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肇源縣種植戶王篤金:「南果北移」移出致富路

2020-12-28 網易

2020-09-24 09:01:19 來源: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

舉報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報導(劉才星):在大慶市肇源縣和平鄉和平村有這樣一位農民,他對種植水果特別感興趣,經過多年的外出考察,積累經驗,把「南果北移」技術學到了手,並在家裡的土地進行了試種。他就是水果種植戶王篤金。目前,王篤金家的1500棵水果樹長勢良好,也即將為他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一走進王篤金家的水果種植基地,就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瑪瑙紅、超富、寒富等品種的蘋果掛滿枝頭,有的蘋果綠油油,泛著亮光兒,有的蘋果紅彤彤,看著就喜慶,此番景象令人如痴如醉。

  

  王篤金家已經掛果的蘋果樹 供圖 肇源縣委宣傳部

  據王篤金介紹,2019年,他引進了一些南方水果品種,利用自己積累的「南果北移」技術,實地結合氣候、水分、自家土壤等條件,進行試驗種植,這些水果最終成功越冬。

  除了蘋果,王篤金家的種植基地內其他水果種類也不少。四季梨、李子、杏等水果都是碩果滿枝,南方「客」在北方已經「安家」。看著各類水果的長勢良好,王篤金也有了自己的下步規劃與打算。

