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斐爾底稿到英國脫歐花瓶——V&A館長眼中的十件經典

2020-12-24 騰訊網

從拉斐爾的底稿到庚斯博羅的《畫家的兩個女兒》,再到蘇丹宮殿的戰利品《人虎風琴》、雕塑家羅丹的《青銅時代》以及英國格雷森·佩裡的脫歐花瓶……近日,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A)館長特裡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講述了館藏的一些最著名的藏品。

在疫情來襲,世界各地博物館利用當下疫情危機拓展其線上項目的背景下,特裡斯特拉姆·亨特認為:「在未來,數位化供應將成為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直面實物,其真實的光環仍然有著某種線上觀展所沒有的魔力。」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特裡斯特拉姆·亨特

現在的南肯辛頓塵土飛揚。再沒有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漫步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廳觀展,至少在當下,那些已成往事。

在保安部主管弗農·拉普利 (Vernon Rapley)的嚴格安保下,我們的藏品目前都安然無恙。但博物館的目的是建立在對話和差異的基礎上:公民和藏品之間的互動,進入歷史之網的旅程,然後是好奇心的生長與繁榮。我們的第一任館長亨利·科爾(Henry Cole)說:「沒人參觀的博物館逐漸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毫無用處的機構。」

今天,我們博物館仍然處於閉館狀態,缺乏交流。所以我很樂意在此與《觀察家》的讀者們一起探索其中一些最著名的藏品——畢竟,他們是這些藏品的最終擁有者。從陶瓷到家具,從數碼設計到攝影,從時裝到美術——顯而易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品驚人的多樣性。

有點不公平的是,科爾把博物館形容為「貧困藏品的避難所」;英國藝術史家、博物館策展人羅伊·斯特朗(Roy Strong)則稱其為「一個極其寬敞的手袋」。然而,將270萬件藏品聯繫在一起的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獨創性和想像力。從拉斐爾(Raphael)的底稿到格雷森·佩裡(Grayson Perry)的英國脫歐花瓶,這個博物館就是一個展示人類創造力的寶庫,激發著當今富有創造力的先鋒們的想像力。崇高和美麗在我們畫廊一直存在,但我們一直有這樣一種使命感,用這些藝術品來鼓勵創作的力量。工藝美術運動創始人、英國最傑出的設計師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談到參觀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感受時說:「對從人類大腦中誕生的美充滿了驚奇和感激」。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利用當下的疫情危機拓展它們線上項目,並與新觀眾建立了聯繫。在未來,數位化供應也將成為博物館和畫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直面實物,其真實的光環仍然有著某種線上觀展所沒有的魔力。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展品的力量超越了展示它的物質邊界,延伸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從中產生了一種喚起觀眾複雜的、動態的文化力量,並可能為觀眾所接受。」因此,我們期待觀眾回到南肯辛頓站在這些物品面前——希望這份清單能提醒我們,我們都錯過了什麼。

拉斐爾底稿 《捕魚的神跡》

拉斐爾底稿 《捕魚的神跡》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拉斐爾底稿(1515-1516)是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受教皇裡奧十世的委託,為西斯廷教堂設計10幅掛毯所繪。自19世紀6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為紀念她深愛的阿爾伯特將其從漢普頓宮移出後,這些底稿就從皇家收藏租借到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這些繪畫取材於聖徒彼得和保羅的生平,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最華麗的作品之一。它們不僅體現了拉斐爾的藝術天賦,也體現了他在16世紀改變掛毯設計的方式。今年是拉斐爾逝世500周年,除了整修拉斐爾宮廷外,我們還啟動了一項新的數字研究項目,旨在發掘人們對他的技藝和工作室實踐的全新理解。

