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私人觀影十佳

2021-03-02 梅子紅

今年全年閱片量截止跨年夜為216部,其中非今年發行的電影共173部。

        受到中考的影響,2016最終成為我迷影以來閱片最少的一年。

        七月份才剛剛掙脫了無網可上的折磨,心滿意足地寫下2015年的新片、私人觀影兩篇長文,一眨眼,這份每年繞開不做會發心病的總結,就又擺在面前了。如果說,影迷眼中的「一年」並不以日曆為參照,而要定義為年底補新片、年中刷老片的一次次循環,那經過禁網洗禮後的我,這次就是用現實的六個月過了一個電影年,一年當作兩年過了。

         生活多起了些波瀾,結果,好像現實裡的戲劇性一足,看電影的次數就跟著變少了。

        上半年禁網、備考,暑假狂補去年的頒獎季熱門片、又去了一趟美國,下半年如願踏進了某所夢寐以求的高中,卻又發現期待已久的住校生活並沒有自己想像中如意——太多時間被霸佔,太多愛好被擠壓,作為一個剛經歷了人生第二次大考的人,耳邊卻每天響著「備考備三年」的口號;身在一個藝術生絕跡的全寄宿高中,卻一心在藝考,每周於是有了近乎病態的生活安排.新一年,第二學期,馬上就分科了,希望會好轉吧。

        中考後,在導師的安排下,參加了一場仿北影的模擬考。這一考,瞬間讓我意識到了自己在華語電影上的見識面有多小、閱片數有多匱乏。以及,對華語片的了解又有多重要,甚至急要。

        於是這一年,我在私人觀影上的補課方向就這麼確定了——姜文、李安、楊德昌,以及另一個時空裡的陳凱歌、張藝謀,等等等等,撲面而來。

說明:

1.因為今年看的老片在年代分布上嚴重失衡,1990s、2000s這一部分要遠遠超過其他時期,所以不再像往年一樣以1970為界,而改為1990,把所看電影分為1920~1990和1991~2015兩部分,選出兩份十佳榜單。

2.每一年都需要重申的一點:給電影的排名和作品本身的質量、價值都無關,只代表了我對它們喜歡程度的大小。

1920~1990

初選:

關山飛渡 Stagecoach(1939)

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1953)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1960)

洛麗塔 Lolita(1962)

法外之徒 Bande à part(1964)

飛向太空 Солярис(1972)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1973)

阿瑪柯德 Amarcord(1973)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1979)

機器戰警 RoboCop(1987)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1987)

菊豆 Ju Dou(1990)

全面回憶 Total Recall(1990)

結果:

10. 菊豆Ju Dou(1990)

——張藝謀

       僅論藝術水平或許要比《活著》更高,打光、構圖、色彩運用都盡善盡美,是我至今看過視覺感染力和詮釋力僅次於《霸王別姬》的大陸電影。微觀虐真情,宏觀反封建,變大的洞,激蕩罪孽的池,符號、暗線之多實使施力感難掩,但好在不止於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覺得可供解讀的內容或是再一本書的量。

9.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1979)

——羅伯特·本頓

      絕非雞湯且足夠真實的治癒佳作,潤物無聲中造就高度戲劇化又平實依然的點滴家常,無聲處驚雷滿布。詮釋了普羅大眾皆可能面對的現實裂痕中,一種有效、富於人情味的掙扎。

       沒想到梅姨和霍夫曼這兩人演夫妻竟如此有說服力,眉目間的每一分深情、每一絲糾結,都輸出無礙,感人至深。

8.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1973) 

——弗朗索瓦·特呂弗 

       片場二三事,風流點滴儘是,影調卻很樸實。這個題材其實還挺伍迪·艾倫的,但放在特呂弗這講,就全無調侃和戲謔,只有本真的情懷與飽滿的熱忱了,共同點就是濃濃的自傳意味吧。這樣的電影,後勁是有多足,大概也只有迷影人士才能感知得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電影裡的情境,比現實人生美好多了。電影裡沒有塞車,沒有死寂,電影就像在黑夜中疾馳的火車,像你我這樣的人,只有拍片才會快樂

       針對真正的從影者的動機而言,只要不進行粗淺的字面理解,這段話簡直就是一針見血啊。

戲中劇組拍的那部《Je vous presente Pamela》海報

7. 全面回憶 Total Recall(1990) /  

機器戰警 RoboCop(1987) 

——保羅·范霍文

       我真的、真的太喜歡保羅·范霍文拍大片的風度了。A級格局,B級風味,該規矩規矩,該套路套路,一有機會就各種反類型惡趣味私貨瘋狂亂入。無論俗不俗,反正不扭捏,就是爽快。同樣的篇幅能比很多導演講個信息量更大的主流故事,世界觀的構建也總是非常紮實誘人。

       為了今年那部火到不看不行的《她》,終於在美滋滋地觀摩過《本能》《豔舞女郎》的多年後,帶著不同的關注點再一次接觸範霍文,有意識地開補他以前的作品。結果一看完《全面回憶》就上癮了,從科幻系的《機器戰警》《星河戰隊》,再到比《她》更像「晚年代表作」的《黑皮書》,可以說部部好感爆棚,最後直接把這位講故事特有範兒、惡趣味滿滿的荷蘭老頭列入了我最愛導演的名單,算是今年最大的觀影收穫之一了。既然《她》已預定一枚新片十佳,年度老片十佳不給個位置,說不過去啊。

