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慈父」好還是「嚴父」好?

2021-02-06 張德芬空間


01

長大以後,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憎恨的父親


肖恩給兒子打了十多通電話,沒有人接。肖恩憤怒地將手機砸在地上,對妻子吼到:看看你把孩子慣成什麼樣子了。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突然愣住了。這句話太熟悉了,這個語氣太熟悉了,這個聲調太熟悉了,這句話就是他父親說出來的話!


肖恩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差,直到父親重病去世前,他們的關係都很疏遠。兩年前,他和母親聊天說起父親,他對父親充滿了埋怨和責怪,他感覺在父親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他很早就放棄了這個兒子,將愛意給了別的孩子。


「他不是放棄你,他是害怕你。」母親說。「你那時就像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炸彈,總是對我們怒氣衝衝。你爸爸這輩子從來沒有感覺過自己在誰面前有這麼虛弱無力,你是唯一一個。他說你是他身上的一個漏洞,總讓他洩氣,他不知道怎麼修補。」


多年以後,肖恩明白了父親當時的感受,因為他也成了一個青春期叛逆男孩的父親——他愛自己的兒子。


但有時也討厭他無理的態度;他想靠近兒子,卻因為他的態度而不敢靠近。也許,因為愛得不到回應,才會用惡劣的言語和態度去表達受傷的感受吧?父親當年是否也是樣?




02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敵意


父母總是很難與充滿敵意的孩子相處。面對孩子挑釁的態度,父母最初可能會對他們進行懲罰、打罵、威脅,如果這些反應都沒效果,父母會漸漸開始放棄或者屈服。


如果親子關係進行到這一步,常常可能聽到父母說:「我簡直不敢和他講話,嘗嘗我還沒說幾句,他就衝進房間把門關上了。」或者「我就是好心提醒他,他就開始發火。」


由於大腦情緒系統在青春期階段的活躍度也超越了人生其他階段,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對身邊給他設置規則的成年人有一種「預設敵意」。即便成年人的行為言語本無惡意,孩子也會錯誤的解讀自己獲得的信息。


這些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存在著一種「思維錯誤」。這種錯誤就是——相信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受害者。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會將「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敵人。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受害者,那麼父母就是敵人;如果是學校的受害者,老師就是敵人。一個充滿敵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敵人,老師針對他,上學是件很傻的事情。


他們覺得沒人能理解他們,除了玩在一起的同伴。某些孩子還會將想法升級,變成「我恨你,我就要和你對著幹」。




03

父親,應該做「慈父」還是「嚴父」?


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避免孩子形成對自己的敵意。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是長期不良親子互動的一種結果。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青春期的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罵、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會和家庭成員更疏遠。但是相反,如果母親在家裡扮演嚴母的角色,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表現。


傳統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規則的維護者,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母親可能不會直接懲罰孩子,會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



面對「嚴父」,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充滿敵意,有些孩子是充滿恐懼或者無法和父親產生親近感,所以父親溫和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母親溫和對待孩子還要重要。


溫和的父母並不是「放任型父母「,或者是對孩子妥協的父母。父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觀點,並且要表達出來。有時父母也會擔心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後激怒孩子,或者失去孩子的愛。



04

如何避免衝突呢?


父母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應該迅速退出和孩子的爭論,甚至不要去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的父母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在掌控當下的環境,而我正在失去對環境的控制。


而且,充滿敵意的孩子只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看法,父母越是強調自己的觀點,他們越會將父母看成敵人,或者看成不理解他們的人(老師麼這麼做也會造成相似的效果)。


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迅速從這場衝突中抽離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對孩子說:你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談。然後不再回應孩子的憤怒,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當然父母也不必擔心自己觀點和孩子觀點相左會失去他們的愛。「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句話未必是真,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卻一定不假,獲得父母的愛是孩子本能的需求。但長期不良的親子互動或心理問題,會讓孩子會感受不到自己的渴望,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渴望。


充滿敵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很可能非常矛盾,又愛又恨。當父母對他們和善的時候,他們對父母也是充滿愛意的;當父母批評或者說教他們的時候,他們對父母產生很強的恨意。


對父母又愛又恨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常態,其實成年人也會常常經歷這種矛盾的心態。比如對待自伴侶,很多人愛著自己的伴侶,但也時常對他們很生氣。將心比心,父母就能明白這些「憤怒的」青少年的心態了。


···


作者 | 小樓老師 ,作家,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領域。微信公眾號:歐美爸媽(ID:bbmm321321), 分享歐美先進心理學、教育學理念。轉載已獲得授權。

