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相撲,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日本那些超重的胖子,其服裝簡直讓人不忍直視。
相撲確實是今日日本之國粹,但古代的中國人對這項競技運動也非常拿手。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相撲在華夏大地非常流行,只不過,它的名字不是相撲,而是被稱為角牴或爭交。
而且,就連今日紳士們喜聞樂見的女子相撲,也曾榮登大雅之堂,在京城隆重開演,成為宋朝皇帝「點讚」、「訂閱」、「關注」的體育項目。
一、作為競技項目的相撲
宋太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功夫皇帝,時至今日,仍然有「三十二勢太祖長拳」等非物質文化遺傳流傳於世。
據說,當年在後周世宗柴榮手下領兵打仗時,為了提高軍士們的身體素質,他曾專門安排士兵們進行相撲訓練,最後得獲勝者可以直接升職加薪。
而且,宋太祖登基後,還曾把相撲運動引入了狀元的考場。本來是「一考定終身」的莘莘學子,當時卻要「一摔定終身」。
開寶八年,大宋的殿試在都城開封隆重舉行。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直接決定狀元的最終歸屬。
或許因為宋太祖是講求效率的赳赳武夫出身,他當時定了一個非常奇葩的規定——不管是誰第一個交卷,只要他寫的內容說得過去,都可以立即判為狀元。
如此一來,大宋的狀元拼得就是才思敏捷程度以及手速!
最終,王嗣宗和陳識兩個人幾乎同時交上了答卷。經過考官評判,他們的文章質量也不相伯仲。
宋太祖這下犯了難,到底該欽點誰為狀元呢?
他左思右想,定下了一個更為奇葩的規定:二人比賽相撲,誰贏了誰就是狀元。
兩個文人不比文章,反而要在考場上大打出手,以相撲定勝負,這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也屬絕無僅有。
宋朝「重文抑武」,皇帝們的文化水平相較於其他朝代來說要高了不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喜武功。除了宋太祖,其他皇帝也非常喜愛相撲,甚至專門選拔這方面的優秀人才服侍左右。
皇帝身邊的相撲力士,被稱為「內等子」,他們由軍營中的雄壯之士選拔而出。北宋號稱擁有百萬禁軍,而「內等子」一次至多選拔120人。
這些相撲冠軍不僅可以獲得在國家重大慶典中一展身手的機會,還能得到皇帝的垂青,魚躍龍門,成為伴隨帝王左右的皇家保鏢。
上有所好,下必好焉。由於皇帝的提倡,宋朝民間也就有了習練相撲的風氣。
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相撲高手,如出身相撲世家、綽號沒面目的焦挺,以一招「鵓鴿旋」撲倒擎天柱任原的浪子燕青等等。
相撲的強大魅力,甚至讓許多民間女子也趨之若鶩。於是,在宋朝的相撲比賽上,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比較香豔的一幕,那就是女子相撲。
二、宋朝的女子相撲
能夠證明宋朝時期就已經有女子相撲的,有文物和文字兩方面的材料。
先說文物。從出土的宋朝相撲陶俑和壁畫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相撲選手們的風採。
其中,男相撲手的著裝與今日日本相撲類似,他們只穿一條短褲,赤膊上身,展露出矯健的肌肉。
受當時的禮法限制,女相撲手當然不會如此暴露,但她們也只是身著短袖無領的緊身服裝而已,雄壯矯健的身姿肯定是暴露無遺了。
這樣的女子相撲比賽,以當時世俗的眼光看來,肯定是無法讓人直視的。
但是,本應為天下表率的皇帝,卻也全然不顧自己的身份,湊起女子相撲的熱鬧來。
下面將要提到的這段文字記載,就涉及到宋朝皇帝親自觀看的女子相撲。
北宋嘉佑七年正月十八,正是元宵佳節慶典的第三天,都城汴梁按照慣例舉行了盛大的花燈表演。宋仁宗攜后妃、皇子們出宮與民同樂。
或許是因為見多識廣,宋仁宗對普通的文藝表演壓根不感興趣。但宣德門外的景致並沒有讓他失望,因為那裡的女子相撲表演突然映入了他的眼帘,一下子就讓宋仁宗提起了百倍的興致。
宋仁宗不僅非常投入的觀看了女選手們的精湛表演,還當場拿出銀絹對她們予以獎勵。
這一晚,巾幗相撲手們的表演,著實讓宋仁宗興奮了一把。但是,這卻無形之中激怒了一位朝廷重臣,他就是以砸缸和編寫《資治通鑑》聞名的司馬光。
在得知皇帝昨晚觀看了女子相撲表演後,司馬光憤然遞上一道名為《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的摺子,對宋仁宗的「不檢點」行為進行了婉轉地批評:
宣德門是我大宋發布法律政令的地方,而皇帝您竟然在如此嚴肅的場合,當著后妃、皇子、大臣、百姓的面,觀看「婦人羸戲」,這成何體統啊?
同時,司馬光還呼籲,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文藝市場的監督管理,並建議有必要對女子相撲進行一次嚴打,要求「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
司馬光是北宋朝廷中的守舊派,特別注重對皇帝的德行要求。因此,他站出來反對宋仁宗觀看女子相撲,實屬正常。
客觀的說,他對於皇帝的辛辣批評,也確有一定的道理。畢竟,作為封建時代的帝王,就是道德禮儀的象徵,他們必然會受到最為嚴格的禮教約束。
對於司馬光的《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宋仁宗當時有什麼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但女子相撲作為一項民間體育運動,在宋朝並未被完全禁止,它反而在民間展現出強大的勃勃生機。
記錄南宋朝首都杭州城市風貌的《夢粱錄》、《武林舊事》中,就收錄了「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韓春春」等女性相撲手的名號。放在今日,他們一定是讓無數紳士們懷念的流量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