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聞 | 臺灣老兵尋親七十年 找到時重慶四個弟妹均已過世

2021-02-06 重慶晚報
歲月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把許多原本重要的東西慢慢淹沒在記憶的洪荒中。人老了,先是記不起最近發生的事,年輕時的事情倒鐫刻入骨髓。後來年輕時的記憶也被磨平,就只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再後來,連小時候的記憶都模糊了。

蕭家福就屬於最後一種。90來歲的他,記憶已經極度模糊,他甚至連自己到底多少歲都無法確定,戶口簿上是1927年生,但他覺得自己是1931年出生。

歷史書裡輕描淡寫的一個年份,落到現實,背後的每一段顛沛流離都浸透著一個家族的辛酸。1949年,蕭家福以國民黨軍隊士兵身份從大陸去到臺灣,這一走,故園一去七十年,多少個夢裡,總把桃園當家園。臨近人生終點,他終於又將聽到重慶親人的聲音。

年老的蕭家福

今日頭條的《頭條尋人》欄目下,有個「兩岸尋親」的子欄目。4月27日,一個叫蕭慧蓉的臺灣女子給欄目發來一封郵件,希望幫助父親尋找在大陸重慶的親人。《頭條尋人》迅速發布了尋人消息,並聯繫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希望重慶媒體提供幫助。

蕭慧蓉說,一定要幫父親找到重慶老家的親人。自己兄妹5人怎麼出生、怎麼長大,身世清晰,可父親呢?父親已經走進人生的暮年,他經常帶著孫子在野地裡玩耍,垂老的身軀孤孤零零,時不時家鄉的碎片闖入他的記憶,又從他嘴裡念叨出來。父親從哪裡來?只有找到老家,父親才有來處,只有找到老家,我們才知道方向。蕭慧蓉有時候在懷疑,這次尋親是不是太晚了一點。

蕭慧蓉和父親

時光倒回三十年,一場同樣的尋親也在進行,不過那次是從重慶這邊發起。

蕭邦華是蕭家福大弟弟的兒子,也就是蕭家福的侄子,蕭家福在重慶有四個弟弟妹妹。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日前找到蕭邦華的時候,他剛剛從工廠下班。在巴南區界石鎮的公租房裡,他向記者談起三十年前的那場尋親。「當時(1988年)兩岸剛剛開放交流,我們也很想知道大伯在臺灣的消息。恰好我三姑婆的女婿從臺灣回來,他在1949年去了臺灣。我們委託他回臺灣後幫忙打聽大伯的消息。他回去後,通過報紙打了個廣告,聯繫上了大伯。」

但這是一次沒有結果的聯繫。重慶的蕭家兄妹給蕭家福寫了一封信,蕭家福也回了一封信,說明自己無法回來,還附上了一張在臺灣的全家福。但之後蕭家福就突然音信杳無。

30年前蕭家福寄過來的全家福(後排左起三兒子、二女兒、大女婿、大女兒,前排左起四兒子、妻子、蕭家福、小女兒蕭慧蓉)

這一耽擱,三十年光陰荏苒,去世的去世,搬家的搬家,雙方都失去了對方的聯繫方式。

1988年時的蕭慧蓉才5歲,對這件事沒什麼記憶,只記得照了一張全家福,那也是家裡最後一張全家福。四年之後,媽媽離開了這個家。她曾經問過哥哥姐姐還有父親,為什麼當時斷了聯繫。蕭慧蓉轉述說,當時的輿論宣傳,對大陸人並不友好,害怕是遇到了假親屬,而且由於當時家裡5個孩子,生活很困難,媽媽非常反對回重慶來核實,所以父親沒有與重慶這邊再聯繫。直到這次尋親前,她都無法確定當時聯繫的親屬是不是真的。

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蕭家福是什麼時候被抓的壯丁,但他曾對子女說過,當兵時正好遇上抗日戰爭。在蕭家福目前混亂的記憶中,他被抓的時間有十一二歲,也有十六七歲。但從當時國民政府18歲徵兵的政策看,十六七被抓壯丁比較靠譜。