託馬斯·庚斯博羅 《畫家的兩個女兒》

託馬斯·庚斯博羅 《畫家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託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所繪的《畫家的兩個女兒》(Two daughter by Thomas Gainsborough, 1758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庚斯博羅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和風景畫家,其肖像畫多取材上層社會人物,作品充滿奔放的節奏感,筆觸輕靈,自然動人。《畫家的兩個女兒》描繪的是庚斯博羅的兩個10歲和6歲左右的女兒,畫中姐妹倆親密無間:瑪麗伸出胳膊搭在瑪格麗特的頭髮上,瑪格麗特轉過身來面對著我們,用一種幾乎是傲慢而又悲傷的表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畫家的兩個女兒》謙遜地陳列在我們英國的畫廊裡,親密、人道卻有帶著某種令人恐懼的無辜宿命論的氣息。這幅畫與1632年起定居倫敦的佛蘭德斯畫家凡·戴克(Van Dyck)有明顯的呼應,後者的兒童肖像畫也有一種憂鬱的甜蜜。

《人虎風琴》

蒂普的老虎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人虎風琴》,或稱蒂普的老虎(1794-1799)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最愛,這一雕刻的木製傑作描繪的是一位歐洲軍官正在被一隻臥虎撕破脖子的情景。在軍官的身體裡有一個器官裝置,當士兵痛苦地抬起手臂時,它會發出詭異的哭聲。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裡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抗爭失敗後同英國籤訂和約。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這件工藝品也許是邁索爾的統治者蒂普蘇丹(Tipu Sultan)為他被英國人劫為人質的年輕兒子們設計的,它最初是抵抗的象徵。但在蒂普戰敗後,它被當作來自蘇丹宮殿的戰利品,並作為帝國主義的象徵在倫敦展出。這件作品每天都在提醒人們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殖民歷史的關係。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1864年)我們館藏中最大的物品,其原作位於義大利羅馬奎利那爾山邊的圖拉真廣場,為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所立,以紀念圖拉真勝利徵服達西亞。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113年落成,屬於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圖拉真柱淨高29.55米,包括基座總高38.2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200米以上的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內,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據古幣的描繪,早期圖拉真柱的柱冠為一隻巨鳥,很可能是鷹,後來被圖拉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聖彼得雕像立於柱頂至今。

在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開創了所有現代攝影技術、電鑄技術和石膏模型技術的先端,使大眾獲得高雅文化的途徑民主化。圖拉真圓柱複製品匯集了歐洲雕塑的精華,使維多利亞時代的公眾即使不能親自參觀,也能看到羅馬和佛羅倫斯的奇蹟。

奧古斯特·羅丹的《青銅時代》

奧古斯特·羅丹的《青銅時代》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1914年羅丹捐贈了18件雕塑,這是一位在世藝術家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最偉大的禮物。受到多納泰羅(Donat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作品的啟發,《青銅時代》的名字暗指石器時代之後,人類終於變得富有創造力和「先進」。當這件作品第一次展出時,它是如此逼真,以至於羅丹被指責為仿照真人塑造。這份禮物是慶祝羅丹對英法團結的信念:「你們的士兵與我們並肩作戰。作為我對你們英雄的一點敬意,我決定把這個系列展示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這是所有。」

艾琳·格雷 摺疊椅

艾琳·格雷 摺疊椅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把《摺疊椅》(folup chair)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引人入勝的設計師之一艾琳·格雷(Eileen Gray,1879-1976)的經典之作。椅子因底座、扶手和靠背的形狀而得名,呈s型,是為她在裡維埃拉的夏季住所而設計的,展示了她對簡約、實用和對材料的誠實的承諾。

艾琳·格雷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建築師,她生於1878年,這位愛爾蘭藝術家對現代家具設計貢獻非常突出,是"現代設計"的先鋒之一。格雷是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合作者。在室內空間逐漸成為自我表達的時代,她是現代生活模式的先驅。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她都被男性同事忽視。最近,她被譽為「女同性戀生活的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

埃爾莎·夏帕瑞麗 晚禮服

埃爾莎·夏帕瑞麗 1937年設計的晚禮服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一套夏帕瑞麗高級定製晚禮服被廣泛認為是製衣行業的勞斯萊斯。而這套由埃爾莎·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 1937年設計的晚禮服則被塞西爾·比頓( Cecil Beaton)作為他給博物館的主要時尚禮物的一部分,捐贈給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件夾克由上流社會的亞歷山德拉·特雷弗-羅珀(Alexandra Trevor-Roper)女士從她的倫敦展廳購得,由勃艮第絲絨製成,帶有結合了萊茵石、亮片和銀鍍金線的強力刺繡。該系列的豪華紡織,精湛的剪裁和精細的表面裝飾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高級時裝定製的高水平。1971年,這套服裝被慷慨地送到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並附了一張紙條:「夏帕瑞麗西裝,1937年。如不需要,請退回。」

