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青山,我為松柏,君子之義,朋友之器

2020-12-22 騰訊網

在家靠親人,出門靠朋友,朋友在中國人的定義內是在君,父,兄之後的重要感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沒有朋友是不幸的,友情的價值無法能夠用言語來估價。

傳統中國是家庭本位,群體意思。三綱五常的思想限制下,導致朋友來之不易。

傳統家庭中有種說法是嚴父慈母,父親的角色必定是嚴厲的,母親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護愛的。嚴雖然說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但是這種表現卻是有意的疏遠,比如孔子對兒子的態度:就是一種嚴格而又疏遠的,以至於後人來效仿聖人對子女的態度,出現一種態度:知道了詩,知道了禮,還知道了君子要疏遠自己的兒子。

至於兄弟之間,也很隔膜,因為兄弟之間也不平等。「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也是一邊要擺架子,一邊要裝樣子。甚至有時候還會因為爭奪家產而大打出手的。

嚴父慈母,長兄為父的生活環境,讓友情屬實珍貴。

朋友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來進行尋找朋友,不至於像夫妻一樣受於父母安排。

朋友是相同的,這個相同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間總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或者同門、同事、同學、同鄉、同年、同道等等。

朋友是可選的,同則交,不合則散,既可相知於患難,又可相忘於江湖,比其他的人際關係,寬鬆得多啦!

因此中國人對待友情相當重視,我們回顧古詩就可以發現關於友情的作品要遠遠高於愛情和親情。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尋找朋友是雅致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別朋友是傷感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思想朋友是廣闊的,友情之珍貴,實非言語所能表達。

對於朋友的選擇我們也是近朱則赤,近墨者黑。孔子提出益友的三個條件:一曰直,二曰諒,三曰博。朋友之間是心直口快的,不藏著掖著,朋友之間是能夠互相體諒的,朋友之間是相互促進的,如果三則相反,那麼益友轉變為損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間的交往也是有原則的。

一曰自然。不強求、不苟交。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可以尋找發現機遇,但是不能夠製造機遇,對於一面之緣來說是靠不住的,鼓吹我的朋友有多少多少,是沒有能夠真正理解到朋友的涵義的。

二曰超功力。朋友不是你升官發財的墊腳石,更不是你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因利勾結的朋友要不得,唯利是圖的朋友交不得。

三曰去嫌疑。朋友之間如果存在懷疑,那麼這段友誼註定長久不得。朋友之交,貴在真實,識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