《全面回憶》

       牛逼於氛圍和劇本,出彩於作者惡趣味與毫不偽善的正派性格,特別是後者這點,尤其和其他商業片不同,誤殺平民、搞死反派一點感性卡頓都沒有,真爽。其實有點反傳統英雄主義的意思。雖然特效水平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但就是能讓人代入感特別強啊。莎朗·斯通太搶眼。 

《機器戰警》

       「我能感覺得到,但已經記不清他們了。」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的作品,被洗腦與被利用、與體制對峙、轉AI之驚悚覺醒為人性的帥氣回歸,簡直是科幻版《諜影重重》。講故事的能力、視聽想像力和各種紮實的反轉設計,讓技術效果上的假和傻顯得完全不值一提。霸氣、黃暴、迷幻、同時還有點可愛的商業藝術品。 

6. 阿瑪柯德 Amarcord(1973)

——費德裡科·費裡尼 

       從《八部半》、《大路》到這部,已經認識了三個費裡尼。我最喜歡這一個(說在《甜蜜的生活》之前)。故鄉是它的骨架,政治嘲諷、性與家庭是附著其上的血肉。個人感覺還差那麼一點對潛在重心的明確,但已經足夠渾然天成了,語境、調度和氛圍也是絕對的無與倫比,美到心醉。 

5. 飛向太空 Солярис(1972)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可以確定的是,我已經忘記上一次類似於《飛向太空》的觀影體驗是發生在多久以前了,甚至可能從來都沒有過。即便是最能被聯繫起來的《2001:太空漫遊》,也沒有給到我這樣的體驗。有《潛行者》打下的基礎在先,徹徹底底的進入之後,那種震驚、懵逼、疲勞與享受輪番交錯又同時存在的觀感,對我造成的內心衝擊簡直難以言表。這也是我今年所有看過的電影裡,唯一一部幾乎無法評論、又或者不敢評論的作品——生怕自己眼下粗淺的認知被記錄下來,從而擠壓了其他所有被啟發的可能。那天觀完就只在標記時來了這麼一句,「有待重看和重想,但已被徵服。  」

       雖然暫時排在了這一部分的第五名,但有一種預感:這片要成為人生重磅式的存在,塔可夫斯基不會是我迷影徵程上的過目雲煙。

4.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1960)

——費德裡科·費裡尼

       難以言表的絕望與其無以言傳的美。費裡尼模糊了悲觀與樂觀、沉重與輕浮的界限,成就一場令人徹底沉醉的悲劇。男與女、當局與旁觀、上流與下流、身死與心死、乃至影語與情緒,充斥著的無數迷人的相對,都積聚成最後淺灘上相對的兩岸。終以真正上流的名義,淪陷入無義的糜爛與淫亂裡;徹底與曾經的火熱告別之時,卻又有幸面對那樣無暇的迷人微笑。

       自然、坦誠、靈動、優雅,是我看過最美的黑白電影、暫時保留之一。 

3. 安全至下 Safety Last!(1923)

——弗雷德·C. 紐梅耶 / 山姆·泰勒

       史上最值得擁有的主角光環。想變成一個活在1923年的人,坐在電影院體驗一部這樣的電影。  

2.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1953)

——小津安二郎

       我的第一部小津安二郎。

       明明呈現著不偏不倚的真實,卻又比現實生活要迷人,讓人飲水而醉——該是怎樣的造化和境界,才能做到啊。或許完美的構圖、略有煽情的配樂是原因之一,但外在如此、內在又怎能這樣本真如初地傳達?就好像音畫只是引子,不曾對本質產生幹擾。這是我真正感到無解的,也是真正對小津感到佩服的。

       根據有限的積累,自覺核心如《飲食男女》遇上是枝裕和,影調如《童年往事》遇上《四百擊》,但在我看過的所有中,這是第一部能詮釋「大音希聲、大美無言、大相無形」的電影,也很可能是唯一一部。 

1.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1987)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盪氣迴腸,相見恨晚。

       以一人傳記的模式鋪排,卻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了一國史詩。哪裡只有皇帝,又哪裡只限於末代,它講的就是整個中國。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電影往往正是失敗者傾訴的去處,觀影途中多次以為,貝託魯奇就是那個提供歸宿的人,結果不是。他做到了最難的事——站在所有人的角度上講故事。誰都有榮恥,誰也都被褒貶。那些歷史糾葛與文化自囚、坍塌的與重鑄的,擺著就是多麼可笑的一切,卻永世只會引人無盡傷悲。

       這是我目前為止看過唯二最好的中國電影(當然,還有更多公認的最好未看),但最好與否已不重要,要命的是,這是一部本質上完全深入中國的電影,卻出自義大利的貝託魯奇之手。雖然難免會為此悲哀不止,但同時也憑這一點,他在我心目中就是大師中的大師。這樣的導演,或許可以被闢徑超越,卻永不可能以任何形式替代。 

1991~2015

初選:

地球之夜  Night on Earth(1991)

黑店狂想曲 Delicatessen(199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1992)

重慶森林  重慶森林(1994)

子彈橫飛百老匯 Bullets Over Broadway(1994)

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1994)

陽光燦爛的日子 In the Heat of the Sun(1994)

活著 To Live(1994)

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4)

大話西遊 A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 Pandora's Box & Part Two - Cinderella(1995)

玩盡殺絕 Wild Things(1998)

鬼子來了 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一一  Yi yi(2000)

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2000)

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2001)

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2001)

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2001)

玉蠍子的魔咒 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2001)

怦然心動  Flipped(2001)

毀滅之路  Road to Perdition(2002)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2005)

賽末點 Match Point(2005)

