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甘露】釋迦牟尼佛傳(四十五)十大比丘弟子:阿那律、優波離、阿難、羅侯羅(附音頻)

2021-02-08 覺贊吉祥林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比丘弟子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和摩訶那摩(摩訶男)是兄弟,同是甘露飯王所生的王子,當初他弟兄二人約定,兄不出家,弟即出家;弟不出家,則兄出家。後來阿那律和跋提王子等七人同時皈依佛陀,披剃出家做了沙門。

 

阿那律長得很英俊,沒有出家時就有很多王族的少女希望嫁給他,但阿那律卻不易為愛情女色動心。

 

出家以後,有一次阿那律從祇園精舍往拘薩羅國去的途中,路上沒有比丘的宿處,沒有辦法,他只好向民間投宿,這人家有一位年輕的少女。

 

阿那律走到少女的門前說道:

 

「天快黑了,路很遠,想在貴府投宿一夜!」

 

少女一見大喜,即刻迎接阿那律入其內舍,阿那律尊者沒有想到其它,他在內舍中結跏趺坐,一心的念佛念法念僧,希望早點天明,以便趕路。

 

夜半,燈光漸漸的黯淡,朦朧的月色照在窗前,門聲響處,年輕的少女走到阿那律的床前,溫柔多情的說道:


「你是一位沙門,我知道,但我見了你,怎樣也壓制不住我對你的愛情。近來有很多有名有財的長者婆羅門,向我求婚,都為我一一拒絕,但我看到你端正秀麗的容貌,我不怕羞的自願將身許你,你就住在我的家中不要他去。」


阿那律尊者雙目閉得緊緊,像高聳的山嶽,巍然不動,少女即以手向前推動他,阿那律嚴肅的把眼睜開,他就莊嚴的訶斥欲的種種不淨,少女生大慚愧,當即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作了在家優婆夷。

 

阿那律尊者雖然不為愛欲所迷的美名令人敬仰,但有一次當他聽聞佛陀說法因疲倦而打瞌睡,遭受到佛陀的批評。

 

佛陀講法以後,把阿那律尊者叫到身邊,問道:

 

「阿那律!你出家學道是為了畏懼王法恐怖盜賊嗎?」

 

「不是!」阿那律回答。

 

「那麼,你為什麼要出家學道呢?」

 

「為著厭離生老病死,解脫憂悲苦惱。」

 

「我看你出家學道的信心很堅固,但是當我在說法的時候,又看到你在睡覺。」

 

阿那律跪下來,合掌說道:

 

「佛陀!從今以後,盡形壽,我也絕不在佛陀的座前睡眠,希望慈悲的佛陀原諒我一次懈怠的愚痴。」

 

從此,阿那律從清晨到黃昏,從黑暗又到天明,他都用功辦道,絕不睡眠,經過一段時間,阿那律的眼睛壞了。

 

佛陀很掛念,有一天佛陀找到阿那律,告訴他道:

 

「阿那律!修行不及固然不行,但太過了也是同樣的不行。」

 

「我在佛陀的座前已經宣過誓,我不能違背我的誓言!」阿那律恭敬的而又堅決的回答。

 

「你不要掛念這個,眼睛是大事。」

 

佛陀雖然慈悲的這麼告訴阿那律,但阿那律仍然不肯睡眠。佛陀又再叮嚀勸說道:

 

「阿那律!一切眾生為食物而生存,如果不食就不能存在,眼睛也要飲食,眼睛的飲食就是睡眠。所以,阿那律!你去睡,不要掛念其他,就是涅槃也要飲食。」

 

「涅槃吃什麼?」阿那律懷疑著問。

 

「不放逸!」佛陀回答說:「不放逸能夠到達無為的境界,但是在這以前仍然睡眠。」

 

「佛陀!眼睛是以睡眠為食物,不過我不睡眠沒有關係,請佛陀放心!」

 

就這樣,阿那律的眼睛不久就瞎了。

 

佛陀想到以自己對阿那律講了一句話,能使他精進修行以至雙目失明,阿那律對佛陀尊敬的心,到達什麼程度不難想像而知。

 

佛陀打算著如何才能令阿那律重見光明。

 

有一天阿那律想縫衣服,但因眼睛看不到,無法把線穿進針孔,他很希望有一個人幫助他。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走來說道:

 

「阿那律!你把針線拿出來,我來替你穿。」

 

阿那律很惶恐、驚慌,佛陀為他把針線穿好,看不見東西的阿那律,眼眶中浮出幾滴晶瑩的感動的淚珠。


佛陀把針線穿好,阿那律想請人來做衣服,佛陀阻止著他道:

