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王健丨「靠音樂吃飯太難,成功率太低了」

2021-02-07 每晚一張音樂CD


大提琴家王健五十歲生日快樂🎂

靠音樂吃飯太難,不建議女兒拿它謀生


大提琴家王健最近大部分時間都在芬蘭,因為他一歲多的女兒在芬蘭。

在家練琴時,女兒總是在他旁邊爬來爬去。她的手指很長,對音樂尤為敏感,聽到快樂的音樂會全身晃動,聽到哀傷的音樂,瞬間就能哭出來。

王健也是很敏感的人,對樂譜的反應猶如守門員對射門的本能撲救。然而他並不確定女兒是不是有音樂天賦,「所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堅決不能上這個當。」

對她以後會不會學音樂,王健也抱著十分冷靜的態度。因為淘汰率太高,成功率太低,他不建議她靠音樂吃飯,「相反如果她去學別的,幹什麼都會比我成功,比如當作家或者設計師,幸福感可能也會更強一些。」

這一年多來,王健熱衷在朋友圈曬娃,人們對升級當父親之後的王健,也有了音樂以外的興趣。

2017年12月15日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王健將和上海交響樂團獻演一臺協奏曲音樂會,除了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他還將和笙演奏家賈磊合作,帶來作曲家趙麟的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

王健是這場音樂會當之無愧的主角。初為人父的王健在音樂演繹上會有怎樣的變化?音樂會之前,我們抓著他聊了聊。

 


「我是最容易被打開心的」

澎湃新聞:你第一次演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是什麼時候?

王健:1987年,正好三十年前。當時中央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前身)去美國訪問演出,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中國樂團去美國,在很多大城市演出。當時我們有三個年輕獨奏家,我拉大提琴,李堅彈鋼琴,王曉東拉小提琴,我們從九月開始巡演,一直到十月底。

十月初在伊利諾州演出時,當天早上我聽到了杜普雷去世的消息,我印象很深,因為那天晚上我就要拉埃爾加,這首曲子和杜普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她之前幾乎沒人演,她也是因為它出的名。我那一年18歲。

澎湃新聞:那麼多協奏曲,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特別在哪?

王健:它寫意。別的曲子可能更豐富,比如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就像「風景畫」,有各種不同的色彩,有山有水有人。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就像「人像畫」,有人在那裡,你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滄桑,他一輩子的人生經歷,焦點很集中,情感很濃厚。

澎湃新聞:杜普雷和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相互成就,你對她的演奏版本有研究過嗎?

王健:研究說不上,但所有拉大提琴的人都知道她的演奏。這首曲子之所以讓人認可,是因為她的演繹充滿了人性,充滿了我們儘量躲避但又躲避不過去的情感。她的震撼力很強,你不用研究也是刻骨銘心的。

澎湃新聞:你的演繹和她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王健:只要你用心去演奏,你不可能跟別人一樣。從古至今,藝術和文學裡的故事,你簡單幾句就可以總結出來,你愛他,他不愛你,或者你的親人離世了,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說這個故事,但我們希望觀眾共鳴的目標是一樣的,只是方法和手段不同,因為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好的演奏會讓觀眾忘記他是怎麼演的。我聽到的最好的演奏,是他突然把我的心打開了,我會忘記他的演奏,想到自己的故事。

澎湃新聞:你聽其他人的音樂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的心被打開了。

王健:我是最容易被打開心的。去看電影時,我一般不太喜歡和朋友去看,因為第一個流淚的肯定是我,淚點非常低。這也是藝術家比較需要的敏感吧,你特別容易被觸動,才有能力去打動別人的心。

澎湃新聞:據說你很少聽自己的唱片,是怕麻木嗎?

王健:是怕自己失望,不敢面對自己,哈哈,好比一個人不太願意照鏡子。但我還是要逼著聽自己的音樂,這是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方法。

澎湃新聞:在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裡,大提琴和笙分別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王健:《度》講的是玄奘西行的故事。我個人認為,大提琴代表了玄奘的人性,笙代表了佛性,你可以聽到人性的波動,也可以聽到他往更坦然、更平靜的方向走。

一開始,你可以聽出玄奘西行的過程和內心感受;中間有西域音樂的素材,他在西域的所見所聞;最後一段慢下來,叮咚叮咚,他走在山洞裡聽到水滴穿石的聲音,在悟道的時候,他的人性慢慢和佛性混為一體了。

澎湃新聞:大提琴和笙對話,有擦出什麼火花嗎?

