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倩帶3歲的女兒西西在廣場玩,西西撿到一隻小綠豆,玩著玩著,西西就把綠豆塞到了自己的耳朵裡,嚇得小倩趕緊給她往耳朵裡灌水,想把綠豆衝出來,旁邊有個奶奶卻制止了她,說水能把綠豆泡漲,會把耳朵塞得更厲害,應該用棉棒掏出來。
大家覺得到底哪種處理方式最合適呢?
在臨床上,將把綠豆塞入耳朵這種情況叫做耳異物。耳異物常見於兒童時期,與兒童對人體充滿好奇心、缺乏我保護意識有關,耳異物會對兒童造成阻塞耳道、影響聽力甚至刺穿骨膜等傷害。
那應該怎麼處理耳異物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耳朵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耳異物不易自行排出的特性
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及平衡器官,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與外耳道,兒童時期的耳異物常見於外耳道。
耳朵的結構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具有收集聲音並將聲音傳入耳內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聽小骨、咽鼓管,具有將聲音轉為振動(骨膜)、將振動傳輸入內耳(聽小骨)、傳遞放大聲音的作用;內耳:有耳蝸、前庭、半規管,起著傳遞聲音的作用,聲音傳到耳蝸,再通過聽神經傳到聽覺中樞,半規管還起著平衡調節的作用,當半規管發生問題時,可能會引起眩暈。聲音的路線耳廓→外耳道→中耳 (鼓膜將聲音轉換為振動→聽小骨將振動傳輸入內耳)→內耳(耳蝸→聽神經→大腦)
外耳道是一個細長狹窄的管道狀結構器官,具有兩處狹窄:
軟骨部(外耳道外三分之一)與骨部(外耳道內三分之二)交界處骨部距鼓膜約0.5 釐米的外耳道峽部這些特殊結構導致進入外耳道的異物容易發生嵌頓,不易自行排出。
小拓展:耳朵的幾個有趣小知識
1.招風耳是病嗎?
被譽為聰明、幸福象徵的招風耳,其實是一種耳朵畸形,由胚胎期耳輪形成不全或耳甲軟骨過度發育所致。
招風耳沒有功能性意義,不影響聽力,但卻影響整體的美觀,有些兒童可能會因此遭到同齡人的嘲笑,所以,國外多習慣在4~6歲時為具有招風耳的兒童實施耳成形術。
2.耳朵前有個小孔,那是啥?
這個位於耳輪前方和耳屏上方的小孔眼叫做先天性耳前瘻管,俗稱耳倉,民間有「耳倉有福」之說,其實是最常見的耳丘融合異常。
耳前瘻管的發病率:白人兒童中為1%,黑人兒童中為5%,亞洲兒童中為10%,有家族史。
對有「耳前瘻管」的寶寶,家長們切記以下幾條,以防增加瘻管感染的風險:
不要用手擠壓耳前的小洞;不要拿東西伸進小洞裡面試探;當寶寶洗澡或哭泣時,注意不要讓水或者眼淚流入小洞;保持小洞局部的清潔乾燥。耳前瘻管的處理:
多數兒童的耳前瘻管沒有症狀,不需要做任何處理;有的寶寶瘻管口會有皮脂腺樣的分泌物,只要沒有感染徵象,就不需要處理,也不要擠壓它,這種分泌物會自行排出;當瘻管口分泌物及周邊的皮膚有紅腫時,可以塗抹含碘消毒液進行消毒;當瘻管口流膿、排出鱗狀物質或紅腫不斷加重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處理。
3.耳朵前的小揪揪是拴福氣的嗎?
耳朵前的小揪揪俗稱拴馬樁,其實叫副耳,是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第一鰓弓異常所導致,一般多發生在口角與耳朵之間的區域,也可能發生於沿胸鎖乳突肌前肌的任何位置,表現為突出皮膚表面的肉坨樣贅生物,多由皮膚、脂肪組織、軟骨構成。
附耳會隨著兒童的生長而逐漸等比例的長大,除了影響外觀之外,大多沒有其他危害,通常在兒童時期,因為美觀目的而被切除。
耳朵前的拴馬樁古代拴馬樁多的地方,多數是以馬代步的商賈雲集的地方,富庶且繁華,古人將附耳叫做「拴馬樁」,意味著對財富的嚮往和美好祝願。
現在我們知道了,外耳道是最容易發生耳異物的部位,另外,耳廓異物也偶有發生,中耳異物比較少見,那不同部位的耳異物都有什麼特點呢?
