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 情感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2021-03-01 古典音樂家網


總是瀟灑不羈的麥斯基大師說:"相較於巴赫、莫札特,我們每個人都是微小的昆蟲而已。"

大師,您的琴看起來不大呢!"這把琴,在體型並不高大的麥斯基身邊,看起來還嫌小了一 點。

這是蒙塔那那(Montagnana),琴身的確是 比一般的琴小些。正常尺寸的琴,音量當然會比 較大,尤其是在低音的部分;但是這把琴的聲音 相當甜美,音量也夠,所以我並不在意它的尺寸 大小。麥斯基說話速度頗快,反應很直接,話匣子一開,唱作俱佳比手畫腳地聊了起來。

劉聖文(以下簡稱):您曾經和羅斯託波維奇與皮亞第哥斯基學琴,皮亞第哥斯基是個什麼 樣的老師? 

麥斯基(以下簡稱):和他上課真是棒極了,當然,和羅斯託波維奇上課也是非常美妙的事。比較這兩位老師,我得小心一點,免得造成誤解。我總是強調,自己是全世界最幸運的大提琴家,能成為唯一和這兩位大師都學習過的人。這兩位極其優秀的大提琴家,個性不太相同,但在教學方式和音樂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尋常的是,他們兩個從不拉琴給我聽:羅斯託波維奇總是彈著鋼琴,就是不碰他的大提琴;而皮亞第哥斯基則是一直講話。儘管過程或有不同, 他們總是有相同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作曲家和作品的涵意,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兩位老師都能在你的腦子裡建立一幅清楚的圖畫, 這就是他們想聽到的音樂成果;如果你在弓法或指法上有點問題,反正總會自己找到方法搞定的,他們較不注重。結果比過程重要,就像你去餐廳吃飯,你會去廚房看廚師們如何做菜嗎?不會嘛!只要食物色香味俱全,怎麼做出來的就不是重點。

在見到麥斯基之前,心情其實是有點忐忑的。這位總是特立獨行穿著三宅一生服裝,照片裡看起來又頗嚴肅的性格大提琴家,是否也有著藝術家脾氣呢?這樣的疑慮,在看見拿著琴,邁著輕快步伐的大師,微笑著向我們點頭致意後,似乎輕鬆了不少。

麥: 任何樂器,都只是表達音樂的工具,但在音樂會裡經常是相反的。現今的演奏水平實在太高了,年輕音樂家誤以為 成功的要件,就是不斷地練習,只要彈得更快更大聲就是成功。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對,音樂本身竟然變成次要的,它變成用來展示個人演奏技巧的工具了。(他轉頭看著我 們的攝影師)攝影也一樣,現在都是用數位的技術。你們知道嗎?EMI有次發行了一些羅斯託波維奇的照片,大概是底片放反了還是怎麼樣,他竟然變成用右手持琴(淘 氣地示範錯誤的右手持琴姿勢)!對我來說,真正好的音樂家是尊重音樂和作曲家的本質,甚至尊重觀眾勝過自己。有些音樂家以為自己比什麼都偉大,真是失去控制 了!

麥: 剛剛在排練的時候,樂團成員問我為什麼拉這個版本(指 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我用的是德弗札克寫的原版。你知道,現在通用的是另一位大提琴家費翰(Wihan)所改的,費翰想說德弗札克只是一個朋友嘛,當然可以隨便改他的作品了。他還想在第三樂章加一段裝飾奏呢!到底為了什麼,或者是要加在哪裡,我都想不通。就是因為他不尊重作曲家,和德弗札克大吵一架,首演也不是他演奏的。幸好他改的大部分都沒有保留下來,除了第一樂章的 部分,在捷克發行的版本裡有分兩行註明德弗札克和費翰的不同版本。他寫的就是一些華彩的技巧,來展示他高超的技術而已,德弗札克寫的有音樂性多了。如果你今天只有15歲,想要展示你的技巧,那是OK的;但當你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少來了(嫌惡的揮揮手)。對我來說, 這是原則問題。也許客觀看來,比較起巴赫、莫札特等 人,德弗札克並不是那麼偉大的音樂天才,但是和費翰就沒得比了,費翰是誰啊?這是品味的問題,相較於巴赫、 莫札特,我們每個人都是微小的昆蟲而已。當然,演繹者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絕對沒有音樂本質重要。

劉:這幾年來,您好像都是演奏這個「捷克原版」的德弗札克協奏曲⋯⋯ 

麥: 我已經這樣演奏好多年了!這還是皮亞第哥斯基告訴我的,那是1974年的事了,他找到這份捷克版的譜並拿給我看,從此之後我都是這樣演奏的。

劉:世界各國的觀眾有什麼反應嗎? 

