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軍創新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的調查與思考

2021-01-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對我軍創新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的調查與思考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張海平 等責任編輯:李晶2019-04-04 19:00

野戰快餐的「勝戰之問」

——對我軍創新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的調查與思考

近日,陸軍第75集團軍某旅作為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單位之一,通過組織戰備演練,檢驗多種保障方法和組織程序。李漢平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習主席深刻指出,打仗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打保障。新時代,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後勤,必須答好習主席的「勝戰之問」。

初春的滇北馬龍,草長鶯飛,我軍建制旅史上一場特殊的「戰鬥」在這裡打響。「特殊」,緣於參與者是我軍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單位,這場「戰鬥」對我軍戰場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轉變具有風向標意義。正如有關專家指出,從吃上解決戰鬥力問題,不亞於一場自我革命。

問之一:戰場上吃飯是誰的事?

今年2月,演習中「戰鬥」持續了3天,第75集團軍某旅戰士李淵晟和戰友已連續吃了3天特種作戰食品。然而,「戰鬥」還在繼續,考驗還在繼續。

「指導員,野戰食品黏黏糊糊的,現在真的沒有一點食慾,能不吃嗎?」李淵晟問指導員簡友。

「你不想活命了?」簡友大聲斥問。

簡友的責問源於5年前的一次抗震救災經歷。那年,簡友帶領官兵挺進雲南魯甸地震重災區時,就是靠壓縮餅乾和幾瓶葡萄糖支撐體力,完成了救災重任。對關鍵時刻能保命的野戰食品,簡友有特殊的感情。

「野戰食品肯定不如家常菜,但打起仗時不可能有熱菜熱飯,不好吃才要訓練,這是生存的需要,戰爭勝利的需要,不是好不好吃的事。」簡友說,現在旅裡每月組織野戰食品訓練,就是讓官兵慢慢適應野戰食品,適應未來戰場需要。

對於簡友的觀點,陸軍研究院特種勤務研究所野戰軍需研究室專家王萬平認為,野戰食品以補充能量為主,體積小、能量密度高是最重要的標準,所以口感上相對差些。任何食品連續吃幾天,接受起來都會比較困難。

在王萬平看來,各國的野戰食品都存在口感與能量的矛盾,「不好吃」幾乎成為各國野戰食品的代名詞。儘量讓其可口,是科研部門的事,不是部隊的事。

「戰場上吃飯歷來不是自己的事!戰場上,官兵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軍隊。」陸軍勤務學院教授龔戰勝指出,從遠的看,紅軍長徵途中挖草根吃樹皮是中國革命的需要;從近的看,上世紀60年代,新疆軍區神仙灣邊防連開展「吃飯比賽」,體現的是戍邊官兵使命高於天的責任擔當。一些官兵認為吃飯是個人的事,把戰場上的吃與平時的吃混為一談,這個觀念必須轉變,要把戰場上的吃作為提升戰鬥力的任務來完成。

問之二:怎樣練出軍人「特殊的胃」?

問:好吃嗎?

答:吃一天還行,第二天就不想吃了。

關於野戰食品的提問,不少官兵這樣回答記者。

「官兵感覺有的野戰食品不好吃,是因為用過日子的標準品味,忽視了軍人要有適應戰場的『特殊的胃』。」第75集團軍某旅保障部部長任友總告訴記者,野戰食品有熱量高、易攜帶、營養均衡等特點,符合戰場需求,但在口味上的確比不上餐桌上的飯菜。

「這次連續3天不見一滴熱水,有的官兵受不了,說明我們對『特殊的胃』,訓練不夠!」任友總說。

「有的戰士講,沒有熱湯咽不下去飯。連野戰食品都不能吃?還能打仗嗎?打起仗來,誰給你燒熱湯?」多年從事後勤保障的任友總說,「四菜一湯」在營區保障沒問題,但軍隊是要打仗的,吃慣了熱飯熱菜的胃,上戰場怎麼辦?能不能儘快適應?這些都是對戰鬥力的考驗。

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懷揣兩個煮熟的熱雞蛋,被偵察直升機發現,熱源是「禍首」。在某旅組織的一次夜間偵察對抗中,一名戰士隨身攜帶一壺溫水,潛伏快結束時悄悄打開喝了一口,結果熱源影像數據被對方熱成像儀和雷射測距機牢牢鎖定,導致對抗失敗。

對此,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教授唐斌認為,軍人的胃和老百姓的胃是不一樣的,軍人的胃是特殊的胃,特殊的胃要靠訓練,既訓練生理心理的適應能力,還訓練頑強的意志品質、不屈的戰鬥精神。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指戰員靠一把雪一把炒麵支撐體力,贏得戰爭的勝利,靠的正是堅強的「胃動力」。

拿破崙有句名言:「部隊靠胃行軍」。唐斌認為,軍人的適應能力決定戰爭的持續能力。練就軍人特殊的胃,必須從重塑官兵飲食結構,從習慣吃野戰食品開始。

「吃飯」成為全軍共同訓練課目。採訪中,部隊領導告訴記者,軍委有關部門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專題部署。野戰食品訓練列入軍事訓練大綱,進入年度軍事訓練計劃,寫入軍事演練方案,納入訓練督查範圍,部隊結合野外駐訓、軍事演習和重大軍事行動開展野戰食品適應性訓練,各級機關都要訓,作戰部隊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吃實訓。

問之三:怎樣進行「吃」的革命?

