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愛古典音樂?

2021-02-08 影音發燒站

《春節序曲》


要全面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有點困難。不過和朋友們回憶起從接觸古典音樂到熱愛她的點點滴滴,常常感慨萬千。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夕,把這些片段零散的記憶和感慨變成文字,權當是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這一代人物質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


卡蒂雅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


70年代初期,我還是個孩子,隨父母下放在鄉下,受不少會演奏樂器的知青大哥大姐的影響,開始學習小提琴。第一把琴是36元,相當於老媽一個月的工資。如果小提琴練習曲也算是古典音樂的話(當然是的,旋律非常優美呀),沃爾法特、開塞練習曲就是我最早接觸的古典音樂。老爸買過一個7管的收音機,在鄉下沒有沒有電磁幹擾,居然可以清晰的收聽蘇聯的廣播,每周1小時的古典音樂節目,是精神生活荒蕪年代的最好營養。



在小提琴練習中也能有一些簡單的樂譜可以試奏,其中有老爸最喜歡聽的貝多芬的三拍子的小步舞曲。真羨慕現在的琴童,可以聽過再演奏,我是多年以後才能聽見大師演奏這個曲目。另外,哪個年代我已經能夠看到傅雷先生翻譯的《約翰克裡斯多夫》,也讓我多少可以窺見古典音樂的人性、文化和精神背景。




70年中期,在初中學生為主的學校文工團(那個時候叫宣傳隊)做隊員,可以演奏一些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白毛女、娘子軍、杜鵑山。也開始可以見到一些同學父輩留下的黑膠老唱片和1CM寬的磁帶。



那個時代沒有電視,沒有流行歌曲,但我仍然有機會接觸那些人類最偉大的音樂,是我們的不幸還是幸運?很多人都有我類似的在那個時代接觸古典音樂經歷,立即並且終生都會喜愛上她。


畫家陳丹青在一個訪談節目裡談到他做知青時候第一次聽見Mozart的Piano Concerto No. 21第2樂章,正好在漫天飛雪的旅途中,舒緩清脆的琴聲象片片雪花直擊他的心靈。

陳凱歌的電影只有一部是我是去電影院看的,因為「和你在一起」是關於琴童和音樂的。其中教授對學生說(大意):「你要懷有感恩之心去演奏(Tchaikovsky的小提琴協奏曲)」。於是你立即可以從 Tchaikovsky的音樂裡聽出感恩。


古典音樂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獻給上帝的教堂裡詠嘆,因此感恩也是古典音樂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想必陳凱歌先生也有類似的愛樂記憶吧。在新年來臨之紀,回憶上個世紀的往事,我們該懷有多少感恩之心去思考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已經快初中畢業了。除了繼續學琴,還迷上了音樂理論,還曾經為是否高中畢業後去考音樂學院而煩惱過。終因父母反對,加上身邊的同學很少有繼續學音樂的計劃而放棄。進入高中後,放棄了學琴,也把借來的和聲對位理論書還給老師。一心準備高考。 


上大學的時候,剛剛上市的卡式錄音機還是奢侈品,(學外語用的象一塊磚頭的「盒子炮」也要100多,相當於3個月的生活費)更沒有想到以後會有CD機、iPOD這樣器材會發明出來,因此很少有聽音樂的機會。聽說那個時候有些大學的廣場上每到傍晚就放古典音樂,可以坐在廣場草坪上的高音喇叭下聽貝多芬,很是羨慕。在4年大學生活中,少有的幾次聽音樂的經歷倒是特別難忘。一次是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片名已經忘記,情節也記得不多,只記得是挪威音樂家Grieg的傳記片,第一次聽到他那部著名的鋼琴協奏曲,激越的鋼琴敲擊和磅礴管弦樂音群交織再配合挪威冰雪覆蓋的群山和森林,那種激動難以忘懷。我們常常因為這樣一些特別的記憶,會迷戀一些曲目。因為這部電影,這首協奏曲成為我後來聽得最多的曲目之一。畢業前夕,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有了雙聲道的錄音機,(左右各2個喇叭,象8字稱為8080)有個同學的爸爸從日本學習回來帶回不少磁帶,大部分是那個時候紅透的山口百惠的歌帶,但其中有一盒Chopin的華爾茲(是不是同學的父親喜歡跳舞買錯?),我常常去這個同學的寢室,就是為了可以再聽到那些優雅可愛的小曲子。 



