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是著名的影視明星,在我國有很多人都嘆服他的演技。他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厲,曾經訂立"家法",對他女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的女兒陳格13歲便隻身到英國讀書,今已是一名出色的越劇團演員兼舞蹈演員。在討論陳道明"嚴父慈母"教育前,先講一段他的教育往事。
陳道明
陳道明平時忙於拍戲,難得一次一家人相聚。他拿起一本書,問女兒:"這個字怎麼念?"女兒玩得正高興,調皮地躲開了,不回答爸爸的提問。"格格,過來!"陳道明說。"就不。"格格笑嘻嘻地回答。"靠牆站著去!"陳道明覺得女兒太兒戲,不聽自己的話,突然發起了火。見爸爸火了,格格不敢再調皮了,乖乖地靠牆而立,眼裡已經是淚汪汪的了。
為了懲罰,陳道明決定不帶格格出去吃飯,讓她待在家裡。
在去飯店的路上,妻子杜憲對陳道明說:"你剛才怎麼這麼大反應?不應該呀!"陳道明說:"我說話,她不聽,這不能遷就。"杜憲說:"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孩子不是跟你玩嘛!幹啥當真了?"
在車上,朋友們一致對陳道明此舉提出批評,陳道明回過頭來一想,也覺著自己似乎是嚴過頭了,讓格格受委屈了。於是,車子掉頭,又去接格格。
格格見到爸爸來接她了,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下就紅了,撲進爸爸的懷裡。瞬間,這父女倆好不親熱。
陳道明一家
通過這件事,讓陳道明更加堅信了"慈父嚴母"的教育方式是可行的,同時他也體會到,嚴厲要有度,而孩子母親的適時調和也很重要。
"嚴父慈母"是中國家庭教育傳承悠久的一種教育方式。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也是這樣。父親以強勢的形式承擔了孩子的品行教育,而母親也大多以大愛包容的狀態去薰陶孩子的情感教育。所以俗語裡就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通俗地說,"嚴父慈母"說的就是指家庭中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和一個慈愛的母親。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職責分工越來越模糊,出現了各種顛覆性的做法。比如有的家庭母親很強勢,父親則很柔弱,雖有所不足,但仍算平衡;有的家庭父母親雙方都很強勢或很柔弱,導致孩子很壓抑或無從管教;而更有甚者,父母親為孩子教育問題互相推託,最終沒有一個有效的教育模式。一個家庭陷入這樣的一些教育困境,就可以認真理解一下"嚴父慈母"的教育內涵。
"嚴厲"是指家庭教育中需要一個角色堅持原則
一個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都有良好的家教家風,它可以通過家規等方式存在,這就是教育的原則。有了教育的原則,就需要有人來堅持執行。不同的家庭執行者不一樣,有的家庭是德高望重的爺爺;有的家庭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母親;而更多的家庭則是父親在承擔這個角色。
戒尺:嚴厲的家風
為何相對母親而言,父親更適合這個角色?因為一般來說父親更加理性、抗壓能力更好也更有威信。這對孩子的認知和性格養成還有薰陶的作用——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尤其男孩子會從父親身上學會陽剛理性。
"嚴厲"並不是冷漠,嚴厲需要用愛來調和
父親一味地嚴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疏遠自己,最終也會物極必反,孩子越長大越會反抗父親的嚴厲,最終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嚴與愛結合
嚴厲不等於冷漠,如果父親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管理者"、"規範者"的話,就本末倒置了。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教育的根基,該嚴厲的時候堅持原則,在平時則要給孩子加倍的愛,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嚴厲"才能更好地被孩子理解接受。
母親的"慈愛"往往是父親"嚴厲"的補充,有助於孩子豐富情感的培養
當父親堅持原則,父親和孩子之間必然會產生衝突,而衝突結果很明顯,肯定是父親佔據上風,孩子情感上覺得沮喪挫敗。如果任由孩子沉浸在這些負面情緒中,孩子往往不能冷靜下來反思己過,而且有可能把這種負面情緒轉化為對父親的憎恨。
撫慰孩子
這時候就需要母親這個角色去撫慰孩子情感,讓孩子得以宣洩,然後站在父親的立場曉之以理,這樣孩子更好理解父親教育的"原則",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