羅賓漢花園

羅賓漢花園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羅賓漢花園是英國最偉大的野獸派遺產之一。然而,2009年,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市政疏於管理,並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希望將其列入名錄並加以拯救之後,羅賓漢花園遭到了譴責。2017年,當它最終被拆除時,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保留了西區9米高的部分,包括「空中街」的一部分。

碧昂絲的蝴蝶戒指

蝴蝶戒指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美國女歌手碧昂絲的蝴蝶戒指由碧昂斯於2018年贈送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這枚蝴蝶戒指是珠寶商格倫·斯皮羅(Glenn Spiro)精心設計的。這枚戒指最初是作為胸針製作的,當人們發現它的翅膀不受底座的束縛,可以很容易地擺動時,就把它變成了一枚戒指。隨著佩戴者的手指輕輕彎曲,隱藏在鑲鑽戒指上的機械裝置就能啟動,於是戒指就在綠石榴石、鑽石、鉑金的閃光中煥發生機。而在整個過程中固定在翅膀下面的裝置幾乎是看不見的。

格雷森·佩裡 脫歐花瓶

格雷森·佩裡 一對相配的陶瓷花瓶 圖片來自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對配對的花瓶是在2017年英國脫歐引發的政治動蕩中製作的。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參與了一個長久以來帶有政治意味的陶藝傳統。然而,這些紀念性的花瓶努力做到無黨派化,以反映兩個分裂的陣營之間的強烈相似性。讓這對花瓶看起來和諧的藍色釉料是佩裡採用眾包技術裝飾完成的。除了他們最喜歡的顏色,他還徵集了「留歐」和「脫歐」選民的自拍照以及包括個性在內的英國符號,包括甘地(Gandhi)、莎士比亞(Shakespeare)、喬·考克斯(Jo Cox)、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加裡·萊因克爾(Gary Lineker)、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女王,他們都出現在花瓶上。

(本文編譯自《衛報》)