大學畢業後的幾年是最值得回憶的幾年。雖然生活清苦,但貧富懸殊很小,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舅舅從美國學習回來,送給我一個松下的卡式磁帶隨聲聽。結婚的時候不多的積蓄要麼買電視機,要麼買錄音機。我還是先選擇了一臺三洋的單卡(其實我需要雙卡翻錄磁帶,可惜價格超出預算)錄音機,主要是看中有杜比降噪系統,對有杜比標記的磁帶有抵消高頻噪聲的作用。雖然器材簡陋和磁帶來源有限,但那份閒情逸緻現在卻難以找回。那個時候聽的最多的是浪漫主義音樂家的代表作。


Beethoven、Tchaikovsky、Brahms、Mendelssohn、Shubert、Bruch、Rachmaninov、Grieg的最著名的交響樂和協奏曲,也讀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史。在出差去西北的旅途中,總要帶上幾盒磁帶,望車窗外蒼涼的西部景色,聽耳機裡Mendelssohn小提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其中婉轉美麗的憂鬱溶化在漸漸黃昏的景色中,也溶化在我的心靈裡。 


在外文書店可以見到不少原版磁帶,EMI和DDG的居多,價格對一個月只有幾十元的我們十分昂貴。只能是買少量經典曲目,大部分是買空白磁帶去朋友那裡拷貝、交換。記得買過一套EMI 6盒精選,花掉我2個月薪水。也有老爸的朋友從臺灣或者國外回來問我想要什麼禮物,當然是磁帶! 這樣我有過幾盒臺灣福茂(實際上是臺灣DECCA)。即使是買回的磁帶,也要拷貝再聽,以免磨損了寶貴原音帶。當然也顧不上是什麼版本、演奏家、指揮、樂隊和錄音質量。知道的指揮是Karajan,Maazel、小澤和梅塔等不多的藝術家,演奏家聽得多的是美女Mutter和坐在輪椅上的Perlman。至於器材,臺式磁帶錄音機加上磁帶本身的缺陷,以現在的耳朵是難以忍受的。最大的問題是低音不足、沙沙的背景噪聲和基本上沒有動態範圍。而高級點的設備是日本來的帶轉盤和卡座的套裝落地音響,我在一個朋友家裡聽過Technics(松下),羨慕不已,價格6K,相當我當時10年的工資,合現在一個小公寓的價格。當時我們心目中的好器材就是聽老柴1鋼的開始部分不要出現破音,而同時聽Dvorak的新大陸第2章的時候不要聽不到音樂只聽見沙沙聲。現在回想起來,器材不是音樂,只是聽音樂的工具。最簡陋的器材播放的最精緻的音樂伴隨我度過了難忘的青年時代。而現在很多人卻在用最好的器材聽垃圾聲音!這樣說是不是重了點?如果是,對那些喜歡流行音樂的朋友說對不起了。 



90年代初,正開始激烈的經濟體制改革,每個人都開始考慮自己的飯碗和經濟前途。那個時候,很多教育程度很低的人成了萬元戶,而做工程師的我卻開始要為自己的生計發愁,只能毅然投身商海,學習遊泳。


物質生活水平的確在迅速提高,92年就添置了一臺帶CD機、雙卡座和收音頭的分體套裝臺式音響,前幾年要10年薪水才能實現的夢想很快變成現實,也才知道CD重放的背景是那麼乾淨、動態那麼驚人。可惜的是,再也沒有整塊的時間和虔誠的心態去聆聽。只有少量的古典音樂可以作為背景音樂來聽,而多數曲目需要專心聆聽才是天籟,否則只會覺得一片嘈雜。因為工作的繁忙和壓力、孩子的學習和升學、居住空間限制和心態浮躁,在物質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10多年間,古典音樂卻漸行漸遠。偶爾聽的還是10年前那些耳熟能詳的曲子,一把70年代就值幾百元的琴也束之高閣,以至嚴重脫膠到不能修復的程度(即使有老師傅能修復,結果還不是一樣?)。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值得提起的愛樂回憶。精神生活質量與物質生活水平的走向居然完全熊牛相反。



