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麥斯基: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

2021-03-03 上海音樂出版社

「我生在拉脫維亞,在蘇聯成長、受教育,現住歐洲。我拉的是義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國的琴弓,奧地利德國的琴弦。我的女兒生於巴黎,長子生於布魯塞爾,次子生於義大利。我開日本車,戴瑞士手錶和印度項鍊。我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國人,第二任妻子是義大利人,她的父親是斯裡蘭卡人。當有人問我感到哪裡才是家,我總是說,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

——麥斯基


麥斯基於1948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算是蘇聯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去美國學習,後赴世界各國,在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等城市表演、灌錄唱片,現居比利時。

如今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通過視頻看到這位「世界公民」在各國的表演,我們也可以通過搜尋引擎讀到關於他演奏藝術的評論。有的樂評家覺得他使用過多的顫音,也太偏愛大音量;有的樂評家則稱讚他即使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也保持浪漫派特色。

麥斯基演奏這些作品好得不能再好。施特勞斯奏鳴曲具有強大的青春活力,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浪漫主義編曲精妙、優美。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拉得老道熟練,藝術效果同樣出色。巴洛克組曲的演奏與小提琴的精湛演釋相得益彰,在快板樂章中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感和協調感。

——《BBC音樂》雜誌

不同於其他演奏家,麥斯基在舞臺上不是西裝革履,而總是穿著顏色各異的絲綢襯衫。

在舞臺上我使很大勁兒,容易出汗,要是穿傳統的燕尾服、系蝶形領結,汗溼後便很不舒服。有人說我在做時裝秀,其實是我的衣衫穿著舒服,又不需熨燙,往小包裡塞個五六件就可以上飛機了。

——麥斯基

如今在有些人看來,古典音樂是保守而古板的象徵。麥斯基說,他這樣便裝上臺也是對這種觀念的「抗議」,燕尾服確實「嚇跑」了不少年輕人,當他們在電視上看見一群像企鵝一樣的音樂家時,往往立刻就改換頻道。他說:「音樂家又不是軍人或警察,何必用制服來隱藏我們的身份?為什麼我們看起來要一模一樣?」

麥斯基有意以穿著樸素的平民身份上臺,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滿懷感情地為普通人而演奏。他說:「我從不為音樂行家表演,因為他們可以自己讀譜欣賞音樂。我為那些生平第一次聽這些樂曲的人演奏,我盡心盡力地詮釋,幫助他們至少能欣賞樂曲的一大部分。

他還說:「我懷著把我內心的一切都給予聽眾的心情來演奏。當你向他們敞開胸懷時,他們會很賞識。演奏時感情的深廣和表達最為重要。

2020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在面向大眾市場的藝術類圖書影響力方面斬獲佳績。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最近發布的「百道原創好書榜2020年榜」藝術類TOP100,上海音樂出版社入選了3種,其中就包括《二十世紀的大提琴聲》。

本書由旅美著名作家、翻譯家陳安先生撰寫。對於讀者而言,這並不是一本側重於大提琴演奏技巧的書籍,而是一本關於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書。作者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生動有趣的文字,敘述了活躍於二十世紀的數十位大提琴大師各不相同的人生際遇和藝術成就,以及彼此間的師承、交往與合作的故事,用文字為每一位大師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文辭平實、引人入勝。

陳安,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先後任職於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美洲華僑日報》編譯組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現為香港《大公報》、紐約《僑報》專欄作家,香港《鳳凰周刊》特約撰稿人。著有散文集《尋找貓頭鷹》,詩集《紐約匆匆》,歌曲集《遙遠的懷念》和《與君歌一曲 ——為116首中國古詩詞譜曲》,專著《美國知識分子——影響美國社會發展的思想家》《藝術家的心靈——柴科夫斯基、契訶夫和列維坦》,譯著《布魯克林的荒唐事》《世界博覽會》和《反美陰謀》,詞典《新英漢美國小百科》(董樂山代序)等。