相關焦點

  • 館長對話|英國V&A今重開:「和服」回歸、「拉斐爾」升級
    澎湃新聞獲悉,8月6日,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將重新向公眾開放。在重新開館之際,V&A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Tim Reeve)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他談到了下半年的計劃及對於「線上」項目的看法。
  • 從脫歐公投到協議達成:英國脫歐艱難史+最新脫歐政策詳解
    為此,頸長特別給你總結了史上最糾結  」英國脫歐史「  還能一文讀懂脫歐協議哦~  2020年1月31日英國時間23:00,英國正式宣布將與歐盟揮手告別,並進入為期11個月的脫歐過渡期。    英國脫歐大事記一覽   經歷四年半的超長拉鋸戰,最終以長達1,200頁紙的脫歐協議「握手言和」  2013.01.31 卡梅倫Donald Cameron提出脫歐公投  2016.06.23 脫歐公投:英國離開歐盟
  • 英媒:英國脫歐紛爭變成經典英法對抗
    原標題:英媒:英國脫歐紛爭變成經典英法對抗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4日發表題為《英國脫歐紛爭變成了經典的英法對抗》的報導稱,英法關係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多舛歷史以及英國在過去幾十年裡艱難加入歐盟並同樣艱難退出歐盟的經歷表明
  • 拉斐爾死於新冠?英國王室冠冕,代代相傳,芭蕾黃金時代傳奇隕落
    拉斐爾死於新冠?研究表明拉斐爾並非死於梅毒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以其放蕩不羈的生活作風聞名,因此專家一直認為,這位天才37歲的早逝應該是梅毒或其它性病所導致。然而最近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義大利的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則相關的醫療研究,畫家更像是是死於肺部疾病而不是性病。當時的醫生錯誤的選擇了放血這一方式治療拉斐爾,這一治療方式對肺部疾病作用寥寥。
  • 英國脫歐「絕處逢生」?
    多家外媒報導,歐盟和英國接近在漁業領域達成協議。上周日,英國脫歐貿易談判在布魯塞爾恢復。隔夜,英歐談判方面傳來重大消息。多家外媒報導,歐盟和英國接近在漁業領域達成協議。上周末,法國就「威脅」稱,若脫歐協議不符合利益,法國將使用否決權,其中主要談及漁業領域的問題。法國歐洲事務部長Clement Beaune表示,法國知道,在英國脫歐後與英國籤訂的任何貿易協議中,法國漁民都不會維持目前在英國水域的捕撈配額。若漁業問題得到解決,可能加速談判達成的勝算。
  • 英國正式脫歐:英國為何選擇脫歐?利弊如何?對中國有啥影響?
    ,當時英國怕被排擠在外才加入了歐盟,但由於重要的位置被德法掌控,所以英國並沒有話語權,由於兩方之間有矛盾,所以脫歐對於以後是有好處的,但是歐盟提出了400億到500億歐元的費用,這對英國是一個大負擔。 ②英國使用英鎊不用歐元脫歐在經濟和金融上對英國影響有限。 ③英國不是申根協議國家脫歐之後的法律關係沒有其他歐盟國家那麼複雜。 ④在歐盟的政治上英國向來話語權不多,都是被德法兩國壟斷,連歐盟的領導人幾乎都沒有英國人,因此英國脫歐也是在情理之中。
  • 脫歐語境下的當代英國小說
    她近幾年創作的《西北》《使館樓》和《搖擺時光》記錄了脫歐前英國社會氛圍和種族關係的變化,描繪了英國最終脫歐的語境。另外,艾·路·甘迺迪的《嚴肅的甜蜜》和喬納森·科的《十一號》也出版於英國脫歐公投前夕,揭示了當時英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保守黨的財政預算削減等,而正是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英國脫歐提案的最終通過。  近四年,英國小說作家紛紛將目光轉向這個新的熱點話題。
  • 英國進入「脫歐」過渡期
    當天一早,穆尼和朋友就從一百公裡外的住處乘車,趕到倫敦市中心議會廣場,身披英國米字旗,待了一整天,為了「紀念這個大日子」。  也是從這一刻起,英國進入「脫歐」過渡期。根據目前安排,過渡期到2020年底結束。在此期間,英國將失去歐盟成員國資格,但仍需遵守歐盟規則、繳納歐盟預算費用。英歐關係特別是雙邊貿易協議的談判,成為英國未來任務「清單」上的優先項。
  • 英國脫歐,脫了個寂寞?
    當然,程序上,這份協議還需要歐洲議會的批准,可能在今年2月或者3月份做出最終決定,但是到目前為止,一切進展都還算順利。 說起來,這場脫歐大戲也真該結束了。 歷時4年半,中間英國首相換了3任,歐委會主席換了2個,脫歐日期延遲了3次,「脫歐」變成了「拖歐」,再鬧下去,吃瓜群眾也吃不動這個瓜了。
  • 「脫歐」對英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倫敦1月31日電 綜述:「脫歐」對英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記者楊海若 孫曉玲  在「脫歐」公投三年多後,1月31日英國終於正式離開歐盟。但對英國經濟來說,「脫歐」僅僅是一個開始,英國的貿易規則將被重構,金融業面臨衝擊,勞動力短缺問題也將加劇。  首先,英國和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自由貿易規則將發生改變。1月31日正式「脫歐」後,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將進入過渡期,在12月31日過渡期結束前,英國與歐盟有11個月時間進行貿易談判。如果沒有達成任何貿易協議,英國和歐盟的貿易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框架內進行。