王健:中國有很多樂器是很偉大的,只是沒有好好利用,很可惜,因為它們有西方樂器絕對沒有的色彩。

笙的聲音沒有一件西方樂器可以代替。它的聲音很特別,有尖銳,又有一種純潔。我們在翻譯它時,會把它翻成「手握管風琴」,它的原理和管風琴是一樣的。西方的管風琴是登峰造極的樂器,外國人看到笙很震驚,沒想到它能發出管風琴一樣的聲音,它的聲音更淳樸。

笙是用哨片吹的,是一件定力很強的樂器。它叭的一下吹出來,音不會動,有一種坦然、永恆的力量。但大提琴的聲音會晃,有時候你要和它一樣有定力,有時候你要在它旁邊晃。要看你的悟性,什麼時候貼在一起,兩個聲音成為一個聲音,什麼時候截然相反,什麼時候在它旁邊晃,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民樂需要呵護,審美需要引導」

澎湃新聞:你剛才說很多民樂器沒有被好好挖掘,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

王健:我們沒有作曲家。西方古典音樂是靠作曲家們三百年來的努力積累下來的,三百年前我們有作曲家為民樂器寫曲嗎?沒有。人才都被戲曲吸引過去了,尤其是元明以來,戲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音樂。中國文化是戲曲文化,沒有器樂體制,即便是皇族和貴族也沒有這樣的追求。我們的樂器是沒問題的,問題是沒有作曲家來發揮它的特長。

但現在我們有人在發掘,趙麟的父親趙季平就是非常優秀的作曲家。他有一首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應香港中樂團之約寫的,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一部作品。我演奏過幾次。它充分利用了中國樂器特有的顏色,出來的色彩讓人觸動,是西方樂器做不到的。我們需要有更多作曲家來重視這一點。

澎湃新聞:除了作曲家要大量寫曲,觀眾是不是也有問題呢,不少年輕人更崇尚西方古典音樂,對中國民樂反倒沒那麼重視。

王健:兩方面的問題都有,我們還是比較容易被西方文化吸引。民樂需要呵護,需要大量作曲家去發掘它。原材料是沒問題的,但需要好廚子把它做成一道好菜,需要包裝。包裝其實是最後一步,但前面這些程序沒人走,沒有一個完善的演繹系統,就很難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消費者不可能拿原材料來把玩吧,一塊好石頭首先要雕琢成一個樣子才行。西方已經有很完善的一套系統了,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澎湃新聞:西洋樂器和民樂器合作時,要怎樣融合才能不讓人覺得突兀?

王健:從聲音來說,不同樂器之間是沒有衝突的,只是演奏方法不同才會引發突兀。

比如和弦樂最接近的二胡,演奏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合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它的每個音都要加重音,弓子不能壓在弦上,必須靠弓速才能做出變化,弓速一變,就有重音。我們是要靠壓力做變化,不習慣每個音都加重音,是一個音一個音連在一起的,不會有太大變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這樣合作起來就很難,容易讓人感覺突兀。

還有琵琶。在中樂團裡,最好聽的就是彈撥樂器,西洋音樂裡沒有這樣的樂器。我曾經和人建議在西洋音樂裡加彈撥樂器,它是光彩四射的。

澎湃新聞:民樂器有個問題是,整體的音高很高,合在一起容易吵,太高亢。

王健:這也是運用的問題,和樂器是沒有關係的。絕大多數民樂在以前追求的是娛樂,音色高亢、歡快,說明白了就是娛樂。有一次一個春晚性的音樂會要我參加,條件是拉一個歡快的曲子,我說對不起,我們大提琴不會歡快,你要歡快就找別的樂器。

他們不懂,什麼都要歡快。歡快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但也是很膚淺的東西。民樂以前的消費人群,要的就是歡快,為什麼?這些人已經夠苦難了,你還要讓他去體會苦難嗎?高等藝術必須是人吃飽了肚子才能享用的,這就是矛盾體。他整天受苦受難,你還和他講苦難,這是折磨人。你就得給他歡快,給他娛樂。但當他吃飽了,你還搞這一套,就傻了。你就不會體會人生,不知道進步,永遠停留在基本的活著的狀態裡。

中國現在的問題就出在這,大家都有能力提高自己,但都被娛樂圈牽著走,都不進步,光看臉,這是很可怕的。

澎湃新聞:所以還是寫作手法的問題?

