以這一集的內容還是群聊的形式。前 8 集可以戳下面連結回顧:好了,話不多說。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2》第1集 - 開啟者
    所以這一個專題暫時擱下,等過一段時間再推出來皇帝群聊不知不覺發了17集,管理員的投票結果也出來很久了,這次趣哥對下一階段的內容做了規劃,我們會採用更多新鮮有趣的內容形式(不只是群聊),讓大家看得開心的同時get知識😊回顧前面17集可以戳連結↗在上一集中,大家對管理員人選進行了投票,最後的結果是:唐太宗第一、漢武帝第二、武則天第三。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2》第3集 - 別人家的孩子
    關注並星標趣哥一個有趣又有料的公眾號小夥伴們,好久不見……新的一集皇帝群新鮮出爐了…想看上一集的同學可以戳連結>第2集:開掛者-在上一集的最後,李世民本來跟大家客氣客氣,結果被群裡幾位大佬吐槽了(忘記劇情的可以戳連結拉到最後回看)通過幾句戲謔調侃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史上最牛親戚
    關注並星標趣哥 一個有趣又有料的公眾號 宇宙第一群第 3 +2 集 哈嘍,小夥伴們,爺關更系列又更新了。
  • 如果明朝的16位皇帝有一個微信群,那他們都會聊些什麼呢?
    大明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一共經歷了16位皇帝,享國更是長達276年。正所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獨特的風格;大明帝國的16皇帝自然也是如此,每一位皇帝都有著自己的獨特個性風格。比如說,殺人狂魔明太祖朱元璋;城府極深的明世宗朱厚熜;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明思宗朱由檢等等,這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明朝皇帝最終造就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大明王朝。
  • 《顛覆了這是皇帝聊天群》:千古帝王大集結,一個群裡敞開聊!
    《顛覆了這是皇帝聊天群》,黑血粉,5級作者。分類:都市-都市生活。【簡介】唐太宗是千古一帝嗎?商紂王是上古暴君嗎?誰才是秦皇之下第一人?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嗎?且看一代槓精,陳通如何在皇帝聊天群中,撥開歷史的迷霧,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帝王的千古功業。這是一場顛覆歷史,顛覆三觀的旅程。
  • 中國一共422位皇帝,唯獨這一個省,未曾出過一位皇帝!
    中國一共422位皇帝,唯獨這一個省,未曾出過一位皇帝!中國,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國度。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們國家建國時間還很短。但是,中華民族,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在最古老的歷史記載中,就已經有了炎黃子孫的身影。在未建國前,中華民族一直是處於封建主義專制制度。
  • 如果把中國古代後宮3000佳麗拉進一個群裡,她們會聊些什麼?
    西施這口一開,除去群員邀請,加上一眾美女掃碼進群,僅僅半天功夫,群裡人數馬上蹭蹭蹭地往上漲。雖說,群員壯大是件好事,可免不了有那麼幾個小肚雞腸的,在群裡攪和,這不,群裡又吵起來了。馮清不樂意,拒絕一切漢化行為,拓跋宏屢次溝通無果,將其皇后之位廢棄,降為庶人,在瑤光寺養老。傳說,瑤光寺內有不少宮中女子或嬪妃在此出家,這些女人沒有了皇宮宮規的束縛,行為非常的放縱,時常遣人在附近虜良家男子進瑤光寺。2、馮潤,馮清同父異母的姐姐,非嫡出。馮清被廢後,深受拓跋宏的寵愛,被立為新後。
  • 中國皇帝422位,16個皇帝之最,夠厲害、夠奇葩、夠搞笑
    中國自秦始皇嬴政登基以來,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共誕生出了422位皇帝。而這些皇帝之中難免有些讓人瞠目結舌,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歷史中的皇帝之最。1. 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聖祖康熙,愛新覺羅玄燁自八歲登基到駕崩,在位時間共61年。2.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金末帝完顏承麟,可以說是剛剛登基還沒有一個時辰(兩小時)就被滅國了。3.
  • 中國歷史上共有422位皇帝,只有這幾位稱得上千古一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以後,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這漫長的2132時光裡,中國共出現了422位皇帝。這些皇帝有的雄才偉略、氣吞山河『有的中興之治、開疆拓土,當然更多的是守成之君,碌碌無為。那麼在這422位皇帝中,哪些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呢?
  • 中國共有422位皇帝,但在位時間超50年的,唯這5人,名字家喻戶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也一共有422個。人們都忍不住來比較一下這些皇帝,比如說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就有唐太宗、漢武帝等人,而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有唐懿宗、宋徽宗。除了對他們政績方面有所評論外,後人也關注了這些皇帝的在位時間。
  • 中國422位皇帝,這4位稱得上千古一帝!你認為誰是第一?
    中國422位皇帝,這4位稱得上千古一帝!你認為誰是第一從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開始,一直到大清王朝滅亡,中國歷史上一共誕生了494位皇帝,論功績和影響,只有這四位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這千古一帝可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了,一千年才能出這麼一個傑出的帝王,這個稱呼最早是明代官員李贄用來形容秦始皇的。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普遍看好的千古一帝人選吧。隋煬帝楊廣。
  • 中國出了422個皇帝,但這個省從來沒有出過皇帝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1010字,閱讀約3分鐘中國上下五千年,封建帝制佔據了兩千多年。可以說,中國是一個盛產帝王的國家。從1912年秦始皇嬴政繼位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中國共誕生了422位皇帝。這些皇帝的出身基本囊括了中原各大主流省份,如秦始皇嬴政來自河北,唐高祖李淵來自甘肅,朱元璋來自安徽,孫權來自浙江,劉秀來自湖北,司馬炎來自河南等,但也有一些省份的產量甚至像棉花一樣高,比如陝西省,十三朝古都長安就在這裡,前後共71位皇帝。
  • 中國歷史上對百姓最好的10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第2,第1毫無爭議
    自公元前221年嬴政稱帝,到公元1912年溥儀退位,中國經歷了2132年的封建帝制社會,共有422位皇帝。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具有生殺之大權。在這422位皇帝中,有的是暴君,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昏君,有的是庸君,有的是傀儡。那麼中國歷史上對百姓最好的10位皇帝,都有哪些呢?
  • 中國422位皇帝,真正算得上「千古一帝」只有6人,看有你認同的嗎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歷史裡,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統治著華夏大地。據數據表明,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到清宣統皇帝,一共出現過422位皇帝。其中既有橫徵暴斂、天妒人怨的暴君也有著功傳千古的君主,這裡便來說道說道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帝王,朱元璋和康熙上榜,看看有沒有你認同的?當今社會流行翻案,因此採用民間大眾的客觀說法,如果不認同,可以說說你的意見。第一、秦始皇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作為我國第一位建立起帝制的皇帝,其身上本上就是爭論不休。
  • 工作群真的好麼?如果沒有了群聊,人們會不會更輕鬆高效
    工作群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麼?你們微信上或者釘釘上有多少個群聊?還有幾個群沒開啟消息免打擾功能?人是群居動物,需要成群結伴而行,信息化社會,各種消息蜂擁而至,我們被網絡連接得更緊密了,人與人也更疏遠了。你也許在N個群裡,卻也會因為不在另一個群裡失去各種消息,被各種孤立。
  • 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我國歷史上,自秦始皇起,到溥儀退位,總共有422位帝王。這當中,只有24位皇帝,是由嫡長子即位的。 這也就引出了一個幾千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一個政治議題:到底是立長還是立賢,才能讓權力平穩過度的同時,又能保證選到明君?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又或者說是一個答案眾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