 

「你不要煩心,我來替你做就好。」

 

在一天以內,佛陀就為阿那律把三衣縫好。

 

佛陀和失去肉眼的阿那律坐在一起,慈悲的安慰他、並教他如何修定就可以見到光明。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話,他不久就得到天眼,不分遠近,不論內外,他都能看到,在佛陀的弟子中,從此阿那律是有名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很歡喜感激,佛陀的歡喜更是難以形容。

 

有一次,阿那律走到佛陀的座前,頂禮佛陀後說道:

 

「佛陀!我常這樣想,少欲知足,常行精進,這是我們修道者必備的條件;忘記小我,弘法利生,這是我們弟子應盡的責任。佛陀!關於我們如何修學覺道,進取涅槃,懇求佛陀多予慈悲開導!」


佛陀很歡喜的說道:

 

「你說的都是實在的話,你所掛念的問題是學大人(菩薩)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你可於晝夜至心誦念: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無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阿那律!前面所講的八事,這是諸佛菩薩大人的覺悟,修學覺道的人,要用慈悲的心,多來修福修慧,乘著法身的船,劃到涅槃的彼岸,再來人間,廣度眾生,就能脫出生死,永遠安樂。」


阿那律含淚聽著佛陀說法,更增強學道的決心,佛陀的愛,深深的藏在阿那律的心底。

 


持戒第一優波離

 

優波離尊者是佛陀弟子之中的持戒第一!

 

優波離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是出生在首陀羅種姓的族中,他本是理髮匠,靠著替人剃除鬚髮,維持生活。

 

雖然優波離是一個理髮匠,但他心地純良,本性忠厚,故能得到剎帝利的釋迦王族的信任,著他在王宮為跋提王子等理髮。

 

跋提王子因見優波離工作細心,很是喜歡他,優波離對跋提王子也很尊敬。

 

當初,佛陀成道後回到故鄉迦毗羅城的時候,跋提王子等因為給佛陀德慧的感召,都毅然的捨棄虛妄的王子的尊榮,皈投到佛陀的座下出家。

 

尊貴的王子身份可以跟佛陀出家,優波離很悲哀,他怨恨自己不幸的命運,生在下賤的首陀羅族中做人,他不敢妄想,下賤的首陀羅是不會有資格皈依大聖的佛陀出家做弟子的。

 

所以當跋提王子等七人去出家披剃的時候,優波離除了傷心啜泣以外,他實在不敢說一句不平的語言。

 

適巧,他的哭泣給舍利弗尊者看到,舍利弗問明原委,就對優波離說道:

 

「優波離!請你不要傷心,佛陀之法是不分智愚、貧富、以及身份的,關於這些,不是問題,請你不要掛在心上,佛法如大海,不厭眾流,不棄涓滴,無論什麼人,只要他信仰佛陀,他就有資格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庇護。佛陀的教示是持戒最要緊,證得涅槃正覺是第一!你跟我一起到佛陀的座前去,佛陀一定很歡喜的準許你出家。」

 

優波離畏縮的迷糊的走到佛陀座前,佛陀很歡喜就安慰他說道:

 

「優波離!我知道你的根器不小,過去在迦葉佛時,你就是在他的持律的諸弟子中最為第一!在我的教法僧團中,將來仍是你持戒第一!在你來此以前,跋提王子等七人向我要求出家,雖然我準許他們做我的弟子,但他們要經過七日的修行,我才為他們剃度。經過七日,等他們忘記王子的身份,知道是我的弟子,他們才有禮貌和你見面,我現在先許可你出家。」

 

優波離出家後,先知先覺者佛陀所說的預言沒有錯,優波離嚴持戒律,而且更懂得持戒的意義。

 


多聞第一阿難陀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的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在當時的僧團中年齡最輕,相貌非常端嚴,聰明而多聞,佛陀很歡喜他。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當初要出家作比丘尼,佛陀的僧團制度,本來是不允許女人加入,就是因為阿難一再的為她們請求,佛陀想到事實不可違背,只得方便允許,用八敬法來補救僧團中容納比丘尼加入的缺點。

 

因為阿難對女子的出家,很是盡心的幫忙,加之他的人緣很好,女子對他非常的恭敬。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請阿難最先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而比丘尼們總是不管這些。

 