王健:絕對的。你去聽趙季平的《莊周夢》,多麼打動人心。你去聽《喬家大院》,也是民樂演的,絕對不膚淺,絕對感人至深。所以和樂器沒關係,是你拿它來幹什麼。你說西洋樂器高貴,那你聽吉普賽人的音樂,哐哐哐,高貴嗎?一點也不高貴,也是娛樂而已。

澎湃新聞:但樂器適合演什麼樣的音樂,和它本身的屬性還是有很大關係,比如大提琴很深沉,就很少用來演歡快的曲子。

王健:對,大提琴特別快樂不起來。它也可以歡快,但就像大象站在桌子上跳舞,當然也可以優雅,然而總是有點勉強。好比麻雀講深沉,聲音也有點勉強。樂器有它的屬性是對的,但主要還是導向的問題,趙季平不是已經做到了嗎?

澎湃新聞:大提琴的曲子都那麼深沉,有沒有影響你本人的性格?

王健:我不知道,告誰呢?告大提琴把我的性格搞壞掉了?這太難說了。就像有人問我,如果不拉琴我會幹什麼,我怎麼知道?人生絕大部分是由偶然構成的,你看歷史就知道了。我最愛看歷史,這才是真正反映人性的東西。你以為很多事是必然的,其實絕大多數是偶然的,沒有道理,宇宙就是偶然的。

澎湃新聞:除了看歷史書,私下裡你還喜歡做什麼?

王健:我喜歡娛樂,哈哈。《星球大戰》啦、周星馳的電影啦,我都看,嘻嘻哈哈笑一通挺好的。娛樂是需要的,但你不能把它當飯吃。我不反對娛樂,但我反對有些人把娛樂當藝術。

中國現在的娛樂太猖狂了。有錢消費的人的欣賞能力沒有被提高。人們收入的提高遠遠超出了思想境界的提高。這些人主導了中國的娛樂界,數量不得了,他們為了賺錢管你好壞,你要的東西我都給你,商人從來是這樣的。很多人在追求網紅,但是沒有意義、沒有質量。消費者收入的增長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完全不成比例,社會就出問題了。審美是需要引導的,人是需要提高的,我們生下來都是傻瓜。

「靠音樂吃飯太難,成功率太低了」

澎湃新聞:這兩年你最大的變化是有了女兒,你練琴時她也常常在旁邊爬,覺得她有音樂天賦嗎?

王健:有沒有天賦不知道。我經常提醒自己,所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我堅決不能上這個當。她很聰明,但問題是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不稀奇。我會保持非常冷靜的態度。

澎湃新聞:後面會引導她去學琴嗎?

王健:我一定會教她進入音樂的世界,但沒必要拿這個來謀生,因為成功率太低了。

澎湃新聞:你所謂的成功是什麼?

王健:靠它吃飯,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你有本事在社會上立足,你的專業能得到大家尊敬,能給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帶來穩定的收入,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我也希望我的女兒有這個能力。但你要通過音樂得到這些,太難了。

拿我來說,我們這一行的職業獨奏家,全世界不超過二十個。也就是說能靠這個吃飯,只做獨奏,不做室內樂,不去交響樂團,也不去教書的,二十個不到。這是現實,這個行業的競爭性太大,淘汰率太高了。職業的小提琴獨奏家,也就三四十個。

澎湃新聞:你定的位置太高了,一上來就是獨奏家,她也可以進樂團或去學校當老師啊。

王健:問題就在這。我如果不做音樂,我就不管了,她這樣也挺好。但她是我女兒,如果不能超過我,有什麼意思?一般人如果考進上海交響樂團這樣全國最好的樂團,或者紐約愛樂樂團,都會很開心,我的女兒可能不會開心,因為她看慣了我在做什麼。這是很殘忍的。

澎湃新聞:說不定她將來的成就比你還高呢?

