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因:事必躬親致積勞成疾,心理與身體一同崩潰

2020-12-28 騰訊網

諸葛亮

鞠躬精粹,死而後已。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身為智慧化身的他,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匡扶明主,平定中原。然而天不遂人願,一生勞累的他,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在與司馬懿對峙時死於軍中,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死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斜谷道出兵北伐。據史料記載,此前已有4次北伐經歷的蜀漢,軍事情況不容樂觀可以說這次戰爭在諸葛亮心中應該是最後的背水一戰了。

司馬懿

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在此前與司馬懿對戰的經歷中,魏軍一直採用的都是拖延戰術,消耗蜀軍的糧食,令蜀軍不攻而退,這次也不例外。

糧食和兵源一直是困擾蜀漢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困擾,諸葛亮在出兵前做了三年的勸農講武的準備,並制定了一套輪休制,使士兵們能有機會休息。在對戰時曾有人建議在兩軍交戰之時停止輪休制。然諸葛亮說:"我從未失信於將士。"正是因為這樣嚴格治軍的態度,才迫使困頓的蜀軍,能拼死與魏軍一戰。

劉備

與此同時,被說服的東吳也出兵攻打魏國,配合蜀軍作戰。按道理來說,諸葛亮這次的作戰應該是有贏的機會,但沒曾想孫吳帶領的十萬大軍兩個月就被擊退,想來諸葛亮的內心應該十分憋屈吧!此後諸葛亮使用了各種方法想讓司馬懿出戰最後都沒能成功,諸葛亮也因積勞成疾死在了軍中。

為什麼諸葛亮會積鬱成疾呢?這有多方面的原因,讓我們從頭說起。

事必躬親

諸葛亮最讓人欽佩的地方就是事必躬親,但也正是這個原因讓他自身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身體不堪重負地倒下了。那麼為什麼諸葛亮要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呢?

白帝城託孤

1.環境背景

其實這和當時的大環境息息相關,從白帝城託孤起,諸葛亮就背負了輔佐劉禪的任務,雖然劉備曾說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於這樣的君主,諸葛亮感激其知遇之恩說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至此就更加堅定了自己平復中原的心。

但相較於劉備而言,劉禪的才能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運轉,諸葛亮擔心劉禪人用錯人,只有事必躬親,才能確保在北伐的路上不出亂子。實際上諸葛亮事事親為的原因與當時蜀漢內部人才的供給也息息相關。

馬謖

2.缺乏人才

在劉備時期蜀漢屬於人才旺盛的時候,當時有法正、張松、孟達等人。他們一同輔佐劉備使得蜀漢變得日益強大。但到了劉禪時期,蜀漢的人才凋零,諸葛亮身邊無人可用,而且當時出現了巨大的人員變動。

馬謖博學多才,好用軍技。劉備臨終前曾叮囑諸葛亮:"馬謖這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沒聽,反而很是重用他,然後就吃了個大虧。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的作戰目標是奪取魏國的"隴右"。這場戰役中的重點是在街亭,守住街亭才能實現整個戰役的目標。他將這項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馬謖。作戰之前還叮囑馬謖一定要守好,然而現實情況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令,棄城上山,轉守為攻,但卻被敵方攻破,導致最后街亭的失守。

戰役結束後,諸葛亮就將馬謖問斬。即使這樣也不能彌補失去街亭的損失。曾提出良策的馬謖都不堪重用,這讓諸葛亮對自己在用人方面產生懷疑。於是就更加抓住手中的工作,唯恐哪裡出了岔子。

李嚴

3.理念不合

前面剛說到人才不夠,這邊就又遇見了與現有人才理念不合的困難

諸葛亮的抱負是在有生之年平定中原。這也是蜀漢的國情。諸葛亮為了這個目標,不斷想方設法地進行北伐。然而並不是每個蜀漢官員都這麼想。李嚴的想法就是治理好蜀國,國富民強就行,他不在乎戰爭而在乎保命。

建興八年,魏國要大舉進入漢中,諸葛亮想調李嚴前去漢中支援,而李嚴不肯離開江州,再三推脫,並說如果他走後司馬懿會趁機而入,奪取江州,還乘機向諸葛亮要官職。由此可見在李嚴心裡還是不支持諸葛亮北伐的。諸葛亮很無奈,但還是給了李嚴兒子一個官職,然後李嚴才去漢中支援。

對於這樣的人,諸葛亮又怎麼能放心委任呢?此外諸葛亮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因此他在戰術上的理念往往是比較保守的,而魏延的打法則是比較冒險。這就使他倆在作戰方面有太多的矛盾。

魏延

魏延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他和諸葛亮的作戰理念不同,導致他的很多作戰計劃不能得以實現。

有一次,諸葛亮在漢中開會,商量該如何伐魏。魏延獻計,請求帶領五千精兵沿秦嶺東側,十日內趕至長安,由諸葛亮率主力為西路,從斜谷出發,然後兩路人馬東西夾擊,攻陷長安。這其實是一個出其不意的妙計。但因為諸葛亮過于謹慎小心,並沒有採納此計劃。由此可見魏延與諸葛亮的作戰理念並不相同。