麥: 我才不管(笑)!好吧,我當然在乎人家對我演奏的觀感, 但如果是無知的大提琴家或是樂評家要找我麻煩,我才不管他們怎麼說。有次在歐洲某大報上,一位樂評家評論我的演奏,說「他的德弗札克演奏得不錯,但是卻選了一個「比較 簡單」的版本⋯⋯」這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作為一個大提琴家,我對自己的地位感到夠安全穩固,就不會太在意這些 事情了。如果你不知道這件事(指版本的不同),我很樂意告訴你的。像大家最愛爭辯如何才是正確演繹巴赫的手法, 但最重要的還是真摯的感情。我不知道這樣比喻是否合適, 但演奏音樂的過程就像做愛,你不可能做假的。我相信人們是可以感受到的,就算是沒有受過訓練的古典音樂愛好者都 可以輕易接收到音樂家那真誠、寬厚的情感的。 

我認為音樂的交流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最基本的就是聲音, 沒有聲音就沒有音樂,(捉狹地)除非你是約翰.凱吉。

(編按:凱吉的名曲,4分33秒,是由一位鋼琴家動也不動的 坐在鋼琴前達4分33秒,完全沒出半點聲音。)能夠將音樂演奏得正確無誤的音樂家,可說數以千計。下一個層次,就 是加入了一些樂思,可以穿越耳朵,達到人們的腦子裡;可以做到這一步的音樂家可以用百來計算。但對我本人來說還 有一個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好音樂家」和「偉大藝術家」的差別,那是一種直達人心的情感交流。就算不知道這個曲 子的技巧有多難、也不清楚這個作曲家的故事,人們還是可以感覺到音樂的情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就是音樂的最 終目的。

今日,要達到技巧的完美已經不是件太困難的事了。看看你們這隻錄音筆,現代科技可以做出一臺沒比它大多少的電腦。你可以將音符全部輸入電腦裡,機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比 任何一個人類都還準確。如果你將某個作曲家的所有作品、 他的生平資料輸入電腦,我相信電腦可以做出一個完美的演奏;幸好還沒人想到要這樣做,我希望以後也不會有。前幾年我讀了一篇文章,不是笑話哦,一個熱愛音樂的科學家花了大半輩子寫了一個程式,將莫札特所有的資料與音樂輸 入,結果電腦竟然創作出了《莫札特第42號交響曲》!!!(麥斯基企圖止住我們大笑)而且他們說,這首新作還不難聽呢!它也許是個不賴的作品,可是它不是莫札特寫的。(編 按:莫札特只寫了41首交響曲。)

就算不知道這個曲子的技巧有多難、也不清楚這個作曲家的故事,人們還是可以感覺到音樂的情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就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劉:回到此次訪臺與NSO的音樂會,一般人只演奏一首協奏曲,為什麼還加了雷史畢基的〈慢板與變奏〉呢? 

麥: 是NSO要求的,我也很高興的答應了。這首曲子很少被演奏,是個很美的曲子。有很多這樣的珍美小品都被忽略 了,但是羅斯託波維奇常常演奏這曲。你知道這首曲子嗎?(大師反問我。我只好承認自己第一次聽到這曲子,還是從他的《Adagio》專輯裡聽到的,真的不是很常聽的 曲子)其實我大部分時間也都演奏常見的曲目,在選曲方面我不是很敢冒險的人,但有時我會發掘一些曲子,也相當享受演奏它們的樂趣。 