二、常見兒童耳異物的部位與種類
耳異物常見有外耳道異物、耳廓異物等,因部位的結構特點,其表現特點也各不相同。
1.外耳道異物
外耳道異物是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耳異物,指體積小的物體或蟲類等異物進入外耳道。
外耳道異物通常可見以下3種異物類型:
植物性異物:如豆類、穀粒、小果核等動物性異物:如昆蟲、水蛭等非生物性異物:如紐扣電池、小玩具、扣子、棉棒等外耳道異物多見於6歲及以下的兒童,常為小兒玩耍時將小物體塞入耳內所致。有耳部刺激性情況(如耵聹栓塞,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等)、異食癖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兒童更容易發生耳異物。
兒童有以下情況時 ,應警惕是否發生外耳道異物:
照護者看到兒童將東西放入耳內或發現兒童耳內有異物,這是發現兒童異物最多的方式;耳朵繼發感染或疼痛,表現為兒童哭鬧並常用手抓撓耳部;兒童聽力下降或耳痛;耳朵見膿性或血性耳分泌物(罕見);兒童長期咳嗽或呃逆(罕見)。
對於懷疑又不確定是否存在耳內異物的兒童,應帶其至醫院耳鼻喉科,做耳鏡等檢查以確定有無耳異物的發生,並給予相應的處理。
外耳道異物對兒童造成的危害:
小而無刺激性的非生物性異物,寶寶可無任何不適;活昆蟲等動物性異物,可在耳內爬行或移動,耳內會有騷動感、耳痛、耳鳴等感覺,會讓寶寶驚恐不安,嚴重時損傷骨膜;豆子等植物性異物,遇水可以膨脹、阻塞耳道,可壓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紅腫、糜爛、疼痛,引起寶寶聽力減退、耳朵悶脹、耳痛等不適,可以引發外耳道炎,甚至耳聾;遇水不發生變形的異物,時間久了,可逐漸被耵聹包裹或引發感染,形成耵聹栓塞,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聽力;銳利、堅硬、不規則的異物極有可能損傷鼓膜;紐扣電池等刺激性強的異物,或耳異物滯留時間較長,可能會引起耳漏;有些異物還可以刺激外耳道、鼓膜,引起寶寶反射性咳嗽或眩暈。
2.耳廓異物
耳廓異物通常是由穿孔性耳飾嵌入或其他異物意外刺入耳廓造成耳廓創傷。
這些異物可能位於耳垂或耳廓軟骨,其中鍍金或合金異物可能會造成局部接觸性皮炎、局部腫脹等表現;耳飾嵌入常見於10歲以下女孩以及青春期早期的孩子,可表現為耳痛、腫脹、發紅和穿孔部位流膿等。
發生耳異物時,是否能及時、準確的處理,決定了異物對耳朵的傷害程度,那我們該怎麼處理耳異物呢?
三、知曉不同耳異物的處理原則,媽媽做寶寶的耳朵護理專家
耳異物處理不當的話,可能會引發感染甚至耳聾。所以,一旦發現或懷疑耳異物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無條件立即就診,需要及時做出正確的急救處理措施。
1.外耳道異物的處理原則
發生外耳道異物時,根據異物的種類和性質,給予的處理原則也有所不同。
植物性異物植物性異物具有遇水膨脹的特點。
因此,如果耳中進入穀類、豆類等植物性異物,不要往外耳道滴水、滴油,以免異物膨脹變大,阻塞外耳道,也不能用棉棒、挖耳勺等去掏耳朵,以免將異物推入耳朵更深處,加重耳損傷。
文章開頭時提到的小倩女兒,將耳中塞入綠豆,小倩和那個奶奶的處理方法都是不妥的,那應該怎麼做呢?
植物性異物處理方法:
①較小的植物性異物進入耳內後,可以幫寶寶將患側耳朵朝向地面,將耳朵向下拉,單側腳(患耳同側)蹦幾下,以利於異物的排出,並要仔細觀察異物是否排出;
②泡脹開的豆類等植物性異物,可用95%的酒精滴入外耳道,使異物縮水變小,然後讓孩子患側的耳朵朝下,異物就會自動滾出,如果排出不暢,也可以讓寶寶患耳朝下,單腿跳幾下試試,幫助排出異物。
動物性異物多種昆蟲都可能暫時停留於外耳道,國外有研究報導,最常見的動物性耳異物是蟑螂,因為蟑螂喜歡溫暖、黑暗的環境,尤其見於城市貧民區的兒童。
如果有小昆蟲等動物性異物進入耳內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安撫寶寶,切勿驚恐喊叫,以免蟲子受驚進入外耳道更深部;
②對於趨光的小昆蟲,可以帶寶寶進入光線黑暗的房間內,用手電筒照寶寶的耳道誘出小蟲;避光的蟲子,如蟑螂等不可採取此法;
③滴進耳內2、3滴食用油,過2~3分鐘,待蟲體失去活動能力,幫孩子向患耳一側歪頭,小蟲子一般會隨著液體流出來,如果不能流出,可用細棉棒輕輕蘸出;
④較大的昆蟲異物或以上方法難以排出的昆蟲異物,應儘快就醫,醫生會使用礦物油、75%酒精或利多卡因、地卡因等先殺死或麻醉昆蟲,再用鑷子等專業器具取出或衝洗排出異物。
活昆蟲在兒童耳道內移動可引起極大的不適,有時可能損傷鼓膜和中耳,應立刻處理。
非生物性異物對於兒童非生物類外耳道異物,可根據異物的性質、大小,採取相應的措施:
