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友一對一 詩歌自由談】與音樂有關主題訪談紀實

2021-03-01 茗友匯

訪談時間:2019-5-18 21:00-22:30

訪談地點:茗友會微信群

 

訪談嘉賓:陳依達 魯亢

主 持 人:溫經天

   助:額魯特.珊丹


-

開場白

 

溫經天:詩歌是心靈的藝術,音樂也是。詩歌是精神的漫遊,音樂也是。詩歌一旦與音樂有關,詩歌會變成什麼樣?令人愉悅的旋律,激蕩心靈的節奏,引人遐思的音色,在現代詩裡又有怎樣的轉化和呈現?詩的音樂性會幫助到我們,音樂對詩歌創作的啟發價值到底有多深?激情,活力,律動。抒情,敘事,感悟。詩歌和音樂的共同點很多。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思考,探討,交流,互動!

 

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交流詩人創作體驗,碰撞詩藝詩觀火花。——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茗友一對一,詩歌自由談】活動現場。本期訪談主題:與音樂有關。

 

歷經14天徵稿,我們從45首參賽詩歌中評選出12首精華,又從中選出最佳作品2首。獲獎者是【魯亢老師】和【陳依達老師】!今天我們的訪談嘉賓就是這兩位。歡迎他們!

也歡迎大家積極參與互動、提問與點評。

 

----

採訪陳依達老師記錄

 

 

溫經天:首先,讓我們請出,陳依達老師!

 

yida chen:大家好

 

溫經天:陳依達老師您好,感謝您能參加這次與音樂有關的詩歌主題訪談。

 

胡茗茗:好,首先祝賀陳依達獲獎!

 

yida chen:首先我想感謝茗友會組織了以音樂為主題的同題詩活動,我是為了支持和參與寫了《幻生奏鳴曲》。自古以來詩人們寫同題詩就成為一種雅趣和樂此不疲的形式。我之前也參加過若干次茗友會的同題詩活動,得到過一些鼓勵。再就是很感謝經天弟選了我的詩參加討論,並且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和解讀。寫詩的時候,我會調動全身心的生命體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動性,寫的時候這種專注是完全無關乎他人的,不為特定的人群而寫,竭盡全力地寫出自己內在的感受。寫完了,文本獨立了,有知遇和同好欣賞或者喜歡,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溫經天:第一個問題,我從您的這期主題作品中發現,您對奏鳴曲這一音樂類型的理解很深,能否談談您對奏鳴曲的認知和理解,您平時都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家?

 

胡茗茗:開篇切入點挺好,卻也不好回答.

 

巴客:陳依達 好詩!但太嚴肅了.

 

yida chen:答:奏鳴曲是源於西方的一種形式,為某種樂器而寫的音樂,除了奏鳴曲,還有協奏曲、交響樂、練習曲和狂想曲等多種形式。我喜歡的音樂家會因為人生的不同階段而有所變化,比較喜歡蕭邦、拉赫瑪尼諾夫,他們的一些鋼琴奏鳴曲作品,相對於莫扎特、貝多芬的一部分奏鳴曲作品,對我個人而言,在人類精神複雜性的層面,似有更豐富的呈現,我更容易感受到心靈的契合與共鳴。我也很喜歡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有一種崇高精神的蕩滌和引領性。

 

胡茗茗:溫經天 ,巴客 ,大約經天好這口嚴肅。

 

溫經天:貝多芬對你影響很大嗎?

 

巴客:陳依達 ,學習了!

 

溫經天:能否介紹一下您的這首詩歌的創作初衷,還有您的創作體會?

 

yida chen:在寫這首詩之前,我近期在手機屏幕上創作了一幅抽象畫作品《幻生系列:藤》,詩歌題目的構思中,一下就想到了幻生奏鳴曲這個詩題,詩歌的名字和開端,對我詩歌寫作很重要。相對於幻生一詞相對於幻滅,有一點生僻。我在詩歌完成後,查到鬼才作家莫爭在2010年曾寫了一本小說《幻生》 。

 

從小我聽著母親天然美聲女高音的歌聲長大,自己也很喜歡西方的歌劇,許多詠嘆調,我不需要知道歌詞,僅僅是演唱的魅力就足以吸引我。其實人體即是發聲的樂器,所以我想在詩歌的寫作中體現出,人世間的滄桑即是抒寫生命奏鳴曲的過程。

 

由於同題詩對篇幅有限制(不超過五十行),所以我沒能對一個宏大的題材進行充分的展開,對奏鳴曲這個曲式音樂性的一些特點,在文本中也難以進行呈現。在《幻生奏鳴曲》一詩中,我嘗試了既把自己作為整體一員,也作為個體的感受融進詩歌。其中祖父的照片,以及對人類精神財富中獨一無二的「絕響」的期待,未來聽眾的視角,很多是來自自己的思考。寫作中有一些潛意識的操縱,自己要做的就是讓一種把關的意識和機制始終覺醒著。

 

蘇楷:陳依達,奏鳴曲來自義大利文sonare,為鳴響之意,在16世紀前就已存在。

 

雋土:好極,可以補習下西洋樂知識了。

 

溫經天:在我的點評裡,我記得我是將您的詩歌三部分認知為歷史,現實和人世未來三個方面理解的,是否準確?@陳依達  是的,由於我的篇幅限制50行,發現您的詩歌還可以更舒展自如。

 

yida chen:經天的解讀和準確和深入,我當時確實是數著行數在寫,沒能放開呢。

 

溫經天:陳依達 我在點評您這首時先數了行數,剛剛好50行。

 

yida chen:這幅是寫詩前不久在手機屏幕上創作的《幻生系列:藤》 @溫經天 交稿之後我立馬添了兩行。

 

溫經天:您在創作詩歌過程中是聽著音樂寫的,還是靜音下寫的?

 

溫經天:陳依達 ,好吧,回頭期待看這首詩的升級版。

 

yida chen:沒有聽音樂,想窮盡人間煙火中的生存層面的音樂。

 

溫經天:下一個問題:音樂對您產生過什麼影響,尤其是對您文學創作的是否有過幫助?