王健:你說得很對,但機率是多大呢?相反如果她去學別的,幹什麼都會比我成功,比如當作家或者設計師,幸福感可能也會更強一些。

澎湃新聞:你的競爭意識太強了。

王健:你要自己的孩子幸福,你會希望他/她得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怎麼得到呢?好比你有一分錢,有兩分錢的時候滿足感是很強的,但如果你有兩分錢,最後只有一分半,就會很不滿足。我女兒要超過我絕對有可能,但概率是多少呢?就算不是我女兒,她也要在全世界搶這二十個位子,不一定能搶到。

澎湃新聞:只有二十個位子,是演奏家能力不足,還是這個行業的容量本身就很小?

王健:就是這個容量,全世界只需要二十個人,你去翻翻各家的演出季,絕對數不到二十個大提琴家。鋼琴家會多一點,五十個吧,和曲目量也有關係。

澎湃新聞:當了父親之後,你對音樂的理解有什麼變化嗎?

王健:沒有,我只能說我以前在音樂中感受到的情感,現在在生活中也能體會到了。

澎湃新聞:很多人關心兒童的早教音樂,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王健:我還想聽聽他們的意見呢。我有時候想放我喜歡的音樂,發現不行,因為太揪心了。而且她特別敏感,你放快樂的音樂她會全身晃動,有一次電視裡在放芬蘭某個名家去世了,教堂唱詩班在吟誦,她聽到就哭了,太敏感了。

我就和大家一樣放莫扎特,聽說莫扎特對孩子好,也不知道真假。莫扎特有欣欣向上的精神,世界是充滿希望的,貝多芬是這個世界是要拿刀砍出來的,柴可夫斯基是刀砍了還是沒用,所以先要聽莫扎特。

我不會強迫她不拉琴,只是希望她能很快進入音樂世界,畢竟要她自己會才能更容易進去,光聽不會有那麼刻骨銘心的體會。



王健老師生日快樂🎂

大提琴家王健與網友對談(上)

大提琴家王健與網友對談(中)

大提琴家王健與網友對談(下)

觀王健大提琴公開大師課有感

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

王健、徐惟聆、唐韻回憶斯特恩

每晚古典專訪丨王健心中的阿巴多

「你為何拉大提琴時總閉著眼睛? 」

大提琴家王健談父親如何教他拉琴

王健、秦立巍、趙靜談羅斯特羅波維奇

王健丨「真正嚴肅的音樂是對靈魂的探索

我們耳中的巴赫,已經是我們眼中的巴赫!

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丨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

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

「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王健丨我在演奏理查·施特勞斯《堂吉訶德》時睡著了

中國民樂五分鐘內天下無敵丨古典音樂更關乎人的靈魂

比音樂賺錢的行當多了,但音樂會讓你理解別人的美好



免費申請巴赫音樂導賞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美好生活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群裡每天分享音樂與資料

掃描下方圖片微信二維碼即可申請

助手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通過微信後務必耐心等待

元旦後開設蕭邦莫扎特群


你為何要申請巴赫音樂微信群?

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我們的巴赫群正在開設巴赫1000計劃,在未來1000天免費帶大家欣賞巴赫作品、分享相關研究資料!除此以外,申請巴赫群的所有朋友,都有機會加入古典音樂群,以及未來建設的蕭邦、莫扎特等群!


溫度古典音樂欣賞群介紹

大家好,寒冷冬季,音樂最溫暖!🌨 我們的古典音樂微信群會每天帶大家免費欣賞古典音樂、分享音樂資料、講解一些欣賞的方法!讓音樂溫暖微信群的每個角落,每天都有新的感動和進步!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轉發,邀請朋友!也歡迎跟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資料分享也將按照重要程度,進行評分:🌟🌟🌟🌟🌟(五顆星為最重要)。歡迎大家及時保存各類資料,如有遺漏,歡迎相互轉發,減輕我們的負擔。



貝多芬欣賞指南欣賞

「力量」——貝多芬音樂的象徵!

一個生命浸透貝多芬精神的人

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響?

貝多芬一生最匱乏的是什麼?

《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雙重幻想

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

關於貝多芬你不知道的17件事

傅雷簡評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貝多芬為何拒絕了海頓的要求?

