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大以後,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憎恨的父親
肖恩給兒子打了十多通電話,沒有人接。肖恩憤怒地將手機砸在地上,對妻子吼到:看看你把孩子慣成什麼樣子了。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突然愣住了。這句話太熟悉了,這個語氣太熟悉了,這個聲調太熟悉了,這句話就是他父親說出來的話!
肖恩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差,直到父親重病去世前,他們的關係都很疏遠。兩年前,他和母親聊天說起父親,他對父親充滿了埋怨和責怪,他感覺在父親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他很早就放棄了這個兒子,將愛意給了別的孩子。
「他不是放棄你,他是害怕你。」母親說。「你那時就像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炸彈,總是對我們怒氣衝衝。你爸爸這輩子從來沒有感覺過自己在誰面前有這麼虛弱無力,你是唯一一個。他說你是他身上的一個漏洞,總讓他洩氣,他不知道怎麼修補。」
多年以後,肖恩明白了父親當時的感受,因為他也成了一個青春期叛逆男孩的父親——他愛自己的兒子。
但有時也討厭他無理的態度;他想靠近兒子,卻因為他的態度而不敢靠近。也許,因為愛得不到回應,才會用惡劣的言語和態度去表達受傷的感受吧?父親當年是否也是樣?
02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敵意
父母總是很難與充滿敵意的孩子相處。面對孩子挑釁的態度,父母最初可能會對他們進行懲罰、打罵、威脅,如果這些反應都沒效果,父母會漸漸開始放棄或者屈服。
如果親子關係進行到這一步,常常可能聽到父母說:「我簡直不敢和他講話,嘗嘗我還沒說幾句,他就衝進房間把門關上了。」或者「我就是好心提醒他,他就開始發火。」
由於大腦情緒系統在青春期階段的活躍度也超越了人生其他階段,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對身邊給他設置規則的成年人有一種「預設敵意」。即便成年人的行為言語本無惡意,孩子也會錯誤的解讀自己獲得的信息。
這些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存在著一種「思維錯誤」。這種錯誤就是——相信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受害者。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會將「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敵人。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受害者,那麼父母就是敵人;如果是學校的受害者,老師就是敵人。一個充滿敵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敵人,老師針對他,上學是件很傻的事情。
他們覺得沒人能理解他們,除了玩在一起的同伴。某些孩子還會將想法升級,變成「我恨你,我就要和你對著幹」。
03
父親,應該做「慈父」還是「嚴父」?
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避免孩子形成對自己的敵意。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是長期不良親子互動的一種結果。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青春期的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罵、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會和家庭成員更疏遠。但是相反,如果母親在家裡扮演嚴母的角色,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表現。
傳統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規則的維護者,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母親可能不會直接懲罰孩子,會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
面對「嚴父」,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充滿敵意,有些孩子是充滿恐懼或者無法和父親產生親近感,所以父親溫和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母親溫和對待孩子還要重要。
溫和的父母並不是「放任型父母「,或者是對孩子妥協的父母。父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觀點,並且要表達出來。有時父母也會擔心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後激怒孩子,或者失去孩子的愛。
04
如何避免衝突呢?
父母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應該迅速退出和孩子的爭論,甚至不要去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的父母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在掌控當下的環境,而我正在失去對環境的控制。
而且,充滿敵意的孩子只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看法,父母越是強調自己的觀點,他們越會將父母看成敵人,或者看成不理解他們的人(老師麼這麼做也會造成相似的效果)。
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迅速從這場衝突中抽離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對孩子說:你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談。然後不再回應孩子的憤怒,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當然父母也不必擔心自己觀點和孩子觀點相左會失去他們的愛。「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句話未必是真,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卻一定不假,獲得父母的愛是孩子本能的需求。但長期不良的親子互動或心理問題,會讓孩子會感受不到自己的渴望,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渴望。
充滿敵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很可能非常矛盾,又愛又恨。當父母對他們和善的時候,他們對父母也是充滿愛意的;當父母批評或者說教他們的時候,他們對父母產生很強的恨意。
對父母又愛又恨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常態,其實成年人也會常常經歷這種矛盾的心態。比如對待自伴侶,很多人愛著自己的伴侶,但也時常對他們很生氣。將心比心,父母就能明白這些「憤怒的」青少年的心態了。
···
作者 | 小樓老師 ,作家,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領域。微信公眾號:歐美爸媽(ID:bbmm321321), 分享歐美先進心理學、教育學理念。轉載已獲得授權。
插畫 | uzuncoraplik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