 

yida chen:如我之前有提及,對音樂特別是聲樂的喜愛,貫穿了我的成長。並且這種關係具有某種複雜的意義,具體來說,小時候我聽媽媽唱歌,一方面感覺到她嗓音很很通透悅耳,另一方面感覺她吐字有重慶口音,而且她唱歌的節奏拖音,碰見高興時就拖很長時間,我那麼小就感到了不完美,有想衝上去捂住媽媽的嘴的衝動,記憶中是一種糾結。對詩歌寫作的幫助,可能體現在有時寫詩的過程中,下意識就扯到嗓音上來了。

 

另外以挑剔的眼光,使得我對很多迄今為止業已奠定的精神財富,其中涉及聲樂的部分,保持著獨立審慎的思考,據稱義大利裔美國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在其嗓音的鼎盛時期,其金屬質感曾在幾十米內洞穿了聽者的耳膜。對這種傳奇境界的嚮往,移植到相通的藝術領域,這種渴求影響到我的寫作。

 

蘇楷:陳依達 ,五十行詩是對詩人的考驗,實際上在這個行數裡,詩人,就要解決這一首詩。

 

溫經天:您怎樣理解音樂和現代詩的關係?

 

yida chen: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把音樂和詩歌都界定為隨著時間延綿的藝術,而建築、繪畫和雕塑屬於空間分布的藝術。中國古代詩詞與音樂的關係密切,詩經、漢樂府詩、唐詩和詞曲,有很多是配樂吟唱的。在《禮記·樂記》中有這樣的表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意為詩樂原本一體。

 

詩歌和音樂的本質都是真、善、美。詩歌語言的表達是以語言為主導,聲音為載體;音樂以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構成節奏、節拍、速度、力度、旋律、和聲、等音樂表現手段和組織形式來表現人的內在情感,因此詩與歌具有很強相輔相成的關聯性。

 

古箏:陳依達,詩好,談的也好。

 

溫經天:現代詩的音樂性之重要性目前眾說紛紜,您持什麼觀點?

 

yida chen:詩和音樂都有抒發、喚醒和治癒的功能。在傳媒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下,人類生存空間普遍充斥各種背景噪音、浮躁和喧囂。法國學者賈克·阿達利(被評為世界100位最頂尖的思想家之一),在一篇名為《音樂作為事物價值的先鋒》的文章中指出,「音樂使得一種明顯的真理得以聽聞,雖然該真理從未被明明白白說出來,且久遭遺忘,但已經形成自從18世紀以來所有政治思想的基礎:再現的概念在邏輯上意含著交換和和諧。」

 

詩與歌的關聯中,歌作為再現詩的內核的理想形式,音樂自身也具有所有藝術形式中最貼近心靈的特點,這對於今後詩歌文本對大眾的傳播與推廣,必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

 

青海湖:準備充分。

 

溫經天:您心中的音樂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蘇楷:陳依達,談的好。音樂� 給詩敞開了另一條通道,就像鳥飛翔在天空。

 

伊夫:蘇楷,補充得好。

 

yida chen:我心中的音樂性,與詩歌相關聯的,最重要的是韻,氣息和節奏感。

 

綠窗:伊夫,讚美得當。

 

溫經天:陳依達,很多人認為詩歌,注重詩,而沒有歌,您認同嗎?

 

綠窗:陳依達,懂音樂者生活都美!!

 

溫經天:尤其在是現代詩的創作中。

 

yida chen:有一些文本肯定是會不太容易成為歌。

 

綠窗:溫經天,問題提的好。利於挖掘。

 

蘇楷:音樂是流動的詩歌,詩歌是流動的音樂,只要人類存在,它們就會永恆。

 

溫經天:陳依達,寫詩的人和寫歌詞的人,往往都是兩個不同領域的,詩人成為好的作詞者似乎不多,而很多作詞者卻自詡為詩人。

 

yida chen:詩人們可以更多的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有助於讓詩與歌更緊密結合起來。

 

溫經天:陳依達 您認為詩歌和歌詞之間是否有直接的通路?

 

yida chen:寫歌詞的人現在越來越注重語言的淬鍊了。

 

溫經天:比如呢,您是說,中國風風格的歌詞?

 

yida chen:有。彼此向著契合點靠攏……我指的是流行音樂的歌詞作者越來越喜歡讀詩。我的感覺吧,一些港臺藝人的作品。

 

溫經天:我還注意到外國現代詩歌,大部分原文都是有韻的,而翻譯體往往沒有韻腳,這個問題您如何看?

 

yida chen:這個不太好泛泛而談,因為翻譯屬於再創作,現在特別多的人喜歡涉足翻譯領域,自然水準就參差不齊……連我都嘗試了翻譯德文詩。

 

 

胡茗茗:溫經天,你的問題換做我都覺得要考慮五分鐘。

 

溫經天:您認為詩歌和音樂各自的優勢在哪裡?

 

蘇楷:莎士比亞,白朗寧夫人的詩,一些都可以演唱,西方教堂的聖樂,和讚美詩,都使人崇高。

 

溫經天:陳依達 嘗試過翻譯肯定有感受。

 

yida chen:詩歌可以更切入靈魂深處,音樂更容易觸及心靈。

 

溫經天:胡茗茗,想到什麼,歡迎提問。

 

yida chen:西方宗教音樂的藝術性很強。

 

溫經天:陳依達,靈魂的相遇需要詩歌,心靈的愉悅需要音樂。

 

黑俠:現代詩創作是否就是生活與心靈的集體創作?音樂性是否有時也像殺豬刀一樣?

 

yida chen:有點這個意思。

 

紫穗穗:音樂無國界,詩則與大智大慧,大美大雅,密不可分……並且兩者有韻律的小路相通各自的花園。

 

胡茗茗:溫經天,談談她這首詩的創作體會和現場?

 

yida chen:音樂性不會成為殺豬刀,而是潤滑劑。

 

蘇楷:音樂和詩歌都有許多黑洞,它們互相關聯,又可以各自填充。

 

yida chen:如果我們可以把詩寫的極易上口,美妙動聽,那就集大成了。

 

溫經天:陳依達,好,回到作品本身,作品確實很嚴肅深沉,我發現第三節有很多前面重複的詞語意象,這是否代表,一種音樂上的,旋律重複或者復沓?