阿難很得到女人的歡迎,他有一次託缽途中,曾給摩登伽女迷惑,佛陀很關心他,用方便叫摩登伽女也出了家。阿難常有這些事給佛陀麻煩,但阿難有善良的心地,強記的智慧,肯得幫助人,所以很得到佛陀的歡心。

 

佛陀常常單獨的和阿難說教,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國重閣講堂的時候,曾教阿難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仰,不壞信仰比嚴持戒律更是要緊。又有一次,阿難遵照佛陀的指示,禮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曾見阿彌陀佛大放慈光,他真是幸運的寵兒,他比別人更易受到佛光的庇護。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他常常親侍在佛陀的左右,當初大家請他出來侍奉佛陀,他曾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絕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

 

目犍連尊者把阿難的希望轉呈給佛陀,佛陀很歡喜的讚嘆道:

 

「阿難真是很有品格的比丘,他所提出的要求,都是避免譏嫌的預防。因為阿難是怕比丘們批評說,阿難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或是阿難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信者來見佛陀的時候,佛陀說法的機緣是否成熟的時候,阿難都能夠知道,他實在是一個很聰明賢能的人。」

 

阿難做了佛陀的侍者以後,他就經常的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

 

佛陀的年齡漸漸的老了,有一天在布教的途中,佛陀坐在一棵樹下休息,對阿難說道:

 

「阿難!為了挽救沉淪在苦海中眾生的慧命,布教家是什麼辛苦都不應該推辭的,你和我常在各地行化,你已逐漸養成信心、慧心、慈悲心。我現在渴得很,想喝一點水,你把我的缽拿出來,到那邊的河流中盛一點水來給我喝。」


阿難走到河邊,過一會,空著缽回來,稟告佛陀道:

 

「佛陀!我到那邊的河流中看過,河水很混濁不清,我聽人說,今天有很多車馬在上流渡過,所以河流中的水,盛來洗腳是可以,但絕不能夠吃,拘孫河離這裡並不遠,到那邊的地方再喝水、洗浴也可以。」


佛陀又再威嚴的吩咐道:

 

「阿難!拿水來!不要緊,你就把那樣的水拿來!」

 

阿難沒有辦法,只得再去取水,不可思議的,這時候的河水澄清得如明鏡一般,阿難一見大喜,他很為佛陀的威德神力感動。

 

有一天,阿難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希奇古怪的事,心中很驚慌,他走到佛陀的座前,照實的稟告道:

 

「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難的事要想請佛陀開示,昨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本是獨頭意識的活動,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本不必為夢計較。但我昨夜夢見的七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現在要懇請佛陀慈悲為我解說。我所夢的七事是:

 

「第一、我夢見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起來。

 

「第二、我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

 

「第三、我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第四、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

 

「第五、我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

 

「第六、我夢見年幼的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法,只得避而遠去,獨至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候,都因饑渴而死。

 

「第七、我夢見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

 

「佛陀!這都是些奇怪的夢,我真不明白,怎麼會做這些怪夢呢?」

 

佛陀聽完阿難所講的夢中七事,像有很多憂愁似的,不勝感慨的回答道:

 

「阿難!夢境由心造,但有時夢境確是未來事情好壞的徵兆。你夢中的七事,早在我意料之中。我現在分別為你解說:

 

「第一、你夢見大海江河都為烈火焚燒,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中的比丘,違犯佛教,取得供養,復起鬥爭。

 

「第二、你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你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這是說佛陀九十日後,當入涅槃,大眾比丘,諸天人民,將要你來為他們啟受經教。

 

「第三、你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持著佛陀深法,口頭宣講而不奉行。

 

「第四、你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這是佛陀涅槃以後,未來世中,有很多比丘沒有法衣,穿著俗人的服裝,棄戒樂俗,育養妻子。

 

「第五、你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不發心宣揚佛陀正法,只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賣如來,以經懺佛事為生。

 

「第六、你夢見年幼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草,攪濁河流,最後反而飢餓而死,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僧團中有持戒長老,明經比丘,教誡年少後學,講說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後學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後墮入地獄。

 

「第七、你夢見百獸之王的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後為獅王的肉身之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這是說佛陀住世廣說甚多經法,佛陀涅槃以後,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我法。


「阿難!你夢中的七事就是未來佛教的症兆。」

 

佛陀說後,那佛陀之光好像都要黯然的樣子。

 

多聞的阿難,聽佛陀敘說未來聖教的前途,心中很難過!