侄子蕭邦華說,聽老一輩人講,蕭家福在被抓入伍後,先是在離家不遠的李家沱當兵,抗戰勝利後,才隨國民政府遷到南京。

年輕時的蕭家福

蕭家福的顛沛流離,就從1946年的朝天門開始。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那個英俊的重慶青年,從朝天門上船,從此遠離家鄉,一蓑煙雨。彼時,他最小的弟弟蕭家貴剛剛3歲。73年後的今天,他衰老的記憶中只記得這一個弟弟,在他離家時,才3歲。但實際上,他有1個妹妹3個弟弟。

去到臺灣後,蕭家福跟大多數老兵一樣,住在眷村,生活艱辛,並改名叫蕭運騫,快40歲才結婚。小女兒蕭慧蓉9歲時(1992年),因為貧窮,妻子離開了這個家。重慶男子的堅韌在他骨子裡種下根。他做過清潔工,做過鋼鐵廠工人,獨立撫養幾個子女成年。蕭慧蓉說,「爸爸那時很努力掙錢,但媽媽離開時,把錢都拿走了,只留下三千塊(臺幣)生活費。爸爸要撫養我們,還要還買房子的60多萬(臺幣)貸款,他在鋼鐵廠做到76歲(2003年),當時出事故斷了腿才退休回家。所以這些年,他都沒有回重慶,一是失去了聯繫方式,二是確實生活很難。」

蕭慧蓉回憶,1988年,蕭家福接到重慶親屬寄來的信,那是他在離開大陸快40年後,第一次得到家裡的消息。蕭慧蓉不記得父親是怎麼跟重慶這邊聯繫上的,但她清楚記得父親看過信後痛哭一場,「父親是軍人,性格堅毅,生活艱辛、媽媽離家都沒能讓父親流淚,那封信一下就擊中了他的軟肋,那幾天他只要一看信就哭。」那封信裡寫道,父親在他離開大陸後不久吐血而死,母親不久也去世了,他最大的弟弟蕭家祿在這封信之前不久也已經去世,重慶的親屬生活艱難。

蕭慧蓉說,從那時候開始,父親經常告訴幾個孩子,「你們出生在臺灣,可你們的家在重慶,臺灣不是你們的家。」在與記者的交談中,蕭慧蓉對重慶話很熟悉,她說這就是父親說的話,父親在家裡一直說一口重慶味的國語。在1988年那張全家福裡,蕭家五個子女特別是兩個姐姐,長著一張典型重慶女孩的臉。近些年蕭家福日漸年老,他總在孩子們面前念叨少時在重慶的生活,挑煤炭、賣草鞋、種包穀……同齡人先後離世,他已經沒有朋友,越來越孤獨,老家成為他腦中唯一的念想。蕭慧蓉和哥哥姐姐們商量決定,一定要幫父親找到老家——人會死,家會搬,城市會變遷,但一個家族,總不會消失吧?

蕭慧蓉提供的尋親線索很模糊,蕭家福只記得自己生活在「重慶巴縣魚洞鎮仁厚鄉南岸」,在界石和魚洞之間,也不記得弟弟妹妹的名字。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通過查詢「巴縣仁厚鄉」,發現這是1949年之前的行政區劃,具體範圍不明。在一段研究國民政府抗戰時機構內遷的資料中,記者發現一句「高等法院遷巴縣仁厚鄉紅爐廠(今巴南區龍洲灣街道紅爐村)」,這才明確,仁厚鄉範圍應該在紅爐村周圍。

這是一次撞大運般的尋找。蕭家福的記憶就像歲月侵蝕過的老樹皮,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偶爾撿起一塊,勉強能分辨上面的經脈。記者將地圖上紅爐村周圍十幾個小地名發給蕭慧蓉,她說,有的地名父親聽說過。但這「聽說過」範圍有點太大。在他給子女的講述中,「聽說過」的地方,從魚洞到土橋,從南泉到儲奇門,偏偏記不起家在什麼地方。最笨的辦法,就是到可能的仁厚鄉範圍內,一個村一個村尋找。