 

yida chen:歡迎回到文本。

 

紫穗穗:陳依達,這裡又回到了語言的韻律上了。

 

溫經天:我是這樣理解,不知是否是一種曲解呢?

 

yida chen:

 

《幻生奏鳴曲》

      ——死亡或許成為破折號

 

解開期待者心中的謎團

該以一種怎樣的絕響?

探針,在氣象儀的布陣

孤獨地旋轉,塵埃和車輪

圍繞古戰場的遺址

烽火臺和消息樹,雷霆

反覆敲打著編鐘和鼎

青銅的鏽漬,漿果的紫

被納入同一個大甕。

按壓嗩吶的手指,觸摸

紅白喜事邊沿的淚花

喇叭口漩渦中心,笛音

也把牧童牽往水墨的田野。

 

 

綢緞的皺褶,模擬山巒起伏

轟鳴聲從江河湧向堤岸

拍打沉船、貨輪和衝鋒舟

小飛魚越縮越小,泥沙沉積

灘涂被足跡反覆塑形。

各地的稅收,蟲害與報表

數字落空:溫暖和開闊

的節拍反覆,因為汗水融入

落空和欣喜的雙刃劍

芸芸眾生學習呼麥的表達,

喜怒哀樂也是一種樂器本能。

 

 

從微茫中辨認一匹馬,

他鞭撻的紐帶像磨盤和搖籃;

像指揮棒和樂隊之間

難能可貴的默契。尚未誕生

的聽眾在永世的遺產中

一篇篇地尋覓這樂章:

當地平線和塔,皆納入五線譜

恩典的定音錘終於找到了手!

在綜合症脫臼的臂彎

回到童年的琴房,為了一切告別

排練過的曲目,搖響車鈴鐺

呼應遠寺的鐘聲,突然自我凌空

尾隨從未消失的心動

——它治癒的力量

透過祖父的一張照片,

發黃、模糊不清,但尚未

遁入虛無。酒樓、黃泉

一口井的圓化解彼此兩岸。

死掉了死,生出新的死;

生,窮盡一切幻象

——海枯石爛。當

被塵封的嗓音變成量子

穿越森林和大海,

像一朵無極無時限

的玫瑰,花瓣是終極的骨血。

 

 

陳依達

2019—5—10

 

紫穗穗:詞語的明暗、快慢、起伏。

 

yida chen:這個應該是我又加了兩行的版本,大家批評。

 

巴客:太膩害了…

 

蘇楷:像樂音的單曲循環

 

紫穗穗:意象的密集,是依達姐詩歌語言的特色之一。

 

yida chen:巴客談的好,我的確沒有把生的幻美幻靈表達出來。

 

yida chen:溫經天,加了兩行。

 

溫經天:寫的更多的是生的艱辛。

 

紫穗穗:由此,組合成綿延不斷的畫面感。

 

yida chen:對,我對不起「生」了。

 

溫經天:到了結尾的花瓣,才透出了明亮。

 

亙亙:我感覺這首詩我沒有讀到最美的層次。

 

冷冰:陳依達,學習了。

 

溫經天:陳依達,所以我很看重這個結尾的終極意義。

 

蘇楷:印象主義和現代的結合。

 

yida chen:亙亙多批評。

 

溫經天:陳依達,呼應您的副標題。

 

溫經天:好的,大家繼續提問。

 

胡茗茗:我以為意象的密集是依達姐的需要修正的。我不確定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

 

葉匡政:紫穗穗,你實話實說,這首詩讀後的感受。

 

亙亙:胡茗茗 居然和我想法一致。

 

紫穗穗:葉匡政,我曾經解讀過依達姐的一組詩。

 

伊夫:葉匡政,有點累。

 

紫穗穗:她的詩,其實不適合現場解讀。

 

亙亙:也就是說這首詩沒有照顧到我,揭示不夠。

 

蘇楷:有點像德彪西,又像海頓。

 

紫穗穗:需要反覆閱讀多次。

 

額魯特·珊丹:這一首加時。請大家積極發言。

 

青海湖:這首音樂題材的詩,其理性相對於抒情性來說,更強更硬朗一些,這是不是意味著,詩歌的音樂感與抒情性反倒降低了。

 

紫穗穗:的確是費腦費思量的詩。

 

亙亙:陳依達,不過謝謝你,會後我再看看。

 

溫經天:陳依達,您的詩適合反覆體會,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詞語。

 

雋土:可以回看經天的解讀。

 

紫穗穗:然也是難度寫作的風格之一,其中,依然有閱讀密道。

 

溫經天:青海湖,問題很好!

 

yida chen:我爺爺是老dangyuan,抗日戰爭遊記大隊副大隊長,wenge被pohai跳井死了,我一直想為爺爺寫首詩,還沒有寫呢。寫這首時腦子裡就冒出來一些句子,爺爺的照片,是真實感受。

 

蘇楷:溫經天,就像史達林沒有讀懂蕭士塔高維奇。

 

亙亙:探針在氣象儀的布陣孤獨地旋轉。

 

溫經天:陳依達, 突然想到這個,深度意象裡的音樂性。

 

亙亙:這是追求語言的陌生效果還是什麼?

 

yida chen:那是每一個個體的生存境遇,我是這樣理解的。

 

巴客:紫穗穗,你談談閱讀多次後的感想和感受。我狠想聽一下。

 

健如風:溫經天,我是沉默的閱讀者。

 

yida chen:感謝穗穗妹為我的詩歌費心力。

 