判我有罪 Find Me Guilty(2006)

竊聽風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色,戒 Lust, Caution(2007)

黑天鵝 Black Swan(2010)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2011)

輪迴 Samsara(2011)

未來學大會 The Congress(2013)

結果:

10. 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1992)——賴聲川 / 

活著 To Live(1994)——張藝謀

《暗戀桃花源》

       禁網期間最著迷的電影之一,太趣味、太有靈氣的作品。殊途同歸的無果探尋,和因愛沉浮的人們。我們活得那樣千奇百怪,卻又有著驚人相似的悲歡。散場之後,眾人的「靜」和一人的「動」裡,那股欲說還休的騷氣,太迷人了,仿佛習慣了將真情寄托在假戲裡,到頭來已不懂現實該如何。

《活著》

       以為按著先看《末代皇帝》和《霸王別姬》的順序,看到這部會少了些本應有的喜歡,結果完全不影響。藝術價值或許低於這兩者,卻必然是使我在內容上收穫最多的一部。

       《活著》最珍貴和區別化的地方或許就在於土氣,一種通俗又不浮躁的土。這從原著對主角選擇的去邊緣化就已經展露了,顯然,老百姓始終是那些時代變遷裡最具窺探性、最好講、最該講同時又最難講出價值的群體,而《活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做到由點及面並得心應手的。仔細回想,會發現它和其他很多同類佳作一樣,都有著太多象徵性、符號化的設計,但卻是少數能讓人在觀影途中幾乎不察覺的一部,和我爺輩論述過的東西也確有太多的呼應。那麼多年,大時代背景一直在影響個體,而個體命運對時代的唯一影響或許就永遠只是「順應」,不抵抗永遠不意味著不抵抗。活著太難了,活著就好了,家一直不得不為國,但家總不是因國生的啊。

9. 黑天鵝 Black Swan(2010)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一個可能過於極端但又確為心聲的評價:為什麼我覺得《閃靈》很傻逼?為什麼《霓虹惡魔》太表面?為什麼《爆裂鼓手》不夠好?《黑天鵝》就是空前絕後的最好解答。不是完美的電影,卻完全呈現了完美。

8. 未來學大會 The Congress(2013)

——阿里·福爾曼

       在我看來絕對是2010s、甚至21世紀以來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直接逼我回過頭把它放在了2013年最佳的位置。動畫的部分絕不是為了動畫而動畫,而是對於這個故事之表現需要而言最完美的選擇,服務於劇情發展、區別空間的同時,又在瘋狂幻想中保留一種人類對未來共有的不確定感,這樣的效果,一定只有動畫與真人的組合可以做到。

       你可以把它的設置理解成像《星際穿越》一樣,科幻在外、親情在內,但我認為這些元素在本片中遠不是包裝與被包含的關係, 「你是我今天見過的第六個羅賓·懷特,不過你是最像本人的一個。」片中酒店服務員這句不經意的話與結尾照應起來,是對本片進行最深層次解讀的關鍵。  

7. 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1994)

——李安

       這是我今年刷了最多遍的片。因為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要上,即便是在年初禁網期間,我也有意識地從電視機頂盒裡搜出了《推手》看;在前往美國的15個小時航班裡,則第一次看了《飲食男女》,現在回頭細想當時初次赴美的心情,再聯繫起李安個人的經歷,仿佛又發現了某種巧合而特別的意義。

       7月25日一刷:論類型是愛情,論題材是家庭,論本質是生活。沒想到看罷最粗淺的感慨竟是,李安的三觀怎麼能那么正,就拍攝時期來看,他的三觀甚至已經正出了一種超前。「我嘗到味道了,給我來一點,謝謝。」果然真正好的中國電影,總是一言難盡,又言多必失啊。 

       經歷了《比利·林恩》的失落之後,12月3日,在導師的要求下,為了寫拉片長評,熬著夜連續兩刷:先打破自己和別人共同賦予的生活規則,再還原回新且平衡的樣子;逐漸無味與味覺恢復;三個車流的鏡頭——縱、橫和指揮,生活繼續著、改變了、又恢復秩序了。細節量大如海,反轉出意而近情,想說的有很多,又都能恰到好處地猶抱琵琶。最後就真的想問,這個李安,到底哪去了.... 

一張我喜歡的《飲食男女》幕後照

6.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一一 Yi yi:A One and a Two (2000)

——楊德昌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我的第一部楊德昌。

       被現實吞噬的光明理想,與掙扎過後的必然失敗。客觀而作者為大,冷血而餘溫永存,「以小見大」一詞作為電影作品的極致詮釋,刀刀入骨。  

《一一》

       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也老了。 

       「閉上眼睛,看到的世界,好美哦。」看到大家也都這麼疲憊,我也就疲憊得安心多了。

       雖然是第一遍看,卻很快發現不能以「一部電影」的體量去衡量,因為哪怕得到一點點新的感性經驗、理性經驗乃至生活經驗,哪怕看完馬上去跟家裡人吵一頓架再看,一定會是又一部全新的電影。

       有人覺得說教味太濃,其實同意,但楊德昌值得區別對待啊——不把話說淺一點,就真的沒法帶著你走了,生活包含的內容太多,而同時很「不幸」這又是一部在極力靠近生活本質的電影。況且,每一次無言,也都給出了比每一次對話更多的信息。「我要讓別人看到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洋洋替楊德昌說了。

       時時蹦出的閩南語很親切,拉近了我和它的距離。 

5. 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2001)