正是因為蜀漢的人才凋零,外加上理念不合導致諸葛亮的思慮過重,因為他不敢卸下擔子,唯恐蜀漢出現什麼意外,也沒有那麼多能讓他真正放心的人。

諸葛亮

4.蜀國將領不作為,諸葛亮身體素質也不夠好

從白帝城託孤起,北伐和統一中原的擔子就落在他的身上,蜀國大大小小的將領都在依靠著他,希望他能帶領蜀國走向繁榮,但卻沒有人幫助他分擔事物。這就讓諸葛亮陷入孤立無援的情景,退一步萬丈深淵,進一步萬般艱難。

諸葛亮除了在事業上過於追求,事事親為還因為身體素質不好讓他早逝。長期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定量、缺乏身體鍛鍊而且還處於一個高壓狀態的諸葛亮,身體都繃成了一根弦。

北伐路線

數次的北伐失敗更是加大了他的心理負擔,孫吳作戰失敗,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讓他的信念感崩塌了,他認為自己再也完不成自己的抱負,心理上的崩潰,連帶著身體上的問題,最終去世。

司馬懿曾在對戰時期問過小兵得知諸葛亮連杖責十棍的事情都要自己處理,而且飲食上的胃口還在減小,就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事實也是如此。

諸葛亮日理萬機,萬分辛苦。但人又不是鐵打的,怎麼可能不累呢?所以最終落得這樣的下場也是情理之中。

三國鼎立圖片

後記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無愧於當初劉備費了三顧茅廬之力才將他請出山。雖然諸葛亮沒有幫助蜀國興復漢室,但是他讓蜀國在這亂世之中尚存一席之地。只可惜他最終積勞成疾死在了五丈原。不知他是否後悔沒有好好保重身體,畢竟沒有他的蜀漢是不堪一擊的。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藍圖事必躬親的人
    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藍圖事必躬親的人首先我們分析諸葛亮這個人,隆中對時他和劉備制定先三分天下然後北伐中原的戰略規劃,未出山就常自比管仲樂毅,說明諸葛亮是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藍圖的人。其次,諸葛亮是個事必躬親的人,這種性格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也有,什麼事怕別人做不好,硬要自己來才放心,劉備託孤後諸葛亮主政,這一點很明顯,和李嚴水火不容,讓劉禪打醬油,軍中凡打三十軍棍親自監督。小編覺得越是這樣的人,越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可能用錯了馬謖也導致這個性格加深。
  • 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別再冤枉諸葛亮了,和諸葛亮沒有關係
    而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人物,曾因不服諸葛亮比自己計謀高深,而說出過這樣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沒錯他就是周瑜!然而很多書上對於周瑜死因的記載都是說被諸葛亮三氣而死,然而其實周瑜的死和諸葛亮一點關係也沒有,不要再冤枉諸葛亮了!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公元234年,蜀漢一代名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自此蜀國喪失一大纛,魏國少一勁敵。因為失去諸葛亮的蜀國,就像劉歡的《哭諸葛》中所說的一樣「蜀國將交付於何人,生生痛死蜀人心。」司馬懿見諸葛亮已死,自己無後顧之憂,於是率軍返回長安面君請賞了。
  • 諸葛亮英年早逝,到底患的是什麼病?看完嚇出冷汗
    蜀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謀士——諸葛亮。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蜀國的大業而奮鬥,也是中華民族在那個時候的代表。在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之後就一直未蜀國鞠躬盡瘁,又因為料事如神被封為軍事一職,後來病死在五丈原,為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只知道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那麼諸葛亮又到底是得了生麼病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首先我們要分析的就是三國的歷史背景。
  • 諸葛亮54歲病逝五丈原,到底得的是啥病,現代醫學推測出病因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諸葛亮是三國「三絕中的「智絕」,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是智力前幾的角色,有些人說假如諸葛亮多活兩年,那統一三國的便是蜀國了。可是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諸葛亮因公務繁雜,整個北伐都靠他撐著,長此以往積勞成疾,因此 得了一種糟糕的不治之症,因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 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典範
    諸葛孔明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曾在《出師表》中陳述自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備死後,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為匡扶漢室,克復中原,一邊積極修好東吳,一邊對曹魏發動了大規模北伐,史稱「六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積勞成疾,病逝歸天。
  • 圖說三國——諸葛亮自始至終沒有採用的「子午谷奇謀」
    羅貫中在近十五回的篇幅中,將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的過程都刻畫的非常詳細,通過描繪諸葛孔明與司馬懿之間的相持對立,將兵家的韜略,爾虞我詐描繪的非常形象,成為《三國演義》後半段最吸引讀者的部分,而在諸葛亮出師未捷,近乎悲壯病逝五丈原之後,《三國演義》也快就走向了收場。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北伐中原是《三國演義》中,蜀漢勢力的最後一次高潮。當然了,小說畢竟是小說,並非真實的歷史。
  •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何還當了近30年皇帝?分析這5個原因不難理解
