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夏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補」等習俗。
夏至的習俗
夏至面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夏至吃麵的習俗。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道:「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民間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不過同是吃麵,不同地方仍有不同的吃法。北京一帶人們愛吃炸醬麵,先炸好醬,然後再把麵條煮熟,用涼水過一下,再調上炸好的醬,就可以吃了。
吃狗肉
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吃狗肉能強壯身體,史記雲「秦人以狗御蠱,俗謂夏至宜食狗肉」。意味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農曆夏至日,廣東陽江有襲數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補身這一民間風俗。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節的隆重程度不亞於端午節。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以祈求消災年豐。除了祭祀外,朝廷還用歌舞禮樂的方式,祈祝國泰民安。到了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而遼代時婦女則互贈粉脂囊,用來除去身上的汗漬味。
忌諱剃頭理髮
這是在清朝時期的一項習俗禁忌。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也就是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當然也不要剃頭理髮。據說,夏至日剃頭理髮會破運。
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於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這對於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乾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裡別打雷、別下雨。
夏至諺語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夏至有雷三伏熱。
愛玩夏至,愛眠冬至夜。
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長到夏至短到冬。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夏至有雨應秋早。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煎熬。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雨點值千金。
夏至的詩句
《夏至日作》
【唐】權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
【宋】楊萬裡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夏至》
【宋】範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
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