插畫 | uzuncoraplikiz 

相關焦點

  • 慈父嚴母多忠孝,嚴父慈母多敗兒
    李玫瑾老師說,一定要「嚴母慈父」:一、嚴母慈父的教育在一個家庭中,因為母親從小就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全方位的照顧。現實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母親會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也會比較寵溺孩子。嚴母慈父的教育中,個人覺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母親要學會放手,學會「懶」。
  • 「慈父」陳曉:我以為我是嚴父,後來發現做不到!
    聊起醫院,陳曉覺得比在家好,「在家的話,萬一我要發燒我自己也害怕,但一到醫院,我就感覺這下有救了。」出於對醫生的熟悉,陳曉從小就有一種很強的信賴感,但對於飾演「醫生」這樣專業要求極高的角色,他表示還是充滿了壓力。「有一些基本的基礎的東西我能理解,就是我說的臺詞裡的東西,但是像手術這種專業領域特別強的的東西,絕不是靠一天兩天就能明白透徹的。」
  • 是該「慈父嚴母」還是「嚴父慈母」?答案是都不行,小心傷害孩子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採用一人嚴厲一人寬鬆的教育模式1、 覺得家庭教育就應該是『嚴父慈母』許多家長聽到這句話後,就會認為所謂的『嚴父慈母』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對同一件事情,來到媽媽這裡就不會受罰,到了爸爸那裡就被訓斥一頓,那我到底是做錯了還是沒做錯?這個錯誤究竟有多大?這些困惑會縈繞在孩子心中,直接影響父母給他帶來的穩定感和權威感。
  • 媽媽訓完爸爸疼,「慈父嚴母」成主流,但或許會帶來這些問題
    過了好一會兒一家三口才一起離開,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四個字:慈父嚴母「嚴母慈父」模式成主流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說現代家庭的育兒模式,母親應該嚴格且堅定,父親則要理性且和善。相對「嚴父慈母」模式,她認為,「嚴母慈父」更適合現代家庭。
  • 扈耀之:他是敬業的導演和演員,也是一位嚴師,還是一位慈父
    近期他和妻子張齡心合作的破案網劇而是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和收視的,在播出的短短48個小時內更是點擊率就已經破億了。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算是網劇界裡最大的一匹黑馬。其實對於這部劇網友們也是存著很多疑惑的,覺得他們對法醫破案的手法還是不了解,缺乏真實性。但是針對網友們的疑惑,扈耀之老師在上李靜的讓談節目也一一的針對網友們的疑惑進行了解答。
  • 《新生日記2》暖心準爸爸上位,誰說嚴父才是標準?
    打破傳統嚴父的刻板印象,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怎能不健康成長?原來那個酷酷的山雞哥仿佛早已不存在,現在的陳小春是居家好父親,Jasper忍不住上前和老爸慶祝,還給了8分的好成績。但,勇於去改變,一路成長學會釋放愛的爸爸,就是真正的好爸爸。
  • 《童言有計2》舉辦專家研討論,王晰笑稱嚴父形象全靠「演技」
    製片人胡蓉講述了節目背後的創作故事,《童言有計2》以戶外真人秀、脫口秀、觀察團三個板塊,去全方位呈現孩子的世界,來觀察孩子的變化與成長,達到了娛樂性和乾貨輸出的完美融合。歌手、奶爸王晰則現場分享了自己錄製節目的心得,笑稱自己是「打入老師內部的學生家長」。「剛接到節目邀約的時候,作為一個2歲半歲女兒的父親,多多少少會有些自信。但是錄製時發現還是不一樣。
  • 陳小春,別生氣就還是好爸爸
    在「爸爸5」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最令人驚訝的,是4歲的小小春跟50歲的嚴父陳小春的「過招」。陳小春跟吳鎮宇很像,都是嚴父型,所以整期節目當中,都能發現陳小春並不溺愛兒子。父子出發時,小小春在調皮,陳小春就直接一句絲毫不溫柔的「坐好!」
  • 從陳道明給孩子立「家法」看「嚴父慈母」的教育是否可取
    在討論陳道明"嚴父慈母"教育前,先講一段他的教育往事。瞬間,這父女倆好不親熱。陳道明一家通過這件事,讓陳道明更加堅信了"慈父嚴母"嚴父慈母"是中國家庭教育傳承悠久的一種教育方式。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也是這樣。父親以強勢的形式承擔了孩子的品行教育,而母親也大多以大愛包容的狀態去薰陶孩子的情感教育。
  • 中國式嚴父,無能又可悲
