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2020-12-19 史為今用123

愛好文學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都逃不過餘秋雨,他的散文開創了新的文體,那種加入想像,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而餘秋雨本人的爭議非常大,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是公開抨擊。

其中的原因,餘秋雨自己也曾說,是因為自己名聲大了,寫過的暢銷書太多了。

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

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

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

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

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

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王朔這個罵遍整個文學界的,趾高氣揚的人,自然也是忘不了批評餘秋雨一頓,王朔指出,餘秋雨寫寫遊記不算什麼,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充其量也就是「冒充文人」。

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

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陳丹青說他是無恥文人,想必也是基於這件事情。

金庸先生也曾經評價過餘秋雨: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金庸在中國文學界那可是元老級別的人物,說要是自己不會寫文章,那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語言,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這說明,金庸先生在心中是非常看好餘秋雨的。

余光中先生也曾經誇讚過餘秋雨: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即使是很多人批評餘秋雨,但從來沒有人否定餘秋雨的文章,還有他的散文。

放下權杖的他,拿起的是文人的這支筆。

這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的確是美的享受,關鍵是餘秋雨為了寫作而做出的犧牲,是每個人都稱讚的地方。

他在事業頂峰的時候,毅然決然辭掉了大學校長的職務,拿了件破棉襖自己去了西北,他要去找中華文化的魂,然後用文字寫下來。

相對於那些閉門造車的文人,餘秋雨自己的雙腳丈量土地,放下權杖,拿起文人的筆,記錄祖國的大好河山。

老顧認為,但從這一點,餘秋雨的行為更值得讚賞!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的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正好印證了這句話,《文化苦旅》就是餘秋雨在行萬裡路後寫成的散文,看過這本書之後,你就會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

《文化苦旅》之所以「苦」,應該從不同角度來看,由淺入深,它苦在旅途的跋涉,苦在文化流傳的艱辛,也苦在作者的思想鬥爭。

但最終餘秋雨用文字記錄下來,他千裡迢迢、跋山涉水,去觸碰華夏民族最根本的內涵,以期點燃世人內心快被湮滅的一團火。

他說

「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所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歷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它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國中國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也是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最多的書籍,是我們成年人和孩子們的精神啟蒙書籍。