    不久蜀主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千古一相,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力氣輔助後主劉禪。但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要過問,南徵北戰積勞成疾,於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聽聞相父病故,劉禪也是痛心不已。但劉禪作為中國有名的昏君,諸葛亮撒手人寰後,他能坐穩江山嗎?
  • 點評諸葛亮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不少人把他當成智慧化身,崇拜的不得了。造成這種局面令我百思方得其解。因為歷史上的真實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大了不起,他名聲不少是靠後人吹起來的,在這方面,羅貫中功勞最大,一部三國演義,徵服了國人。對歷史人物的評白論黑,全憑文人好惡,可見文人之厲害。也悟出一個理,文人嘛,得罪不得。書上都雲諸葛亮起自布衣,其實不準確。
  • 龐統死因:竟是精心策劃的自殺?他讓賢諸葛亮,卻為成全司馬天下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兇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兇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兇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 揭秘: 周瑜死因為何, 真如小說中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含恨而亡?
    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周瑜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 從諸葛亮三氣周瑜看心理防禦機制正確應用之重要性
    身心互動,軀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礎,而心理健康則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屏障,只有二者和諧發展,達到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滿狀態
  •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諸葛亮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強調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這既是諸葛亮一生清廉自守的深刻總結,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成為千古名句而為後世所稱道。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公忠體國,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之死
    諸葛亮得的是癌症?沒錯,他得的正是胃癌。在五丈原時,諸葛亮已經積勞成疾,身體嚴重虛弱,可是此他仍然「并日而食」——飲食極其不規律。即使他此時已達到了工作狂的狀態,依然給自己不斷加壓,「臣安敢不竭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 諸葛氏不僅只有諸葛亮一人,聊一聊其他的家族成員
    比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就做過泰山郡的郡丞,一個郡的二把手;諸葛亮的從父諸葛玄也被袁術(一說劉表)表請為豫章太守。不過這些人物都不在本文主要介紹的範圍內。小編主要是聊一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支,分屬於三個政權。《世說新語》中評價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 諸葛亮死因終於被揭曉!專家:並非累死,而是絕症
    事實上諸葛亮的「弘毅忠壯,忘身憂國」之心,受其父輩影響很大。《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出身琅琊望族,諸葛一門早在漢元帝時期就是掌管一方郡縣的大吏,到了諸葛亮之父諸葛珪一代時,家門雖有沒落,僅為郡丞一職,但仍然是享譽琅琊的大儒。諸葛珪為人高雅淡薄,喜讀經史,好論家國大計,有父如此,諸葛亮自幼耳濡目染志向不俗。
  • 黃鴻升遺體解剖後死因出爐,爸爸當場情緒崩潰,忍痛挑選兒子遺照
    當天下午,黃鴻升的父親與親妹妹一起現身現身殯儀館,等待兒子的具體死因,父女倆一個痛失愛子,一個痛失兄長,出現在鏡頭前十分憔悴,因為黃鴻升死得太突然,無任何徵兆,於是家裡人同意解剖屍體來確認真實死因。結果一直到下午四點才出爐,檢察官出面回應稱黃鴻升經解剖發現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可能性較大,詳細死因仍待法醫研究所鑑定報告為主
  • 【三國夜話】軍師聯盟之諸葛亮的聖賢之道
    各種對諸葛亮的差評,別針倒也做了個統計,總結起來大概就是這樣:帶兵打仗不行,品德差,對權力的欲望太大。諸葛亮的各種計策在戰爭中的應用,早已是三國粉耳熟能詳的故事,不再贅述,今天別針將要和大家說說諸葛亮被差評的那些東西。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為何仍舊謠諑不斷,被不少人黑呢?
  • 古玩故事:最早的三國志抄本竟然寫有諸葛亮的真實死因!
    #諸葛亮死因從這則記載中,關於諸葛亮之退軍,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首先,「及軍退」,說明是諸葛亮先退軍,接著司馬懿才得知諸葛亮退軍,進一步暗示,諸葛亮在退軍前後,可能十分隱蔽,以致魏國探報竟完全沒有察覺,否則司馬懿如何會在知道諸葛亮決意退軍的情況下,不早做打算呢。其二,「宣王案行其營壘所處」這九個字,說明諸葛亮退軍以後,司馬懿並沒有全力追擊,而是先到了諸葛亮大營中參觀。
  • 三國:字字誅心的八個字,諸葛亮為什麼要對天喊?
    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後,由於自己的兒子才十幾歲,加上自己的兒子天生愚笨,什麼都不懂,整天在劉備的庇蔭下長大,根本不懂朝廷之間的事,無奈只好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到了諸葛亮手中。此時諸葛亮已經四十三歲了,儘管他身體也不是很好,但他必須死扛著,因為後期蜀漢人才相當匱乏,找不到能擔當大任的良才。後期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實力逐漸得到恢復,但曹魏也沒有停下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