南山山脈縱貫重慶南岸區和巴南區,綿延幾十公裡。在山脈上有一個兩邊山峰合夾而成的狹長谷地,這個谷地從南岸區黃桷埡一直延續到巴南區橋口壩,原仁厚鄉就在其中巴南區一段。從南溫泉往右走,有一條狹窄的上山公路,這條路通往自由村和紅爐村。山上的這片谷地越走越窄,跟黃桷埡那邊的大塊平地無法相比,可以想見這裡在幾十年前的極度封閉與貧困。不過現在這裡種滿枇杷,村民們一邊聽著記者的打聽,一邊招呼記者吃枇杷。

從自由村到紅爐村,十多公裡沿途,被問及的村民,都沒聽說過幾十年前這裡有被抓壯丁後來去了臺灣的人。打聽姓蕭的,倒是有幾家,不過要麼是後來嫁過來的,要麼是老人已經去世,後輩完全不了解情況。事後知道,早在50年代初期蕭家人就搬離了這裡。

第一遍過去,毫無收穫,記者又掉頭往回,再來一遍。似乎冥冥中有天助,在自由村與紅爐村交界處的么鋪子,一個正在路邊行走的中年男子被記者「逮住」。他仰頭想了一會說:「似乎聽說過這件事,我帶你去見一個人。」去見的是一個叫劉榮勇的老人,他的父親與蕭家福的母親是親姐弟,不過劉榮勇只有70歲不到,蕭家福離開大陸時他還沒出生。

蕭家福的表弟劉榮勇在蕭家老宅地基前

劉榮勇一聽記者打聽「蕭姓被抓壯丁去臺灣的人」,很驚訝:「他還活著?」他已經記不起蕭家福叫什麼名字,但當他說出蕭邦華和他父親蕭家祿的名字時,已經說明一切。因為蕭家福是「家」字輩,其子女是「邦」字輩,跟蕭家祿和蕭邦華的名字完全對得上。他告訴記者,蕭邦華曾經跟他說過,自己有個大伯在臺灣,80年代曾經通過信,後來又斷了聯繫。他指著對面的一片青山,「蕭家福的父親就埋在對面代家坡山上,在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中,因為這裡地太少不夠分,蕭家就遷到了山後面的界石鎮。」劉榮勇帶記者去看了蕭家的老宅,除了一堵用石頭壘成的殘牆,房子早已被推倒,地基成為一片田土,上面種滿了包穀。關於蕭家福年輕時的情況,劉榮勇讓記者去找界石鎮的蕭邦華和自由村2隊的劉仁貴。

蕭家的祖墳就在代家坡上

蕭家老宅只剩一堵殘牆

90歲的劉仁貴跟蕭家福年紀相當,他是蕭家福母親的堂弟,行動已經不便,不過思維還算清醒。他說當時他家跟蕭家住得很近,過年過節兩家人還互相請吃飯,兩人經常一起去石灰溝挑煤炭掙力錢,「我們早上天不亮出門,從石灰溝挑到魚洞,天要黑了才回來,一天只能挑一趟,那時力氣小,只掙三角米(約1.5斤)」。他至今記得蕭家福父親蕭漢清去世時的情景,「當時土改過後不久,他頭天下午還和我老婆吵了兩句嘴,第二天早上他家就來報喪,說肖漢清死了。當年太苦了,他是勞累吐血死的。」說到蕭家福被抓壯丁,劉仁貴說,一開始是三丁抽一(三個男丁通過抽籤,抽一個去當兵),後來五丁抽二,再後來就拉無忠無孝的,最後就亂拉,當時路上都沒有男人走路,全是老太婆。據蕭慧蓉說,父親當時跑到山上去躲抓丁,結果還是沒躲掉。

蕭家福的表舅劉仁貴

隨後,記者在界石鎮找到了50多歲的蕭邦華,當聽說臺灣的大伯來尋親,他有些激動。不過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蕭家祿以及幾個叔叔嬢嬢,也就是蕭家福的弟弟妹妹已經全部過世了。