溫經天:這是一首大詩,對歷史、現實和人世未來的三個角度的書寫奏鳴,從自身的實設細節出發,追溯歷史烽煙下的鐘鼎祭奠和俗世唱誦,恍惚中撥開歷史迷霧,敘說死生的循環,剪影和分鏡頭的運用構成了沉鬱式的抒情方式,先抑後揚的寫法,直到牧童出現,仿佛這奏鳴曲才開始進入一絲生命的明亮;筆力沉穩。第二部分則從為微觀視角入手,揭示現實世界的個體與社火,家與國的苦樂掙扎,時代風潮的江水拍打,巨大的聲響之下,對個體生命產生強大的衝擊,而人們使用的傾訴方式不是有詞的歌,而是無詞的呼麥,可見此部分作者意在表達對現實強烈的民生關切,在這一部分使用的音樂或聲響,具有深度的寓意。只是這部分的篇幅還有限,有些欲言又止。在第三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集中力量對人世未來的憂思,祈禱的音樂之聲想起,不管是新紀元的意志之馬,還是日常生活裡的地平線和塔,都融入了虔誠的音樂之中,向上的,向縱深的,向內心的曲調復沓與迴旋,最終指認出生死到死生的過程,能量不變,傳遞不變,生命的大樂曲不停,從存在到虛無的兩岸穿越不止,作者並頗有控制力的將飄蕩懸浮的畫面轉為聚焦的長鏡頭。花朵是終極的骨血,一句話點明了幻生的歸宿,這就是精神和肉體的轉世,這就是奏鳴曲的終止符,也是新的奏鳴曲的開端。

 

亙亙:另外這首詩斷句我個人認為會造成我閱讀困難。

 

溫經天:我把我的評發來,大家參考。

 

蘇楷:一個是讀者的問題,一個是作者的問題。

 

yida chen:亙亙,我的詩歌肯定和口語詩有距離的啦。

 

雋土:也唐突補充點看法:這首詩有一種不停地回問在裡面:向死問生,向消亡問初衷,經由初心和過程的審視中尋找意義和美。這種審視裡有個人的也有人類整體的。

 

溫經天:陳依達,更多的是深度意象和難度寫作。

 

巴客:你們聊得狠好!

 

雋土:大都要意會,但也有線索。

 

溫經天:大家關注詩歌副標題——死亡或許成為破折號。

 

yida chen:副標題還是想著我爺爺了。

 

雋土:那匹馬的出現就有了貫穿起來的意圖。

 

yida chen:雋土,感謝,多批。

 

溫經天:那匹馬很重要,也引領了我的點評時的注意力。

 

雋土:我感覺很贊的。

 

yida chen:詩人們都喜歡寫馬,馬具有精神的自由度。

 

紫穗穗:依達姐的詩,需要反覆讀……

 

雋土:我歷來是不習慣甚至有些不願意象複雜的,但這首值得我學習。用心很大很深。

 

溫經天:陳依達,好的,最後一個問題,馬和花瓣在詩歌中是不是最明亮的音符?代表了幻生的循環不息?

 

伊夫:陳依達,詩人的創作有很強烈的個性化色彩,值得學習!

 

yida chen:我怎麼這麼愛茗友呢。

 

紫穗穗:《超越荷塘,超越敘述的單車道與性別局限,通向海的史詩》節選

 

說心裡話,依達姐的詩,讓我這半個月來,如嘗到了別樣美味而一刻不肯離去的小螞蟻,反反覆覆地在她的詩歌裡來回攀爬、啃噬,讀得驚心動魄。之所以選擇這個詞,是因為我覺得——所有被遮蔽的女詩人群落(若果真被遮蔽的話),並不僅僅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浩蕩氣象,而是「超越荷塘,抵達了海的史詩」霸氣雄健、突破了性別局限的現代闡述。是她——陳依達,用短短十首詩作,喊出整個女詩人群落的集體心聲與未來願景!

 

不僅如此,依達姐在《感念與漫談》女詩人的點評一文裡,還提及了「安靜的寫作是一種大美。」這正好,進一步地詮釋了作者多年來的詩寫姿態與文學心性。她是真正成熟、安靜、豁達、臻美,剔除了人世浮躁與名利趨向的好詩人。

 

溫經天:伊夫,當時我沒以為是女詩人寫的。

 

yida chen:溫經天 可以這麼理解。我已經被「生」寫的生不如死啦,總歸需要平衡一下下。

 

伊夫:溫經天,是的。但是有個問題,是否與當下的詩歌語境不合拍?

 

溫經天:時間到。感謝依達姐接受採訪!

 

高梁:伊夫,詩人就應該堅持自己,幹嘛要與當下合拍呢?

 

yida chen:溫經天 感謝經天弟。辛苦了!

 

紫穗穗:陳依達,有時長處,某刻也會演變成制約的短處。

 

洪瑜沁:陳依達,剛剛讀完,你是最棒的,學習了。

 

溫經天:大家有更多的問題,下來可以與依達溝通。

 

-

採訪魯亢老師記錄

 

溫經天:接下來,第二位獲獎詩人,訪談嘉賓,魯亢老師!在這裡說明一下,由於魯亢老師臨時有事,不能及時趕到線上,特意提前準備了訪談內容,由珊丹代他上傳。請大家多多理解。下面,我們開始。

 

額魯特·珊丹: 第二首,魯亢的詩歌

 

《b小調第二大提琴協奏曲》之殤

 

夢見風,又在觀望

天生視野寬闊的美魔女們呢喃著又轉身

魚鉤在上嘴唇停

時間也一樣,走過愛止於十六歲的墳塋

又用絮語般的唿哨驚擾鴿子的漫步

 

病到出竅,便臆測晴朗的天空刻意雲舒雲卷

再別,沉思,疲倦猜想迷惘

一個港口的易燃品,走訪了所有的氣球

而溫度依著情緒使頭髮蓬鬆尊貴

 

愛穿梭於意念房,留戀樸素的鑰匙

但無緣鎖洞的嫻靜;愛使用同一處通氣孔

又感受燃燒樹的呼吸短促,尋找對方幾乎無望

雖然握有掌心的汗地圖;遠方飛抵空巢的喊叫

已然是衰老帶著臉頰的細密刀痕

 

守望的多目神,關了一盞樓道燈又吹滅燈籠

不假思索,鉛一樣冷靜;鴿群的寒顫嘮叨

在圓型廣場的中心,又飛向花店棚頂

最後逃離不見,是甜蜜的、甜蜜的轉喻失聯

 

面對海面痛哭流涕,然後撲下,結束,又迴蕩

發呆的夢囈陷入色彩斑斕的紙袋

這場試驗歇斯底裡,閃爍冰塊的甜曲線

一隻眼皮下垂的白痴狀的物體

從此牢牢記住,是誰有了不清不楚的昏睡感

 

