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文學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都逃不過餘秋雨,他的散文開創了新的文體,那種加入想像,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而餘秋雨本人的爭議非常大,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是公開抨擊。
其中的原因,餘秋雨自己也曾說,是因為自己名聲大了,寫過的暢銷書太多了。
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
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
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
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
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
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王朔這個罵遍整個文學界的,趾高氣揚的人,自然也是忘不了批評餘秋雨一頓,王朔指出,餘秋雨寫寫遊記不算什麼,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充其量也就是「冒充文人」。
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
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陳丹青說他是無恥文人,想必也是基於這件事情。
金庸先生也曾經評價過餘秋雨: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金庸在中國文學界那可是元老級別的人物,說要是自己不會寫文章,那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語言,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這說明,金庸先生在心中是非常看好餘秋雨的。
余光中先生也曾經誇讚過餘秋雨: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即使是很多人批評餘秋雨,但從來沒有人否定餘秋雨的文章,還有他的散文。
放下權杖的他,拿起的是文人的這支筆。
這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的確是美的享受,關鍵是餘秋雨為了寫作而做出的犧牲,是每個人都稱讚的地方。
他在事業頂峰的時候,毅然決然辭掉了大學校長的職務,拿了件破棉襖自己去了西北,他要去找中華文化的魂,然後用文字寫下來。
相對於那些閉門造車的文人,餘秋雨自己的雙腳丈量土地,放下權杖,拿起文人的筆,記錄祖國的大好河山。
老顧認為,但從這一點,餘秋雨的行為更值得讚賞!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的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正好印證了這句話,《文化苦旅》就是餘秋雨在行萬裡路後寫成的散文,看過這本書之後,你就會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
《文化苦旅》之所以「苦」,應該從不同角度來看,由淺入深,它苦在旅途的跋涉,苦在文化流傳的艱辛,也苦在作者的思想鬥爭。
但最終餘秋雨用文字記錄下來,他千裡迢迢、跋山涉水,去觸碰華夏民族最根本的內涵,以期點燃世人內心快被湮滅的一團火。
他說
「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所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歷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它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國中國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也是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最多的書籍,是我們成年人和孩子們的精神啟蒙書籍。
被稱為是30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
如果你的人生只能讀一本書,那首選就是《文化苦旅》,生活就像是旅行,一路上能遇到各種風景,同時也有風雨。
它是我們的枕邊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讀過之後,你會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感悟。
如果您也想品讀,點擊下方「看一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