    父親們覺得自己這樣做天經地義,理直氣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在教育孩子,是在為孩子好,是在盡一個「嚴父」的責任。可是這樣的教育合理嗎?有效嗎?嚴父,就是給孩子提更高、更嚴的要求嗎?不得不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作風既荒唐又好笑。
  • 為什麼中國的家庭是嚴父慈母?和子女相處可以做朋友嗎?
    中國傳統家庭是嚴父慈母搭配,這是一種陰陽的配合,智慧的結果。而西方的很多父母可以和子女做朋友,所以有人就說,我們中國的父母也學西方的父母那樣,和子女做朋友吧。我覺得沒有深入了解別人的文化,而簡單的、不加以思考的去模仿別人,這樣做,很容易吃文化差異的虧。
  • 嚴父出孝子?你是這樣的嗎
    每個家長的口中總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如果,這個別人家的小孩從小也是在嚴厲的環境下長大,那麼,恭喜你,無論你做什麼事,無論家長對你有多兇,他們總會說:「你看看XXX,他不就是這樣成長的嗎?怎麼到你身上就不行了?怪不得你沒有人家成功呢。」這個時候的你,真的是有口難辯啊。那「嚴父出孝子」有成功案例嗎?
  • 二度當爹陳小春變「慈父」,為人父母也需要成長
    在《爸爸去哪兒》中,小小春迷上了村長喊麥用的喇叭,玩得不亦樂乎,陳小春看見後立馬板著臉教訓兒子:「你在做什麼?」表情嚴肅,眼神凌厲,感覺小小春如果再敢有什麼動作,他下一秒就能出手打人。坐在一旁的爸爸陳小春也默默地接受了這種安排,平靜地回復了一聲「好」。在《新生日記》中,我們發現「暴躁爸爸」陳小春改變了很多,以前他在孩子面前是有點兇的「嚴父」,現在則完全是一幅「慈父」模樣,很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 視頻|《獵毒人》引發種種疑問,導演天毅一次答個夠
    天毅:我們當時特別不想做一個很單一的緝毒商業劇。我們還是想回歸到說人、人性上,所以當時就定下來了,一定要有一個字跟人有關係。後來他們突然有人說有一個名字,有一個劇叫《獵鹿人》,是不是太相似了?但是我們之前完全就是沒有說有什麼參考或幹嘛的。獵,它是一個行為,說得簡單一點,它是那種報仇的一種行為,說是對毒品的一種報復,去想把它遏制住。
  • 謝楠發文稱吳京不想讓2歲兒子早入託,化身慈父嚴母
    謝楠透露「吳老大要上小學,吳老二也入託了」,兩個孩子火速長大,這讓做父母的很難適應,心裡很心疼捨不得但是也不能阻止孩子上學,謝楠還是非常理智的,直呼自己非常「心狠」,稱「父母的愛總是指向離別」。吳京在大家眼裡一直是硬漢的形象,尤其是「硬核帶娃」都出圈了,沒想到卻是一個內心柔軟的慈父,謝楠反而是更冷靜的「嚴母
  • 「嚴父出孝子」,郭德綱:我管好他總比他在外邊被別人教育強
    主要還是因為郭麒麟自身的實力,還有他較高的情商。很多家長也紛紛表示,郭老師真是人生贏家,不僅將相聲藝術做得那麼好並且應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立下規矩,好的習慣可以伴隨孩子一生。很多家長反應,自己在家裡經常強調孩子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孩子總是「左耳聽,右耳冒」,有時候心情好了就按照爸爸媽媽說的去做
  • 父親節邀您聽一篇《慈父的心》
    從孩子回來,父親跟孩子的互動,徹徹底底流露出三個很重要的慈父的心。  第一,他沒有放棄孩子回家的希望。  盼望我們真的像這位慈父,沒有失去孩子有一天會回來、有一天會歸家的這樣的 希望。  《聖經》說,這個父親每天在門外走來走去,期待孩子回來。有這樣的期待,是 因為有盼望。
  • 如何成為一個「好爸爸」?做爸爸是需要學習的
    爸爸們通常在生寶貝前什麼樣,生寶貝後基本還是一個樣,上班應酬,回家打遊戲;而媽媽們心裡的落差感就很大,生寶貝後就自動切換頻道,上班依舊,但是又多了一項職責,帶娃。「憑什麼我累死累活的帶寶貝,你還在家裡裝大爺給我添麻煩!」這是很多媽媽最直接的感受。所以,媽媽們都希望有一個好爸爸站出來,幫助她一起陪們孩子、教育孩子。好爸爸是需要學習的。
  • 賈政小時候也是個頑童,為何會變成一個古板的嚴父?
    可是,這樣一個嚴父,小時候卻並不是聽話老實的孩子,對此《紅樓夢》中多處都有講述。第33回,寶玉被賈政暴打,賈母過來含淚斥責賈政說:「當初你父親怎麼教訓你來!」第45回,賴嬤嬤對賈寶玉說:「當日老爺小時挨你爺爺的打,誰沒看見的。」
  • 「人間慈父」漫畫家豐子愷,為7個兒女做的哪4件事,最讓人感動?
    有人說,豐子愷一生最成功的角色,不是漫畫家、散文家,而是「人間慈父」。7個兒女長大後,在教師、編輯等不同崗位上成績出色。例如,長子豐華瞻,復旦大學教授,還是《漢英大辭典》的主編。那麼,豐子愷這樣一位成功的父親,到底是怎麼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