溫經天:大家請讀魯亢老師獲獎作品。

 

雋土:意象複雜類型的詩,最怕寫習慣了,最後成語言遊戲套路把自己套住還不自知。依達這首讓我看到追求格局突破的用心。

 

溫經天:這首詩融合了詩歌的結構和音樂的節奏感,並將部分詞語進行了自我的歌詞化修改。這種與音樂有關的節奏是依附於音樂本身的一種詞語延生,屬於自我臆想畫面的經營。個人認為亮點在於臆想的場景絢麗連片的蔓延,組合在一起則有一種音樂電影的呈現圖景。讓我不禁想起黃玉郎給周杰倫寫的歌詞味道,考究,細密,用典多,詩一樣的語言講故事,歌詞一樣的韻腳表心情。個別詞組的搭配比如轉喻失聯、甜曲線、意念房、頭髮蓬鬆尊貴、白痴狀的物體等,以感性強行拼接詞語,虛實結合生詞法,極為大膽,給人一種只能不求甚解的淺體會。整體營造的神秘外場氣氛和自我內在透視感比較跳脫,讓人很難抓住具體意義,除了悼念。但詩歌的音樂幻化生成很有獨特之處,仿佛開了天眼、魂竅、腦洞,不停置換空間場景和細節,並將心理感受奇妙穿梭進去,濃鬱的青春離殤味道和文藝頹廢氣息。我想,所有的創新和探索就是其價值所在。總之,這首詩有自我的探索,由於鏡頭跳閃太快,苦的回味感如咖啡,需要多次咀嚼才能有效瀰漫,但我支持這樣大膽的實驗。

 

崔巖:謝謝依達。 上午讀了三次亢師這首,依然只有依稀的觸感。後來一看經天兄的評,我才釋然。

 

紫穗穗:其實魯亢兄的詩,語言也是趨向複雜與多義的。

 

蘇楷:其實魯亢兄的詩,語言也是趨向複雜與多義的。

 

溫經天:好的,我們開始魯亢老師的訪談。

 

紫穗穗:與依達姐相比,他更具象,以立體的場景銜接。

 

溫經天:由珊丹代發核心回復,幫助大家理解。

 

溫經天:魯亢老師。第一個問題,能介紹一下您的這首詩歌的創作初衷、風格特色?

 

額魯特·珊丹:他不在現場,我代發。

 

額魯特·珊丹:魯亢:謝謝。寫作靈感不是來自德沃夏克的《b小調第二大提琴協奏曲》,這部德沃夏克的晚期作品,我沒有聽全,停在第三章結尾,屏幕上有這樣一行字:「中庸的快板—行板—活潑的快板」。馬友友獨奏。正是因為樂團都是東方面孔,讓我想到自己有一首「循著自我的軌跡帶旋律而行的詩作」似乎是對協奏曲第三章其中一小節「寧靜的迴旋」的詮釋一一這個挺裝B的,但是實情即如此。

 

額魯特·珊丹:魯亢:因為我似乎聽見了「期待還鄉的愉快的心情」,在我這裡它就是「不清不楚的昏睡感」。一個根本不在乎他鄉還是故鄉,只要活得平安無虞到處都是祖國的人,靠什麼從旋律中竊聞某種博大恢宏的強烈的即將歸去的喜悅呢,只有訴諸語言文字

 

額魯特·珊丹:魯亢:這是一次智識和快感融合的相當到位的「主題的偷渡」:詩作者從激昂,歡快的音樂城動身,進入他的想像的世界,進行一次悲欣交集卻又將想像的無力和自我的不確定性藏著掖著的夢遊。

 

紫穗穗:有時,某個意象與句子的出現,連作者自己也是詫異的……鬼使神差,仿佛神諭。

 

溫經天:我發現魯老師在詩歌裡自我組合了很多,新奇的詞組,既不合語法,又產生了一些奇妙的讀感,能否談談?

 

額魯特·珊丹:魯亢:夢遊的篇章不論從語言,意象,字面義的靈動性和思想的漂流性都帶有負擔超重的主觀感覺,以及經由語言雕琢出來的各種形象,說法,抒情,意境本能的粘稠,這其中出現「不合語法」的有一定的個人癖好的詞語「新組合」,是作者難以控制的自然的逸出,它們在句子中起的作用即節省助詞,連動詞,「小反動」,「突然間」,反諷的意味。

 

額魯特·珊丹:魯亢:無意冒犯正規的語法,也不提倡「反叛意識」,當你看到這句「而溫度依著情緒使頭髮蓬鬆尊貴」時,會有不適感:連基本的中文都沒有過關吧?我不是很肯定,當時自動衝上來的,我要不接住,繼而猶豫於用或者不用,那太小看語言被剝開重新組合的適應能力和美妙的一瞬間了。

 

巴客:溫經天,不合語法是不可能的。

 

溫經天:巴客,語法也是發展的。

 

胡茗茗:我很欣賞這首詩的結尾部分,既有敘事的序列性和故事性,又有戲劇的畫面感。

 

亙亙:這個語法沒毛病。

 

紫穗穗:今天兩首獲獎詩,都屬於難度寫作範疇。

 

溫經天:胡茗茗,對,特別會營造故事氛圍,還有心理體驗。

 

溫經天:魯老師 您對協奏曲等古典音樂有哪些高見和認知?

 

額魯特·珊丹:魯亢:幾乎無知,我知道的皮毛是協奏曲和奏鳴曲有什麼區別,但是也只是理論知道一點。不過,好像協奏曲等等都是照一定的程式來寫,比如快板—慢板—快板,當然,填進去的旋律不一樣,演奏家,指揮,樂團不一樣也不一樣。

 

亙亙:紫穗穗,這是不是意識流寫作啊?

 

溫經天:您喜歡哪些音樂家的作品,請重點談兩位對您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力的音樂家?

