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砂義勇隊隊員部分說法是採志願方式募集,1942 年1月16日,日本「總督府情報部」發布《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正式接受臺灣人志願從軍的申請,之後又改為強制徵兵制。第一次高砂義勇隊出發日期不詳,但根據報導可推知是在1942年4月1日臺灣正式實施志願兵制度之前,隨後在1942年到1943年之間約派出7次,每次隊員在100人到600人之間,總數約在4000人左右。
媒體報導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以後才改稱為「高砂義勇隊」。第二批6月有1000人、第三批11月414人、第四批於1943年6月200人、第五批7月500人、第六批6月800人、第七批800人等,皆被送往防堵澳軍、美軍的最前線紐幾內亞島作戰。估計有超過3000人在此戰死。
日軍後來將「高砂族」青年重新編入特殊任務部隊內,如「齊藤特別義勇隊」等。另有1943年10、11月,分批各500百人送往菲律賓呂宋島戰場,其中被取名為「薰空挺隊」者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這些「高砂義勇軍」能於無道路之叢林,穿梭偵察,也可以分辨遠處聲音,從事伏擊。由於隊員精於狩獵,對叢林內的動物可分辨可食或不可食,日軍同僚得以在缺糧下補給。該隊隊員也傳授日軍在叢林生活的方法。日本兵罹患瘧疾,高砂隊員能冒險摘椰子取水解熱。日軍退休人士認為,「高砂隊員的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日軍成員也難望其項背。
他們沒有軍階,除了給日軍打雜挑擔,他們承擔的幾乎都是高風險的任務。最後活下來的原住民士兵,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那些不幸身亡的高砂義勇隊成員,長眠在馬尼拉、紐幾內亞、拉哇魯的土地上。他們的靈位,卻和驅使他們參加侵略戰爭的甲級戰犯一起,被存放在日本靖國神社的大殿裡,接受慰靈祭祀。
而對於「高砂義勇隊」是否應該同日本本國戰犯一起安放在靖國神社,臺灣的原住民對此有很大的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