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須菩提三層含義闡釋「空性」,少數人能懂

2021-01-18 呂航

須菩提尊者體證了空理,很會宣揚空理。

空,不是沒有的空,不是空洞的空。空,與因果有關,空,與因緣生法有關。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

空,是大乘佛法的義理,代表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佛弟子,不能了解到空理,而佛弟子,也很少理解空的妙義。

為外道闡說「空」性

一天,有位外道婆羅門,在路上攔下須菩提,質問:

聽說你在佛陀座下,是解空第一人,那麼請問,世上的一切分明是真實存在,你解空說空,如何自圓其說?

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

那間房子,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相當於建材)因緣(相當於某時空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和合而成,少一樣都沒法建成。如把建材一樣樣地拆掉搬走,房子的相狀沒了,連房子的名也沒有了。即使不拆,過了若干年,這房子也會坍塌成廢墟。壓根就不是恆定的存在。這就是空。

須菩提說:

世界上的事物是因緣和合的,一切因緣而生,一切因緣而滅。因緣,就是「空」的最好註解。

另外,須菩提進一步闡釋:

這間房子,在本村是最高大美觀的。若搬到城裡去比較,它就顯得粗糙簡陋了;但城裡最富麗堂皇的建築,若與舍衛城王宮一比,又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婆羅門聽了後,沉默了一會,舉手為禮,說道:

尊者不愧是大聖佛陀解空第一的弟子。很慚愧,我還不夠資格和尊者對論。

須菩提莊嚴的站著,用手在空中一畫,示意說:

當你黑髮變成白髮,當見到枝上樹葉降落在地,當一天倏忽而過日薄西山,還有那種子入土、抽芽、成長、開花、結果,再成為種子……經過變化循環,又成為它原有的樣子,那就是空

他匆匆走掉了。

以空性與佛相見

日常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處處都帶著「悟空」的印記。

某一天,大家發現佛陀不見了,四眾弟子在僧團內外到處尋找,都不見佛的影子。直到有「天眼第一」之稱的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觀察,才知道佛到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去了(詳見文後附故事2)。這個經歷後來被記錄整理成《地藏經》。

天界和娑婆世界的時間不一樣,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大概是個誇張說法。佛上天去了多久,沒有確切說法,但換算成人間的時間是三個月。這個在宇宙時間的換算中,也是被科學界證實的,外太空的時間與地球表面不一樣。

阿那律告訴大家,世尊起碼要三個月的時間才回來。

佛界的業緣真是不可思議,學佛的人大多有感受,真心會對師父產生思念之情。甚至初次見到師父就淚流不止,仿佛久別重逢。確實是久別啊,也許隔了多少代多少世甚至多少劫。

大家都非常想念佛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甚至有比丘思念成疾病,鑑於此,他們讓工匠雕刻出佛像,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尊佛像的誕生(詳見文後附故事1)。

三個月後,佛陀重返人間。

弟子們爭先恐後出去迎接,唯有須菩提站起來後又坐下了。那會兒,他正在靈鷲山的窟中縫衣,聽到傳報佛回來的消息,也想前去恭迎,但他心念一動,就作罷了。他是這樣思維的:

常人看到佛陀,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而我看佛陀,是把佛的法身看做地水火風四大的和合。不認識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只是色身罷了。而佛的法身,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要見佛陀,先要了解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是無常的,明白一切是空寂的,知道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既然,一切法是空寂的,那法性是無處不在的,佛陀的法身也就盡虛空遍法界,時刻都充盈著我們的身心之中。故此,不應該為事相所迷。

須菩提安然地坐回去,繼續縫補衣服。

佛陀歸來,僧團裡到處喜氣洋洋,大家都想先去拜佛。有位比丘尼叫蓮華色,就是那位出家前曾色誘目犍連的那位白蓮花(詳見文後附故事5)。她修成了「神足第一」,第一個搶先迎到佛。

結果佛陀慈和地微笑說:

蓮華色,你不是第一位迎接我的人,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正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見法的人,才真正見到佛。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

尊者為天人講法

須菩提是離欲阿羅漢,與世無爭,對世間已沒有希求。有時候在僧團與大眾共修,聆聽佛陀宣說法理;有時候離群索居在林中禪定,修習更高的禪法。

負有盛名的耆闍崛山,林茂竹修,風景宜人,在須菩提看來是最好修行的道場,他喜歡山居生活。他認為,人就應該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越是接近自然的人,越是容易領悟真理,也就容易與天神接通。在禪定中,他居然見到了天人。據記載,那是帝釋天,也就是忉利天的天人們(詳見文後附故事3),有感於須菩提的精進開悟,來向其致敬和道賀。

