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慈父嚴母」還是「嚴父慈母」?答案是都不行,小心傷害孩子

2020-12-22 樂媽學堂

文/樂媽學堂

「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改進家庭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最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快樂的生活在一起,父母耐心地陪伴著孩子成長,在有愛、有鼓勵、有幫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得很艱辛、生命照樣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最近接到了一位媽媽的留言,說她今年8歲的女兒性格頑劣,十分不服管教。每次被大人指出錯誤,她非但不改正,反而會大發脾氣。這位媽媽說,自己娃的壞脾氣仿佛是突然冒出來的,之前半年都還挺聽話的呢。即便有時候自己和她說什麼孩子不願意聽,但只要她爸爸站出來,孩子就一定會遵守。

聽到這裡我意識到,這個家庭可能和很多家庭一樣,採取的是所謂『母寬父嚴』『媽媽唱白臉、爸爸唱黑臉』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覺得夫妻中有一個對孩子嚴厲點,另一個對孩子寬鬆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培養他,綜合寬容教育和嚴厲教育的壞處,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成長。但這種看法顯然有些想當然了。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採用一人嚴厲一人寬鬆的教育模式

1、 覺得家庭教育就應該是『嚴父慈母』

許多家長聽到這句話後,就會認為所謂的『嚴父慈母』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畢竟,太嚴厲的話可能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太寬鬆的話可能會放縱孩子。父母把我不好其中的尺寸,就乾脆『雙管齊下』吧。

2、 認為這樣教育孩子更有效

很多時候為了快速讓孩子不聽話,父母會習慣性地扮演『好警察、壞警察』的遊戲。用這種方式來『忽悠』娃,讓他迅速妥協。很多父母把這個方法看成是『萬金油』,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會用一邊。

3、對家庭教育沒有自己的概念

有些父母對教育孩子完全沒有『指引綱領』,完全就是依靠本能來行動。前一秒批評了孩子,下一秒看到他傷心自己難過,於是就專門再『派』出一個人去安慰他。覺得只要這樣做,就不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負面影響。

但是,這種一人嚴厲一人寬容的、家庭成員內部不一致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幫助孩子成長嗎?

不一致的教育只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和傷害

1、『舊模式』結不出『新果子』

家長覺得不一致教育很正常,畢竟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是這麼被教育長大的,也沒看見什麼問題啊。但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和需要面對的競爭已經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並且,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得比自己更好。那麼,繼續採用這種舊模式種出來的『果子』當然不可能有進步。加上父母對孩子『活得比我更好』的期待,這就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影響孩子正常的性格發展。

2、不一致的教育模式會讓孩子感覺困惑

孩子對世界、環境、自我和規範的理解是從父母那裡來的。如果父母之間對待某件事情的態度總是不同,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很迷茫,阻斷他形成固定的價值判斷,破壞孩子對世界和自我的穩定性。

3、 不一致的教育模式會帶來獎罰不分的情況

都說家庭教育裡,父母要做到獎罰分明。但是在採用不一致教育模式的家庭中,孩子獲得的獎懲永遠是不一致的。對同一件事情,來到媽媽這裡就不會受罰,到了爸爸那裡就被訓斥一頓,那我到底是做錯了還是沒做錯?這個錯誤究竟有多大?這些困惑會縈繞在孩子心中,直接影響父母給他帶來的穩定感和權威感。

總之,如果家長的教育態度不一致,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就會讓孩子無法理解,並產生困惑、牴觸的心理,並且容易昂成不良的個性特徵:比如在面對不同群體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完全不同。

家庭教育中如何避免不一致的教育

1、預先設定必須遵守的一致原則

該什麼時候吃飯、該怎麼樣去完成作業、該不該在空閒的時間分擔家務……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們實現統一口徑和態度。不能媽媽說A,爸爸說B,爺爺奶奶又是另外的看法。不然的話,孩子就無法去理解『規則』的意義。當他看到大人們之間就相互矛盾,那麼他自己也會覺得這些所謂的『規矩』都是無用的。

2、即使有理念衝突,也不要表現在孩子面前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接受的教育都不一樣,自然對教育孩子有不一樣的看法。可能媽媽覺得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不要給他太多壓力;爸爸認為社會上競爭激烈,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當家長之間有了這種理念衝突之後,我們一定不能直接當孩子面去前爭論誰對誰錯,甚至拖出孩子做『審判員』。這樣的做法只會損害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權威,同時影響家庭內部的和諧氣氛,使孩子感覺不安。

