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快餐的「勝戰之問」
——對我軍創新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的調查與思考
近日,陸軍第75集團軍某旅作為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單位之一,通過組織戰備演練,檢驗多種保障方法和組織程序。李漢平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習主席深刻指出,打仗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打保障。新時代,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後勤,必須答好習主席的「勝戰之問」。
初春的滇北馬龍,草長鶯飛,我軍建制旅史上一場特殊的「戰鬥」在這裡打響。「特殊」,緣於參與者是我軍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單位,這場「戰鬥」對我軍戰場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具有風向標意義。正如有關專家指出,從吃上解決戰鬥力問題,不亞於一場自我革命。
問之一:戰場上吃飯是誰的事?
今年2月,演習中「戰鬥」持續了3天,第75集團軍某旅戰士李淵晟和戰友已連續吃了3天特種作戰食品。然而,「戰鬥」還在繼續,考驗還在繼續。
「指導員,野戰食品黏黏糊糊的,現在真的沒有一點食慾,能不吃嗎?」李淵晟問指導員簡友。
「你不想活命了?」簡友大聲斥問。
簡友的責問源於5年前的一次抗震救災經歷。那年,簡友帶領官兵挺進雲南魯甸地震重災區時,就是靠壓縮餅乾和幾瓶葡萄糖支撐體力,完成了救災重任。對關鍵時刻能保命的野戰食品,簡友有特殊的感情。
「野戰食品肯定不如家常菜,但打起仗時不可能有熱菜熱飯,不好吃才要訓練,這是生存的需要,戰爭勝利的需要,不是好不好吃的事。」簡友說,現在旅裡每月組織野戰食品訓練,就是讓官兵慢慢適應野戰食品,適應未來戰場需要。
對於簡友的觀點,陸軍研究院特種勤務研究所野戰軍需研究室專家王萬平認為,野戰食品以補充能量為主,體積小、能量密度高是最重要的標準,所以口感上相對差些。任何食品連續吃幾天,接受起來都會比較困難。
在王萬平看來,各國的野戰食品都存在口感與能量的矛盾,「不好吃」幾乎成為各國野戰食品的代名詞。儘量讓其可口,是科研部門的事,不是部隊的事。
「戰場上吃飯歷來不是自己的事!戰場上,官兵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軍隊。」陸軍勤務學院教授龔戰勝指出,從遠的看,紅軍長徵途中挖草根吃樹皮是中國革命的需要;從近的看,上世紀60年代,新疆軍區神仙灣邊防連開展「吃飯比賽」,體現的是戍邊官兵使命高於天的責任擔當。一些官兵認為吃飯是個人的事,把戰場上的吃與平時的吃混為一談,這個觀念必須轉變,要把戰場上的吃作為提升戰鬥力的任務來完成。
問之二:怎樣練出軍人「特殊的胃」?
問:好吃嗎?
答:吃一天還行,第二天就不想吃了。
關於野戰食品的提問,不少官兵這樣回答記者。
「官兵感覺有的野戰食品不好吃,是因為用過日子的標準品味,忽視了軍人要有適應戰場的『特殊的胃』。」第75集團軍某旅保障部部長任友總告訴記者,野戰食品有熱量高、易攜帶、營養均衡等特點,符合戰場需求,但在口味上的確比不上餐桌上的飯菜。
「這次連續3天不見一滴熱水,有的官兵受不了,說明我們對『特殊的胃』,訓練不夠!」任友總說。
「有的戰士講,沒有熱湯咽不下去飯。連野戰食品都不能吃?還能打仗嗎?打起仗來,誰給你燒熱湯?」多年從事後勤保障的任友總說,「四菜一湯」在營區保障沒問題,但軍隊是要打仗的,吃慣了熱飯熱菜的胃,上戰場怎麼辦?能不能儘快適應?這些都是對戰鬥力的考驗。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懷揣兩個煮熟的熱雞蛋,被偵察直升機發現,熱源是「禍首」。在某旅組織的一次夜間偵察對抗中,一名戰士隨身攜帶一壺溫水,潛伏快結束時悄悄打開喝了一口,結果熱源影像數據被對方熱成像儀和雷射測距機牢牢鎖定,導致對抗失敗。
對此,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教授唐斌認為,軍人的胃和老百姓的胃是不一樣的,軍人的胃是特殊的胃,特殊的胃要靠訓練,既訓練生理心理的適應能力,還訓練頑強的意志品質、不屈的戰鬥精神。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指戰員靠一把雪一把炒麵支撐體力,贏得戰爭的勝利,靠的正是堅強的「胃動力」。
拿破崙有句名言:「部隊靠胃行軍」。唐斌認為,軍人的適應能力決定戰爭的持續能力。練就軍人特殊的胃,必須從重塑官兵飲食結構,從習慣吃野戰食品開始。
「吃飯」成為全軍共同訓練課目。採訪中,部隊領導告訴記者,軍委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野戰食品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進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寫入軍事演練方案,納入訓練督查範圍,部隊結合野外駐訓、軍事演習和重大軍事行動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各級機關都要訓,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吃實訓。
問之三:怎樣進行「吃」的革命?
哪些地方可以吃熱食,哪些地方不行,如今都有明確區分。午飯時間到了,記者轉了一圈,沒見一縷埋鍋造飯的炊煙。正在納悶之際,任友總把記者請進帳篷,端出一盒熱氣騰騰的魚香肉絲蓋飯。
「嘗嘗,看看比飯館的味道如何?」沒火沒電也能吃上熱食?記者左看右看也沒找到熱源,最終在飯盒底部發現了一塊煙盒大小的灰色固體。任友總告訴記者,這種加熱包,澆幾十毫升清水,10分鐘就能加熱預製飯菜包,看似不起眼,卻解決了大問題。
引進快餐蓋飯一小步,保障模式改革一大步。新技術威力在戰場初顯。
「在準備戰鬥階段,讓地方優秀餐飲企業擔當戰場『火頭軍』,制炊時間大大降低,既減輕了部隊保障壓力,又提高了官兵飲食質量,對軍隊後勤來說,省時省心省力,著實是一場飲食革命。」第75集團軍某旅領導說,以前演訓活動,各種保障從頭到尾都靠部隊自辦,累不說,還影響戰鬥力。
「俄羅斯演習部隊走到哪裡,後方往往有一幫大嬸在做飯;美軍在戰場上實行社會化保障已成為一個產業。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改革。」談到保障模式改革,陸軍勤務學院軍需採購系專家鍾飛深有感觸。
改革出動力,競爭出活力。目前,一個「軍委制定標準、部隊提報需求、地方加工配送、軍地聯合前送」的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鏈條正在形成。野戰食品、野戰飲食裝備器材科研向社會開放,9家地方企業的各種餐譜,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軍地專家聯合評審驗收。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個邁向新時代的戰場飲食保障新模式已然開啟,全軍上下向「吃」要戰鬥力的變革正在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