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拉脫維亞,在蘇聯成長、受教育,現住歐洲。我拉的是義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國的琴弓,奧地利和德國的琴弦。我的女兒生於巴黎,長子生於布魯塞爾,次子生於義大利。我開日本車,戴瑞士手錶和印度項鍊。我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國人,第二任妻子是義大利人,她的父親是斯裡蘭卡人。當有人問我感到哪裡才是家,我總是說,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
——麥斯基
麥斯基於1948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算是蘇聯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去美國學習,後赴世界各國,在倫敦、巴黎、柏林、維也納、紐約、東京等城市表演、灌錄唱片,現居比利時。
如今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通過視頻看到這位「世界公民」在各國的表演,我們也可以通過搜尋引擎讀到關於他演奏藝術的評論。有的樂評家覺得他使用過多的顫音,也太偏愛大音量;有的樂評家則稱讚他即使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也保持浪漫派特色。
麥斯基演奏這些作品好得不能再好。施特勞斯奏鳴曲具有強大的青春活力,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浪漫主義編曲精妙、優美。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拉得老道熟練,藝術效果同樣出色。巴洛克組曲的演奏與小提琴的精湛演釋相得益彰,在快板樂章中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感和協調感。
——《BBC音樂》雜誌
不同於其他演奏家,麥斯基在舞臺上不是西裝革履,而總是穿著顏色各異的絲綢襯衫。
在舞臺上我使很大勁兒,容易出汗,要是穿傳統的燕尾服、系蝶形領結,汗溼後便很不舒服。有人說我在做時裝秀,其實是我的衣衫穿著舒服,又不需熨燙,往小包裡塞個五六件就可以上飛機了。
——麥斯基
如今在有些人看來,古典音樂是保守而古板的象徵。麥斯基說,他這樣便裝上臺也是對這種觀念的「抗議」,燕尾服確實「嚇跑」了不少年輕人,當他們在電視上看見一群像企鵝一樣的音樂家時,往往立刻就改換頻道。他說:「音樂家又不是軍人或警察,何必用制服來隱藏我們的身份?為什麼我們看起來要一模一樣?」
麥斯基有意以穿著樸素的平民身份上臺,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滿懷感情地為普通人而演奏。他說:「我從不為音樂行家表演,因為他們可以自己讀譜欣賞音樂。我為那些生平第一次聽這些樂曲的人演奏,我盡心盡力地詮釋,幫助他們至少能欣賞樂曲的一大部分。」
他還說:「我懷著把我內心的一切都給予聽眾的心情來演奏。當你向他們敞開胸懷時,他們會很賞識。演奏時感情的深廣和表達最為重要。」
2020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在面向大眾市場的藝術類圖書影響力方面斬獲佳績。百道新出版研究院最近發布的「百道原創好書榜2020年榜」藝術類TOP100,上海音樂出版社入選了3種,其中就包括《二十世紀的大提琴聲》。
本書由旅美著名作家、翻譯家陳安先生撰寫。對於讀者而言,這並不是一本側重於大提琴演奏技巧的書籍,而是一本關於大提琴名家和名曲的好書。作者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生動有趣的文字,敘述了活躍於二十世紀的數十位大提琴大師各不相同的人生際遇和藝術成就,以及彼此間的師承、交往與合作的故事,用文字為每一位大師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文辭平實、引人入勝。
陳安,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先後任職於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美洲華僑日報》編譯組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現為香港《大公報》、紐約《僑報》專欄作家,香港《鳳凰周刊》特約撰稿人。著有散文集《尋找貓頭鷹》,詩集《紐約匆匆》,歌曲集《遙遠的懷念》和《與君歌一曲 ——為116首中國古詩詞譜曲》,專著《美國知識分子——影響美國社會發展的思想家》《藝術家的心靈——柴科夫斯基、契訶夫和列維坦》,譯著《布魯克林的荒唐事》《世界博覽會》和《反美陰謀》,詞典《新英漢美國小百科》(董樂山代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