  「明年我打算給果樹分一下類,一個品種歸到一個棚子去。因為各個水果品種的生育期和休眠期不一樣,果樹得不到足夠的『休眠』,來年就結不了果。」王篤金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貧瘠沙地長出紅心火龍果,文登西山後村靠「南果北種」趟出致富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涵建大棚、開鳳梨館、設百鳥園做大做強鄉村旅遊……從「南果北種」的火龍果開始,西山後村成功激活資產「土生金」,從落後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示範村,走出「山後」,來到鄉村振興大舞臺的「臺前」,講述起自己日新月異的大變化。
  • 大慶市5區4縣建成區排名,讓胡路區最大,大同區最小,了解一下?
    大慶市地理位置圖大慶市地處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北部地區,因此地勢比較平坦開闊。大慶市地形圖大慶市總共管轄了5個區、4個縣,到底哪個行政區城區規模最大呢?它是大慶市的政治中心,市政府、大慶水庫、大慶職業學院、大慶薩爾圖機場等都位於其境內。其建成區主要集中在靠近龍鳳區的學偉大街周邊,世紀大道、中三路、北一快速路、北三路等為轄區的東西方向主幹道,這幾條主幹道連通了讓胡路區和薩爾圖區。實測建成區面積為50.1平方公裡。主要景點有藝術邨水世界、黑魚湖生態景區等等。
  • 回瀾慧劍村:種植豐水梨,走上致富路
    近幾年,通過種植豐水梨,村民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在回瀾鎮慧劍村1組的梨園裡,30餘畝套著袋子的豐水梨沉甸甸的掛在樹枝上,把樹枝壓彎了腰。走進園內,梨香濃鬱,撲面而來,果農穿梭在梨樹中,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村民陳光順家裡種植了6畝地的梨,梨園裡的活兒平時也基本都是他在做。相對於大春小春的種植,陳光順說,不僅活兒相對簡單,收益也讓他們一家很是滿意。
  • 「鄉村振興看龍江」大慶市大同區因地制宜求發展 促進增收有高招
    如何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讓土地增產,農民增收,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通過調整種植結構,那裡的農民們收入翻了好幾番。梁傳利是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長安村的農民,種了幾十年玉米的他,今年改種了露地蔬菜。
  • 南果北種:山東濟南成功種植14種熱帶水果
    水果觀察 舉報   據了解,山東濟南歷城區董家鎮的溫室大棚裡香蕉、木瓜、火龍果等熱帶水果種植成功
  • 順應鮮花市場需求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火龍珠是金絲桃屬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觀賞植物,因葉色濃綠、果色豐富嬌豔在花市上頗為搶眼。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農戶根據鬥南花卉市場鮮花需求,引進火龍珠種植,走出了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 北流桃衝村:立體種植果飄香,農民增收有保障
    ▲請點擊觀看視頻 北流市民樂鎮桃衝村近年來依託大容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組建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檸檬+百香果+蜜柚」立體種植,帶領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之路。
  • 江華:夫妻種植奈李 闖出一條致富路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藍玉春)7月仲夏,奈李成熟,時下正是品嘗奈李的好時節,江華涔天河鎮的黃日林、鍾秋平夫妻倆通過流轉土地在沱江鎮趙家嶺村種植的奈李喜獲豐收,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致富路。在夫妻倆的晶秋百果園裡,一顆顆碩大飽滿的奈李掛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果香味,奈李核小肉厚,吃起來口感清脆香甜,受人青睞。鍾秋平正在為一位網上下單的顧客採摘奈李。十幾年前,夫妻倆和朋友一起在江華河路口鎮創業種植蜜桃,在此期間學習掌握了種植技術。
  • 鹹陽興平:大紅桃成為群眾的致富果
    眼下正是瓜果上市的季節,鹹陽興平市店張街道種植的1萬畝中早熟大紅鮮桃喜獲豐收,預計總產達5000萬斤,產值達到6000萬元,紅紅的鮮桃成為興平群眾的致富果。一大早,西坡村的貧困戶孔修路和其他種植戶早早地來到桃園,採摘新鮮的桃子,幾個小時下來,滿滿14筐鮮桃就拉倒了村裡的果品收購點。孔修路:我今天卸了14筐桃,收購價是2塊錢,估計賣1000多元。我今年種了4畝桃,預計收入在4萬元左右。種植鮮桃在店張有30多年的歷史。
  • 尋烏縣農合聯為百香果種植戶「傳經送寶」
    5月23日,尋烏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簡稱農合聯)與尋烏縣贛南紅滿鮮紅百香果公司(簡稱贛南紅滿鮮紅公司)共同為該縣百香果種植戶代表「傳經送寶」,開展技術交流培訓。
  • 推進現代水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百香果成福建致富果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中仙鄉西華村村民傅祥玉說,自去年開始,種植22畝黃金百香果,產果31.9噸,平均畝產1450公斤,盈餘1.5萬元/畝。  眼看著百香果變成農民的「致富果」「黃金果」,成為脫貧致富的「拳頭」產業。傅祥玉感慨萬千,百香果變成致富果,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自2017年以來,福建百香果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強。
  • 北京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和果品調整 「南果北種」豐富市民「果盤子」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如今,京郊越來越多的農業種植園種上了蓮霧、火龍果、獼猴桃等南方特有水果,成熟後立即發往商超或銷售點,一些園區甚至可以直接將新鮮果品快遞至市民家中。「南果北種」,不僅促生產保供應,豐富了首都市民的「果盤子」,而且加速了北京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讓越來越多的高品質水果走進尋常百姓家。
  • 湖南沅江: 青梅豐收 綠果果成致富的"幸福果"
    據她介紹,家裡共有近400棵梅子樹,收成好的話,產量高達四五千斤,收益比較可觀,由於她採用生態綠色的種植方式,青梅的品質特別好,這不,隨著青梅的成熟,原本被青梅樹環抱的寂靜果園也變得熱鬧起來。人們紛紛邀朋喚友前來採摘青梅,既呼吸了清新空氣,又享受了採摘樂趣,更體味了自然情趣。
  • 攸縣李可德:身殘志堅種植中藥材,帶領貧困戶一起致富!
    2013年,網嶺鎮政府為李可德引進了攸縣白玲中藥材藥業有限公司的黃梔子中藥材種植項目,李可德作為項目負責人,聯合12個貧困戶和股東籌得資金17萬元,再由村委、鎮政府出面向銀行貸款十萬多元,共籌得資金30多萬元租賃300多畝荒山,並提供技術和黃梔子種苗,李可德帶動當地貧困戶一起種植。李可德介紹說:開始帶動了四戶貧困戶一起發展,現在帶動了15戶貧困戶一起種植。
  • 水利扶貧顯成效,這個海邊貧困村長出了致富果
    水利扶貧顯成效,這個海邊貧困村長出了致富果金羊網  作者:李志文  2020-07-26 因番石榴種植能給村民帶來工作崗位和穩定收入,小小的綠色果實還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果」。
  • 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致富後反哺桑梓
    近日,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告訴記者。戶三麗生於農村,對農村,農民和農業,有著深入的了解。對父老鄉親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過去的20年裡,戶三麗曾做過多種行業,涉及養殖、種植等多項農業技術。多年來各種經驗的積累、多次的成功與失敗,歷練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永不言敗的精神,並始終堅持女性應有的自信,自立和自強。
  • 吳元元:帶領群眾種植蘑菇增收致富
    資料圖她,改變傳統的地栽式為床架立體栽培,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開當地食用菌種植先河,創建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實現香菇四季生產;她,把食用菌產業由副業轉變為主業,在她引領下,上萬農戶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85後」農家女吳元元,山東省濱州市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是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柯坪縣阿恰勒鎮吐拉村是深度貧困村,也是「長壽聖果」恰瑪古的傳統種植地,因水資源匱乏,村民收益始終不高。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
  • 茶樹:一路向北——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
    經多年探索,原本沒種過茶的太行山下「南茶北引」獲得成功。新華社記者牟宇攝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典標、完顏文豪)5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茶樹:一路向北——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的報導。從今年開始,家住吉林省東豐縣大陽鎮的62歲農民劉寶龍第一次在家門口和種茶打上交道。在此之前,他在地裡侍弄的一直是玉米和小麥。
  •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
    草坪經紀人姚瑞雪帶村民鋪就綠色致富路如今,鐵嶺縣李千戶鎮康莊村的大地裡,軟軟的草坪好似綠色的地毯,人們正將草坪裁成草卷,再裝入大貨車中。這批草坪出售後,又將為姚瑞雪和草坪種植戶們帶來豐厚的收益。姚瑞雪和種植戶查看草坪品質種植戶正在起草卷現在,正值出草季節,每天一大早姚瑞雪就忙著起草坪,給訂購方發貨。姚瑞雪說:「基本上每天能出售草坪1萬多平方米,從早上五六點鐘幹到晚上五六點鐘,我們的草坪在東北三省乃至內蒙周邊的省市都有銷售,草坪的生長周期一般是兩年能出售五茬,效益還是很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