——大衛·林奇

       其實她自己也說了,這裡是「Dream Place」。而被偽裝起來的美夢,就是最大的噩夢。

       真正做到用形式豐滿主題的神作。既是故弄玄虛的,也是牛逼哄哄的。事實上,如果不故弄玄虛,它也就沒這麼牛逼,林奇固執造夢的代價,無疑是上火流失的觀眾。看不懂,是虛張聲勢的驚悚L片,看懂了,是燃起共鳴的致幻悲劇。然而無論哪一種,都再免不了魂牽夢縈,微妙的區別在於,前者那叫嚇到魂飛,後者這是如飲酒醉。 

       前段時間看到大家都在選新千年十佳,馬上想跟風選自己的,然而一想到BBC和大部分友鄰的榜首都是我還沒看過的《穆赫蘭道》,便還是先乖乖補課去了。看完只想說,這個轉念簡直不能更正確了,它確實影響到我最終的選擇(雖然沒榜首)。本來這麼晚看應該很羞愧才對,但看到豆瓣上某些不懷好意的評價,還是坐不住,為林奇這類不妥協、非主流同時又因而偉大的導演感到些許不甘,你們這些大boss啊,明明可以當諾蘭,卻偏偏要學侯孝賢!鑑於他真的是一個固執不討好的神人,而《穆赫蘭道》又是我認為不可多得的神作,自作主張地,想對以後會看/看完本片的人(在你覺得完全無法從感知層面出發,獲得觀影趣味及其藝術魅力的前提下)說:

       ①別說自己智商不夠,看不懂確實是因為電影故弄玄虛。

       ②看看解析吧,既然看不懂不丟人,那看看自詡看懂的人怎麼說也無妨。

       ③寧可慚愧地後知後覺,也千萬不要因為被玩弄就上火而忽視它的牛逼。

       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5619/

4. 霸王別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4)

——陳凱歌

當時通宵看完這部巨作,凌晨五點半寫了這麼一段:

       《霸王別姬》是一記震耳的鑼響,《末代皇帝》是一曲悠長的悲鳴。 這兩部我都是最近在半夜看, 一部熱得我肝火、心火分不清,一部至今回味不盡。論衝擊力我只能服前者,論後勁我又只能服後者,後面還且看《活著》《鬼子來了》《芙蓉鎮》,等等。出於某種不知源頭的偏見,我曾經對這些廣受稱道的作品一直提不起興趣。留下如此空白到如今,一部部沉心靜氣看下來,又覺得這些於我,現在才是最合適的時候。不僅不無緣,更是緣來適時,心懷無名感激。惡補中國電影的徵程,比我想像中要收穫了更多,對於能在我們這樣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土壤上培育出好的電影、乃至各類好的藝術作品,我更加深信不疑。然而就像《霸王別姬》甚至無法誕生於現在,為什麼?不是因為陳導才盡,而是因為在立項的時候它就可能已經胎死腹中。路窄了。雖然難免會因此對現狀感到遺憾,但也仍然對未來大有憧憬,因為我還是多次真切地看到,我的國家從來就不缺故事,也不缺講故事的人,更不缺聽故事的人,哪怕世界,也一直是願意聽的。缺的,還是留給故事的空間罷,哪怕一條管道。 

       對於那些指責《霸王別姬》是帶有投機性的洩憤、而沒有真正在反思的說法,我必須承認,確實是越斟酌越覺得持之有故的。但是,別說中國電影史了,哪怕是世界電影史上,像這樣同時具備無可挑剔的攝影、表演、配樂、服化道乃至真正稱得上「完美」二字的一切外在的作品,也實在太屈指可數了,而這一切又都那樣深深感染到我!糾結到最後,似乎只能這樣去評價了:

       震撼嗎?震撼,當然震撼,不被震撼不是中國人!真有那麼好嗎?不知道,我真不知道,跟「震撼」劃清界限!「你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只怪最後的火,燒得太滾燙,照著你倆復出的冷光,也再不能冷下來。  

3. 鬼子來了 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姜文

       遲來的認知和勇氣,註定的裁決之荒誕。

       姜文:我拍《鬼子來了》就是試圖讓觀眾明白,如果想避免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歷史,除了過嘴癮還有什麼辦法。我不敢說《鬼子來了》給出了這個結論,事實上我一個導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個方向吧!

       XXX:「我了個大擦,這什麼鬼方向!老子就是要讓你們做不到!」

       結果,這是一部能在日本公映的內地禁片。

       這基本就說明一切了。想改變和打破的所有,都還擱那呢。而所有看過它的中國人,是幸運並肩負著端正使命的。 

《鬼子來了》成為我心目中的大陸/中國電影最佳,即便拉高到中國藝術的範疇,我認為本片也在最佳之列。同時殺入個人影史十佳,目前排名第九。

一張我喜歡的《鬼子來了》幕後照

強烈推薦一篇文章,觀過《鬼子來了》、識姜文者,不可不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66247/

《鬼子來了》&《活著》,一個隔空呼應:

《鬼子來了》

《活著》

2. 竊聽風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2006)

——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作為一個感性的人,最終排在我每一年裡好感度最靠前的作品,往往都要至少出現一部這樣感性的電影。這只能怪我這個人對於電影的一片深情,都是靠諸如《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鋼琴師》這樣的作品勾起的。雖然在選擇和排序的時候,總會在某些一選就逼格凸顯的作品裡猶豫、徘徊,但到頭來,還是會不得不屈服於自己矯情的內心,只有把這樣的電影排在前面,才會感到坦然、安全。