劉:您曾經發行過幾張慢曲專輯,很多是鮮少演奏的曲目⋯⋯ 

麥:這就要從20年前我女兒Lily B.剛出生的時候說起了。在那之前,我就已經有灌錄這些曲子的想法,然而女兒誕生時,我感到一股衝動及靈感,促使我採取一些行動。就這樣我灌錄了第一張,名為《Meditation》的專輯。本來我 是要將它題名為《給Lily B.的搖籃曲》,但是唱片公司不 喜 歡 , 覺 得 這 樣 太 多 愁 善 感 了 , 所 以 在 歐 洲 是 以 《Meditation》的名稱發行。等到這張專輯發行時,已經是兩年後的事了,我的小兒子也出世了,我想,我也得替他做點什麼事吧?於是《Adagio》這張專輯就產生了。這兩張銷路都非常好,人們一直問我還要再生幾個小孩。我是很想再多幾個孩子啊,但是老婆覺得兩個夠了,沒有她的配合我自己也生不出來 啊 !但是我又發行了一張《Cellissimo》專輯,獻給我孩子們的母親,因為當時我們已經在一起15年了,所以專輯裡收錄了15首曲子。

講到這裡的麥斯基,眼眶竟然還微微的紅了,我還以為多愁 善感和他的形象好像扯不上關係呢!

麥:我還有一個從小就有的想法,就是演奏一些改編給大提琴的藝術歌曲。記得青少年時期,家裡有一張布拉姆斯及舒曼Lieder 藝術歌曲的唱片,我當時完全不懂德文,可是卻深深的著迷, 原來不懂歌詞也可以領會到歌曲的美。我有一本詩集,裡面有 一句話,我以為是海涅(Heinrich Heine)寫的,但是唱片公司 卻說是E. T. A. Hoffmann.⋯⋯這不重要啦。重要的是這個句子,他說:音樂始於文字衰退之時(where words fail, music speaks),這是精緻的全球化語言。

我們都可以接受不同的文化,作曲家們也時常改編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像舒伯特將自己的歌曲《鱒魚》改編成鋼琴五重奏,拉赫曼尼諾夫的《聲樂曲》等等。有些純粹主義者非常反對改編曲。奇怪的是,大部分的作曲家心胸都很寬大,可以接受自己的樂曲被改編,只要改得有品味,演奏得好,為什麼不呢?不過倒不是所有樂曲 都適合被改編的,調性是一個重要因素。

舉例來說,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是G大調,改編給大提琴後被移到了D 大調,有些純粹主義者可瘋了,說這一定要保持G大調。但是D大調在大提琴上的確是比較適合的調,也許因為我沒有絕對音感,哪個調對我來說比較無所謂。另一個例子是拉赫曼尼諾夫的聲樂曲,我們在俄國時學的都是升c小調,因為最原始的調 就是升C。直到離開俄國,有天我找到一份改為e小調的譜,拉起來好聽多了(當場示範)!也許是因為e小調在絃樂器上所製造的泛音,使得聲音聽起來好多了。對改編曲有意見的人,怎麼說呢?⋯⋯覺得他們比教宗還偉大,自然比樂曲的原作曲家更偉大了!M

聊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大師還有下一個行程要趕。趁著攝影師照相的當兒,麥斯基要我繼續問他問題。我問他是否會自己改編樂曲?

麥:會的,但是我所謂的「改編」就是完全不改掉任何一個音符(笑)。不論你改編的技術再好,你要是改掉了舒伯特寫的音,絕對不會比他寫得更好,只會越改越差。如果要我改任 何一個音,我寧願不要拉這個改編曲。我倒是會移調,偶而 也會把鋼琴伴奏的部分挪到大提琴上來拉。尤其是歌曲,聲樂家在演唱時需要空檔,可讓他們換氣休息,我們不用,我們可以一邊運弓一邊換氣,不需要這個空檔。李斯特改編了 很多舒伯特的歌曲,那其實不叫改編了,是李斯特根據舒伯 特的旋律而譜的樂曲。不過,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大師顯然講到有點欲罷不能,若非時間的限制,我是很想繼續聽下去的。趁著他收拾東西的空檔,我拿了一本學生的譜請他籤名,這下又引發他聊了整整5分鐘,關於樂譜編輯者的討論。從那本譜的編輯者,他又罵回原來的費翰,看來費翰可真是踩到大師的地雷了!麥斯基應該是個很堅持的人,從他對事情的想法,到他永遠不變的三宅一生,他的確是個很有個性的音樂家!