蕭家福的侄子蕭邦華

整個尋找過程,蕭慧蓉全程與記者在微信聯絡交流。當聽說父親的弟弟妹妹都已經過世時,她悲從中來:「找得太晚了,太晚了,我怎麼跟父親開口啊!」

直到記者找到蕭邦華,蕭慧蓉都不能完全確定找到的是不是自己的親屬。不過當蕭邦華聯繫幾個弟妹,將幾個叔叔嬢嬢的照片通過記者傳給蕭慧蓉時,蕭慧蓉說:「跟我父親長得好像!」她一遍遍跟記者確認:「這些照片都是哪裡來的呢?」最終,蕭家貴的兒子蕭勇傳來一張30年前臺灣寄過來的全家福,蕭慧蓉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的自己,萬分遺憾地說,「所以,這一切都是真的……」

幾十年的隔斷,萬水千山,蕭慧蓉與蕭勇這對堂兄妹的第一次「相見」充滿了禮節與客氣。在微信上,蕭慧蓉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好。蕭勇回答說:你好!我是蕭勇,蕭家貴的兒子。

蕭慧蓉說:不好意思,我有點混亂,不知蕭家貴是我爸第幾個弟弟。一切的訊息都是剛剛得知,所以我要排列一下……

記者將蕭家兄妹拉到同一個微信群裡,一一給他們介紹,「蕭邦容,蕭家祿的女兒……蕭邦納,蕭家福的兒子……」三代血親的見面,更像是一起商務會見,大家互相介紹,親切握手,禮貌而不失疏遠。直到慢慢熟悉,才逐漸熱烈,但剛硬的重慶話和綿軟的臺灣普通話之間的用詞差異,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本應安排在三十年前的這場相認,被時間拉出了長長的裂隙,需要親情來慢慢彌合。

蕭慧蓉不知道怎麼跟父親開口。甚至連已經找到了重慶親人的消息,她都不敢明確告訴父親,只是說有了進展。她怕有心臟病的父親接受不了所有弟妹都已經過世的現實。兄妹們準備開一個家庭會議,商量怎麼跟父親說這件事,也商量是否讓90多歲的父親親自回來看一看。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作為子女,他們會先回來一趟,與堂兄堂姐們相見,拍一些影像資料帶回去給父親。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終都將由大江走向大海,「希望兩岸,再不要出現這樣的生死離別。」蕭慧蓉最後說。