相關焦點

  • 「世界公民」麥斯基的大提琴人生
    狂亂爆炸式的銀髮,絡腮鬍子,樣式別致的項鍊,新潮時髦的訂製服,1720年製作的義大利蒙塔尼亞納大提琴,這些標誌性的元素構成了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大提琴家——米沙•麥斯基。米沙·麥斯基麥斯基把自己視為「世界公民」,他說:「我拉的是義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國制和德國制的弓,奧地利和德國的琴弦;我的女兒在法國出生,長子則在比利時,次子在義大利,幼子在瑞士;我開一部日本車,戴瑞士手錶,印度項鍊。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米沙-麥斯基  雕塑般的外表,蓬亂卻不失優雅的銀髮,外加時尚的著裝,素有「硬漢」之稱的米沙-麥斯基雖已年屆七旬,仍被不少年輕樂迷追捧。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師從當代兩位大提琴巨匠羅斯特羅波維奇和皮亞蒂戈爾斯基的大提琴家,是羅斯特羅波維奇最出類拔萃的學生。在移居西方20多年後,他的演藝事業終於達到了巔峰,並在現代大提琴史上佔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 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情感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麥斯基(以下簡稱麥):和他上課真是棒極了,當然,和羅斯託波維奇上課也是非常美妙的事。比較這兩位老師,我得小心一點,免得造成誤解。我總是強調,自己是全世界最幸運的大提琴家,能成為唯一和這兩位大師都學習過的人。這兩位極其優秀的大提琴家,個性不太相同,但在教學方式和音樂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 【人物專訪】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 情感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麥斯基(以下簡稱麥):和他上課真是棒極了,當然,和羅斯託波維奇上課也是非常美妙的事。比較這兩位老師,我得小心一點,免得造成誤解。我總是強調,自己是全世界最幸運的大提琴家,能成為唯一和這兩位大師都學習過的人。這兩位極其優秀的大提琴家,個性不太相同,但在教學方式和音樂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 我們為什麼喜愛古典音樂?
    卡蒂雅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70年代初期,我還是個孩子,隨父母下放在鄉下,受不少會演奏樂器的知青大哥大姐的影響,開始學習小提琴。第一把琴是36元,相當於老媽一個月的工資。如果小提琴練習曲也算是古典音樂的話(當然是的,旋律非常優美呀),沃爾法特、開塞練習曲就是我最早接觸的古典音樂。
  • 豐潤黨員: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是我的哨崗!
    豐潤黨員: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是我的哨崗!豐潤區楊官林鎮郭莊村就有這樣一名軍人黨員,他雖然被疫情留在了家鄉,卻仍然踐行初心和使命,勇敢站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他就是楊官林鎮郭莊村現役軍人郭金同志。郭金今年29歲,2009年12月入伍,現在北部戰區某集團軍服役。他201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服役期間表現優秀,2016年受到部隊嘉獎,2015年和2019年獲「優秀士官」稱號。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松巴版權音樂|世界知名的音樂之城,你都知道在哪裡嗎?
    8月7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正式宣布,北京國際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會將於10月9日至11日舉辦。大會以推動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讓音樂融入城市街道,帶動品質消費,加快推進音樂城市建設。提到音樂城市,你首先會想到哪裡?
  •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2020-12-01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典音樂高冷過時?世界古典樂迷三分之一以上都是18~25歲年輕人
    一直以來,古典音樂雖看似「高冷、過時」,但在網際網路助力下同樣可以風生水起。不過,面對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商業價值,中國古典音樂市場尚不完全成熟,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深度綁定拿索斯 古典音樂版權平臺庫客音樂赴美上市作為一家聚焦古典音樂領域的公司,成立於2006年的庫客音樂主要從事中國古典音樂的版權許可、訂閱和教育服務。
  • 【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
    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是一份推介世界經典的音樂與音響知識的資訊媒體,歷史悠久。每月出一本,隨書有一張CD,《留聲機》隸屬於英國最大的媒體集團Haymarket,是當今世界最具權威性的古典音樂刊物。 《留聲機》創刊於1923年,正值世界唱片工業蓬勃發展的開端。自創刊至今的90年中,《留聲機》見證並推動了世界唱片工業發展的整個進程,被公認為全球古典音樂及錄音工業的頂尖媒體。
  • 彈遍世界「七大奇蹟」的新古典音樂組合
    他們是來自美國的音樂團體The Piano Guys,由鋼琴家喬恩·施密特(Jon Schmidt)和大提琴家史蒂芬·夏普·納爾遜(Steven Sharp Nelson)組成。The Piano Guys改編的古典音樂融合搖滾元素和自然,過渡流暢,MV拍攝優美大氣、富於想像力。
  • 我們為什麼要聽古典音樂
    記者總是這樣問我。▲蕭邦升F大調夜曲前兩個問題我不假思索。每個時代都需要一些專業人士給大家講解古典音樂,我因為常常在微博上播放晚安曲而被選擇了。我的同行,所有的音樂人也都在做這件工作。而我書都讀不過來,哪管別人怎麼議論我。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聶永真:家人在哪裡,想家的心情就在哪裡 |小花.時差 紀錄展
    我在臺中太平的眷村長大,我爸是榮民(後有註解),媽媽是臺灣人,眷村裡有結婚的很少,我們家是其中一戶,所以除夕夜都會請街坊鄰居、沒有家庭的伯伯們一起吃年夜飯,小時候每到過年都很開心,因為會有非常多菜可以吃。我爸都用廣東腔很重的國語跟我們講話,國小四年級左右我們赴中國大陸探親,才聽到他終於釋放、滔滔不絕地講廣東話。對自己生長的建國村有哪些深刻記憶?
  • BBC出品的兒童古典音樂動畫片,讓孩子在奇想中聽懂古典、暢遊美妙旋律!
    我一直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姐妹倆小時候我也經常放古典樂曲給她們聽,但深入講解比較少。這學期,姐姐Suki開始學鋼琴,妹妹Sula在音樂學院上音樂課,她們開始需要更有系統地接觸和了解古典音樂,於是我做了挺多工作,想讓她們懂得欣賞這些似乎「嚴肅和深奧」的樂曲。
  • 106 .read | 哪裡有音樂,哪裡就樂融融
    如果孩子對音樂也產生了興趣,不妨和孩子一起打開這本《交響樂團:走進音樂的世界》。音樂知識知多少這本書從介紹交響樂團開始,讓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交響音樂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裡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名字源於古希臘,交響樂團裡我們所熟知的西方管弦樂器,大多誕生並定型於文藝復興時期。18世紀,交響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其規劃和形式慢慢有了明確的含義。
  • 疫情後,蒙特婁古典音樂電臺不見了! 楓子
    然而無論我怎樣調著頻道,AM、FM的99.5都試過了,仍找不到那熟悉的古典音樂。真是太奇怪了,在加拿大十幾年都鎖定的頻道,如今被COVID-19病毒攪合到哪裡去了?才兩個月閉門不出,世界就大變我最愛的電臺都沒了?這可是我們地區唯一的一個古典音樂電臺啊,怎麼就變成流行樂了?流行音樂的頻道難道還不夠多嗎?!打開收音機,到處都是咣咣咣的快節奏。人不能總是處於興奮之中吧,尤其是開著車的時候,悠揚舒緩寧謐深沉的古典音樂,作為不打擾車手安全駕駛的背景音樂最為適合:坐在密閉的車子裡,任憑外面雨打葉落狂風咆哮,悠揚的古典音樂總能給駕車人帶來一絲暫離喧囂塵世的安寧與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