哪些地方可以吃熱食,哪些地方不行,如今都有明確區分。午飯時間到了,記者轉了一圈,沒見一縷埋鍋造飯的炊煙。正在納悶之際,任友總把記者請進帳篷,端出一盒熱氣騰騰的魚香肉絲蓋飯。

「嘗嘗,看看比飯館的味道如何?」沒火沒電也能吃上熱食?記者左看右看也沒找到熱源,最終在飯盒底部發現了一塊煙盒大小的灰色固體。任友總告訴記者,這種加熱包,澆幾十毫升清水,10分鐘就能加熱預製飯菜包,看似不起眼,卻解決了大問題。

引進快餐蓋飯一小步,保障模式改革一大步。新技術威力在戰場初顯。

「在準備戰鬥階段,讓地方優秀餐飲企業擔當戰場『火頭軍』,制炊時間大大降低,既減輕了部隊保障壓力,又提高了官兵飲食質量,對軍隊後勤來說,省時省心省力,著實是一場飲食革命。」第75集團軍某旅領導說,以前演訓活動,各種保障從頭到尾都靠部隊自辦,累不說,還影響戰鬥力。

「俄羅斯演習部隊走到哪裡,後方往往有一幫大嬸在做飯;美軍在戰場上實行社會化保障已成為一個產業。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改革。」談到保障模式改革,陸軍勤務學院軍需採購系專家鍾飛深有感觸。

改革出動力,競爭出活力。目前,一個「軍委制定標準、部隊提報需求、地方加工配送、軍地聯合前送」的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鏈條正在形成。野戰食品、野戰飲食裝備器材科研向社會開放,9家地方企業的各種餐譜,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軍地專家聯合評審驗收。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個邁向新時代的戰場飲食保障新模式已然開啟,全軍上下向「吃」要戰鬥力的變革正在持續推進。