 

顧北:其實寫作有兩種:正常寫作與「非正常寫作」,魯亢屬於後一種,「病人寫作」。

 

額魯特·珊丹:魯亢:沒有特別喜歡的音樂家,年輕時貝多芬,蕭邦,後來轉向華格納和馬勒,但是沒聽的話也不想。如果填寫電影配樂和流行樂當然對古典音樂同樣具有解構—重編—近乎原創的能力的當下作曲家(還有一些些的編曲高手)也叫音樂家,那麼久石讓與板本龍一對我有時刻意追求樂感或者樂感先於文字縈繞在腦海讓人心懷感激地開始「遣詞造句」似乎有幫助。久石讓的激情四射的感覺和板本龍一史詩般的冒險之旅——密布在他們的作品裡。

 

紫穗穗:那麼所謂的不合適——語言的度,如何在詩中把握好。

 

紫穗穗:亙亙,不完全。

 

溫經天:顧北,魯亢老師比一般人思維更細更深,我認為叫超人寫作。

 

亙亙:紫穗穗 ,我偏向於情感。

 

紫穗穗:其實,探索詩藝與語言的過程,就是一種大冒險。

 

伊夫:溫經天,贊同。

 

亙亙:我不想在詩裡讀出智慧。

 

紫穗穗:亙亙,可以,但不能沉溺。

 

溫經天:繼續。詩歌、音樂和繪畫被人們稱之為藝術的三個支柱,三個本源的表現形式。您對詩歌與音樂的關係怎麼看?

 

額魯特·珊丹:魯亢:這一方面韓東,歐陽江河等都有過髙論,我沒有可以比肩他們的見解。傳統層面上來講「文」總是大於「樂」,光是著重於「樂」,似乎無甚可讀,流於形式和表象。從小範圍來看,重「樂」於「文」的成功之作也不乏所見,尤其上世紀臺灣詩人在這方面多有探索與建樹,有的做到將這「三個本源的表現形式」揉於一體,比如《防風林》一作。人們總是在尋求意義,聲音(音樂)是意義的天花板,在此之上則歸於虛無。

 

紫穗穗:好比白居易的詩好,李義山的詩一般棒棒噠。

 

海湄:如何在音樂中聽出故事,又在詩歌中表達故事,亢師融合的很好。

 

溫經天:《防風林》這個需要下來找找讀。

 

溫經天:我在您的許多詩歌中發現您很擅長渲染和營造詩的氛圍,在詩的造境、鏡像呈現、和空間生成等方面很有獨到的創新,是這樣吧?

 

額魯特·珊丹:魯亢:慚愧,我未曾覺得有何創新,更難符「獨到的」之讚譽。作為一門手藝活,勤能補拙——未必,往往到某個階段自感甚好亦得眾人稱讚時,詩寫已經走到頭了,觀念陳舊,手法單一,越寫越多,熟能生膩。過一段時間,眼界開闊了,才知自己的可憐。當我發現自己除了長詩和組詩外,也才有二百來首詩作,我似乎有了點信心來打磨這些東西。

 

亙亙:我覺得這兩首詩都是精神層面的自慰,個性突出。

 

顧北:溫經天,了解他就知道了,他的經典式「病人寫作」或者叫「超人寫作」就是不一樣的「非正常寫作」,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他的作品就是握著解讀密碼了。反克詩人都知道。

 

紫穗穗:這些詩人,可稱為」詩人中的詩人」!

 

海湄:我認為亢師的語言使用多數都會讀出歧義,但是這種歧義屬於亢師,應該說他營造的歧義在他自己的解讀裡,所以讀他的詩歌要完整的讀。

 

伊夫:顧北,我也知道。

 

紫穗穗:顧北,看到了。

 

溫經天:魯老師,談談您的創作心得體會好嗎?

 

巴客:大家聊得狠好。

 

崔巖:我也看到了……@顧北 這種特質,是學不來的。

 

額魯特·珊丹:魯亢:我習慣從故事,場景,鏡像入手,這又與平常的喜好有關,也許我在這裡要引用一段誰的話來證明確是如此,凡寫作達人莫不如此,算了。通過閱讀改變自己的趣味,如果它原本是低級甚至是未開化的,而經驗的豐富與對新奇無止境的追求,只要你方法得當,不會寫不出令人滿意的詩作,天賦使然。

 

蘇楷:詩歌的歧義,猶如燒瓷器時的窯變。

 

溫經天:繼續。現代詩和現代歌詞是否存在重合的區域?

 

額魯特·珊丹:魯亢:重合的區域不少,越朗朗上口越容易直接改為歌詞,不過現在歌曲的領域擴大了許多,所以才會有歌手獲諾貝爾文學獎。

 

海湄:只有出現歧義,才有讀下去的興趣。

 

溫經天:繼續。據我觀察,您在作品裡對韻腳和詞語的音節控制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您認為這是否與現代詩的普遍共識之一——去韻腳的特徵有衝突?您有什麼高見?

 

額魯特·珊丹:魯亢:至於我對韻腳的重視,有些時候蠻困擾人的,你的腦子裡就是有一個尾音纏繞著,當你將它釋放出來,後面跟著的就一一向這個尾音靠近,有時候要強制改變,不讓它過於滑遛變成順囗溜。內在的幾近隱藏的韻腳,內斂的、撙節的詩意。與現代詩的普遍共識之一——去韻腳的特徵沒有衝突。我不在意現代詩的普遍共識。

 

海湄:詩歌還是要突出個性,像反克一樣。

 

溫經天:最後一個問題。您怎樣看待詩歌的音樂性或者說音樂的某些特點在詩歌中的發展可能性?

 

額魯特·珊丹:魯亢:音樂的某些特點比如賦格在詩歌中的發展可能性興許還有一些。民歌謠曲止於戴望舒譯的洛爾加。晨歌之類的泊來品,如十四行英雄體,雖然難成大事,於細微處化為己有之用,也是從「次要詩人」向「重要詩人」「竄升」的必備條件之一。這四十年漢語現代詩十分的了不起,雖然我主要還是買譯詩,最新到馬永波翻譯的《阿什貝利的詩》(三冊),趙剛譯的上下兩冊《赫貝特詩集》(報名「想讀」,趙剛已經被豆瓣的豆人吐槽譯不好——指他譯的米沃什,雖然譯自原文),但是只要在網絡上有看到中意的作品,都會想:寫到這種程度還有什麼可說的。

 

溫經天:魯亢老師閱讀量很大視野開闊,我很欣賞他的回答。

 