四曰寬容。如果朋友之間因為一點小事而分道揚鑣,那麼這樣的朋友是靠不住的,也不能夠因為自己的無理要求,就要求朋友必須完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五曰正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重義,個人得失和榮辱看的坦然,小人重利,無法能夠避免小頭小利的誘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潔身自好,小人趨炎附勢,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真正的君子之交,誠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著眼大處,不拘小節,求同存異,才是長久之計。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之青山松柏:一場變與不變的歷史,影響了後世千年
    秦國作為《史記》中唯一一個雖為諸侯國卻列入世家的國家,其發展進程可謂波瀾壯闊。從今天開始,本系列將以秦孝公到秦王政的順序為大家講述大秦帝國的蛻變過程。看過《大秦帝國》第一部的朋友們,一定會記得一個詞,那就是青山松柏。在劇中,秦孝公和商君的群臣之誼正可以用君為青山、我為松柏來形容。正是這對君臣為大秦帝國帶來了裂變。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承乃父的遺志登上了國君的位子,在一夜之間,他不但成為了秦國人的領袖,還多了包括魏惠王在內的對手。
  • 闡釋「君子不器」,解析「樊遲問稼」
    古玉老師在講到我國在五六十年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走了一些彎路時,讓我們思考「君子不器」的內涵。我個人的理解是,所謂的「器」,是指局部的、具體的、特殊的事物,「君子不器」,是要求治國者不要被以上特徵的事物所束縛、局限,而是要立足國情,從全局的、抽象的、普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制定出普遍適行、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為此,我很感激古老師的提問。
  • 面對情與義的抉擇,荀彧給出了回答:君子愛人以德
    面對情與義的抉擇,荀彧給出了回答:君子愛人以德」正如「青山依舊,幾度夕陽」,人類的歷史充滿著變與不變,變化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百年;不變的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四大古國今何在?唯我中華立潮頭,依靠的正是我們民族的傳承與堅守。
  • 重慶|有酒有肉,君在小松柏等你
    選得一日假期,終於去到那家店,名叫小松柏。約了好友A君(厲害的咖啡師)一同前去,結果被他拒絕了;「嚇得」我們只能偷笑著自己獨享了。小松柏位於大坪時代天街A館對街。跟著導航轉了幾圈才發現。倒不是因為地域偏僻難找,而是太不招眼了。我只知道它叫小松柏,但沒成想老闆任性地還沒把招牌掛上。
  • 松柏自有本性,寒風之中方顯
    經過數百年後儒家地位依舊不減,魏晉士子中依舊以讀儒家經典為尊,這些在他們的詩文中常常會出現儒家思想。孔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以松柏喻君子,松柏耐寒,歲寒而不凋,君子堅毅,苦難不改其志。告訴我們不論再艱苦的環境,也要不改初心。劉楨也藉此告誡他的堂弟,不管世事再艱難也要保持自己高尚的情節,不忘初心。
  • 以芝蘭之心 化禪意之境——品讀澤宇君
    詩詞古文自不待言,諸子、《易經》亦常誦讀,中醫、禪宗之文也在其涉目範疇。澤宇讀書,好讀繁體之書,他認為,習書不研字不足為書人,研字不知書只能是匠人。懂字看似容易,若要從文字演繹脈絡弄明白其源流與形、音、義演變,實則難矣。古人習字從識楷、篆,演《說文解字》、《字林》起步,今人將此學問叫做「國學」,澤宇對此有自己的看法。
  • 追憶胡法官丨君子之德
    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胡國運君,江南豫章郡人,甲辰年生於青山湖區羅家鎮板溪村貧苦之家,父母務農,兄弟姊妹七人,排行第五。國運垂髫之年,即隨父母下放至南昌縣五星墾殖場,鄱陽湖畔、鯉魚洲上,良田萬畝,魚米之鄉。
  • 古典詩詞裡的絕美意象|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子罕》裡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作為自然界裡的一種植物,松柏卻常常被賦予人的品格。松柏四季常青,無論四時如何變化,它總是蔥蘢綠意地生長著。在人的眼中,松柏從容而淡然,是君子品格的最好載體。如荀子就以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鄭風 山有扶蘇》:「山有喬木,隰有遊龍。」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楨則有《贈從弟》,以松柏之不畏嚴寒,來勉勵從弟要有堅貞的人格與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做人四個「不器」,君子不器的一點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不」的含義就是:「不局限,不拘泥,不囿於,不著急」。「器」就是一個東西,一件用具,或是普通用具,或是尊貴之物。用來比喻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職業,發揮什麼樣的才能。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所以這一章裡,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12.5【原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注釋】亡:同「無」,沒有。
  • 《大秦帝國之裂變》:大氣磅礴,原來秦國是這樣的
    歷史上秦國雖然歷經二世而滅亡,但是統一六國的歷程卻足足花了一百多年,秦朝真正屹立列強之林,就是倚重秦孝公時期推行的變法,而這一核心人物就是商鞅。商鞅可以說為整個秦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劇中讓人感動的不只是商鞅悽慘的愛情故事,而是君為青山我為松柏的君臣真情,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愛情,君臣之情的極致體現要數秦孝公與衛鞅。惕厲奮發的秦孝公與大鵬展翅的衛鞅從相遇到相知到相離都詮釋著青山之於松柏、松柏之於青山的意義。大秦帝國裂變處處透著蒼涼悲壯,以商鞅變法為主線貫穿始終,有一種改天換地的氣象。商鞅經過三輪考驗終於確定自己要找的那座青山便是秦孝公。
  •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
    ,正是「君子之義」。 君子之義 義與利孰輕孰重?無論做生意還是做企業,要基業長久,都要權衡這兩個重要的因素。 是的,「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而且,只有把「人」而不是「生意」放在首位,方能基業長青。「企業是金錢以外的東西。企業的首要責任,是為公眾的利益服務。」亨利·福特從最初始就定下了福特的企業宗旨。
  • 長安福特:君子之義,隱於無形,無形之中,處處用心
    其實,在疫情出現的第一時間,長安福特就做到了「君子之義」,不管是針對武漢疫情捐助200萬善款的「大愛」,還是特殊時期出臺經銷商關懷政策的「友愛」,亦或是想車主所想,推出一系列暖心周到服務的「關愛」,都出現的非常及時,緩解了經銷商的經營壓力和車主用車保養的煩惱。
  • 天行健文評——五德營監軍·小王子:【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青山松柏 至死不負初期楚休紅並不算是小王子的至交,兩人之間基於槍術和本領相互欣賞,楚休紅更像是小王子未過門的姐夫然而郡主的死讓楚休紅滿心愧疚,甚至不惜向安樂王領死,卻也推動小王子和楚休紅越來越近。郡主玉碎,安樂王久臥病榻,武昭死亡,楚休紅成了小王子最尊重的人,對小王子來說,楚休紅不僅僅是姐夫,更像是父兄,師長,理想,和信仰的結合,他可以為之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也可以為之活下去教導楚休紅唯一的兒子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可惜的是,小王子最終離開楚休紅,卻成了他唯一一次辜負楚休紅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但是,文中的「曾點之志」究竟指什麼意思?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君子不器」三子之「器」《侍坐》篇開頭,孔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大秦帝國之裂變》吊打《大秦賦》
    捍衛真情中的真情有君為青山我為松柏的君臣真情,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愛情,也有朋友之間白首同歸的朋友情。君臣之情的極致體現要數秦孝公與衛鞅。惕厲奮發的秦孝公與大鵬展翅的衛鞅從相遇到相知到相離都詮釋著青山之於松柏、松柏之於青山的意義。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12君子不器
    2.12子曰:「君子不器1。」【注釋】1.器:《集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材一藝而已。李氏《論語箚記》:器者,以一能成名之謂。如子路之治賦,冉有之為宰,公西華之治賓客,以至於子貢之瑚璉皆是也。君子之學,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顏子視聽言動之間,曾子容貌辭氣顏色之際,而皋夔稷契伊傅周如之功勳德業在焉,此之謂不器。若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不器,是猶未離乎器者矣。
  • 君子之風
    竹,有著不一般的中國傳統文化含義,竹子四季常青象徵著頑強的生命、青春永駐;竹子空心代表虛懷若谷的品格;其枝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生而有節、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徵。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 一段悵然若失的「君子情」,一首娓娓道來的《君是山》
    可否與我再把酒杯斟滿醉一次?這一曲送給你,芳草路慢慢!一首《君是山》,由戴荃創作並演唱,延續了戴荃一貫的創作風格。中國風的元素貫穿始終,娓娓道來一段男人之間的「君子情」。談到這首歌的創作靈感,戴荃透露是來自於看到一位朋友畫作時心中生出的幻象:茫茫天地間,一大一小,兩座山巒,山中各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