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家庭是嚴父慈母搭配,這是一種陰陽的配合,智慧的結果。而西方的很多父母可以和子女做朋友,所以有人就說,我們中國的父母也學西方的父母那樣,和子女做朋友吧。我覺得沒有深入了解別人的文化,而簡單的、不加以思考的去模仿別人,這樣做,很容易吃文化差異的虧。
家庭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我覺得除了教知識、見識、禮儀、技能外,還有要教道德和敬畏之心。西方的父母為什麼可以和子女做朋友?那是因為西方的父母把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交給宗教,所以西方父母就很輕鬆、很自然地和子女做朋友。而中國人普遍不信宗教的,道德的教育很多時候需要父母教,所以中國的父母和子女做朋友,沒那麼簡單。
有人就問,中國人為什麼普遍不信宗教?依愚之見,那是因為中國文化有功利性這個因素。中國人信宗教的前提,是宗教可以為他提供幫助。如果沒有得到好處,就很難全心全意去相信宗教。所以中國人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交易,而不是真正的信宗教。
那中國文化為什麼會發展到嚴父的家庭形象呢?其實宗教教人道德,前提是宗教要給人敬畏之心。如果沒有敬畏之心,人就難以信服宗教。而嚴父的形象容易讓人產生敬畏之心,所以中國的父親們趨向嚴父這種形象。當然,不是說越嚴越好,你說出一樣東西,自身也得做到才行。
子女對嚴父產生的敬畏之心,在中國文化裡它還有一個大作用,就是用來束縛子女的不良行為。因為中國的文化教人天不怕地不怕,從中國的神話可以看出,中國人敢於與天、與地鬥,並且他還其樂在其中。這種不怕困難,不怕逆境的勇氣,是優點也是缺點。缺點是有這種文化的人不容易聽從指揮,有時候會無法無天。所以嚴父的形象給人產生的敬畏之心恰好中和這種思維,敬畏之心會讓子女們不敢那麼的恣意妄為,那麼的任性。
其實,平時父母的打和罵也會使子女產生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還會伴隨產生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會對以後的子女面對一些的挫折、失敗和打擊,都會有所幫助。當然,打和罵也不是隨意使用,要先看情況,並且謹慎使用,無可奈何的時候,又不得不用。
嚴父讓子女產生敬畏之心,慈母給子女慈愛和關懷,只有兩者配合,效果才是最好的。當然,也不是說只要做到嚴父慈母的搭配就可以了。其實有的時候父母也會犯錯,就比如有時候父母想要解決一些問題,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他們操作方法有問題,那也是不能認同的。
當然,想要和子女做朋友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面對的問題不一樣,採取的方式不一樣。本文只提供參考,不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