       暗淡、陰沉、又燃燒著微弱的希望之光,柏林圍牆的冰冷、藝術家的熱烈和不自由、東德情懷、還有我對政治和人之間的關係永不磨滅的興趣。《竊聽風暴》恰如其分地擁有這一切,凝聚、豐滿而又絲毫不顯貪婪,我是不可能會不愛的。即便它理想化的呈現就像建立了一個無法動搖歷史真相、人性真相的平行時空,即便所有深愛這部電影的人都會無形中,成為和導演一樣被監獄博物館館長嘲笑的對象,也都沒有關係,因為,這就是為什麼要有電影的存在,這就是一個故事作為一部電影最好的理由。在一個高度真實化的歷史環境中,在一種具備高度說服力的社會氛圍中,去尋覓一些從未發生過的東西,去和一個從未出現過的人相會,然後相信他,為他流下熱淚,為他默默喝彩,這是我們想要的。與現實無異的真實,從來都不是觀眾真正在追求的。觀眾和電影共同追求的,不是有過的真實,而是必要的真實。

       觀時思如泉湧、心如弦動,觀後扼腕長嘆、歸於無言。《竊聽風暴》再一次提醒我,為什麼要那麼義無反顧地熱愛電影。

2016年恰好也是《竊聽風暴》上映十周年。已殺入個人影史十佳,目前排名第八。

1. 大話西遊 A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

Pandora's Box & Part Two - Cinderella(1995)

——劉鎮偉 

       1995年的《大話西遊》,最終成為我2016年的私人觀影最愛。

       這對熟悉我的人來說,大概會是一個意外吧。畢竟在這之前,我根本就沒有喜歡過這樣的電影,至少在它被賦予的種種標籤中,是無法找到一個能和我以往的口味相吻合的。即便是我自己,在發現自己已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那一刻,仍然有些無法相信。

       看《大話西遊》,是在禁網期間、四月上旬的一個星期天。那天一個人在家吃著外賣,打開電視,發現DOX正在連播的《月光寶盒》和《大聖娶親》,看到屏幕上「周星馳」三個大紅字,突然想到二月份那部我完全接受無能的《美人魚》,再想到星爺34億的票房紀錄,再再想到自己除了《美人魚》之外,似乎並沒有完整看過任何一部星爺的作品,無論是演或導。想著,那看看如何吧。

       「無釐頭」於我而言,很久以來都是低級趣味的同義詞,這樣的理解源於童年在老家的記憶。每一次飯後,就一定會見到這樣的情景:我的兩個表哥圍坐在大客廳,以近乎舔屏的距離看著電視裡的港產無釐頭喜劇,「笑點」處哭笑不得、前仰後合,而「無笑點」處,對他們來說竟就好像等同於「淚點」一般,倆爺們對著熒幕看得一臉深情、望眼欲穿。彼時正沉迷於皮克斯和宮崎駿動畫的我,遠遠留坐在飯桌旁,面對這不堪入目的畫質、胡扯瞎搞的邏輯、神經兮兮的表演和「糙」到不行的服化道,再看看他們被肆意調動的情緒,總會一邊聳肩一邊作嫌棄狀,以為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差別,顯然就是我與他們距離電視機的遠近之分。

       然而當我帶著極大的精神疲憊和放鬆需求,一個人,在這一天安安靜靜地看完兩部《大話西遊》,卻就這麼怔住了。

       這之後,至少連續兩周無法出戲,嚴重影響備考複習,然而,太值得了。

       我一直認為自己所寫的所有與電影相關的文字,都是以感性觀感為基,而後試圖用理性辨思去解釋、支撐感知結果的產物,卻幾乎沒有想過,在觀影后的整個感知結果中,會有多少份額是無法被解釋的?

       《大話西遊》達到了這個份額的最大值,撐死了。所有已遠去的,從小和異性之間產生過的五花八門的情愫、關係變更與種種後遺症,所有未來到的,面對自己那一段擺在眼前、等著去過、卻又仿佛已經歷過、由一個個小輪迴組成的人生,存在的種種思緒,竟在這裡毫無徵兆、毫無保留地投射出來。

       一切源於電影,又無關電影。你問我,劉鎮偉、周星馳在這片裡都用了什麼牛逼的拍攝手法、幹了什麼直擊人心的事?我什麼都想不到,什麼都答不上來,卻入戲到情深,感傷到無解。我年紀不夠大,卻有了不該有的情懷。

       像這樣一部電影,絕對不是「瑕不掩瑜」能夠準確形容的,它的缺點已經成為了優點的一部分,成為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定要說這樣的一次觀影有何具體的收穫,那麼:理解了星爺效應的產生和維繫,大大扭轉了自己對港產喜劇的成見,可以說,又打開了一扇拓寬迷影疆域的大門。

       《大話西遊》系列兩部合併成一片來看,贏得了我心中的影史四最:最高境界的無釐頭,最私人的大眾電影,最無需逼格衡量的仙片,最沒有架子的神作。以及,或許是我最愛的愛情片&國片&港片,嗯,是最愛,不是最好。於我,它已不該用好壞來衡量了。

從今以後,唯一的天朝女神就是那個時候的朱茵了,此始而終不改。

特別提及

守望者 Watchmen(2009)——扎克·施耐德

       前陣子重看《黑暗騎士》,發現實際質量低於印象;8月29日重看《守望者》,觀感又和前者完全相反(yep,上一次是看閹割版)。在這種情形下,感覺就在被顛覆的邊緣——簡直就是自設機關、逼著自己承認「原來《守望者》才是最好的超英題材電影!」啊。