《致愛麗絲》到底是獻給誰的?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完全賞析

紀念富特文格勒丨談貝多芬交響曲

她彈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貝多芬

一口氣聽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

普通樂迷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入門

我們該如何比較莫扎特與貝多芬?

為什麼貝多芬的畫像總是面帶怒容?

「古爾德先生,你確實質疑貝多芬!」

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欣賞指南

讀圖志丨可惜貝多芬長得不像他爺爺

貝多芬是我們必須攀登的珠穆朗瑪峰

立秋時節來聽《「田園」鋼琴奏鳴曲》

彼岸的原光丨《第32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1806年丨聆聽「柔美三巨著」

「從來沒有讀過歌德,怎麼彈好貝多芬?」




貝多芬演奏指南

貝多芬與鋼琴踏板

貝多芬與鋼琴藝術

有關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論貝多芬和聲的主要特徵

郎朗丨貝多芬奏鳴曲的秘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從音樂思想角度理解貝多芬

紀念貝多芬丨鋼琴奏鳴曲導論

貝多芬音樂中幽默因素的運用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與音樂精神

《告別》奏鳴曲的分析與演奏

論當代貝多芬演奏中踏板的使用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拿坡裡和弦

貝多芬晚期奏鳴曲演奏技巧指南

《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創作成因

什麼是奏鳴曲式丨莫扎特和貝多芬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一)

趙曉生解讀貝多芬奏鳴曲系列(二)

貝多芬最後三部鋼琴奏鳴曲導聆(一)