3、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家庭成員,對一件事的態度應該相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裡,我們一定要小心自己的情緒化表達,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隨意地去規定一件事情是好還是壞。比如,自己的生氣的時候,孩子哪怕只有一點沒做到位就大發雷霆,自己開心的時候,即便孩子犯錯了也根本不在意。類似的行為會導致孩子發展出「無論我做什麼,最後還是要看爸媽臉色」的態度,這不僅不有利於他的行為規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

結語:

在家庭教育裡,我們不應該對孩子採取分裂的態度:所謂打一個巴掌給一顆甜棗的做法是在馴養動物或者奴隸,並不能真正地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成熟的父母是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去發展自己的穩定的個性和健康人格,而不是單純讓他聽話。

今日話題:你在家有扮演過哪個角色嗎?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分享嗎?歡迎評論區留言和討論。

相關焦點

  • 慈父嚴母多忠孝,嚴父慈母多敗兒
    現在社會有人主張「嚴母慈父」,還有人主張「嚴父慈母」。到底哪一種更有利於孩子成長呢?
  • 媽媽訓完爸爸疼,「慈父嚴母」成主流,但或許會帶來這些問題
    過了好一會兒一家三口才一起離開,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四個字:慈父嚴母「嚴母慈父」模式成主流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說現代家庭的育兒模式,母親應該嚴格且堅定,父親則要理性且和善。相對「嚴父慈母」模式,她認為,「嚴母慈父」更適合現代家庭。
  • 從陳道明給孩子立「家法」看「嚴父慈母」的教育是否可取
    陳道明是著名的影視明星,在我國有很多人都嘆服他的演技。他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厲,曾經訂立"家法",對他女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的女兒陳格13歲便隻身到英國讀書,今已是一名出色的越劇團演員兼舞蹈演員。在討論陳道明"嚴父慈母"教育前,先講一段他的教育往事。
  • 慈母和嚴母養育的孩子有何差別?媽媽來測試下,你是慈母還是嚴母
    但朋友卻認為自己並不是慈母,相信有許多母親像這位朋友一樣,在面對孩子時分不清自己是嚴母還是慈母。母親的這兩個身份不同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曾在自己的一本書中向世人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要高於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 慈母真的不如嚴母嗎?兩種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這些地方差別很大
    我在臨走的時候特意向鄰居說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建議,可是沒想到鄰居竟然只是笑著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我也是很無奈,真的是「慈母多敗兒」。沒想到鄰居竟然覺得並不是慈母,在生活裡面,有很多和鄰居這位媽媽一樣,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根本就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嚴母還是慈母?
  • 做個「慈父」好還是「嚴父」好?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會將「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敵人。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受害者,那麼父母就是敵人;如果是學校的受害者,老師就是敵人。一個充滿敵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敵人,老師針對他,上學是件很傻的事情。他們覺得沒人能理解他們,除了玩在一起的同伴。
  • 謝楠發文稱吳京不想讓2歲兒子早入託,化身慈父嚴母
    ,謝楠還是非常理智的,直呼自己非常「心狠」,稱「父母的愛總是指向離別」。其實吳京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方面是兒子一直有父母陪伴,突然上學父母和孩子都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兩個兒子都要學習認識新朋友,在新的環境裡生活,應該會有不少困難等著兩個小男生。
  • 慈母和嚴父哪個重要?三國當中的他們會告訴我們答案
    慈母形象成為了恆古不變的基調,嚴父如何很少被人提及?到底慈母和嚴父哪個重要?三國當中的他們會告訴我們答案。 讀三國這段歷史,我們會找到許多困擾我們的答案。三國是段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年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貴的歷史資料,是任何一個中華兒女成長路上無法繞開的話題。