       最後自覺此時的感受不具長遠性,沒有下結論。

       但以下這些個人觀點,完全能夠明確:

       雖然我不是美漫迷,更沒有看過《守望者》的漫畫原作,但是可以看出並肯定,本片的內涵成就主要歸功於原作,而扎克·施耐德憑藉自身的熱忱和不可忽視的幸運,僅是通過高度還原漫畫的方式,便完美而不完全地「搬運」了原作的思想,最終,電影成功借光,形式與內核一併秒殺所有陷於商業欲求之流中的同類作品。但也不能否認,扎克真是熱衷於形式的,從而導致本片中對故事內核、象徵、命題都僅有「搬運」而不見「剖析」,在內在層面上幾乎可以斷言不具導演的作者性,於是有了這樣的局面:論命題本身,連被公認為最佳的《黑暗騎士》都要被本片輕鬆碾壓;在針對命題的探討和表達上,比不上TDK,甚至連叉男系列的幾部傑出之作都不如。在這兩者間的夾縫中,必須肯定的一點是《守望者》是為數不多能把希特勒主義(實質無關法西斯)、和平問題與國家之「生於憂患」的關係放在嚴肅文學的檯面上進行辨析的作品,如若被定義為簡單的正邪兩派交鋒,或者被放在普世價值觀中進行定義,那簡直是對這部作品的侮辱。

       收回來,這215分鐘是真的把我看爽了,鬼知道看不下去的人都經歷了什麼,這麼牛逼的視聽效果怎麼到了部分人的感官裡就吃屎了呢!真的太可惜了。就憑這畫面、這配樂、這敘事鋪排、這節奏把控(且慢,渣導後來的那幾部作品在這些方面都有退無進,謝絕對號入座),就算你本質上空洞無物我都可以看上十個小時不生厭啊!途中多次想說這就是我心中的Real Comic Porn,但看在人家內核又這麼棒的份上,就不好意思這麼定論了。

       所以,最好的超英片,在我這可能一直都不會有結果了,繼續徘徊在《黑暗騎士》和《守望者》之間。但要說最好看的超英片,非《守望者》莫屬,絕對沒有之一。已空前,或絕後。 

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2012)——雷德利·斯科特

        我從沒對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作品真正感冒過,即便是他去年最有反以往風格的《火星救援》。曾經先看《普羅米修斯》而後看《異形》,兩部都沒好感,然而就在某晚,一時起興繞回原點、重看《普羅米修斯》之後,我才後知後覺地被斯科特老爺具有龐大格局的、前所未有的史詩級野心深深震撼,並意識到了以下三點:

       1.原本不怎麼在意的《異形:契約》,成為我2017年的年度最高期待。

       2.《普羅米修斯》是科幻題材中絕對的視覺盛宴,還或許是新千年以來味道最純正、為數不多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而不是科幻元素的聚合或類型模板的借用),但它不是神作,甚至稱不上傑作(各種無關核心的細節漏洞),在我看來它是一部(或一系列)極有可能成為神作的電影的預告片;

       3.雖然《普羅米修斯》號稱「異形前傳」,並在顯而易見的情節呼應和風格沿襲上都做到了與《異形1》無縫對接(都直接爬出來放肆給你看了),但《普羅米修斯》幾乎是與《異形》已有的四部曲從根本上對立的作品,無論立意、視角還是視野上。

       我猜想,斯科特老爺子接下來或將用類似《星際迷航》般「遠航探索」的形式去尋找人類「所信仰之權威」與「自身地位」之間的關係:有一天當人類的科技水平擁有了尋求/證明/追問造物主的能力,也就昭示著科技的發展軌跡已經足以將宗教信仰中的因果串起,當我們在未來中走到這個節點上時,「科技」與「信仰」是否會殊途同歸?還是造成前者對後者的毀滅性破壞?而無論答案如何,我們必將其「神聖性」在距離感的切除中打破,那麼得到答案後的我們,會更堅定於某一方嗎?或是會變得更加妄為?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這樣的發展中慢慢獲得「造物」的能力,這一切與「造就我們」的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的矛盾和循環?

於是我以為,它指明的續作方向就擺在介於《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任務》之間的位置。《普羅米修斯》在異形的世界觀裡提出了這些問題,而即將回答這些問題的一切後續,從明年的《異形:契約》開始。

美國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賽爾喬·萊昂內

        時隔兩年重溫《美國往事》(251min),好感愈濃,感觸又多了些。相比被譽為「男人聖經」的《教父》,我覺得《美國往事》其實才是更適於且只適於男人去解讀的作品,但絕對冠不上「聖經」這個級別的名號,因為它呈現的就是「平凡」,就是「無為」背後的收穫,就是一部交給普通人擔負的時代史詩。這讓它在我心中散發的魅力永遠高於《教父》。在黑幫題材的角度上,《教父》是一齣悲劇,是真正接近於黑幫類型電影中心的,而《美國往事》只是借了一個黑幫的外衣,以一種絕對且絕無僅有的男性視角,詮釋一個普通人在友情和愛情裡的全部掙扎與收穫的冷暖。其實我並不認同「這裡有全部的人生」的評價,因為,你會發現親情在這其中是近乎缺席的,但這不妨礙它成為萊昂內一生中最私人、最具感性感染力同時又最能俘獲大眾心靈的作品。對於這樣的電影,四個小時又何來太長之說?四個小時,就能毫無保留地賜予你跨越身份、國度與時空的情懷,世界上或許再沒有比這「性價比」更高的電影了,至少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裡,沒有。