相關焦點

  • 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情感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我總是強調,自己是全世界最幸運的大提琴家,能成為唯一和這兩位大師都學習過的人。這兩位極其優秀的大提琴家,個性不太相同,但在教學方式和音樂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尋常的是,他們兩個從不拉琴給我聽:羅斯託波維奇總是彈著鋼琴,就是不碰他的大提琴;而皮亞第哥斯基則是一直講話。儘管過程或有不同, 他們總是有相同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作曲家和作品的含義,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拉爾斯·安德斯·湯姆特(Lars Anders Tomter 1959—)挪威中提琴家。 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 1948年1月10日—)拉脫維亞大提琴家。在《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樂章中,麥斯基就以堅定的滿弓奏出直透丹田的琴音,張力堅韌無比,攝人心魄。作品後半部那股動蕩不安、彷徨乃至恐懼的情緒,麥斯基表現得比所有人都更傳神。其所傳達的感情容量已經超越了音樂本身,那仿佛是從歷史深處傳來的沉重嘆息!這份歷史感在其他大提琴家的演奏中是很難找到的。
  • 「世界公民」麥斯基的大提琴人生
    米沙·麥斯基麥斯基把自己視為「世界公民」,他說:「我拉的是義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國制和德國制的弓,奧地利和德國的琴弦;我的女兒在法國出生,長子則在比利時,次子在義大利,幼子在瑞士;我開一部日本車,戴瑞士手錶,印度項鍊。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 米沙-麥斯基: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大提琴家
    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裡的人賞識我和愛聽古典音樂,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覺。」——米沙-麥斯基  雕塑般的外表,蓬亂卻不失優雅的銀髮,外加時尚的著裝,素有「硬漢」之稱的米沙-麥斯基雖已年屆七旬,仍被不少年輕樂迷追捧。
  • 「世界公民」麥斯基: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
    當有人問我感到哪裡才是家,我總是說,哪裡人民喜愛古典音樂,哪裡就是我的家。」——麥斯基麥斯基於1948年生於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算是蘇聯人。有的樂評家覺得他使用過多的顫音,也太偏愛大音量;有的樂評家則稱讚他即使在演奏巴洛克音樂時也保持浪漫派特色。麥斯基演奏這些作品好得不能再好。施特勞斯奏鳴曲具有強大的青春活力,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浪漫主義編曲精妙、優美。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拉得老道熟練,藝術效果同樣出色。巴洛克組曲的演奏與小提琴的精湛演釋相得益彰,在快板樂章中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感和協調感。
  • 張漢娜,蜚聲國際的大提琴家 今天分享下列3個曲目
    作為一名當代大提琴家,張漢娜有許多樂手夢寐以求的學習與事業發展生涯。她是兩位大提琴巨匠麥斯基(Mischa Maisky),以及已故的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的得意門生;1994年,當張漢娜還是11歲的孩子時,她便贏得了第五屆羅斯特羅波維奇國際大提琴比賽的首獎和當代音樂獎;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世界最頂尖的樂團,如柏林愛樂樂團、紐約交響樂團、德勒斯登國立樂團,以及最重要的指揮家包括西諾波利(Giuseppe Sinopoli), 穆提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麥斯基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對作品曲式結構的準確把握是掌握其演奏風格的必要條件。巴赫大提琴組曲中的形式就是組曲體裁。組曲是一種器樂套曲形式,它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德國非常盛行。按照柏林的巴赫原版,關於弓法可能有三種分析:    1、巴赫作為管風琴家勝於小提琴家,作為小提琴家又勝於作為大提琴家,因此,巴赫請一位在安哈特一寇頓的萊奧波德親王上供職的同行編訂了弓法。    2、在這位大提琴家的協助下,自己編訂了弓法。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1、鋼琴家眼裡的李赫特丨霍洛維茨說:「那些蘇聯鋼琴家裡面,我只看好裡赫特」;古爾德說:「裡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2、阿格裡奇75歲生日快樂丨「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們不是天才,但應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繹舒曼鋼協;3、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 華裔女大提琴家林研:背著大提琴「闖」天下