相關焦點

  • 臺灣老兵逐漸失憶仍惦記重慶老家,70年後終圓尋親夢
    為了幫助蕭爺爺完成夙願,5月3日,頭條尋人發布了尋親消息《11歲離家,獨自養大5兒女,臺灣87歲老兵尋找家鄉親人》,並將該信息推薦給重慶的今日頭條用戶。同時,頭條尋人與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合作,在當地展開地毯式查找。最新消息是,在重慶巴南區界石鎮順利找到了蕭爺爺的親戚。
  • 離鄉70年 85歲的江蘇籍臺灣老兵終於找到老家親人
    1月9日,今日頭條公益尋人替85歲的赴臺老兵金貴發發布《線索徵集|臺灣85歲老兵江蘇尋親,盼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故鄉親人》消息,引發強烈反響,並獲得當地臺辦和志願者組織的關注
  • 臺灣老兵72年後回家祭祖 對重慶親人說:你們都是我的恩人
    10月18日中午,飛機降落在重慶江北機場時,蕭慧蓉在父親耳邊說:「爸爸,我們到了。」蕭家福一臉恍惚,看著機窗外陌生的一切。這是蕭家福第二次離開家鄉,從臺灣到重慶。第一次是72年前,從重慶到南京。他拄著拐杖,慢慢走出機艙,工作人員扶了他一把,對他說:「歡迎來到重慶。」蕭家福像個興高採烈的孩子,頻頻跟工作人員擊掌,「我是重慶人哦!
  • 臺灣90歲女軍官湖南尋親:老家烏鴉廟的親戚找到了!
    王淑蘭堂侄王福新(左)、堂侄王福華(中)、堂妹王榮華(右)「她是我們二爺爺的女兒」原本家住在湖南邵陽烏鴉廟的王淑蘭老人,17歲時為了生計離家從軍,從此再也沒見過家人,後來她於1949年隨部隊遷往臺灣。如今,王淑蘭人生已進入90歲關頭,日夜思念離開73年的故土和親人。老人尋親的消息一經發布,各方線索匯聚。
  • 落葉歸根|老兵在臺灣孤身離世23年,湖南親人要接他回家
    來自湖南的彭榮楚在6月26日向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求助,希望可以找到1940年代赴臺叔公彭宗勳的下落。如果叔公還健在,他想接叔公回家鄉與家人團聚;如已離世,他希望可以讓叔公落葉歸根,魂歸故裡。今日頭條在接到消息後便發出《「想把叔公接回來」,曾通信八年,湖南孝子代爺爺臺灣尋親》的尋親啟事,並在臺灣熱心志願者的大力協助下,找到了彭宗勳在臺灣的消息。
  • 寧波籍在臺老兵尋親,最高可繼承200萬!!!
    這幾天,一個由浙江省臺灣同胞接待服務中心負責牽頭的「尋親」計劃。半個多世紀前,有數十萬的老兵漂洋過海去了臺灣,與親人隔海守望,至死都沒能回到故鄉的土地。 這樣的老兵,在浙江今年又有287位「尋親」名單出爐,其中寧波市8位、鄞州區10位、餘姚2位、象山縣3位。 這23個臺灣老兵,都是這幾年先後去世,至死都沒盼來親人的人。
  • 【兩岸尋親手記】爺爺終於可以回家了
    大學畢業後,楊明前往廣東江門工作,並很快買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但是在他前往臺灣接爺爺回家時,發現爺爺已經痴呆,在爺爺的居室裡,貼滿了他的照片。因為周官明已無法表述自己的意願,臺灣方面未能允許楊明將爺爺接回大陸定居。2014年3月,楊明找到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尋求幫助,正在基金會幫他辦理赴臺手續時,5月中旬,周官明在臺灣去世。
  • 【兩岸尋親手記】這次,我的赴臺曾祖父真的要回家了!
    我的曾祖父叫閻惠東,大概在1948年或者1949年去的臺灣,可能因為躲避戰亂吧,當年曾祖父本想帶著全家去臺灣,卻不料在去港口的路上,與家裡人失散,只帶著他的外甥,即我的表爺爺,兩個人去了臺灣,從此很多年一直杳無音信。大概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表爺爺曾經回過大陸,也是在那個時候,家裡人才得知,曾祖父早在1976年便已過世,表爺爺當時還說道,曾祖父去世後葬於高雄小白湖公墓。
  • 獨家|萍鄉七旬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據悉,黃元魁是頭天晚上到家,第二天早上四點多就走了。離別時,他只對父母說,他們要去很遠的地方,是請假回來告別一下父母的。他安慰父母,很快就會回來,請父母不要太勞累。許多年後,黃淑蓮的母親回憶當時的情形說,「你大哥當年離家時,你才1歲不到,當時大哥拉著你的手,囑咐你要好好聽話……自此,他就再也沒有回來。」
  • 【尋根問祖】:萍鄉七旬黃氏老太太臺灣尋親!29年光陰等來3小時相聚
    1945年左右,黃元魁前往浙江青年軍事學校(青年軍)求學,1948年,黃淑蓮1歲的時候,黃元魁回了一趟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據悉,黃元魁是頭天晚上到家,第二天早上四點多就走了。離別時,他只對父母說,他們要去很遠的地方,是請假回來告別一下父母的。他安慰父母,很快就會回來,請父母不要太勞累。
  • 1封家書跨海尋親 72歲老婦赴臺到亡父墳前上香
