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家庭是嚴父慈母?和子女相處可以做朋友嗎?

2020-12-22 思辨小王子

中國傳統家庭是嚴父慈母搭配,這是一種陰陽的配合,智慧的結果。而西方的很多父母可以和子女做朋友,所以有人就說,我們中國的父母也學西方的父母那樣,和子女做朋友吧。我覺得沒有深入了解別人的文化,而簡單的、不加以思考的去模仿別人,這樣做,很容易吃文化差異的虧。

家庭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我覺得除了教知識、見識、禮儀、技能外,還有要教道德和敬畏之心。西方的父母為什麼可以和子女做朋友?那是因為西方的父母把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交給宗教,所以西方父母就很輕鬆、很自然地和子女做朋友。而中國人普遍不信宗教的,道德的教育很多時候需要父母教,所以中國的父母和子女做朋友,沒那麼簡單。

有人就問,中國人為什麼普遍不信宗教?依愚之見,那是因為中國文化有功利性這個因素。中國人信宗教的前提,是宗教可以為他提供幫助。如果沒有得到好處,就很難全心全意去相信宗教。所以中國人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交易,而不是真正的信宗教。

那中國文化為什麼會發展到嚴父的家庭形象呢?其實宗教教人道德,前提是宗教要給人敬畏之心。如果沒有敬畏之心,人就難以信服宗教。而嚴父的形象容易讓人產生敬畏之心,所以中國的父親們趨向嚴父這種形象。當然,不是說越嚴越好,你說出一樣東西,自身也得做到才行。

子女對嚴父產生的敬畏之心,在中國文化裡它還有一個大作用,就是用來束縛子女的不良行為。因為中國的文化教人天不怕地不怕,從中國的神話可以看出,中國人敢於與天、與地鬥,並且他還其樂在其中。這種不怕困難,不怕逆境的勇氣,是優點也是缺點。缺點是有這種文化的人不容易聽從指揮,有時候會無法無天。所以嚴父的形象給人產生的敬畏之心恰好中和這種思維,敬畏之心會讓子女們不敢那麼的恣意妄為,那麼的任性。

其實,平時父母的打和罵也會使子女產生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還會伴隨產生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會對以後的子女面對一些的挫折、失敗和打擊,都會有所幫助。當然,打和罵也不是隨意使用,要先看情況,並且謹慎使用,無可奈何的時候,又不得不用。

嚴父讓子女產生敬畏之心,慈母給子女慈愛和關懷,只有兩者配合,效果才是最好的。當然,也不是說只要做到嚴父慈母的搭配就可以了。其實有的時候父母也會犯錯,就比如有時候父母想要解決一些問題,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他們操作方法有問題,那也是不能認同的。

當然,想要和子女做朋友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面對的問題不一樣,採取的方式不一樣。本文只提供參考,不提供答案。

