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n篇:
說來好巧,我和舊聞相識於三明治——「一個鼓勵你把生活寫出來的平臺。」
二月初,疫情打亂了家庭小聚、共度佳節的計劃,白白等了個空,心情極其鬱悶,再加上不清楚何時能返京的焦灼,使得整個人都處於一種難以述說的膠著狀態,儘管每天一日三餐都照常,身邊也有親人相伴,還把每天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卻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恐慌。等到下定決心,頂著旅途中被感染的危險,返京,見到許久不見的老友時,身心分離的感覺已然吞沒了我。
好在有個「同病相憐」的老友相伴,生活倒也開始過得有些活力,還迷上了尊巴舞。二月底,朋友力薦三明治的共寫班,瘋狂炫耀由此收穫來的神仙筆友,在我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一晃眼,拖延到三月底,終於報名了四月的共寫班,破冰環節裡,我寫上了對尊巴的喜愛,由此吸引來了更加熱愛尊巴舞的舊聞。
舊聞告訴我,我們最後能分到一組,是他主動爭取來的,當然這是後話。
最開始知道共寫筆友是個男生,我著實有些驚訝。閒聊幾句後,發現彼此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有一點最讓我欣喜,那就是我們都喜歡探索各種生命體驗,這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三十日共寫主題,就是「探索共寫的可能性」,以及為什麼第一天共寫,我們都寫到了凌晨,最後還入選了三明治公眾號。
當時的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後續的故事,但在每天的共寫裡,都能自然坦誠地寫出心中所想,以及閱讀其他小夥伴真誠的文字時,都讓我感受到了三明治的美好。TA不僅是一個鼓勵你我把生活寫出來的平臺,而且還是邀請你我把真實的自我寫出來的安全空間,雖然大家都互不相識,很有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見面,但是彼此的文字構建了溝通交流的通道。
時至今日,舊聞一直還在三明治的各種書寫班裡筆耕不輟,我倆的《642件可寫的事》共寫也在持續地更新,四月共寫的美好依然還在。
或許,我倆可以吃兩個好吃的三明治,作為慶祝的選擇之一。
你說呢, 舊聞?
舊聞篇:
也許你從未留意過這個:"三明治 sandwich" 跟 "漢堡包 Hamburg"是兩種東西,決定性的區別並不是麵包的弧度,而是其中的夾心,漢堡包的內部夾心,必須是牛肉餅才行。從這方面來說,素食漢堡,偏離了漢堡包的嚴格定義,而三明治則沒有如此狹義的規定,幾片麵包夾住隨便一堆什麼東西,有沒有醬料都可以,這就是一個三明治了。
可以說,三明治是一種包容的哲學。
這種哲學包含了極致的快餐主義,無需烹飪,只要有溫度合適的食材,用兩片麵包夾起來,就可以填飽肚子。三明治可以說是烹飪的最快速的形式——但如果你在減肥,只喝一杯酸奶就足夠,那當我沒說——而且三明治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群的需求,當然,如果你不吃麵包,那的確有點麻煩。
與其他快餐不同,三明治的快餐哲學也包含了自由。打開包裝,就可以吃,完完全全用一隻手從頭吃到尾都可以,另一隻手被解放,不需要刀叉餐具,可以自由地玩手機,這不完美地契合了行動裝置當道的世界潮流麼?三明治為食客提供了自由,食客回報以三明治以巨大的市場:據統計,每個英國人每年會吃掉超過200個三明治,如果一天吃一個的話,那一年到頭,你吃三明治的時間比不吃三明治的時間還多。
按照三明治這種包夾、包容的哲學來看,很多文化中都有三明治的影子,中國有肉夾饃和雞蛋灌餅,也有人用饅頭夾雜各式各樣的菜,日本有"拉麵麵包",就是把醬汁拉麵塞進麵包裡,一口下去,兩種主食。而且為了改進主食的口感,更多的食材被加進了三明治中,最常見的是起司,熱熱的起司,可以為三明治增色不少。
除了吃的意向,三明治這些年也發展出了其他小眾的意向,比如被工作夾住了,忙得不可開交,也有人說是三明治,這種被夾住的說法,不正是三明治的"哲學","夾"在一起麼?況且還有為了潤滑的"起司"。(最後這個是我在搜索三明治的書時,看到一些封面而引發的猜想~哈哈哈)
本文屬於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確認授權。
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