額魯特·珊丹:我代魯亢老師轉完了,餘下的時間,交給你們了。

 

溫經天:既有態度和新知,又有高度和品性。

 

蘇楷:第一個品嘗詞語新意的詩人,也是不怕毒藥的勇士。

 

伊夫:我西環魯亢詩歌語言的冒險、激進,且能帶給讀者輕鬆、愉悅的閱讀特質。

 

溫經天:伊夫,是的,冒險的感覺很好。

 

張作梗:對於一個幻想能讓詞語慢慢著陸的詩人來說,魯亢的陸地可不在人所棲居的大地上,而是在一片象徵叢生的沼澤地裡。恢復過來的胃口會讓他在此找到令他興奮的食物。從此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嚴謹而心有抱負的文體家。他的詩歌也由此進入到一個令人頌讚的菜譜之列。只是,當過多飄蕩在詩中的詞語由於對接密碼的遺失而不能有效地相擁而泣時,沼澤地很可能成為這些詞語(讀者抑或寫作者本人的味覺?)唯一的葬身之所。

 

----

其他環節:入圍12人名單公布

 

溫經天:時間差不多了,現在我宣布訪談結束,下一個環節,請珊丹公布與音樂有關主題入圍作品12人名單!他們是——

 

額魯特·珊丹:12佳作名單:魯亢,崔巖,胡茗茗,英倫,蘇小青,阿雅,巴客,穗穗,樵夫,陳依達,青海湖,窗小綠

 

-

結束語

 

溫經天:感謝兩位獲獎詩人參與【茗友一對一 ,詩歌自由談】活動!兩位老師學者型的詩人風度,創意不凡的創作構想和寬闊精深的藝術見解讓我們收穫良多。同時,也為各位詩友的真知灼見點讚!夜曲,奏鳴曲,協奏曲,曲曲動聽。民歌,華爾茲,時代歌曲,深入人心。45首詩歌佳作追憶青春,感悟時光,歌唱生活,揭示人性,風格多樣但一樣風採迷人!相遇於詩歌,相約與音樂,我們都是有福的!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我們下期活動見!

