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尊者體證了空理,很會宣揚空理。
空,不是沒有的空,不是空洞的空。空,與因果有關,空,與因緣生法有關。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
空,是大乘佛法的義理,代表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佛弟子,不能了解到空理,而佛弟子,也很少理解空的妙義。
為外道闡說「空」性
一天,有位外道婆羅門,在路上攔下須菩提,質問:
聽說你在佛陀座下,是解空第一人,那麼請問,世上的一切分明是真實存在,你解空說空,如何自圓其說?
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
那間房子,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相當於建材)因緣(相當於某時空下人的思想和行為)和合而成,少一樣都沒法建成。如把建材一樣樣地拆掉搬走,房子的相狀沒了,連房子的名也沒有了。即使不拆,過了若干年,這房子也會坍塌成廢墟。壓根就不是恆定的存在。這就是空。
須菩提說:
世界上的事物是因緣和合的,一切因緣而生,一切因緣而滅。因緣,就是「空」的最好註解。
另外,須菩提進一步闡釋:
這間房子,在本村是最高大美觀的。若搬到城裡去比較,它就顯得粗糙簡陋了;但城裡最富麗堂皇的建築,若與舍衛城王宮一比,又顯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婆羅門聽了後,沉默了一會,舉手為禮,說道:
尊者不愧是大聖佛陀解空第一的弟子。很慚愧,我還不夠資格和尊者對論。
須菩提莊嚴的站著,用手在空中一畫,示意說:
當你黑髮變成白髮,當見到枝上樹葉降落在地,當一天倏忽而過日薄西山,還有那種子入土、抽芽、成長、開花、結果,再成為種子……經過變化循環,又成為它原有的樣子,那就是空
他匆匆走掉了。
以空性與佛相見
日常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處處都帶著「悟空」的印記。
某一天,大家發現佛陀不見了,四眾弟子在僧團內外到處尋找,都不見佛的影子。直到有「天眼第一」之稱的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觀察,才知道佛到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去了(詳見文後附故事2)。這個經歷後來被記錄整理成《地藏經》。
天界和娑婆世界的時間不一樣,所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大概是個誇張說法。佛上天去了多久,沒有確切說法,但換算成人間的時間是三個月。這個在宇宙時間的換算中,也是被科學界證實的,外太空的時間與地球表面不一樣。
阿那律告訴大家,世尊起碼要三個月的時間才回來。
佛界的業緣真是不可思議,學佛的人大多有感受,真心會對師父產生思念之情。甚至初次見到師父就淚流不止,仿佛久別重逢。確實是久別啊,也許隔了多少代多少世甚至多少劫。
大家都非常想念佛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甚至有比丘思念成疾病,鑑於此,他們讓工匠雕刻出佛像,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尊佛像的誕生(詳見文後附故事1)。
三個月後,佛陀重返人間。
弟子們爭先恐後出去迎接,唯有須菩提站起來後又坐下了。那會兒,他正在靈鷲山的窟中縫衣,聽到傳報佛回來的消息,也想前去恭迎,但他心念一動,就作罷了。他是這樣思維的:
常人看到佛陀,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見。而我看佛陀,是把佛的法身看做地水火風四大的和合。不認識空性,就見不到佛陀的法身,只是色身罷了。而佛的法身,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要見佛陀,先要了解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是無常的,明白一切是空寂的,知道諸法是無我的。沒有我,也沒有人;沒有作,也沒有所作。既然,一切法是空寂的,那法性是無處不在的,佛陀的法身也就盡虛空遍法界,時刻都充盈著我們的身心之中。故此,不應該為事相所迷。
須菩提安然地坐回去,繼續縫補衣服。
佛陀歸來,僧團裡到處喜氣洋洋,大家都想先去拜佛。有位比丘尼叫蓮華色,就是那位出家前曾色誘目犍連的那位白蓮花(詳見文後附故事5)。她修成了「神足第一」,第一個搶先迎到佛。
結果佛陀慈和地微笑說:
蓮華色,你不是第一位迎接我的人,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正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見法的人,才真正見到佛。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
尊者為天人講法
須菩提是離欲阿羅漢,與世無爭,對世間已沒有希求。有時候在僧團與大眾共修,聆聽佛陀宣說法理;有時候離群索居在林中禪定,修習更高的禪法。
負有盛名的耆闍崛山,林茂竹修,風景宜人,在須菩提看來是最好修行的道場,他喜歡山居生活。他認為,人就應該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越是接近自然的人,越是容易領悟真理,也就容易與天神接通。在禪定中,他居然見到了天人。據記載,那是帝釋天,也就是忉利天的天人們(詳見文後附故事3),有感於須菩提的精進開悟,來向其致敬和道賀。
結下這個善緣後,他與天人常相往來。
因常住山裡,環境陰溼,須菩提有一次四大不調,遭遇病魔纏繞,身心疲憊不暢。
身為體證聖果的聖者,須菩提的精神早已解脫,但色身歸於世間法,仍要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
雖身體極度不舒服,但他仍結跏趺坐,陷於禪定之中。很快就感到身心輕鬆自在,病苦全無。
然後再次看到天人降臨,帝釋天主親自擔任他的護法,帶領很多天人前來慰問。就像我們在敦煌壁畫上見到的那種天神,飛來飛去,歌樂舞蹈。
須菩提甚至給天人講法:
諸法相依,諸法相待,法中生法,法法自有因緣果報。貪慾之病,要以不淨觀對治;瞋恚之病,要以慈悲心對治;愚痴之病,要以般若慧對治。
區區病苦,是諸法相亂。以佛陀的甘露法水,和春風似的禪觀,對治我的病,所以就能消除痊癒。現在,我身心很安穩自在。
帝釋天君聽了非常歡喜,向尊者頂禮後,率諸天返回。
須菩提尊望著天人升天,還自言自語的說:
深信因果,懺悔業障,修積福慧,乃萬病的妙藥良方!
本文提到的相關故事背景文章:
世界第一尊佛像的誕生,為解思念成疾的權宜之計
兒子成佛父母怎麼辦,看看佛母摩耶夫人的身後事
知道嗎?玉皇大帝、帝釋天和宙斯都是同一位神仙
「空」不是沒有,佛大弟子須菩提解說「空」的含義
佛教初創那些事兒,佛弟子目犍連展示什麼叫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