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不殺子嬰,其實與子嬰的身世有很大的關係。
秦始皇死時,留有二十餘子。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也就是小兒子。由於秦始皇突然離世,又在巡幸途中,加上身邊隨從官員和皇子,只有趙高和李斯以及胡亥,這就使得胡亥矯詔繼位創造了條件。
見慣後世子孫爭立的秦始皇,特意留下遺詔進行規避,但因遺詔內容僅是召回在外駐軍的長子公子扶蘇辦理喪事,內含讓扶蘇主政的意思,致使胡亥趙高和李斯三人認為扶蘇的回歸將使三人的權力和利益將要受損,趙高力促胡亥李斯合謀矯詔。前後一共籤發了兩封詔書,一封的主要內容是任命胡亥為太子接掌皇位,另一封以秦始皇口吻逼迫扶蘇自殺。
公元前210年,胡亥繼位。在安葬秦始皇之後,趙高站在胡亥的立場上,再次建議胡亥將秦始皇留下的二十多個兒子斬殺。胡亥點頭同意。
公子高,將閭等22人先後被殺。除此之外,還有10位公主也未能倖免於難。
也就在如此血雨腥風的時候,子嬰沒有故意去避嫌避禍,反而是主動跑到了胡亥面前,勸諫胡亥不要擊殺蒙恬兄弟二人。請求胡亥吸取春秋戰國時各諸侯的教訓,不要誅殺忠臣,以免重蹈各諸侯覆轍,引來亡國滅種之禍。
二世欲誅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
迷案也就因子嬰的這一次露面而引發。
此時子嬰是以二世兄子的身份勸諫的。
但在三年後子嬰的身份卻又變了樣子。
秦二世三年,趙高藉口皇宮內有賊的藉口,命女婿閆樂堂而皇之的領兵進入皇宮,再次強逼胡亥自殺,而後召集大臣和王侯於朝堂,告知胡亥身亡並選取新君,一番商議之後,還是趙高拿出決議,推選始皇弟,子嬰為新君。鑑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六國貴族先後聚兵割據,關東不在大秦控制之下,並為了減弱六國對大秦的敵視而自降身份,新君稱王不稱皇帝,是為秦王。
也就是說,子嬰因為身份遠近的問題,一個兄子,一個始皇弟,與胡亥之間沒有直接的衝突關係,這個不同的身份,也就造成了連兄弟姐妹都不放過的秦二世,沒有將子嬰誅殺的主要原因。
而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子嬰究竟是兄子,還是始皇弟?這與胡亥出不出手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胡亥出手的主要原因是懼怕秦始皇留下的二十餘子與自己爭奪皇位,上文已經說過胡亥共殺了22位秦國公子和10位公主,基本上是將秦始皇的後代剷除乾淨,那麼秦始皇的第三代就被自動賦予了皇位的繼承權,同樣對胡亥有威脅。
可是,在這裡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同樣是上文提過了,子嬰竟然主動出擊,面諫胡亥。
子嬰所說的話,與其說建議,更像是批評教育。作為皇長子扶蘇的兒子,子嬰這麼做無疑是自投羅網。
可奇怪的是,於情於理都應該出手將子嬰處死的胡亥,竟然輕輕鬆鬆讓子嬰逃過了此劫?
那麼,只有一種答案能夠給與解釋,子嬰很可能不是兄子,而是始皇弟。
我們來計算一下。秦始皇生於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死於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50歲。
按照15歲生子來計算的話,扶蘇死的時候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35歲。扶蘇15歲生子,扶蘇死的時候子嬰的年紀是20歲,子嬰在20歲時,他的長子最多是5歲,次子最多是4歲。
但是在子嬰命人刺殺趙高前即秦始皇死後三年,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也就是子嬰在與他兩個4,5歲的兒子商議事關全家性命交關的大事,這本身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
另外,子嬰作為扶蘇的直系親屬,去面諫秦二世不要擊殺親族。作為有罪的家屬,甚至有可能連宮門都進不去,怎麼可能去面諫秦二世,更何況此時此刻子嬰自保都來不及。
如果子嬰是始皇弟,那麼這些都順理成章了。
子嬰作為旁支遠族,對秦二世威脅不大,以宗室長者的身份出面勸諫秦二世也就合情合理了,秦二世沒有出手殺子嬰也說的過去了。
另外,幾乎掌控了大秦帝國的趙高,先後兩次向大臣們誇讚和推選子嬰。
第一次,趙高與女婿閻樂和兄弟趙成商議謀殺胡亥之時,「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
第二次,趙高逼殺胡亥後,身挎印璽召集眾臣時。
趙高曰: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秦始皇本紀》
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李斯列傳》
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秦始皇本紀》
乃立子嬰為秦王。——《資治通鑑·第八卷》
要知道,子嬰如果是秦二世兄子的話,那麼趙高不會先後兩次誇讚和推選子嬰,因為趙高之前受命於胡亥,對秦始皇二十餘子施行虐殺。
子嬰一旦上位,勢必會報復,事實也是如此。兇狠狡詐,老謀深算的趙高怎麼會幹這種不需要耗費多少腦細胞就可以想清楚的蠢事!?
所以,子嬰定然與秦始皇諸子並不是直接的血緣關係,對胡亥和趙高產生不了直接的威脅,才會成為秦二世元年的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