相關焦點

  • 王健:交響樂像「小說」,巴赫大提琴無伴奏就像「三字經」
    巴赫為大提琴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歷來是大提琴家的「試金石」,因為難度太高,有人甚至將之與巴赫小無並列,並稱大提琴家和小提琴家的「噩夢」。這些年來,大提琴家王健在國內外舞臺演奏全套巴赫大無十幾次,其獨具一格的演繹,成了不少人心裡的白月光。距離王健上一次在上海演全套巴赫大無已經過去5年。
  • 感恩 大師王健的音樂故事
    11月26日下午16:00,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先生來到浙江電臺音樂調頻「動聽968」,作為嘉賓作客由魏勤主持的音樂節目《快樂音樂課》。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按照柏林的巴赫原版,關於弓法可能有三種分析:    1、巴赫作為管風琴家勝於小提琴家,作為小提琴家又勝於作為大提琴家,因此,巴赫請一位在安哈特一寇頓的萊奧波德親王上供職的同行編訂了弓法。    2、在這位大提琴家的協助下,自己編訂了弓法。
  • 他是「提琴界的薩拉薩特」丨從大提琴說到波佩爾的狂想曲
    大提琴家大衛・波佩爾來自中歐國家捷克有著猶太血統,其作為一名大提琴家和作曲家,大衛・波佩爾的大提琴獨奏曲作品可算相當多產,他的作品包括今天仍然被演奏的四首大提琴協奏曲,一首三大提琴和管弦樂安魂曲,以及其他的小作品, 包括曾經流行的大提琴獨奏曲《精靈之舞》、Tarantella 。他還創作了大提琴練習曲。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在《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樂章中,麥斯基就以堅定的滿弓奏出直透丹田的琴音,張力堅韌無比,攝人心魄。作品後半部那股動蕩不安、彷徨乃至恐懼的情緒,麥斯基表現得比所有人都更傳神。其所傳達的感情容量已經超越了音樂本身,那仿佛是從歷史深處傳來的沉重嘆息!這份歷史感在其他大提琴家的演奏中是很難找到的。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巴赫靠的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後人撰寫的事跡,而是用音樂——世界通行的語言,溝通心靈的橋梁。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蘊,充滿了現實生活的氣息。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巴赫借宗教音樂抒發了對人類痛苦的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的渴望,並且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321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音樂使我感到愉快丨我們可以安靜的吃草啦!
  • 王健 巴赫的音樂是為喚醒人心中的神聖而寫
    大提琴家王健,現任英國伯明罕音樂學院大提琴系國際部主席。  著名華人大提琴家王健,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演奏「巴赫無伴奏完整組曲」的音樂家,在大提琴領域,這套組曲難度係數極高,堪稱經典。2017年,王健應邀擔任英國伯明罕音樂學院大提琴系國際部主席,華人音樂家在音樂教育的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1、鋼琴家眼裡的李赫特丨霍洛維茨說:「那些蘇聯鋼琴家裡面,我只看好裡赫特」;古爾德說:「裡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2、阿格裡奇75歲生日快樂丨「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們不是天才,但應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繹舒曼鋼協;3、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未完待續)往期大提琴:1、每一個沐浴在愛河中的人都是詩人丨王健演奏埃爾加《愛的致意》;2、王健做客《大風車》丨「你為何拉大提琴時總閉著眼睛? 」 3、王健丨我們耳中的巴赫,已經是我們眼中的巴赫!4、當被問及有沒有被自己的演奏感動到流淚時,大提琴家王健這樣說……5、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6、敏銳的音樂直覺,深厚的藝術學養丨觀王健大提琴公開大師課有感;7、父親是我的大提琴丨身教是一首最美好的樂曲,深情寬廣,親切舒暢!
  • 舒伯特《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的賞析與演奏提示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教師之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雖然舒伯特逝世時只有31歲,生前共完成了歌劇、交響曲、鋼琴曲、器樂曲、室內樂等近千部作品。
  • 王健大提琴演奏《如歌的行板》如此優美的旋律 動聽 動情......
    鬱悶、苦澀、陰鬱,無法遏制的眼淚和悲憤……MP3柴可夫斯基可謂是人類音樂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音樂家,在他璀璨的一生中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音樂作品,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我們能切身的體會到那個時代的人間悲喜。然而再這些作品中令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今天推薦的這首《如歌的行板》。
  • 健談 王健老師,您拉琴為什麼總是苦著臉?
    2015年,有人在網上問這位大提琴家:王健老師,您拉琴為什麼總是苦著臉?王健回覆:因為拉不好,著急啊!——這是王健對於音樂和人生的領悟作為國家大劇院2015/16樂季 駐院藝術家,大提琴家王健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已經數次登臺:王健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湯沐海、王健與博德斯基的古典沙龍」音樂會中演奏了海頓的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 轉載健·談 王健最喜愛的唱片和記憶深處的阿巴多
    2016.1.13 大師課:王健與他的大提琴2016.1.15 19:30 呂嘉與王健演繹舒曼與莫扎特2016.1.16 14:30 呂嘉與王健演繹聖-桑與莫扎特王健·國家大劇院2015/16駐院藝術家作為我們2015/16樂季的駐院藝術家,大提琴家王健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已經和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
  • 為周末王健的巴赫預習,兼「大無」小考
    ,注意欣賞王健「大無六首"的正確姿勢,是這樣的。但是可以感受這樣的溫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解的「大無」,王健說了,其實,也不算。但,一些關於「大無」的基本知識,應該知道。1,「大無」是非常不流行的古典音樂曲目「大無六首」是非常不流行的古典音樂,是一個不怎麼被重視的作品,相對巴赫的其他作品來說。雖然說起巴赫來,你可能會對這部作品,津津樂道。
  • 杜普蕾上學記丨《杜普蕾傳》 (四)
    他生於倫敦一個音樂家庭,和杜普蕾一樣,也是一位音樂天才,七歲時就顯現出大提琴的天賦。10歲時,他亦在倫敦的大提琴學校隨赫伯特·華倫學琴。他討厭平凡的學校教育,13歲的時候,他獲準離開這所學校。那時,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赴萊比錫隨當代最受人尊敬的大提琴家Julius Klengel學琴。
  • 新民晚報數字報-聽王健拉巴赫《大無》
    ◆ 許錫銘  偉大的近代音樂之父巴赫對西方音樂中最重要的三件樂器——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寫有一部為世人驚嘆的巔峰之作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他如何為自己的錯音辯護丨他如何確立20世紀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賦予音樂生命,並喚醒沉睡學生心中的潛在素質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他如何為自己的錯音辯護丨他如何確立20世紀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賦予音樂生命,並喚醒沉睡學生心中的潛在素質丨【對談】杜巴爾與布倫德爾談貝多芬奏鳴曲丨【連載】阿爾佛雷德.愛因斯坦論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丨【講學音樂會】鋼琴家休伊特講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