被稱為是30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如果您也想品讀,點擊下方「看一看」購買: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的風趣幽默
    那麼,作為一個在文壇掀起過閱讀熱潮的作家,散文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呢?人們對他的評價為什麼會如此針鋒相對而又各執一詞呢? 一個人要成才,成為在某一領域拔尖水平的槃槃大才,付出艱辛的努力不過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他必須在無人問津處開拓,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這樣,才可能一鳴驚人,且長久不衰。
  • 餘秋雨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陳丹青的看法,不及老梁一針見血
    因為一些敢於說真話的評論家對餘秋雨的看法就值得我們借鑑。那麼餘秋雨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在筆者看來,陳丹青的評價不及老梁的一針見血。陳丹青也是出了名的「嘴炮」,眼裡揉不得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會毫不客氣的批評。陳丹青對於餘秋雨的評價倒是令人回味。陳丹青還是比較看重餘秋雨的,覺得他的散文寫的好。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
  • 於丹真實水平究竟如何?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於丹的真實水平究竟如何?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在展開一系列問題之前,很有必要說一下於丹為何會被人質疑。關于于丹的種種傳說,講的是神乎其神,大多都是指向於丹「北大被轟下臺事件」,甚至於還影射於丹「耍大牌」……不一而足,也不堪入耳,多為人云亦云之說。筆者認為對事不對人,不能隨便的評價一個人。
  • 俗語說文人相輕,成名的文人更彼此相輕,讀餘秋雨就理解了這句話
    王朔:餘秋雨是誰啊?江南才子輪到你當?易中天:勸大家守住做人的底線,不要做他這種下流事;陳丹青:餘秋雨的遊記我沒看過。我失去了對他的最後一絲尊敬。王朔、易中天、陳丹青等文化圈成名成家的人物,都曾把「大炮」對準過餘秋雨。王朔曾說,(餘秋雨)是誰啊,我不認識你是誰,我認識馬蘭都不認識你。你年齡比我大,但成名比我晚,算我晚輩,說你兩句你有什麼不樂意?我是衝著馬蘭才對餘秋雨客氣的。江南才子輪到你當?我是南京出生的,金陵才子我也能當,你算什麼啊?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一位年輕校長裸辭23次,二婚娶小16歲學生,陳丹青:無恥文人
    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圈內的各種爭議,著名畫家陳丹青曾當眾批判餘秋雨:「無恥文人」。上海最年輕校長裸辭23次,二婚娶小16歲學生,陳丹青:無恥文人餘秋雨出生在浙江餘姚一個小鎮上。他從小耳濡目染,展現出極高的寫作天賦,7歲時就可以幫村民們寫信、記帳。
  • 看《文化苦旅》長大的韓寒,炮轟餘秋雨,餘秋雨:韓寒是誰?
    韓寒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文化苦旅》出來的時候他上初二,喜歡看,覺得寫得好,還要模仿餘秋雨的文筆,『凝視著這塊前朝的板兒磚,多少年的文化在我心中吐納』。然而韓寒說這話沒有多久,就開始諷刺餘秋雨這個人總是在考察演員的修養,問穿著三點式的模特一些比如「1和2有什麼區別」之類的哲學問題。
  • 看《文化苦旅》長大的韓寒,炮轟餘秋雨,餘秋雨:韓寒是誰?
    當時秋雨先生的這檔點評節目,紅極一時,很多人看央視的《青年歌手大獎賽》,對歌手們唱什麼歌,唱歌水平怎麼樣,已經毫不在意,大家期待的就是餘秋雨先生的文化點評。那個節目火的吸引了上億人的觀看。可以說創造了那個時代的奇蹟。
  • 《文化苦旅》:書火了,餘秋雨的麻煩來了,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這之後餘秋雨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端,調查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當時定下的調查主題是「穿越百年血淚,尋覓千年輝煌」。當時餘秋雨的同窗李小林,也就是巴金先生的女兒是餘秋雨的同窗,餘秋雨弄了那麼大的動靜去調查,李小林約請餘秋雨寫些調查的領會,見聞之類的東西,還在《收穫》給餘秋雨特地留了一個專欄。
  • 演員馬蘭邂逅文藝界文豪餘秋雨,短短時間就決定嫁給他
    當紅女星馬蘭文壇大俠金庸先生就曾在餘秋雨寫成《文化苦旅》後評價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文壇大俠金庸將餘秋雨與魯迅相提並論,可見金庸對餘秋雨的欣賞,同時也是寄予厚望的
  • 迷戀繪畫的餘秋雨,作為美術課代表,給同學們做模特!
    餘秋雨讀初中的時候一心迷戀繪畫,而且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他還經常被邀請為一些大型展覽會作畫,還有不少老師也把他的畫掛在家裡。到初中二年級時,餘秋雨當上了美術課代表。教餘秋雨美術課的陸老師實在是一個高明之人,他反對學生們照本臨摹,而重視寫生。後來,寫生的重點也漸漸從靜物、風景,上升到了人體。
  • 陳丹青: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
    比如陳丹青,他說他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但他就誇下海口說莫言獲獎不是靠作品。一個作家不靠作品說話,那靠什麼?陳丹青的攻擊言語直接又犀利,因為他本人的知名度使得他對莫言的批評在眾人的批評聲音中顯得異常響亮,可以說得上是當時批判莫言獲獎的代表性人物了。莫言獲獎的作品是《蛙》,相信在沒有獲獎之前大部分人是不知道有這本書的,不知道陳丹青聽過莫言的這部小說名字沒有。
  • 王朔有沒有資格懟餘秋雨?讀一讀他這首妙詩,王朔其實是有水平的
    很多人都說王朔沒有資格懟餘秋雨,畢竟論在文壇的名氣,王朔確實是不如老餘的。但把兩人經典作品的評分一比,會發現其實王朔的讀者緣並不差。餘秋雨最經典的作品是《文化苦旅》,該書2001年版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7;而王朔的經典作品《過把癮就死》,2002版的豆瓣評分是8.2。當然,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畢竟一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並不完全能贊同於它的水平。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從這一句話中我們能看出金庸對餘秋雨的評價非常高,直接與魯迅並列,而且謙虛的金庸還把自己排在餘秋雨之後。不可否認,餘秋雨的散文集非常優秀,先後得到白先勇、賈平凹、余光中等文學大佬的高度評價。但是他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有一次他把仁者樂山中的樂讀成「lè「,好傢夥,批評的電話如同雪片般飛來,餘秋雨迅速被批評聲淹沒。
  • 王朔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寫的根本「不入流」,不配稱作家
    在自己所在的作家圈,編劇圈裡,王朔懟過的人,真的太多了,而餘秋雨也是其中之一。王朔直言:不配稱作家,根本「不入流」王朔是一個直言不諱的人,在一次訪談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在王朔的眼裡餘秋雨頂多算是一個遊記作者,還不能稱為是作家。
  • 看了陳丹青老師的毛筆書法,感覺有點莫名尷尬
    至於陳丹青老師對書法筆法的理解是否有可商榷之處,還真是從來沒有懷疑過。如今時常被大眾當作文化符號、學界清流的陳丹青老師其實最強的實力還是在油畫事業上。所以當聽說陳丹青老師竟然要展出自己的毛筆書法作品了,肯定是充滿期待啊,雖然是在拍賣會上展出……一進酒店,便看到「如雲在野——陳丹青作品特展」。注意:並沒有「書法」二字。迎面而來第一幅大作品,便是油畫《版本的興衰》。然而接下來一路看過去,卻越來越「涼涼」,而看完整個展覽後,腦門子上已經淌下了三條黑線。
  • 如何評價金庸和李敖的學術對罵?
    李敖確實幾番批判過金庸。論言辭之激烈,說是「大罵」也並不為過。所以本題不是無事生非,更不是造謠傳謠。李敖罵金庸,途徑有二,一是隨筆文章,二是電視節目。文章的部分,集中於他寫的《「金庸式偽善」與「三毛式偽善」》一文;而電視節目,則主要散見在他當年給香港鳳凰衛視做的節目「李敖有話說」之中。【一】李敖苛責金庸,在我看去,內容基本都是大同小異。
  • 陳丹青評價於丹是個「神父」,於丹和易中天真是二三流學者嗎
    連現代繪畫大師陳丹青曾評價於丹是個只會講大道理的「神父」。事實真的如此嗎? 文化教母於丹 於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1962年出生的她,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雙親都是較有名氣的知識分子,於丹家可以說是文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