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各種文娛活動也開始流行,並慢慢通俗化,有了大眾化的公共娛樂場所和娛樂中心,這時的娛樂中心叫瓦舍,又稱瓦肆、瓦市。
瓦舍是城鎮中誕生的商業與娛樂中心,就像現在鄉村的大集市,有飯店茶館,賣藥、賣衣物、賣小吃的各種小商小販,有剃頭、捏糖人、剪紙等手藝人,也有算卦、賭博等三教九流之類,還有幾座用以表演場所的勾欄。
這種勾欄,內設舞臺、後臺、腰棚(觀眾席), 四周以低矮的欄杆圈圍,門口張貼著宣傳海報,招攬觀眾。有的勾欄在門口收入場費,有的勾欄則在演出當中向觀眾收錢。勾欄規模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數千人,演出的內容有戲劇、說書、相撲、武術、雜技等。
這些瓦舍遍布全國,北宋都城開封至少有9所,南宋都城臨安有17所以上,一般小鎮也有兩所,每天看客遊人川流不息,商業買賣繁榮,《清明上河圖》就能看出當時街市的繁榮。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各種人員繁雜聚集,自然少不了市井無賴、遊手好閒之輩,也就不免有低級下流或博人眼球的活動。
女子相撲就是之一,一般我們認為相撲都是男子活動項目,但宋朝時,女子相撲可是開場舞、重頭戲,全靠這個拉人流、提人氣呢。說它是豔舞,因為參加相撲的女子穿著暴露,再挺巨胸撅肥臀,兩人糾纏扭曲,確實夠辣眼睛。
宋代時,相撲分為兩類,一類為官方專業選手,官方組織,軍士相撲,朝廷重大節日時方才表演,稱為「內等子」;第二類為民間相撲手,主要是靠表演來賺錢謀生。
瓦舍娛樂中心經常有此類表演,先由女相撲手數對出來開場,以吸引觀眾,然後力士相繼出場,有時擺出擂臺,舞臺旁邊堆有獎品,引人前來挑戰爭鋒。
圖片為清平樂中女子相撲場景
農村秋後也時常舉辦相撲大會,稱為「野場」,民間選手結對角力,引來眾人圍觀。每逢重大節日,貴族平民,男女老少,往往聚在露天舞臺,以觀看相撲為樂。
連朝廷官員都知道了有這麼個娛樂場所,這不,就有官員士大夫深惡痛絕,稱其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
但這批評沒用啊,上至皇上、皇后貴妃,下至大臣都在觀看這個節目。
宋仁宗嘉佑年間的上元節,京城開封宣德門外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娛樂表演,仁宗皇帝帶領后妃們到廣場與民同樂,「召諸色藝人,各進技藝」,其中就有女子相撲表演。
電視劇《清平樂》中就有女子相撲的場景, 宋仁宗也曾熬夜觀看、不想回宮。
古板的司馬光(就是少年砸缸的司馬光)也對此大為不滿,他對此曾說:「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旁侍,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 以為太不成體統,請求仁宗禁止女子相撲。可見當時的女子相撲也如男子一樣,是相當裸露的。
圖為司馬光批評女子相撲
但有利潤、有市場、有需求,這就很難禁止了,因此直到南宋末年,女子相撲仍很常見。到南宋以後女子相撲逐漸消失了,估計與興起的程朱理學宣揚婦道有關。
後來,相撲反倒在日本發展壯大,成了日本的國粹。其實,日本相撲就是源自我國唐代。當時叫角牴,也就是古代的摔跤,約興起於戰國時期,最初為比武角力,到秦漢時,轉變為了技藝表演。
唐朝時盛行角牴,每年元宵節、中元節都會舉行角牴運動。唐中期之後,角牴也稱相撲,後來傳入了日本。
專注歷史文化領域,堅持創作優質內容,喜歡就點個關注吧,大家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