①將患側耳朝下,囑孩子同側腳在地上跳幾下,觀察異物能否排出;
②對於質量輕、體積小的異物,可用凡士林或者食用油塗在細棉棒頭上,輕輕將其粘出,或者使用負壓吸引器吸出;
③如果異物為鐵質小東西,可將磁鐵放在耳道口,利用磁鐵的磁性,嘗試將異物吸出來;
④如果是小紐扣電池等刺激性強的異物、懷疑捅破骨膜的穿透性異物(如棉籤,鉛筆尖、髮夾)等,應立刻送往正規醫院就診處理。
特別提醒:①在取拿異物時,要謹慎小心地操作,切不可亂戳亂捅,以免造成鼓膜損傷;
②切勿在家自行使用鑷子、耳鉤等尖銳物品,以免對外耳道、鼓膜造成損傷;
③如果以上處理措施無效,要讓孩子患耳朝下,立即到醫院就診。
2.耳廓異物的處理
耳廓異物、易感染的耳飾嵌入等應由專業人員取出,以預防感染,必要時進行抗感染治療。
不管是哪一種異物,取出異物後,若外耳道肌膚紅腫、疼痛、糜爛等,可用雙氧水衝洗外耳道、用氧氟沙星等滴耳液進行抗感染或其他對症治療。
3.建議
異物入耳後,建議立即到醫院就診取出,以免自行取出時不慎損傷外耳道肌膚及鼓膜,避免將異物越推越深,給異物取出造成更大的困難;自行取異物後,如仍有不適,說明耳道內有異物殘留,或者存在外耳道損傷等情況,應就診對症處理;異物取出以後,應保持外耳道清潔,不可進水,以防感染。 對存在的併發症,如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等應繼續積極治療。很多媽媽覺得寶寶耳朵內的耳屎也屬於耳朵裡面的異物,總是喜歡給寶寶掏耳朵,那耳屎究竟屬不屬於耳異物,寶寶的耳朵需不需要定時清理呢?
四、耵聹不是耳異物,保護耳朵有用處
其實,耳屎的醫學名字叫「耵聹」,不屬於耳異物,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油脂。
耵聹的主要成分有:
黃色素、蛋白質油脂少量的鉀、鈉等元素一般耳屎都是片狀的,有的耳屎是粘稠黃色的,叫做「油狀耵聹」,這都是正常的。
耵聹有它獨特的作用:
對兒童的外耳道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避免異物與小昆蟲直接侵犯兒童的鼓膜;粘附進入兒童外耳道的灰塵,起到清潔耳道的重要作用;耵聹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在兒童的耳道皮膚上形成酸膜,給兒童的耳朵起到殺菌的作用。兒童的鼓膜與常人相比更加嬌嫩,耳屎卻能夠有效的保護耳朵,減少猛烈聲波的影響。
寶寶的耵聹不需要刻意清理:
正常情況下,耵聹可藉助咀嚼、張口等下頜運動以及汗毛的推動作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如果寶寶耳朵不疼不癢、聽力好,耵聹是不需要刻意去清理的;但由於兒童面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下頜關節活動無力等原因,耵聹容易和塵土混合凝結成塊狀,有時會堵塞於外耳道內,形成「耵聹栓塞」,這時就需要清理或者到醫院去處理了。幫寶寶清理耵聹,以下4點要注意:
對於一些已露在外耳道口的耳屎,我們用兒童安全鑷子夾出來就可以,但是不能觸碰孩子的耳道深處;對於外耳道肉眼可見的耵聹,可以用溼巾捲起來,慢慢地伸到孩子的耳朵裡面轉一轉,輕輕把耳屎轉出來;發現寶寶耵聹較多又在比較深入的地方,並造成寶寶不適或影響聽力時,應及時就醫;寶寶不合作或耵聹較大、較硬時,可以按醫囑使用3%~5%碳酸氫鈉滴耳液滴耳,約1~3天後,耵聹軟化,可以用童安全鑷子小心的取出或由專科醫師取出。寶寶的耳朵十分嬌嫩,需要我們更多的呵護,在了解耳異物處理方法的同時,我們應該幫助和引導寶寶做好耳朵的護理,預防耳異物的發生。
五、預防耳異物,做好兒童的安全教育,是保護兒童的最好方式
防患於未然,保護寶寶免受耳異物的意外傷害,才是愛護寶寶的最好方式:
1.教育寶寶不要將小玩物塞入耳內及身體的其他孔道;
2.戒除用棉棒、火柴棍等給寶寶挖耳朵的習慣,以防異物殘留耳內;
3.寶寶臥室內儘量不要放置土栽植物等,以減少室內的蚊蟲;
4.寶寶臥室內消滅蟑螂、蚊蟲,以防止睡眠時進入寶寶耳內;
5.帶寶寶出去玩時,要加強防護,防止昆蟲進入耳內。
兒童的耳道與成人相比,較短、細,再加上兒童缺乏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發生耳異物,家長應該加強看護,尤其是對於幼童,應為其創造安全的生活和玩耍環境,減少耳異物的發生機會;對於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兒童,應該加強安全教育,防止耳異物的發生。
兒童一旦發生耳異物,建議立即送往醫院進行處理,實在不具備即刻送醫的情況下,可根據異物的種類、部位先進行簡單的處理,同時做好就醫的準備,以減少對孩子的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