 


密行第一羅侯羅

 

羅侯羅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羅侯羅是佛陀在做太子時所生,他是淨飯大王的王孫,佛陀離國出走,終於成就正覺的佛果,未來迦毗羅衛國國主的王位,本可以由羅侯羅繼承,但在有公天下主張的佛陀,對年幼孩童做萬民之主,很不以為然,所以佛陀就方便叫羅侯羅出家。

 

幼童出家,佛陀的僧團中當初沒有這樣的情形,為羅侯羅出家才開出沙彌的制度,佛陀並叫羅侯羅禮拜舍利弗為師。


羅侯羅出家只有十五六歲的年齡,佛陀的說法,他還不能完全領受,因此他還沒有到達悟道的境界,對於新的僧團生活,他並不感到快樂,但也沒有說過不滿的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對父親的教示,唯有尊敬服從。

 

羅侯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就研究修習佛陀的言教,有一天羅侯羅將外院掃除以後,回到自己的室中,就在這時,他自己的寢室為一個作客的比丘佔去,把羅侯羅的衣缽都拋在門外。

 

佛陀的僧團中,是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別人把自己的寢室住去,應該怎麼辦,羅侯羅感到茫然無措。不過幼年的羅侯羅,很懂得佛陀忍辱的教示,他沒有辦法,就痴痴站在庭院之外。其時忽然落起滂沱大雨,羅侯羅沒有去處躲藏,他就進入廁所,雖然空氣不好,他也安靜的端坐著,那時正有一條黑色的毒蛇從洞中爬出在廁所的上面,羅侯羅一點也沒有留神注意。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侯羅,很快的就走來羅侯羅住的地方看他,室內沒有羅侯羅,只見到一位旅行雲遊的比丘,佛陀就走到廁所的地方,先咳嗽一聲,裡面也咳嗽了一聲,佛陀問道:

 

「裡面是什麼人?」

 

「是羅侯羅!」

 

「出來!我對你講話!」

 

羅侯羅想不到這時能聽到佛陀的聲音,趕快從廁所中出來,不知不覺的就抱住佛陀,雙目滔滔的流淚,但又知道自己用手拭去。

 

佛陀明知故問羅侯羅為什麼坐在廁所裡,羅侯羅照實的稟告,佛陀就叫他到自己住的室內。

 

羅侯羅的歡喜,像是在地獄裡見到佛陀。

 

年幼的沙彌,確確實實要年長的比丘照顧,佛陀以此因緣就規定沙彌和比丘可以同室。以後的羅侯羅,常常跟隨在舍利弗的身後,舍利弗帶著羅侯羅託缽乞食,曾給佛陀批評是不淨食,因此舍利弗後來特別關懷到年輕沙彌所受的供養。又有一次,舍利弗帶著羅侯羅在王舍城中乞食,路上一個惡漢用沙投入舍利弗的缽裡,並且用棍棒打破羅侯羅的頭。舍利弗回過頭看看羅侯羅,羅侯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鮮血一滴一滴的流出來。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侯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嗔恨的毒,常以慈悲心憐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對於個人的榮辱毀譽,要能忍辱的才算行著佛陀之教。所以,羅侯羅!壓制著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這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如何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侯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走到水邊,水裡現出他的顏面,他默默的掬水洗去血跡,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很安慰又很難過。


羅侯羅忍耐著走到舍利弗的身後說道:

 

「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他放在心中,不過,這個世間上有著太多的惡人,到處都布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並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這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導我們對人對世間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間上狂暴的人就輕視我們。沙門比丘守忍辱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他們反而尊敬那些殘酷的人。佛陀真理的慈悲教示,他們倒反而以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愛在臭的地方。佛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兇惡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效果。」

 

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侯羅說的話回來告訴佛陀,佛陀也很高興,很稱讚羅侯羅今天很好,說的話很對,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見到佛陀,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迴。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慧的人,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嗔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下賤。忠與佞不能相容。邪是嫉正的,惡的不喜歡善的,貪慾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得解脫證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渡一切災難;忍又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生命之危。我能夠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我心能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舍利弗和羅侯羅聽佛陀這些法音,都含著眼淚,感激佛陀。

 

到十七八歲的羅侯羅,性情很溫和,品行很端正,但十七八歲的少年最喜歡調皮,羅侯羅有時候也常和人開玩笑。他雖不是害人,但講虛妄的言語是真的。佛陀明明不在,國王大臣信者來拜訪的時候,羅侯羅告訴他們說佛陀在那裡,等他們去看佛陀時,羅侯羅就很開心的嬉笑。有一天,佛陀知道以後,特地走到羅侯羅修行的地方來。佛陀叫羅侯羅盛水洗腳,羅侯羅奉命把水拿來,佛陀洗後,指著水對羅侯羅說道:

 

「羅侯羅!這盆裡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洗過足的水很汙穢,不能喝的。」

 

「你就是同這個水一樣,水本來是很清淨的,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出家做沙門,可是又不精進於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垢穢填滿在你的胸中,等於清淨的水裡有著垢穢一樣。」

 

羅侯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默默的不作聲,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等羅侯羅倒水回來,佛陀問他道:

 

「你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淨的,這上面有垢穢,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大道之糧怎麼能裝入你的心中呢?」佛陀說後,用腳把盆輕輕的一踼,盆就滾滾的轉起來,羅侯羅很怕的樣子,佛陀問道:


「你怕盆子壞了嗎?」

 

「佛陀!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侯羅!你不可惜這個盆,正等於大家也不要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行為的結果,是誰也不愛護你,不珍攝你,就是到命終的時候也都不能覺悟,迷中更增加迷。」


羅侯羅全身流汗,他努力的想以後要來改變改變自己的心。

 

從此,羅侯羅一改既往調皮的習氣,嚴持戒律,精進修道,每日勤於密行,但始終不能開悟。比丘們很覺不可思議,就問佛陀道:


「佛陀!羅侯羅熱心修道,小罪都不犯,怎麼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回答道:

 

「守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證道,獲得解脫。」

 

佛陀對羅侯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

 

羅侯羅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取得比丘的資格,有一天他和佛陀同去乞食行化的時候,佛陀告訴他說道:

 

「世間上森羅萬象的事物,以及人的身體心念,甚至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要作無常之想,千萬不要執著。」

 

羅侯羅聽到佛陀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廓然大悟,好像心地豁然開朗了。他告別佛陀,一人回到精舍中坐禪思惟。

 

佛陀行化乞食歸來,走到羅侯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

 

「用慈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機緣成熟的時候,羅侯羅從此就覺悟了。

 

對於羅侯羅的覺悟,佛陀很歡喜,很安心,好像肩上放下了重荷!

 

佛陀是人間最圓滿的人,不是顛倒人情的人,佛陀實在是有高度情感的聖者!

 

佛陀的大弟子實在不止這以上敘述的十人,而且這只限於比丘,茲再將佛陀最負盛名的四眾弟子列之於下:

 

負有盛名的比丘:

 

法臘第一:憍陳如


姓貴第一:迦利豪陀子跋提


美言第一:羅鳩吒迦拔提


獅吼第一:賓頭盧


解脫第一:周利槃陀伽


無想第一:摩訶槃提

 

禪定第一:疑者離婆多


精進第一:蘇那考利毗沙

 

美音第一:二十億耳


所得第一:斯波離

 

信心第一:婆迦利


得解第一:俱絺羅

 

幸運第一:鳩吒陀那


詩才第一:婆耆沙

 

領眾第一:優樓頻羅迦葉


交際第一:迦留陀夷

 

無病第一:薄拘羅


記憶第一:優婆離

 

教誨尼眾第一:難陀迦


教比丘第一:劫賓那


 

負有盛名的比丘尼:

 

法臘第一:摩訶波闍波提


神通第一:蓮花色


說法第一:法與


精進第一:蘇那


捷慧第一:跋陀若陀羅

 

智慧第一:計摩


持律第一:波吒遮羅


禪定第一:難陀


天眼第一:古俱羅

 

信心第一:芝伽羅摩多


 

負有盛名的優婆塞:

 

布施第一:須達


說法第一:質多

 

供養第一:鬱迦


醫護第一:耆婆

 

信實第一:那鳩羅


不壞信心第一:修羅庵婆多

 

負有盛名的優婆夷:

 

布施第一:毗舍佉


多聞第一:鬱多羅

 

看病第一:須彼耶


信仰堅固第一:迦帝耳

 

傳三寶第一:迦利

 

 