  • 英國脫歐的平行世界:脫歐還是留歐?這是個問題!
    當地時間12月12日,英國人迎來了一次罕見的冬季大選。現任首相、保守黨領袖鮑裡斯·詹森帶領英國保守黨,贏得了自柴契爾時代以來最大的選舉勝利。這是一次提前舉行的議會下院選舉,之所以會有,還是因為那個困擾了英國三年的老問題:脫歐。6周前,為了打破脫歐僵局,英國議會同意了鮑裡斯·詹森的要求,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 「脫歐」將撕裂英國社會,使英國成為「歐洲病夫」?
    他認為,在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之後,科技創新一直是英國經濟恢復增長的引擎,這也依靠歐洲創新型人才不斷地聚集到英國。而「脫歐」和右翼思潮很可能會使這些人才離開英國。約翰·坎普納認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經濟增長率始終低於歐共體首批成員,在歐洲被稱為「歐洲病夫」。當時,英國較低的生產力和糟糕的勞資關係成了「英國病」的標籤。
  • 脫歐未能如期迎來大結局,英國為何沒有了硬脫歐的勇氣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歐盟支持者在倫敦英國議會附近舉行抗議脫歐的示威活動。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晚些時候將舉行晚宴,這可能為達成脫歐貿易協議鋪平道路,或者讓雙方在12月底陷入混亂的經濟破裂。
  • 解讀:英國脫歐了,英超怎麼辦?
    與此同時,一項對整個歐洲足壇都將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也正式畫上句號——2020年1月31日晚11時(格林威治時間),英國將正式脫離歐盟,進入脫歐過渡期,過渡期將在2020年底結束。從2016年6月舉行公投,到2020年1月正式脫歐,英國與歐盟協商接近4年、更換了3任首相,「英國脫歐」在外國媒體上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Brexit」。
  • 一文看懂英國「脫歐」公投
    英國「脫歐」公投將於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指就英國是否脫離歐盟進行的公投。「脫歐」派認為歐盟拖了英國的後腿,稱歐盟強加於企業過多的規定,作為歐盟成員國每年要上繳數十億英鎊的費用,但回報甚微。他們還希望英國能收回對邊界的完全控制權,減少到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等等。
  • 英國首相否認延長「脫歐」過渡期
    3月18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前)在議會下院進行首相問答。新華社發(英國議會攝影師傑西卡·泰勒攝)新華社倫敦3月18日電(記者桂濤)英國首相詹森18日說,英國不會延長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的「脫歐」過渡期。詹森當天在英國議會下院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目前英國的首要任務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脫歐」過渡期已由議會立法確認將於12月31日結束。
  • 英國「無協議脫歐」有多可怕?
    如果不能就未來關係達成明確協議,歐盟又拒絕給英國寬限更多時間,那英國將「無協議脫歐」,也就是「硬脫歐」。今年8月,英國政府準備「無協議脫歐」的「黃雀行動」文件遭洩露,但外界知之不詳。英國議會下院在9月11日晚以311票支持、302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由前總檢察長多米尼克·格裡夫提出的一項動議,要求政府公布「黃雀行動」文件。詹森政府被迫於當晚公布文件摘要。
  • 討論「英國脫歐」 我們陷入了哪些誤區?
    此後大致經歷了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歐洲共同體(EC)再到歐盟 (EU)這樣幾個大階段。脫歐當日,英國《衛報》視頻截圖。但如果簡單回顧下英國脫歐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總的來講,脫歐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意外,三年多的脫歐歷程也表明不能簡單用「非走不可」來找原因。三年脫歐歷程跌宕起伏,總是讓我們猜到了開頭猜不到結尾。
  • 多虧英國脫歐,貝多芬的《歡樂頌》打破了英國排行榜
    目前英國排行榜的冠軍是貝多芬的《歡樂頌》。這都是因為英國脫歐。離英國脫歐只有幾個小時了。2016年1月31日,在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後,它將離開歐盟。如果你回想一下2016年6月,你會發現公投的結果是勢均力敵的(51.9%的人支持脫歐,48.1%的人支持留歐)。
  • 英國「無協議脫歐」陰霾難消散
    歐盟委員會4日說,現有英國「脫歐」協議中涉及愛爾蘭與英國北愛爾蘭地區邊界問題的「備份安排」眼下不存在「替代方案」,即英國「脫歐」協議不可能排除「備份安排」。這一認定無異於回絕了詹森要求重談「脫歐」協議的核心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