       想說的有很多,卻很難把話說好,特別是在讀過《萊昂內往事》裡關於本片的訪談之後,更是這樣。我真心覺得,那篇訪談對於我們去理解《美國往事》實在太有幫助了,李洋老師的翻譯也真是無可挑剔的好。 這裡截取了我認為很棒、對理解《美國往事》很有幫助的一段回答——關於片中那場強暴戲,「為什麼麵條要那樣對待自己摯愛的黛博拉?」作為導演,萊昂內的理解是這樣的: 

       這場強姦戲是一種愛的嘶喊。麵條剛剛在監獄度過了十五年,他時刻思念這個在外面的女人,他始終像瘋了一樣愛著她。所以,他在生活裡重新找到她,馬上就與她約會,所以他才對她傾訴······講述他所做的一切!這是一個職業黑社會,但他對這個女人的愛太深了,以至於無可掩飾。他帶她去他用重金租下的華麗餐館,為的只是讓她選擇一張自己最喜歡的桌子,那裡只有幸福的他們······他太愛她了,甚至與她在一起時做得像個王子。他讓這個晚上變成童話,向她坦誠他全部的愛。他對她說在他坐牢的十五年,她就是希望。但是她回答說:「我來是為了向你告別。明天,我就出發去好萊塢。」她要去那裡成為好萊塢的一個影像(image),也重新變成麵條的影像!他靜靜地聽著,眉頭都不皺一下地忍受著這個可怕的消息。所以在汽車中,她給他一個慰藉的吻,仿佛在說:「可憐的小傢伙,我給你一個吻,因為你對我有點生氣了。」那時,麵條不再接受,他想讓她帶著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回憶離開。他以最大的暴力毀了她。他可以溫柔地佔有她,「溫柔地強姦她」,他明白,他感受到了,她在容忍他這麼做。但他希望用這種粗暴的方式,讓她永遠不會忘記。他認為她已經把他在那晚送給她的全部美好都忘記了,但他相信她會想起他此時的暴力行為,這種暴力是難以描述的絕望。當我拍這場戲時,我要讓人看到黛博拉向他做出一個溫柔地手勢。一個真相在這場犧牲中出現了,她愛麵條,她什麼都明白,明白永遠不會有人比麵條更愛她。在她為了好萊塢和她的事業而拋棄他之後,他曾試圖為自己的過分而抱歉。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場戲,最好了解一下黑道人物的真實情感。這是一個總是把女人看做性玩物的人,但這一次,儘管是強暴,卻來自他的尊重,來自愛,這就是愛。這就是一個黑道人物表達愛的方式。這是因為她向他宣布離開而打碎了最美的夢。她曾是一個影像,她在這個憤怒的時刻將重新變成一個影像。麵條可以佔有她的肉體,但僅此而已,她想成為演員。

影史個人十佳更新

我今年的私人觀影總結,就到此結束了,歡迎繼續在留言區討論。

至於2016年的新片十佳,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在除夕前後發。今年的坎城系熱門基本已經都出了資源,我還有好幾部未看,而衝奧系的DVDscr資源,據說會在一月份井噴,希望如此了,一起期待吧。

時隔一年,終於又可以享受和大家一起年終刷榜單、關注頒獎季的時光了,很開心。

希望你我來年更好,更多收穫。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7!


Paco    

2016.12.31

作者:

微博(@賞影獵人)、豆瓣(Paco)

閱讀原文可查看作者豆瓣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如果你喜歡賞影獵人,歡迎關注梅子紅。