結下這個善緣後,他與天人常相往來。

因常住山裡,環境陰溼,須菩提有一次四大不調,遭遇病魔纏繞,身心疲憊不暢。

身為體證聖果的聖者,須菩提的精神早已解脫,但色身歸於世間法,仍要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

雖身體極度不舒服,但他仍結跏趺坐,陷於禪定之中。很快就感到身心輕鬆自在,病苦全無。

然後再次看到天人降臨,帝釋天主親自擔任他的護法,帶領很多天人前來慰問。就像我們在敦煌壁畫上見到的那種天神,飛來飛去,歌樂舞蹈。

須菩提甚至給天人講法:

諸法相依,諸法相待,法中生法,法法自有因緣果報。貪慾之病,要以不淨觀對治;瞋恚之病,要以慈悲心對治;愚痴之病,要以般若慧對治。

區區病苦,是諸法相亂。以佛陀的甘露法水,和春風似的禪觀,對治我的病,所以就能消除痊癒。現在,我身心很安穩自在。

帝釋天君聽了非常歡喜,向尊者頂禮後,率諸天返回。

須菩提尊望著天人升天,還自言自語的說:

深信因果,懺悔業障,修積福慧,乃萬病的妙藥良方!

本文提到的相關故事背景文章:

世界第一尊佛像的誕生,為解思念成疾的權宜之計

兒子成佛父母怎麼辦,看看佛母摩耶夫人的身後事

知道嗎?玉皇大帝、帝釋天和宙斯都是同一位神仙

「空」不是沒有,佛大弟子須菩提解說「空」的含義

佛教初創那些事兒,佛弟子目犍連展示什麼叫神通

相關焦點

  • 空性與空相(二)
    也就是說,與四聖諦同時同處配合運作的「如」,就是一切有情的空性,本身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如如不動的,祂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不顛倒的,也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又這個「如」於六塵都不分別,所以才會如如不動。會分別的,是這個如如不動的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七轉識,當中的意識能廣分別,不僅有前五識的粗相分別,而且有前五識所不能的細相分別,因而才有吾人所領受的四聖諦等諸法可言。
  • 解碼西遊之二|須菩提就是唐僧,一點都不神秘
    第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如來說假悟空正是個「六耳獼猴」,再提「六耳」二字便是另一個線頭,串成一條線索,告訴悟空,也告訴讀者:「猴子,我就是你的授業恩師須菩提啊!」須菩提是如來這個論點看似站得住腳,但一定就是佛祖本人嗎?難道就不能是靈山上的另一位大佬?如來工作那麼忙,怎麼能抽出那麼多時間,長期坐鎮斜月三星洞?
  • 被「特別照顧」的佛弟子
    作為一個佛弟子,大概都經歷過被人「特別照顧」的時候。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須菩提祖師傳給孫悟空的修行口訣
    修行居道家養生 | 陰陽數術   太極八卦 | 丹道修煉孫悟空聽須菩提講法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網圖雖然全文有5000多字,但是在這5000多字中卻沒有一個空字,更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在5000多字中都沒有一個空字,但其通篇所討論的卻又都是有空有關的智慧,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
  •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我們學佛第一是依法不依人,有很多邪師胡言亂語,假借佛之名義,欺名盜世,我們被這樣的人蒙蔽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真正的佛弟子,能以一念,將這個法門,在這個末法時期所能攝受,是人罪障應這一念的功德而消滅,把應該所受到的地獄苦因而變為安樂國。
  • 印光法師:若能如是,可謂真佛弟子
    然須堅定其心,只期愈入愈深,愈修愈切。萬不可一時高興遂發心,及乎久久,則置之腦後,不復顧也。汝名念橋,橋乃過度人之要物。若無橋,則彼此往來,頗形不便。淨土法門,乃從生死此岸,過涅槃彼岸之大法橋。汝能自行化他,自他皆可過度。故為汝取法名為慧度。以若有智慧,則由此岸登彼岸。若無智慧,則永劫在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
  • 佛弟子須放下一切身外之物方可入道!
    作為佛弟子,應該把這一切看淡,隨順自然。房子無論大小夠用舒適就行;車子不論牌子可以代步就行;銀行存款不用太多,夠花且有餘就行。妻子溫柔賢惠,善解人意就好;丈夫積極向上,有擔當、顧家就好;工作事業盡職盡責,名譽地位隨順個人福報,不過分追求就好。吃的營養全面,簡簡單單就好;睡得不要太多,保持精力充沛就好。