去年去杭州出差,順便去看認識30年的老友,也是少年和青年時代經常在一起聽音樂的燒友。他事業比我成功,工作比我更繁忙,對古典音樂的痴迷卻不減當年。在他的書房裡,器材不算頂級,遠低於他經濟能力所能夠擁有的,但卻有2K多張正版古典CD,都是他10年間國外出差購買和用VISA國際卡從唱片公司郵購來的,估計已經付出50W有餘。難得有機會和他一起聆聽Mullova演奏的Bach的小提琴Partita No. 3 in E, BWV 1006,這張唱片是他在著名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Amsterdam, Concertgebouw)聽過這個美女演奏後購得的籤名唱片,很少中國樂友有這樣寶貴的收藏吧?我評論說,CD雖然多,可惜你該有更好的器材來重放。他回答我,你是聽音樂還是器材?相視一笑間,我們已經回到10幾年前用錄音機聽音樂的青年時代。朋友說起杭州有家咖啡館,每個桌子有個功放+2個耳機,每天有樂友或者老師介紹幾張古典唱片,可以拿起耳機欣賞,也可以摘下耳機輕聲交流,離開時也可以有企鵝3星或者帶花的正版唱片可以選購。本來打算一起去那裡喝杯咖啡,因為夜已深,只能相約下次。 


回來後我在原有的看DVD的AV設備外,又添置了一套適合古典音樂的入門級HIFI器材,當我把它們搬回家,找出幾張有些積塵的唱片,放上Mussorgsky的展覽會的圖畫,聽到是以前從來沒有得到正確解析的瑰麗的高頻細節和繽紛的管弦樂色彩,忽然之間象回到了精神家園,原來久違的音樂世界是這麼美好! 


在這裡祝朋友們在2018有更成功事業的和更美滿幸福的生活!也希望能和朋友多交流音樂、事業和人生感悟,共同堅守我們的精神家園!


精彩閱讀:

看看音響發燒前輩怎樣發燒(1987年視頻)

春節拜年啦!狗年大吉,不忘發燒精神!

燒友請用古典交響拜年!

百萬級音響,可以選擇誰?

為什麼要多聽古典音樂?

為什麼說古典音樂是音響的試金石?

輕鬆欣賞古典音樂(布魯克納的交響音樂)

輕鬆欣賞古典音樂(馬勒的交響音樂)

BBC經典紀錄片《交響樂的歷史》完整版

2018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附全部音頻)

2018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完整視頻)

踏歌而行——3月4日LEO馮煒國的音樂音響之路

愛思特濃Estelon XD音箱+Devialet 1000Pro演示會(3月24日)