    (臺灣《聯合報》/劉宛琳 攝)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大陸一名72歲老婦江國華,帶著父親37年前寄自臺灣的家書,與兒子、媳婦來臺尋親,在裡長、戶政所和警察協助下找到同父異母的弟弟,併到亡父墳前上香;姐弟相約父親百歲冥誕再來臺相聚。
  • 緊急尋親!新寧赴臺老兵孤獨離世,現急尋親人!請大家幫幫忙!
    從2003年開始,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劉德文裡長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區。其中,以「湘軍」聞名的三湘大地,當年就有不少湖南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湖南親屬的求助,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為了臺灣老兵們「回家」的遺願,臺灣高雄市裡長劉德文10多年來往返海峽兩岸,讓一百多位年少倉忙離家的老兵,一嘗落葉歸根的夙願。每一次,他都把這些長者的骨灰背在胸前,一路小心守護。「他們活著已是遊子,死去不能再做遊魂。」1949年4月,15歲的李榮華隨國民黨軍撤退到臺灣。
  • 廣西桂林籍赴臺老兵莫峻峰在臺灣孤獨離世,盼為他找到親人
    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區,其中就包括距離臺灣較近的兩廣地區,當時就有不少粵桂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廣東、廣西親屬的求助,幫忙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為此,他尋遍臺灣各地的墓園、納骨塔,儘可能為這些離世的老兵找到歸鄉的道路。
  • 高山常青,澗水常藍,江西籍老兵與臺灣原住民超越血緣的親情往事
    就如這首歌一樣,幾十年來,臺灣社會在本省與外省、原住民與漢族同胞的融合之下,社會變得更加多元。江西籍赴臺老兵成義一家,就是這麼一個外省人與臺灣原住民家庭結合的溫暖縮影。成義,1916年出生,祖籍江西省大餘縣。成義兄弟姐妹共五人,其排行第三。原本在家鄉過著平靜生活的成義,因為戰亂時期遇到軍隊抓壯丁而被帶往臺灣,從此與老家親人分散在海峽兩岸。
  • 為安厝在臺灣桃園楊梅的3位老兵尋找家人
    近期,機構收到來自臺灣曾女士的尋親信息,是幫助三位在臺老兵尋找大陸的親人,遺憾的是三位老兵已經去世留下的只是一壇骨灰。
  • 76年思鄉情,87歲臺灣老兵尋親巴南!據說,親人就在龍洲灣...
    △重慶籍赴臺老兵蕭運騫越靠近人生終點,越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今年已經87歲的蕭運騫,想在重慶巴南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最後,他隨軍隊抵達臺灣,改名叫「蕭運騫」。△眷村在臺灣,蕭運騫一直住在新竹的眷村,組建家庭後育有5名子女,但在小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妻子就離開了他,在此以後蕭運騫獨自將這5個孩子撫養成人,直到76歲腿被工廠的鋼鐵打斷才停止工作。
  • 幹了這碗泡麵,臺灣麻油雞味兒的,我帶你回家!
    截止目前,思妤負責的「兩岸尋親」項目,已發布尋親啟事200餘條,利用大數據精準地理推送技術,共幫助100位臺灣老兵尋回大陸親人,目前找到失散最久的親人分隔時長達80年,找到速度最快的僅耗時15分鐘,其中找到年紀最大的在世老兵已經高達100歲。
  • 【等了77年的團聚】97歲臺灣老兵今日回到合江老家
    今日上午11點20分左右,97歲的臺灣老兵胡定遠,時隔77年後,回到了自己的合江老家。
  • 退役老兵重返抗疫一線 重慶護士當選2020年度全國「最美退役軍人」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重慶日報消息,汶川抗震救災有她堅定的身影,援助賴比瑞亞抗擊伊波拉有她堅實的足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她主動申請「援鄂抗疫」,作為第一批抽組醫療隊員,到武漢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的高危汙染病區參加救治工作。今年3月,她還在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看望慰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時,作為護士代表,與總書記視頻連線。她,就是重慶市退役軍人趙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