  • 獨家 李語涵:菩提葉上畫心路
    然而,作為一個入世的修行人,現實的因素必須考慮。經過粗略的測算,這項工作的成本接近一千萬。對於李語涵個人來說,完全是難以承受的。「那時候想做長度70公分左右的畫像,後來覺得緣分還是不具足,就想著只要做佛像就行了。」這時,李語涵想起了曾經在書本裡看到的菩提葉畫。
  • 要做報佛恩的佛弟子,不要做欠佛債的自了漢
    佛子之中,有這麼兩大類人:一類是報佛恩的,一類是欠佛債的。這話說的是非常實在的,因為佛的教誨,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一面濟度眾生以利他。但如果佛子退失了對眾生的悲心,只顧到自了生死的一邊,而不管眾生的苦難,這叫不知報佛恩的負欠佛債者。
  • 佛弟子不應該算命,原因令人驚訝
    就拿經典的算世間眾生命運的《周易》和推算國運的《推背圖》來說,裡面講了預測未來的方法和階段性的結果展示,但是這些方法再神秘再高級,能告訴你為什麼命運存在嗎?為什麼命運是可以被預測出來的?
  • 空性和般若甚深玄妙
    「般羅密」的含義是到彼岸,也就是由迷到悟的解脫。那麼《般若般羅密多心經》就是通過真正的智慧到底覺悟彼岸的方法。聽起來或許很簡單,但是《心經》中闡述的空性,卻是無上甚深的玄妙法門。佛陀是覺悟之人,斷滅了煩惱,徹悟了空性,得到了般若智慧。但是對於肉眼凡胎的我們,空性太過虛無縹緲了。那麼到底什麼是「空」呢?如何才能得到「般若智慧」呢?
  • 佛教「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有何深層含義?看完漲學問了
    自古以來,天王在民間多以兇神惡煞,莊嚴肅穆的形象出現,甚至因為其容貌過於別致,久看之下,不經意間就會讓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故此每每有人踏入天王殿內,在天王像的注目下,就會變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得罪了神明。
  • 新年伊始,佛弟子如何發願?
    有的朋友希望家庭和睦,有的朋友期待儘快脫單,有的朋友祝福自己考研考公順利上岸,還有的朋友感覺身體健健康康就很好…… 作為佛弟子,我們應該如何發願呢? 在這一點上,諸佛菩薩早已垂範於前: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以前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個超世弘願,成就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普賢菩薩發十大願,願願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觀音菩薩發十二大願,地藏菩薩也發弘誓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更進一步地,生活當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發願,
  • 佛弟子必知,誦經的基本儀軌與順序!
    深入經藏,可以說只要是佛弟子,就一定會去做,也一定會去行持的一件事。在民間有句話說;「不聽,不聽,和尚念經。」這句話雖然聽起來不好聽,但卻很充分的說明了出家僧眾人是會誦經,亦是天天誦經的。其不單單是出家僧人,在家佛弟子亦是會去持誦經典。佛弟子必知,誦經的基本儀軌與順序。
  • 空性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前面也講了,中觀可以分為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而在自空中觀當中,又有普通的空性與大空性之分:第一種,是普通的單空,也即用中觀的邏輯推理方式,對色、受、想、行、識分別進行分析思維,從而抉擇為單純的空性;第二種,就是遠離一切執著、戲論,遠離一切物質、精神之分別的空性。 什麼叫做戲論呢?就是我們平時執著的對境,包括常斷、好壞、善惡等等的分別。
  • 佛弟子日常所犯全文
    重點在於能不能看破放下,去我執降我慢,清淨平等。如此法法都能成就。十二:別拿不喜歡的東西供養三寶大寺廟人多好做功德,小寺廟人少應事先了解須要什麼。不要只顧自己求福,一次給小寺廟送去很多東西。尤其是熟食類不能久留,好多天也吃不完,造成了浪費,你少了福報,師父也生煩惱。還須注意過期的、黴變生蟲的食物不能送去廟裡。家裡供過祖先、鬼神的食品不能再送給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