    中新網5月24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英國版報導,拉大提琴的女子,總是給人以古典優雅的印象,而記錄英國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又賦予了這個形象更華麗的內涵與神秘感。在倫敦古典音樂圈,活躍著一名拉大提琴的華裔女子,她就是古典音樂界小有名氣的華裔大提琴家林研(Linda Lin)。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最後的第六號組曲,冰上芭蕾舞家簡恩.託薇和克裡斯多福.狄恩兩人則翻飛冰上,將音樂與運動、舞蹈結為一體。4、當被問及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時,大提琴家王健這樣說……5、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6、敏銳的音樂直覺,深厚的藝術學養丨觀王健大提琴公開大師課有感;7、父親是我的大提琴丨身教是一首最美好的樂曲,深情寬廣,親切舒暢!
  • 「音樂新聞」匈牙利大提琴家塔瑪斯·梅雷因長期疾病去世
    匈牙利大提琴家塔瑪斯,最初在家鄉的音樂學校和音樂學院學習,後來在布達佩斯的弗朗茨·李斯特學院學習,師從於薩巴·翁切伊、桑德爾·德維奇和費倫茨·拉多斯。與奧爾多·帕裡索一起學習音樂管理。:1991年,他在匈牙利全國大提琴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994年,他成為最年輕的參賽者,並贏得了波普爾大提琴比賽。
  • 大提琴家王健丨「靠音樂吃飯太難,成功率太低了」
    🎂靠音樂吃飯太難,不建議女兒拿它謀生大提琴家王健最近大部分時間都在芬蘭,因為他一歲多的女兒在芬蘭。澎湃新聞:那麼多協奏曲,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特別在哪?王健:它寫意。別的曲子可能更豐富,比如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就像「風景畫」,有各種不同的色彩,有山有水有人。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就像「人像畫」,有人在那裡,你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滄桑,他一輩子的人生經歷,焦點很集中,情感很濃厚。
  • 名師介紹|李博雅 (大提琴)
    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
  • 舒伯特《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的賞析與演奏提示
    「平凡、自然、思想深刻的人性的歌唱」整個奏鳴曲自始至終洋溢著歌唱性的旋律、舞蹈性的技巧,本文會對這首作曲的音樂情感和演奏做簡要分析。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教師之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雖然舒伯特逝世時只有31歲,生前共完成了歌劇、交響曲、鋼琴曲、器樂曲、室內樂等近千部作品。
  • 著名大提琴家如何詮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大提琴家們各顯所長,通過對其從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難度等方面的研究,傾注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已有八十多個演奏版本,各個版本各具特色,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本文將近代大提琴史上著名的五位大提琴家的代表版本進行一個比較。
  • 能影響人生思維的一部音樂電影紀錄片《帕曼的音樂遍歷》即將上映!!
    MOVIE INFO導演:艾莉森切爾尼克(Alison Chernick)演員:瑪塔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 葉夫根紀辛(Evgeny Kissin) 、 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 、 祖賓梅塔(Zubin Mehta) 、 盧奇亞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 、 比利喬(Billy Joel) 、 亞倫艾達(Alan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
  • 微節目單丨金獎首席之聲——八把大提琴新春音樂會
    他曾多次接受新媒體專訪,並登上了Ted、一刻talk等多家著名演講平臺,社交媒體上擁有逾十萬粉絲。謝添一位經驗豐富的獨奏家、四川交響樂團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2016年第九屆達維多夫國際大提琴比賽金獎和「最佳巴赫詮釋獎」獲得者。他也是2010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楊秀桃音樂學院協奏曲大賽的金獎獲得者。
  • 24小時瘋狂大提琴:不間斷的音樂饗宴《超級大提琴2016》
    ,讓眾多音樂熱愛者充分感悟古典音樂最時尚的呈現方式和人性情感宣洩的二十四小時之狂喜。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室內樂學會副主席,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特邀首席。自幼隨父朱永寧學習大提琴,法國大師讓德隆關門弟子,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一等獎畢業,1986年在日內瓦成為第一位在重大國際比賽中獲獎的中國大提琴家。旅居瑞士二十一年,擔任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同時客席擔任德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
  • 青島冬之旅夏日音樂節落幕 「大提琴的家」首次回家
    來自全國各大音樂學院的三十餘位大提琴名師與數百名學子歡聚一堂,在師生互動、知音參與、時時有活動、天天有特色的濃厚學術氛圍中,共同度過了一周的快樂音樂時光。回家之旅——「大提琴的家」首次在家鄉奏響「大提琴的家」是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大提琴學會會長俞明青創辦的音樂教育品牌,自2017年以來,「大提琴的家」分別在北京、韓國釜山、濰坊、太原、貴陽等地成功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已享譽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