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與義的抉擇,荀彧給出了回答:君子愛人以德」
正如「青山依舊,幾度夕陽」,人類的歷史充滿著變與不變,變化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百年;不變的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四大古國今何在?唯我中華立潮頭,依靠的正是我們民族的傳承與堅守。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雖然對曹魏集團的人物尊少貶多,然而對於荀彧卻依據歷史原型塑造了一個具有獨特性格魅力的藝術形象。
在荀彧輔佐曹操的二十多年間,雖然荀彧始終堅持匡扶漢室的信念,但他和曹操的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相當不錯的。在朝不保夕的亂世中同甘共苦二十載,用現在的話說叫過命的交情,兩人之間的情誼不可謂不深厚。
曹操不僅稱荀彧為「吾之子房」,將荀彧放在「居中持重」之位;而且還重用荀彧的兄長、子侄,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姓名不詳,後稱安陽公主)嫁給了荀彧的兒子荀惲,兩人結為兒女親家。
他對於荀彧的態度可以從鍾繇的話中窺見一斑,鍾繇說:「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在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引自《彧別傳》)可見曹操與荀彧既有師友之義,又有宗族之親,兩人之間可謂是亦師亦友亦親。
但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意圖明顯地預備擁曹自立。這一提議與荀彧心中所堅守的興盛漢室的目標發生了根本衝突,因而荀彧斷然反對,他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說這番話之前,內心一定也經過了許多掙扎——說出了這番話,他和曹操的立場不同就擺在了明面上,兩人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二十年來的甘苦與共、出生入死的義氣、兒女親家的親厚、亦師亦友的情誼,就此走到了盡頭。
以荀令君之智慧,何嘗想不到這些?然而此刻擺在他面前的,是私人之間的情感與忠於漢室的大義的抉擇!於是,在支持情深義重的朋友和匡扶漢室的大義之間,荀彧毅然選擇了堅守大義,堅守內心的信念。
對古文掌握的不是很好的我們,在選擇《資治通鑑》時一定要精挑細選,有的版本過於簡單,翻譯出來的意思過於膚淺,粗製濫造,根本沒法看。我現在看的這套《資治通鑑》,是文白對照無刪減版,全套,這套書從50年代起,就組織文史學家進行整理、編輯,始終保持認真、嚴謹的作風,是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的版本,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