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帶著月壤,在大氣層打了一個漂亮的水漂後準確降落在預定地點,技驚全世界。這也宣告著,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已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中國的成就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太空領域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已經成了一個笑話。
明知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可美國仍在做最後的掙扎。據環球時報12月19日報導,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77個實體列入所謂的 「實體清單」,其中大部分為中國企業、高校以及個人,華盛頓的藉口是「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行動」。
川普上臺以來,美國政府動用國家力量以各種理由制裁、詆毀、打壓中國企業,中興、華為、海康威視、大華、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大疆……只要是在某一領域做得比較出色又不能被美國給控制的中國企業,無一例外都會被美國政府盯上,拉進「黑名單」。
美國新冠肺炎已經致使超過30萬死亡、黑人屢屢遭受美國警察過度執法丟掉性命等事件就已經充分說明,美國最沒有資格談「人權」;南海本無事,美國徒擾之。如果不是美國帶頭在南海耀武揚威,慫恿南海周邊國家挑事,南海局勢本應風平浪靜;至於購買原產於美國的產品以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項目、參與竊取美國貿易機密,更是無稽之談。
所謂「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的行動」是假,中國高科技企業挑戰了美國的技術權威、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使美國躺著收錢的好日子不再有才是真。
正常人的想法,如果兩人要在某一個科技領域競爭,一人獲得了優勢,那麼另一人就要投入更大的資源以追上差距甚至領先。中國就是這樣,從建國起,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對中國實施了嚴苛的出口限制,中方壓根就獲取不到西方的技術和產品,只能在黑暗中探索,進而突破了西方的技術限制。
美國的想法就完全相反,它不願在科研上繼續投入更多資源,與中國企業進行公平競爭,而是企圖依託美國強大的國家力量,對他國科技競爭予以打壓,繼而保持現有的技術優勢。這一點,在川普政府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也造成了如今中美之間的局面。美國對中國的打壓越狠,中方高科技研發的進步越來越快,擁有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就越多,甚至在不少領域都成為世界的「領頭羊」,每年申請的專利數在全球也高居第一。
談起川普最新的對華制裁措施,美國彭博社發布了文章「川普政府將幫助中國『再次偉大』」,稱「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永遠壟斷關鍵技術的先例,而且考慮到中國現在的市場規模,巨大的需求漏洞不會持續太久。」
從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來看,美國的限制措施不僅不會扼殺掉中國科技創新的決心,反而會刺激中國取得更大的自我突破。而美國不斷加碼的限制措施,也讓中國和中國企業充分認識到,美國等西方國家是靠不住的,也許它當面對你笑眯眯,背後卻握著刀子隨時準備捅你的軟肋。只有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不懼潮湧浪打。
正如偉人當年所說:封鎖吧,封鎖吧,再封鎖個幾十年,我們就什麼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