每天都會發影音發燒的內容!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音響發燒器材,點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
    ——田藝苗文章作者:田藝苗 | 圖:網絡轉載編輯 | 田藝苗的田▲蕭邦降D大調第十五前奏曲 「雨滴」你為什麼做古典音樂普及?你做這樣的推廣同行怎麼評價?你覺得大家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有時候停下來想,我為什麼喜歡做這個節目?我自己為什麼聽古典音樂?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熱愛練琴,每天彈到琴房關門宿舍熄燈才肯爬上床睡覺。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算勤奮的學生。後來改學音樂理論。因為比較擅長讀書,就考上了研究生,那時候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搞理論的。
  • 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聽古典音樂
    最早的時候,在90年代以前,我們國家《人民音樂》這樣的雜誌,更多是為主流音樂,為我們國家的民族音樂、歌曲服務,很少有人對中國古典音樂、西方古典音樂做一些評論、講解、引導,所以才有了1992年《愛樂》雜誌的應運而生。這個雜誌出來後,才湧現出來一批真正做古典音樂評論的評論家。其實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人。
  • 為什麼我們聽古典音樂時會感到震撼?
    其實,脫下古典音樂的高冷馬甲,你會發現它就在我們耳邊:經典電影經常用古典音樂作為高潮配樂,來表現人們最深層、最熾烈的情緒變化。如在豆瓣獲得最高評分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角安迪偷偷通過監獄廣播播放了一首樂曲,在這短短的曲子中,他獲得了生命中最自由的時刻。
  • 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田藝苗文章作者:田藝苗 | 圖:網絡轉載編輯 | 田藝苗的田▲蕭邦降D大調第十五前奏曲 「雨滴」你為什麼做古典音樂普及?你做這樣的推廣同行怎麼評價?你覺得大家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有時候停下來想,我為什麼喜歡做這個節目?我自己為什麼聽古典音樂?記得上大學的時候,熱愛練琴,每天彈到琴房關門宿舍熄燈才肯爬上床睡覺。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算勤奮的學生。後來改學音樂理論。因為比較擅長讀書,就考上了研究生,那時候音樂學院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搞理論的。
  • 為什麼學古典音樂的人,氣質特別好?
    為什麼學古典音樂的人,氣質特別好?比如說,聽海頓、莫扎特的音樂。海頓我特別喜歡海頓的《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它是古典主義風格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大提琴一直被我們當作浪漫派的樂器,在古典主義風格中大提琴又是如何發揮作用?
  • 焦元溥: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也最流行的幾種曲式,像是三段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輪旋曲式、循環曲式等等,其形式設計與結構規範,無一不使主題透過各種方式重現、重現、再重現,讓聽者自然而然產生記憶。當然也有困難的音樂作品,一如困難的小說,但絕大多數創作,無論音樂或文學,其實都不會難到完全無法欣賞。只要你願意,就一定會有收穫。是的,「願不願意」才是真正的關鍵。
  • 為什麼《貓和老鼠》是琴童的古典音樂啟蒙課?
    到底古典音樂是什麼?很多人一看到古典音樂四個字就覺得很古老,其實它離我們一點都不遙遠!比如帶給80後很多回憶的《貓和老鼠》,裡面就有非常多的經典的古典音樂橋段。甚至很多人說,自己的古典音樂啟蒙就是從貓和老鼠開始的,棗媽推薦兩個UP主製作的,有空給孩子看看。
  • 焦元溥:聽古典音樂沒有任何好處
    但是我們相信,古典音樂並非不可接近,只要你喜歡,張開耳朵,誰都能聽,只要你願意花時間,不用太久,你也能掌握聆聽古典音樂的技巧。因為我們要給你推薦的這位古典音樂引薦人,是焦元溥。在下面的視頻裡,他說,聽古典音樂,甚至欣賞任何藝術,都沒有意義,那我們為什麼要聽?他是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知名古典音樂樂評人、廣播人。15歲開始,就在報刊上表樂評、論述與散文,在臺灣出版了許多古典音樂著作。
  • 「世界公民」麥斯基: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
    當有人問我感到哪裡才是家,我總是說,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麥斯基麥斯基於1948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算是蘇聯人。如今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通過視頻看到這位「世界公民」在各國的表演,我們也可以通過搜尋引擎讀到關於他演奏藝術的評論。有的樂評家覺得他使用過多的顫音,也太偏愛大音量;有的樂評家則稱讚他即使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也保持浪漫派特色。麥斯基演奏這些作品好得不能再好。施特勞斯奏鳴曲具有強大的青春活力,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浪漫主義編曲精妙、優美。