如果你想關注一個有人情味的公眾號,

那就長按下圖掃碼。

相關焦點

  • 2016私人美劇十佳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 緯誺 的個人日記在寫下這篇年度觀劇總結之前還是想要囉嗦幾句,講一講我與美劇的緣分。
  • 2016年度觀影清單:一句話評點百部電影
    儘管受到打壓,豆瓣依然給出了2016年度十佳華語影片,根據得分高低,依次是《驢得水》《湄公河行動》《百鳥朝鳳》《我們誕生在中國》《路邊野餐》《我不是王毛》《七月與安生》《追兇者也》《火鍋英雄》《箭士柳白猿》。
  • 2020年私人年度十佳電影回顧
    不總結不知道,一總結嚇一跳,往年能夠輕鬆(當然也有糾結)選出來的年度十佳,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竟然湊不齊了(院線片少了大半年,而我歷年的十佳標準之一是影片必須為當年上映的院線片)。幸虧,2020年參加了平遙影展,在影展上還是看到了很多不錯的片子,如果把影展上看到的片子加進來,還是能夠的。
  • 日本電影2016年度十佳完整匯總及海外年度電影推薦(圖)
    ­  就在今天上午十點,日本老牌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了第 90 回電影旬報十佳年度大賞以及今年的各大電影獎項,評選標準按照在日本上映的時間來算。時間範圍是 2015 年 12 月 18 日到 2016 年 12 月 15 日在日本上映的電影。­  日影年度十佳­  1.
  • 蘋果公布2016年度十佳遊戲及應用 iPad淪落為小孩玩具
    臨近年底,蘋果 App Store 今天公布了年度十佳遊戲及年度十佳應用,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優秀作品入選,你們用過的玩過的又有哪幾款呢?
  • 2019年度十佳裝飾品牌
    【2019年度十佳裝飾品牌】 頒獎嘉賓 林 潤中國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執行主任、福建省室內設計師協會會長 鄭 斌昆明市建築裝飾行業協會會長
  • 操師傅個人2016年度十佳專輯
    之所以做,是因為MeetingJazz曾約我寫一篇「你心中的十張爵士唱片」這個系列的文章,我當時覺得,以我個人這麼丁點可憐的聽片量,寫「我心中的十張爵士唱片」,特別對不起這個標題。就像一個處男,硬是要寫一篇《30年花叢過性愛專精》一樣,太黑色幽默了。
  • 【JMedia】榜單|2016年度十佳日本電影
    比起韓影十佳的無從下手,日影十佳是苦於選擇:可上榜的不少,同類型影片太多。就像吃了一個壽司拼盤,啥顏色都有,但是味道差別實在不大。如果沒有看到你腦海中的那個名字,別驚訝哦。本榜單只針對2016年於日本上映的影片,媒體評分是主要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不強調影片的縱向深度,更看重大環境下的橫向比較。前戲說這麼多應該夠了吧,來,我們開始吧。注意:排名不分先後!
  • 2016年世界電影年度榜單 戳中影壇沸點
    據報導,今年「韓國年度電影」的桂冠,最終花落樸贊旭導演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小姐》。《Cine21》評論稱,2016年可謂樸贊旭及其《小姐》之年。該片不僅榮膺「年度電影」,還席捲「年度導演」「年度女演員」「年度製片人」「年度攝像」「年度女新人」等重頭獎項。
  • 褻瀆電影2019年度十佳電影
    今年對十佳電影的喜好,也因為我對電影的理解變了,喜歡的片子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估計很多鐵粉看了這個十佳的片單,都有想取關的衝動吧。 以下的年度十佳的片單和入選的理由: 1.《猴子》 亞歷桑德羅·朗德裡,利桑德羅·阿隆索和盧奎西爾·馬特爾,加上卡洛斯·雷加達斯,拉美這些導演太特殊了,他們的電影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更確切的說,他們的電影常常沒有一點套路可尋,每一部都是新鮮、獨特且充滿未知的觀影體驗,朗德裡導演的攝影調度和控制力無可挑剔。
  • 2016我的十佳劇集
    本來不打算單獨選十佳劇集了,因為喜歡的劇都重點安利過,在這裡:我的2016觀影十佳,也說了兩部最喜歡的劇。
  • 青年電影手冊年度華語十佳是金像獎的風向標?
    青年電影手冊年度華語十佳的頒獎典禮每年在香港金像獎頒獎前兩周舉行,加上今年獲得青年電影手冊2018年度華語十佳的《無雙》,年度編劇的《無雙》(莊文強)也是本屆金像獎最大贏家斬獲了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等七個獎項。
  • 2016年度十佳專輯封面設計
    一個吸引人的封面能讓你以立體的角度聆聽這張專輯,並且能激發出你與專輯的對話,不論是以什麼樣的過程、工具和介質。2016年並不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專輯,不論是只有一張簡單而醒目的Solange肖像的《A Seat At The Table》封面,還是有著奇特的卡通色彩的《Lil Uzi Vert vs. the World》封面。我
  • 2016年度十佳新世紀/原聲音樂專輯
    我在豆瓣製作的豆列「新世紀/原聲音樂年鑑2016」,共收錄280張專輯,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破了歷年記錄。詳情參見: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3265857/2016年是老驥伏櫪、雄心不減的一年。
  • 我的年度十佳,你絕對想不到!
    前幾天,影妹選出了自己的2019年度十佳電影。 沒看到這篇文章的,點這裡回顧:影妹的2019年度十佳,全看過算你厲害! 這是一個相對主流的榜單,入選影片大多是公認的年度高分佳作。
  • 2016年度十佳《胡麗葉塔》!當諾貝爾文學獎遇上情色大師
    說起西班牙鬼才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你想起的或許是女人和情色。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阿莫多瓦代表了克制、內斂、樸素的對立面,他的作品奔放、濃烈、極致,並且常常還帶有某些私人的「惡趣味」,尺度在他的電影中從來都沒有界限。對了,爆個料。
  • 現場 | 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學校園「十佳歌手」大賽
    在5月21日這個特殊日子裡,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學大學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圓滿結束。相信今晚的演出,一定給在場的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我們再一起回顧一下吧!多圖預警哦!校園樂隊領袖坡上村首先帶來一曲《坡上村》,為今年的十佳震撼開場,動感的節奏和螢光棒一起搖擺!
  • 2015年電影十佳榜單:世界影評人的觀看之道(組圖)
    時值年關,各大媒體的電影盤點紛紛出爐,隨著《視與聽》、《電影手冊》、《紐約客》等老牌文化雜誌紛紛祭出年度十佳,Indiewire、Les Inrockuptibles等影評網站也迅速拋出榜單。網絡世界又賦予每個人發聲的渠道。於是,觀影者們名目繁多的清單如同滾雪球般紛至沓來,令人眼花繚亂。
  • 官方公布App Store 2016年度十佳App、遊戲
    12月7日消息,蘋果App Store近期公布了年度應用精選,分別評出了年度十佳App和年度十佳遊戲,中國區的年度App包括Prisma、Pin
  • 《ScreenDaily》2016十佳電影揭曉:《託尼厄德曼》奪冠
    進入年底,好萊塢頒獎季掀起新一輪的硝煙,各大權威電影雜誌也評選出年度最佳的電影名單,近日英國權威電影刊物之一《Screen Daily》也發布了2016年度十佳電影。­  《託尼·厄德曼》。­  德國電影《託尼·厄德曼》在得到《電影手冊》等雜誌年度第一之後,再次登上《Screen Daily》十佳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