相關焦點

  • 慈父嚴母多忠孝,嚴父慈母多敗兒
    好些孩子的事情,只要是他自己能做的,要放手讓孩子做,哪怕做的不好,也要學著讓孩子做。還有的事情要講究原則,定規矩,母親要學會堅定,和善而堅定。母親要嚴格而堅定,在孩子早年生活當中,要捨得讓他吃苦,生活習慣要嚴格要求,使孩子養成好的性格。父親在一個家庭中就是力量的象徵。很多家庭孩子不聽話管不了,都讓父親來管,揍他一頓。
  • 慈母和嚴父哪個重要?三國當中的他們會告訴我們答案
    慈母形象成為了恆古不變的基調,嚴父如何很少被人提及?到底慈母和嚴父哪個重要?三國當中的他們會告訴我們答案。 讀三國這段歷史,我們會找到許多困擾我們的答案。三國是段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年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貴的歷史資料,是任何一個中華兒女成長路上無法繞開的話題。
  • 從陳道明給孩子立「家法」看「嚴父慈母」的教育是否可取
    在討論陳道明"嚴父慈母"教育前,先講一段他的教育往事。"嚴父慈母"是中國家庭教育傳承悠久的一種教育方式。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也是這樣。父親以強勢的形式承擔了孩子的品行教育,而母親也大多以大愛包容的狀態去薰陶孩子的情感教育。
  • 嚴父出孝子?你是這樣的嗎
    以前很多的家長乃至於現在的有些家長都信奉於「嚴父出孝子」,都覺得的孩子是不嚴成才,那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嚴父出孝子」。「嚴父出孝子」是我國古人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原句是「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出自《增廣賢文》。
  • 是該「慈父嚴母」還是「嚴父慈母」?答案是都不行,小心傷害孩子
    很多家長覺得夫妻中有一個對孩子嚴厲點,另一個對孩子寬鬆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培養他,綜合寬容教育和嚴厲教育的壞處,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但這種看法顯然有些想當然了。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採用一人嚴厲一人寬鬆的教育模式1、 覺得家庭教育就應該是『嚴父慈母』許多家長聽到這句話後,就會認為所謂的『嚴父慈母』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此,孩子的母親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甚至孩子做了錯事也捨不得責罵。 母親細心呵護著兒子成長。就在兒子六歲那年,兒子和母親去集市趕集,回來的時候,兒子偷回了一小把吃食。母親感到很高興,我的兒子真聰明! 就這樣,一來二去養成了兒子小偷小摸的習慣。而母親明明知道兒子這樣做不對,也不去說,還認為是兒子有本領。
  • 中國式嚴父,無能又可悲
    很多中國父親在孩子的印象中都是嚴苛的,永遠板著一張臉,掄著棍棒,不怒而威……可是,父親和孩子之間,真的一定要用這種苦大仇深的模式相處嗎?有人說這是「父愛如山」的表達方式,可父愛非得要夾雜著傷害嗎?這不就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真實面目嗎?尤其是在父親身上更為明顯。大多數中國父親們都自覺背負著要讓孩子成才、成器、成龍的「嚴父」責任,更是把對孩子提出更高要求,作為了自己當仁不讓的神聖職責。
  • 《率真集》:嚴父慈母還是亦師亦友,百般教法都抵不過一顆真心
    嚴父慈母般的李叔同和夏丏尊分別是豐子愷的音樂美術和寫作老師,豐子愷的文學根基,是夏丏尊一步一步教出來的,而他的美術根基是李叔同一筆一畫盯出來的。在《率真集》上卷裡,便有《為青年說弘一法師》、《悼丏師》兩篇,以表對逝師之。李叔同平時少言寡語,凡事認真。
  • 從相聲演員到綜藝達人,慈母嚴父的少班主郭麒麟,為何與眾不同?
    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郭麒麟特殊的家庭。寒暑假,王惠還會給他和爺爺奶奶買去日本的機票,為的就是讓他去看親媽。再到後來,郭德綱聲名鵲起,德雲社如日中天,有人問王惠怎麼還不要孩子?王惠則說:因為有郭麒麟,怕傷了孩子的心。直到郭麒麟成年,王惠才要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郭汾陽。而此時,王惠已經是有心臟病的三十九歲大齡產婦。
  • 《巡迴檢察組》慈母多敗兒,對子女溺愛就是傷害
    在大型電視劇《巡迴檢察組》中,政法委書記張秀成的兒子張一葦,是一個放蕩不羈的富家公子哥,雖然張秀成以身作則,數次言傳身教的對待兒子,但是妻子鄭雙雪過度縱容和溺愛,終使張一葦犯下大錯,釀成大禍。人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是張秀成想要看到張一葦成才,想要嚴格要求他時,得來的全是抱怨和不解,對抗和矛盾,兒子不體諒父親的良苦用心,父親也無法理解兒子的胡鬧非為。
  • 賈政小時候也是個頑童,為何會變成一個古板的嚴父?