相關焦點

  • 南部戰區陸軍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新模式
    南部戰區陸軍探索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新模式——演練全程不見炊煙■戴松雲 張 琤 姚勁傑即便抽走3名炊事員加強到戰鬥班,南部戰區陸軍某部炊事班班長滕召森指揮班裡剩下的人員,依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野戰飲食保障任務。
  • 某信息通信旅探索機動條件下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模式
    「我們的野戰炊事保障,已告別埋鍋做飯傳統模式,正走向精細化『戰地快餐』時代。」該旅領導介紹,近年來,他們不斷調整供應形式,優化飲食結構,探索形成部隊機動條件下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模式。「機動通信部隊對『快』的要求貫穿始終,野戰飲食保障絕不能拖後腿。」深刻反思後,該旅按照儲運模塊化、作業快速化、就餐定量化、保障實戰化原則,探索「快做、快分、快送、快吃、快清」野戰飲食保障模式;區分任務準備、機動前出等階段,協調地方軍供站為部隊提供熱食保障。「部隊機動轉移時間早,早餐熱食供應必須及時跟上。」
  • 我軍衛勤保障全球領先,一句解放軍來了,飽含百姓深情
    閒話這麼多,讓我們來看看在我軍的裝備序列中,有哪些衛勤保障裝備值得大家關注呢? 新型裝甲救護車還重點增強了在信息化條件下遂行醫務救護的能力,在傷員轉運過程中就能夠先期將傷情上報野戰醫院,為後續的救治工作做好準備,並能夠保障醫生的遠程醫療和會診。 此外,我軍還先後在05式兩棲裝甲突擊車、08式輪式裝甲輸送車基礎上研製兩棲裝甲救護車和輪式裝甲救護車。
  • 空軍現代化的野戰營房出現在大漠中央
    (李建文 肖鵬 郭校)近日,空軍結合年度演訓任務,首次在複雜陌生地域展開惡劣氣候條件下的野戰機動宿營保障模式探索實踐。在此次演練中,空軍部隊區分不同模塊功能需求,成體系運用箱式組合板房、鋼結構板房、貨櫃房、簡易方艙、野戰帳篷等「移動營房」,實現了大幅縮短部隊進駐周期、大幅提升戰備保障效能的既定目標。
  • 回望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軍事創新
    輪番作戰,有效解決了志願軍在新的條件下作戰與休整的矛盾,實現支持長期作戰、廣泛錘鍊部隊目的,為我軍遂行局部戰爭使用兵力提供了寶貴經驗。作戰指導方針創新。抗美援朝戰爭五次戰役表明,由於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志願軍很難按戰役意圖實現對敵軍的包圍,即使包圍後也難以達成全殲的目標。毛主席總結了五次戰役作戰的經驗,提出了對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打小殲滅戰的思想。
  • 聯勤保障部隊:補短板強弱項 練精兵有方向
    野戰帳篷內,一名戰地護士頭戴眼罩,跪坐在模擬平臺上,身體隨著平臺不規則抖動來回顛簸。她快速完成消毒、摸準靜脈,準確將針頭扎進血管,動作一氣呵成。去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聯勤保障部隊於華中某地舉行「精武聯勤—2020」比武競賽,前文場景正是競賽中的一幕。據了解,這是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以來組織的最大規模比武競賽,1000餘名官兵參加了比武。
  • 解放戰爭正式爆發時,我軍127萬兵力是如何組成的主要分布在哪
    可見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確實在兵力對比上處於巨大劣勢,必須把寶貴的兵員主要用來一線作戰。 1946年6月,我軍的127萬部隊(不含民兵、非正規軍)又主要分為兩種構成:一種是一線野戰主力部隊,
  • 追尋那段英雄記憶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紀事
    東北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出發地和後方基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後勤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醫院、汽車團、高射炮兵、工兵、鐵道部隊等,修建各種地下倉庫及掩體,在整個戰區後方形成了能打、能防,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兵站運輸網,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後勤基礎,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多支後勤保障力量,使我軍實現了由傳統後勤向現代後勤蛻變的偉大轉折。
  • 我軍保障標識牌試用 各國軍隊「狗牌」一覽
    2013年11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我軍啟動軍人保障標識牌設計研製工作,經過技術攻關、聯合研製和在陸軍部隊小範圍應用,目前已完成相關產品的研製和聯調聯試
  • 高點定位爭一流 創新探索樹樣板
    沈峻峰調研指導全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時強調 高點定位爭一流 創新探索樹樣板 來源:如東日報 發布時間:2020-12-21
  • 《街霸對決》野戰古烈怎麼加點 野戰古烈加點推薦
    街霸對決野戰古烈怎麼加點?在遊戲內,每個角色有豐富的技能,不過有的玩家不知道如何給角色加點,那麼接下來就給大家帶來野戰古烈的加點推薦,感興趣的玩家們千萬不要錯過。街霸對決野戰古烈怎麼加點一、加點推薦主加超連招,副加被動。
  • 新一代野戰睡袋抵達!解放軍可抵抗零下40度,印抱怨進口不到同款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月19日的報導稱,我軍為高原邊防部隊緊急研發生產了一批新型單兵睡袋,這種新一代野戰睡袋已經送到了一線士兵的手中。據悉,這種新型睡袋填充了1300g防水灰鴨絨,它適用於海拔5000米以上氣溫零下40度左右的高寒環境。
  • 我軍也開始使用
    我軍也開始使用大家再看電視劇或者紀錄片中可以發現,很多美國士兵會掛著一個鐵製牌子或者其他材料的牌子,這個牌子有什麼用呢?其實士兵脖子中的牌子是軍用識別牌,還有個別稱叫做「狗牌」。美國是最早發放軍用識別牌的軍隊,在1916年,美國為駐法國的海軍陸戰隊員正式裝備了身份識別牌,並且要求所有軍官和士兵在執行野戰任務時必須掛在脖子上。從1918年開始,美、英軍隊還為每位參戰官兵編制了一個軍號出現在身份牌上。不過到了戰爭末期增加到每人兩枚。當有士兵陣亡後,陣亡者兩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裡,另一枚會根據身份牌上的記錄進行處理。
  • 讓聯勤保障部隊拉出去就能打仗
    飲食保障隊官兵加工製作野戰快餐。     彈藥保障隊官兵展開野戰彈藥庫。   瀋陽聯勤保障中心運輸保障隊駕駛員張濤搓了搓凍僵的手,握緊方向盤發動汽車,帶領車隊衝入一條槍聲四起的賽道。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聯勤保障部隊「精武聯勤-2020」比武競賽在華中某地拉開序幕。來自各聯勤保障中心、解放軍總醫院和機關直附屬單位的1000餘名官兵,共同角逐指揮機構、保障單元、聯勤尖兵三大類別下的32個比武課目。
  • 十八大以來,提振軍威的25項創新成績單
    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 3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戰鬥力標準,下大氣力抓理論創新
  • 孤城難守,一個整編師倉皇撤離,被我軍堵截,死傷4000餘人
    1947年3月,為了迎擊國民黨軍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進攻,以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為主的西北野戰兵團正式成立(7月改稱為西北野戰軍),該部成立之初,全軍只有2.6萬人,而當時以胡宗南為主的西安綏靖公署就有15萬人之多,在敵眾我寡之下,為了避免作戰中持續消耗,我軍決定放棄延安,以運動戰的方式,
  • 聯勤保障部隊某團林海列陣錘鍊保障硬功
    > 解放軍報武漢1月6日電 記者賴瑜鴻、通訊員代翔報導:1月4日上午,林海深處,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線團數百名官兵整裝集結
  • 高山海島 無人機送來保障物資
    △保障人員將物資裝載至無人機據悉,該旅各觀通站大多位於高山海島,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運輸不便,遇有地質災害、惡劣天候導致停航停運或者戰時敵方破壞交通運輸線等特情,就會導致物資運輸受阻,是後勤保障名副其實的「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