相關焦點

  • 春天詩歌音樂劇場:這是一顆「詩歌種子」,讓詩歌和音樂結合
    經常在國外參加詩歌節,王寅看到過太多不一樣的詩朗誦。詩人各有方式,讓詩歌和音樂以巧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觀眾挑選喜愛的詩歌演出買票觀看,和對待一場音樂會的態度沒什麼不同。經歷過多次感動,王寅開始想在國內做一場這樣的演出。這顆「種子」種下,去年有了萌芽的契機。經歷了半年多的策劃,5月10日,在上海黃浦江畔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三場「春天詩歌音樂劇場」將在這裡舉行。
  • 【訪談紀實】與」土建學院最美班長、團支書代表「的訪談
    【訪談紀實】與」土建學院最美班長、團支書代表「的訪談 我院本次「尋找最美班長、團支書」活動圓滿落幕,此次公開投票共產生了三名最美班長和三名最美團支書
  • 探索席慕蓉的詩歌,有關愛情,有關鄉愁,有關初戀和回憶
    也因為美好的愛情,席慕蓉寫出了很多有關愛情的詩句,每一首都很經典,讓人心嚮往之,那對愛情的美好期待和淡淡的愁緒,總是能引人入勝。如今,席慕蓉的先生已經離開了人世,可是席慕蓉對他的愛不會消散,她的愛鐫刻在了詩歌裡,鐫刻在了她的內心深處,鐫刻在思想裡。
  • 用詩歌和音樂禮讚最美奮鬥者
    (資料圖片)由中宣部、中國作協等主辦,《詩刊》社等承辦錄製的《奮進新時代 禮讚奮鬥者》音樂詩歌詠唱會,繼在央視首播後,近日起在全國各地衛視播出。以詩歌的文學魅力和音樂的藝術張力,禮讚「最美奮鬥者」。整場音樂詩歌詠唱會通過「三堂課」的情景表演串聯起多樣化的詩歌體裁,在表達對「最美奮鬥者」禮讚的同時,更希望以「精神傳承」為重點,努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奮鬥者行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奮鬥者為楷模,書寫壯麗的人生。
  • 喬麗·格雷厄姆:用詩歌「提出重大問題的世界冠軍」
    用格雷厄姆在《巴黎評論》訪談中的話來說:詩人在記錄自己感受的時候,會「感到思維——或某種大腦運動——應該被關閉。不過當然它只是變得更為敏銳清醒。」 新京報:除智性寫作特點外,格雷厄姆的詩歌還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特點,以及創新之處?
  • 原來可以這樣「聊天」|訪談節目觀察
    品類傳統,但形式和內容的迭代一直在持續,尤其是近年來,一些節目在主題上進一步細分,在立意、環節上更加出新。如《等著我》聚焦公益尋人,描繪親人團聚;今年開播的《我的藝術清單》,以與時代人物有關的「藝術清單」為展示載體,挖掘時代人物與藝術的「跨界」相遇;在女性題材風潮之時,《送她回家》等一系列小切口的女性訪談節目也抓住了「她」的風口,聚焦對女性話題的思考。
  • 「音樂絕對不是知識」丨鋼琴家白建宇訪談
    「音樂絕不是知識;我們分析的太多了。伯恩斯坦有能力在做解釋的同時,也給人帶來快樂快樂。但我討厭談論第一個主題,第二個主題;它是如此無關緊要。音樂必須觸動他人;如果它觸不到我,我就不明白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 首播 林俊傑首部個人音樂紀實電影《聽・見 林俊傑》
    難得一見的美、港、臺、星馬國際級音樂大師分享課只因JJ林俊傑才有的最強訪談陣容!有鑑於JJ林俊傑對於音樂的執著與投入,他所合作的音樂夥伴,無一不是當今樂壇最頂尖的音樂人。Kong、臺灣知名混音大師:林正忠、長年的合作夥伴美國葛萊美獎音樂後制大師:Richard Furch、Brian Gardner,最讓人驚喜的是,連全球無數音樂喜愛者的偶像、葛萊美流行歌王─ Jason Mraz傑森瑪耶茲,這次都為了力挺JJ的音樂紀錄片,特別於影片中現身,並獻出難得的訪談紀錄,不但分享他們與JJ一起工作的過程與想法,更不吝傾談自己的音樂工作心得,讓觀眾能更了解流行音樂工作者在後臺任務的努力
  • 原來可以這樣「聊天」|訪談節目觀察
    品類傳統,但形式和內容的迭代一直在持續,尤其是近年來,一些節目在主題上進一步細分,在立意、環節上更加出新。如《等著我》聚焦公益尋人,描繪親人團聚;今年開播的《我的藝術清單》,以與時代人物有關的「藝術清單」為展示載體,挖掘時代人物與藝術的「跨界」相遇;在女性題材風潮之時,《送她回家》等一系列小切口的女性訪談節目也抓住了「她」的風口,聚焦對女性話題的思考。
  • 唯一原創音樂 SHOW——原創獨立音樂2020紀實
    滾圈20紀實.mp346:09來自你的唯一1032唯一原創音樂SHOW本期《唯一原創音樂SHOW》2020年的滾圈紀實年初的「相信未來」線上義演,出現了眾多的原創獨立音樂;樂隊的夏天2+隱秘的角落原創獨立的出圈;迷笛二十周年;「爺青回」——萬能青年旅店樂隊發專輯;
  • 沒有詩歌的年代,是一種悲哀
    來源:公眾號【詩樂公社】,新派無拘束、有格調,一個音樂與詩歌愛好者的精神樂園。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有關青春、爛漫、夢想和詩歌的年代!
  • 「暢想新時代」電影界音樂詩歌朗誦會隆重舉行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陳燦)12月28日晚,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協會協辦的「暢想新時代」電影界音樂詩歌朗誦會於北京喜劇院精彩上演。 12月28日恰逢世界電影誕生122周年。
  • 《對話新時代》與朱迅一對一訪談
    央視《對話新時代》欄目邀請熊虎老師,與朱迅老師進行面對面訪談,通過熊虎老師的品牌故事,了解中國化妝品市場在新時代的全新發展之路.輕奢彩妝品牌2018年12月18日,熊虎老師以「新時代人物」身份獲央視《對話新時代》欄目組邀請,登臨中央廣播電視塔,與朱迅老師一對一訪談
  • ...詩歌周·論壇丨詩人施施然:在詩歌中,迎接終將戰勝疫情的那一天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10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力量」主題訪談活動舉行。丘特諾娃、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斯洛伐克詩人馬裡昂·馬霍等暢談在這個「冬天」,詩歌給予人類的希望與光亮。
  • 詩樂禮讚新中國70華誕,第二屆成都詩歌音樂節開幕啦!
    濃濃的中國風場景、優美的民族樂曲、典雅的詩詞歌賦……6月9日晚,由黃炳餘藝創中心主辦的獻禮新中國70華誕——第二屆成都詩歌音樂節開幕式暨《詩樂蓉城》大型詩歌演唱會在成華區二仙橋工業遺址完美世界文創公園上演,別樣精彩的詩歌音樂會,點亮成都盛夏之夜,為打造「旅遊精品線路」和「天府成都·文旅成華」再添新彩
  • 紀實攝影的形而上與形而下
    扎克曼正在幫助同事蘇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尋找拍攝煤礦生產的攝影師,為蘇珊策劃的一個有關環境的展覽做準備。第二組作品的主題仍然是他的同事,但是強調生存環境,照片中充滿一種神秘色彩,似乎有種超現實的意味。被攝對象都直視鏡頭,通過取景框的延展,喚起了我們對這些人的好奇,即使在今天對於大多數西方人來說這仍然是一個謎。
  • 賈樟柯:從紀實美學到先鋒派電影,特立獨行,始終如一
    賈樟柯在拍攝紀錄片電影《公共場所》時口述,他特別喜歡義大利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說過的這句話,他在決定拍攝某個主題、某個領域時,往往會提前走進這個主題,「沉浸十分鐘」,與實景空間建立起真正的聯繫,將原本的刻意轉換成由衷的無意,由此才能創作出感悟真實、感悟思想的藝術作品。
  • 《鵝卵石的春天》第30期 長篇童話小說連載及詩歌作品
    愛好歌詞、詩歌、紀實文學創作,先後創作歌詞400餘首、詩歌100餘首、紀實文學3部。其中歌曲代表作有《東方水墨》、《媽媽`的湯糰》、《湯圓》、《老張》、《寧波,我美麗的家鄉》、《橋那邊》、《媽媽去哪了》、《一生兄弟》等數十首;詩歌代表作有《樹與藤的傳說》、《回到那年,回到那天》、《老師,我還可以想你嗎》、《守望臨川》等;紀實文學有長篇紀實文學《向東是大海—東睦新材料股份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史》、《這一代人—寧波知青訪談錄》,並多次擔任大型文藝晚會策劃與撰稿,於2016年6月25日在寧波音樂廳成功舉辦
  • 《聽聽談談》音樂訪談節目招募北京嘉賓
    《聽聽談談》,是一檔由「樂神網」發起,面向於樂童和家長的音樂訪談類節目。該節目策劃的初衷,是做一檔輕鬆活潑、寓教於樂的普及音樂教育欄目,讓音樂家陪您一起,聽聽音樂,談談音樂背後的故事。節目由樂神網聯合創始人、國內著名音樂家楊春林老師主持,每期邀請1-3位嘉賓到現場,嘉賓可以是家長、樂童,或者是音樂老師、音樂愛好者等等,大家一起聽聽音樂,談談與音樂相關的人物、故事、節目,探討下孩子的音樂教育等等,從不同角度來討論與感受音樂的魅力。
  • 關於電影主題音樂
    那時極具表演天賦的我、便時常夥同幾個和自己一樣熱愛裝逼的小夥伴,用毛筆蘸墨水在人中上點上一坨,冒充日本鬼子的仁丹胡,然後倒拿著掃帚或木棍,嘴裡念念有詞的哼著鬼子進村時的背景音樂,鬼鬼祟祟,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的東捅西戳,那是相當的惟妙惟肖。        遺憾的是,那時的國產電影可以說除了直白的對話和槍炮聲外,鮮有拿得出手的背景音樂,就更不要說主題音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