    按照這種倫理道德要求,長幼尊卑秩序是維繫家庭關係的基本準則,所謂「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父子間的關係則是「父為子綱」,在子女教育上,採取的是「嚴父慈母」的模式。如同《顏氏家訓》所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狎則怠慢生焉。」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真正的「慈母」不「敗兒」,全看媽媽怎麼做
    明朝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曾提到:「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俗語雖是鞭辟入裡,但也引發爭議不斷,尤其是這後半句「慈母多敗兒」,至今依稀被眾多父母信奉。家庭生活的邊界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極其重要的。這個隱形的界限,給予一個人獨立的思維和情感。父母缺少這個邊界感,不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
  • 爸爸媽媽的互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成為媽媽後》幫你揭示家庭氛圍的重要性
    母親的言行,對子女有著巨大的影響。有報導稱: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就像在節目中李艾談到自己的家庭她表示雖然爸爸去世的早,但是自己從來不缺愛,因為媽媽就算出差也會讓李艾感覺到媽媽的無處不在,比如媽媽會提前和同事、鄰居、朋友都交代好,在媽媽出差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給李艾打電話噓寒問暖。
  • 郭德綱于謙扮嚴父慈母,郭麒麟「一封家書」表白于謙,大林很通透
    郭德綱于謙扮嚴父慈母可以深入了解郭麒麟之後,很多人都說他和老郭相似的地方還是很多的,可見郭德綱和于謙一人扮嚴父一人扮「慈母」,給大林影響很深。大林在和于謙溝通的時候,可以放下畏懼感,可以和于謙一起聊生活的瑣事,大林也表示,于謙不僅僅是他的老師,更像是自己的父親。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
  • 君為青山,我為松柏,君子之義,朋友之器
    傳統中國是家庭本位,群體意思。三綱五常的思想限制下,導致朋友來之不易。 傳統家庭中有種說法是嚴父慈母,父親的角色必定是嚴厲的,母親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護愛的。嚴雖然說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但是這種表現卻是有意的疏遠,比如孔子對兒子的態度:就是一種嚴格而又疏遠的,以至於後人來效仿聖人對子女的態度,出現一種態度:知道了詩,知道了禮,還知道了君子要疏遠自己的兒子。
  • 論父母與子女的相處
    O太久沒很和家裡人聯繫了,拿起微信想和家人群聊會天,就發了一些最近的近況:最近被朋友借錢了還不還了,怎麼辦?以上就是女兒和媽媽的真實對話寫照,O和A都是媽媽的女兒。這種無效溝通,這種句句扎心的話,我聽著都特別難受。看似這個矛盾是由O的一句話引起的,但真實情況是每次只要有類似的話題拋出就會引起一次爆炸,導致家庭關係的緊張。
  • 她是李幼斌親姐,擅長飾演慈母,和自己親生女兒相處得卻不太好
    其實在演藝圈內有很多演技精湛的老戲骨,可能因為他們並沒有過多的營銷炒作,所以他們的知名度也並不是太高,但是經常關注注影視作品的朋友,應該對一些面孔還是特別熟悉的,可能大家對於李野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是如果說到「母親專業戶」,有不少的觀眾可能會有點印象。
  • 父母和孩子:如果做不成朋友至少和平相處,別讓親情受傷
    Jasper的那句話,長時間在我的大腦中循環播放,對我來講是觸動的,這樣的家庭交流方式很難得。1、作為兒子,當發現爸爸生氣時Jasper的小表情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怕的,但是他依舊勇於表達,選擇主動溝通。但是,不管是什麼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忌諱「強加於人」。子女和父母之間依舊給予彼此適度的關愛和支持,但卻守護彼此的界限,疏而不離,才是正確的相處方式。19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一路成年》,把爸爸和成年後的子女之間的相處、互動搬上熒幕。
  • 做個「慈父」好還是「嚴父」好?
    02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敵意父母總是很難與充滿敵意的孩子相處03父親,應該做「慈父」還是「嚴父」?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罵、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會和家庭成員更疏遠。但是相反,如果母親在家裡扮演嚴母的角色,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表現。傳統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規則的維護者,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母親可能不會直接懲罰孩子,會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