【上師教言】佛弟子一定要學習《釋迦牟尼佛傳記》



佛贊吉祥林空中道場









隨喜法本助印



隨喜放生犛牛、羊



放生回向登記



祈請代做煙施

相關焦點

  • 佛陀十大弟子及最負盛名的四眾弟子
    ,其他分散在各地的以及後來出家證果的尚不算在內,在這些弟子中,更有最特出的所謂十大比丘弟子。  十大弟子,各有專長,他們所修學的道行,各有各的成就,被人公認的是: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
  • 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
    在西方佛教的起源中,佛陀弟子無數,但最具神通的乃是他的十大弟子,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佛教:阿那律尊者,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大千世界精塵悉睹無有障礙:阿那律尊者梵名為 Aniruddha,意譯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在佛陀眾弟子中天眼第一。於佛說法時酣睡,為佛說呵,遂立誓不眠,精勤修道至眼壞。
  • 如來佛祖的十大弟子排名
    第一大弟子:摩訶迦葉,苦行第一第二大弟子:阿難陀,多聞第一第三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大弟子:須菩提
  • 星雲法師:釋迦牟尼佛傳 第卅一章 淨飯大王的逝世
    難陀從此安心出家學道,他和跋提王子等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社會上大為驚奇騷動,輿論也紛紛批評議論,其中最令人驚異的就是難陀和羅侯羅的出家。  年老的淨飯大王,感覺到實在沒有辦法,他想自己也來出家才好。短短的幾天之中,他像又衰老了許多。他不怨恨佛陀,他知道佛陀是順著法理而行的。
  • 釋迦牟尼有妻子和兒子?佛陀家庭成員介紹
    在上座部佛教中,釋迦牟尼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故弟子與信徒們,常以世尊來稱呼釋迦牟尼。佛並非神而是境界在神之上的人,因為諸佛都是生在人間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有凡人的社會關係,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釋迦牟尼的家庭成員及經歷,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這位三千年前的智者。
  • 十大弟子
    有關楊家太極拳有名的傳人弟子,瞿世鏡先生的文章寫得最為精彩。後來我又在網上讀到鄭曼青寫的,關於其老師楊澄甫閉門苦練之事,是在楊健侯在世之時,時間也不過是4年之長。而且在1917年到1923年之間,楊澄甫收了多名入室弟子。楊澄甫於1936年逝世,之後的楊氏太極拳的傳播主要靠的就是他的眾多弟子。我根據瞿世鏡先生寫的楊門弟子素描,列出楊澄甫的十大弟子:一.陳微明,通達第一。
  •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多聞第一阿難陀
    佛陀回家說法時,白飯王害怕阿難陀受佛陀教化而出家,便把他送到毗舍離國,不讓他和佛陀親近。不久,佛陀到毗舍離國教化,白飯王又把阿難陀接回國內。佛陀認為阿難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釋迦王子中最具佛性,他如果能出家,將來可以紹隆佛法,將佛法永傳於後世的人。
  • 佛陀十大弟子傳 - 智慧第一舍利弗(下)
    在佛陀的十大比丘弟子中,像舍利弗、目犍連,本是外道的學者或領袖;迦旃延、大迦葉,也是婆羅門的權威和長老,但他們一皈依佛陀,就唯有信仰、尊敬,從沒有對佛陀有過批評。對佛陀沒有建立信心的人,可以心平氣和地踏著這些先賢的足跡,在佛陀的法海中來完成自己的修學。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當佛陀授記完五百弟子時,阿難和羅喉羅也動心了,他們想:「我們每每也是這樣想的,假設我們也能得到成佛授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暢快的事嗎?」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於是,他們當即從座而起,來到了佛陀的面前,頭面禮足後,一起對佛陀說:「世尊,我們於這個授記也應當有分。只有如來才知道我們將來的所歸之處,而且我們是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所公認的善知識,阿難常為佛的侍者,護持法藏;羅喉羅是佛的兒子。
  • 【星雲大師全集】釋迦牟尼佛傳(135)全書完
    偉大的救主佛陀,看看時間到了,他又慈祥的對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們作最後的叮嚀:「諸弟子!你們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體的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的道理!這個世間上現在已有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之法,大家都會明白自利利他的道理,佛法已具備,我進入涅槃常在法性中照顧你們,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地方呢?
  • 佛弟子須菩提三層含義闡釋「空性」,少數人能懂
    某一天,大家發現佛陀不見了,四眾弟子在僧團內外到處尋找,都不見佛的影子。直到有「天眼第一」之稱的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觀察,才知道佛到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去了(詳見文後附故事2)。這個經歷後來被記錄整理成《地藏經》。天界和娑婆世界的時間不一樣,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大概是個誇張說法。佛上天去了多久,沒有確切說法,但換算成人間的時間是三個月。
  • 在佛身邊四十多年未能證道,阿難是如何證得佛果的?
    都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許多人感傷自己生不逢時,未能「甘露先嘗,法鼓先聞」。絕大多數人相信,佛的指點和教誡對自己的修行之路絕對是有幫助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七葉君今天要說的主人翁——阿難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