  • 為什麼古典吉他懂的人少
    學習古典吉他的人少,懂的人自然而然也就少了。下面是小編給我們收拾的為什麼古典吉他懂的人少,供我們參看!  為什麼古典吉他懂的人少  古典吉他比較難學,並且「陽春白雪  民謠吉他入門只需幾個月,一年現已學有所成,三年現已算」大師 了  而古典吉他 是國際三大樂器之一(鋼琴,小提琴,古典吉他) 是正統的典雅樂器,(彈民謠的人一般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只會看六線)。古典吉他入門一年,學有所成要三到五年,想做大師啊,每個十來年一般是不可的。
  • 聽古典音樂對你沒有任何好處
    焦元溥坦言要聽的音樂太多,沒時間聽妹妹張懸的歌,不過自己對任何音樂都不排斥,也不主張在古典與流行之間劃分太過明確的界線,甚至認為麥可•傑克遜都可以是古典音樂。最有意思的是,作為古典音樂推廣人,焦元溥告訴你:聽古典音樂對你沒有任何好處,那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呢?聽聽焦元溥怎麼說。
  • 聽古典音樂,講究!
    大家好,我是小咖,我自己在X音樂實驗室非常認真製作的——古典音樂科普音頻課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想做個正經人,好好寫作,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古典音樂因為音樂是感性的,就像旅行,你必須自己感受,而不是只聽別人說。對於音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音樂的基本常識和發展歷史可以讓我們客觀的認識它。所以在這套音頻課中,我們用簡單易懂、陪伴聆聽的方式來介紹一些古典音樂的常識。
  • 古典音樂復興怎麼玩?B站衝破古典次元壁
    B站為什麼要舉辦古典音樂會?官方數據顯示,B站的古典音樂年視頻投稿量,從2017至2020年,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達200%以上。此外,相較於2017年,2020年古典樂類投稿UP主的人數及播放量,也都增長了5倍以上。
  • 拿古典音樂當背景,是絕大的誤會
    可能很多人當時聽了也覺得不過爾爾——學音樂的當然會聽得更仔細啦,但其實你只要去聽過任何一場現場版的音樂演奏會,你大概就會同意這個說法了。當你真的身處在古典音樂中時,你的確無法分心做其他的事情。《呼吸》在第五集再次談到了「古典音樂完全不適合當背景」的問題,在第一集裡沒仔細回答的問題,楊照老師在新書《呼吸:音樂就在我們的身體》裡再次回應。
  • 敞開心扉走進古典音樂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古典音樂也是人間凡物,所以我們也不必敬而遠之。雖然到不了談虎色變的地步,但是當與廣大吃瓜群眾提起古典音樂,依舊會收到無數「與我何幹」、「毫無興趣」的炙熱眼神,以及某種自嘲與譏諷的輕笑。我要從何談起凡夫俗子與古典音樂的愛恨情仇?
  • 什麼是古典樂?為什麼你該聽古典樂
    毫無疑問,古典音樂是人類高逼格的傳承方式,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古典音樂?英文叫「Classical music」,我們中文翻譯為「古典音樂」,古典音樂是個龐大而魚龍混雜的體系,並沒有明確定義(這裡的「明確定義」指的是像數學那樣找不出例外的嚴格定義)。
  • 女人為什麼一定要聽古典音樂?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聽古典音樂、參禪,締造商業之美的賈伯斯萬科創始人王石,也是酷愛古典 音樂,曾一口氣買下將近200張唱片的莫扎特全集。在王石的影響下,萬科的高管們也都迷上了古典音樂。曾經有人笑言,萬科能締造不可複製的商業奇蹟,古典音樂功不可沒。
  • 讓我們來讀譜吧!——從樂譜中發現古典音樂的結構美
    願象牙塔內的人多一點感性,象牙塔外的人多一點理性,或許能發現許多我們最熟悉卻最陌生的絕妙,拾回我們失落已久的虔誠。
  • 焦元溥:聽古典音樂對你沒有任何好處
    什麼是「古典音樂」?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如何聽懂古典音樂」,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是,什麼是古典音樂?有一些曲子可能你自己聽起來不是很好聽,可是對於學作曲的人來講,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高段的作曲的技巧,比如和聲、結構掌握,甚至特別設計、聲響的設計等等,他展現這麼多元的技巧,我們也要從作曲的技術來認可它,這是為什麼非常多的當代音樂作品離我們並沒有非常久,可是可以放在古典音樂會裡面。另外還有一個標準,就是旋律性。
  • 網易雲音樂推出古典專區 打造國內首個專業古典音樂頻道
    近日,網易雲音樂正式推出「古典專區」,打造國內首個主流音樂APP中專業的古典音樂頻道。古典專區包括完備的音樂分類、豐富的大師作品和古典FM等,方便古典樂迷一站式深度體驗古典音樂。每個大師殿堂頁展示一位古典音樂傑出作曲家的代表作及經典版本集合,方便用戶了解、欣賞最佳版本。此次首批上線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23個大師殿堂頁。(網易雲音樂古典專區大師殿堂頁)同時,古典專區還有專為古典音樂定製的「私人FM」——古典FM,根據用戶聽歌行為個性化推薦符合個人音樂風格的古典音樂作品,一鍵點擊暢享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