  • 向佐不願孩子曝光,自稱慈父郭碧婷嚴母,對網友質疑逐一作出解釋
    向佐不願孩子曝光,自稱慈父郭碧婷嚴母,對網友質疑逐一作出解釋9月14號的時候向左接受了一個採訪,就網友的質疑也做出了逐一的解釋,他說自己一直沒陪在郭碧婷身邊,就是因為辦理手續非常的複雜,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家裡必須辦喪事才可以過去,不然連生孩子都不行
  • 慈父嚴母
    小舅舅說,從小他的家庭氛圍就是慈父嚴母,爸爸一直很和藹,而母親卻很嚴厲事事都為他安排,所以讓我見了他母親就附和著說就行。是啊,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對他心裡成長肯定會受影響的,怪不得,他霸道呢!原來是有原因的。他想反過來,因為在他心裡覺得媽媽永遠是給予溫暖的,而爸爸的角色是嚴肅的。小舅舅說了一番安慰我放鬆的話以後,我輕鬆了許多。
  • 張丹峰洪欣引發帶娃大戰,慈父嚴母觀念不和
    張丹峰和洪欣就是典型的「慈父嚴母」組合。在節目開播前張丹峰就被孩子拿著手機發過一條「烏龍」微博,跟小朋友玩得很嗨嘛!在家中跟兩個孩子相處得也十分融洽。張丹峰的孩子緣還是很不錯的,完全一副慈父的樣子!這對夫妻的教育觀念似乎是有些相左。一個在乎過程,一個更在乎結果。
  • 向佐首談育兒問題,稱自己是慈父郭碧婷是嚴母,不願讓孩子曝光
    一路走來,外界對於向佐和郭碧婷這段婚姻的質疑從未斷絕,畢竟兩人始終都沒有正式登記結婚,整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再加上郭碧婷懷孕之後,向佐遲遲沒有動身趕到她身邊,也導致外界一度質疑二人感情生變,如今郭碧婷已經進入最後臨產階段,外界對兩人感情卻愈加唱衰。
  • 為什麼中國的家庭是嚴父慈母?和子女相處可以做朋友嗎?
    中國傳統家庭是嚴父慈母搭配,這是一種陰陽的配合,智慧的結果。而西方的很多父母可以和子女做朋友,所以有人就說,我們中國的父母也學西方的父母那樣,和子女做朋友吧。我覺得沒有深入了解別人的文化,而簡單的、不加以思考的去模仿別人,這樣做,很容易吃文化差異的虧。
  • 劉敏濤譚凱首度合作,嚴母慈父表演流暢,看哭無數觀眾
    今年的國慶檔電影,可以說是好片雲集,讓大家目不暇接,《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破18億,《姜子牙》票房13.68億位居第二位,提前於9月25日上映的《奪冠》累計票房達6.35億,目前暫列第三,短短的國慶假期,票房如此之高,很多電影到了一片難求的地步,還都是口碑電影,但是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部雖然宣傳並不那麼大張旗鼓,但也非常精彩的電影《再見吧!
  • 袁詠儀張智霖險"鬧翻":兒子不能不會中文,孩子的教育聽我的
    有一次張智霖帶著兒子慕童玩直播,慕童全程都用英文交流,袁詠儀想要兒子說中文,因為兒子上的是國際學校,袁詠儀想讓兒子不要忘記中文,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都鼓勵孩子說中文。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夫妻兩個要麼只聽一個人的。要不就有明確的角色分工,可以是嚴父慈母也可以是嚴母慈父,但是切記,不要來回改變。來回變換的話孩子對家長兩個人都不信服,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沒有父親疼愛的孩子多可憐啊!從此,孩子的母親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甚至孩子做了錯事也捨不得責罵。 母親細心呵護著兒子成長。就在兒子六歲那年,兒子和母親去集市趕集,回來的時候,兒子偷回了一小把吃食。母親感到很高興,我的兒子真聰明! 就這樣,一來二去養成了兒子小偷小摸的習慣。
  • 林心如首次回應,女兒成重心,與霍建華成嚴母慈父
    9月3日,面對多年來纏繞在身的不明不白消息,林心如在出席活動首次回應了記者對此的詢問,對此林心如也非常的無奈,表示:「一下離婚,一下懷孕,離婚怎麼會懷孕啦,如果真的懷,應該都三個了吧。」林心如的回應簡單明了,直接打臉那些造謠者。
  • 從相聲演員到綜藝達人,慈母嚴父的少班主郭麒麟,為何與眾不同?
    那可不行。」「不能再讓那耍嘴皮子的騙走了。」沙溢等人心想:年紀不大,想的挺多。網友們也紛紛吐槽:你還是先騙一個對象再說吧!這樣的郭麒麟少年老成,毫無星二代的偶像包袱,儼然一副深得郭德綱真傳的德雲社少班主形象。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郭麒麟特殊的家庭。
  • 楊爍教育方式被罵上熱搜:多少父母,在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重走)」孩子沒挑到楊爍中意的房間,楊爍冷嘲熱諷。要知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在幾千米的高原錄製節目,工作人員都擔心孩子高原反應,建議楊爍可以抱著孩子走,楊爍則只顧陷在自己的情緒中,「他自己選的(房間),自己承擔」。楊爍曾在採訪中說過:「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有了孩子。」從和孩子相處的表現來看,楊爍的表現確實不像當父親的,更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