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明斯特,騎自行車尋訪街邊的當代藝術

2021-02-19 世界說

 

一邊隨著人們淌水過河、又隨著人流淌水回來的我的同伴,還是刻薄的:「你看到了嗎?一旦別人給了有路,我們就會像殭屍一般,走在預設的路上。」

 

另有大量運用多媒體的作品。比如在一間當地俱樂部裡播放的關於德國流行音樂的視頻作品,一位美國口音的女孩問身邊的導遊:「可這跟雕塑有什麼關係?」

 

「你覺得這個俱樂部裡昏暗的燈光、聲音、擺設,是不是有意為之呢?藝術家是否對這個空間做出過可以的安排?」導遊這樣回復。

不知是否是一個滿意的答案。聲音、裝置、行為、視頻,以「計劃」之名,用各樣的姿態介入了明斯特的公共空間,也給這座城市追加了一層歷史。雕塑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布斯曼(Klaus Bußmann)在開幕式上說:「這麼多年過去了,公眾態度完全轉變,市民們現在真心地接受了這場展覽。」

△ Bárbara Wagner und Benjamin deBurca, Bye Bye Deutschland! Eine Lebensmelodie, © Skulptur Projekte 2017,photo: Henning Rogge

 

不過,還是已有兩件作品被偷盜或毀壞了。剛剛開展,日本藝術家荒川醫的裝置《嚴厲的引用,刺耳的牧歌,嚴酷的明斯特》(HarshCitation, Harsh Pastoral, Harsh Münster),其中一幅繪畫被偷走(荒川的作品很貴,只偷一副也很令人費解);一個月後,美國藝術家的作品《噴泉速寫》(Sketch for a Fountain)其中一座人物雕塑,被人蓄意毀了頭部,頭部不知去向(我去的時候看到沒有頭部的雕像,竟然沒有覺得奇怪)。

△ Nicole Eisenman, Sketch for aFountain, © Skulptur Projekte 2017, photo: Henning Rogge

今年的明斯特,吸引了很多特地去卡塞爾文獻展、而順便來看雕塑計劃的觀眾;又因為很容易對今年的文獻展產生批評的聲音,相形之下,更為清晰、樸素的雕塑展忽而獲得了許多美譽。

 

其中法國藝術家輝格(Pierre Huyghe)的作品,最難被忽略。輝格今年剛剛獲得納什爾國際雕塑獎,名氣和號召力都極強,也獲得了大畫廊的資金支持——他的這個雕塑作品耗資遠遠超過了3萬5千歐元,最後大概耗資七八十萬歐元。

 

這件被稱作是「After ALife Ahead」,是一間廢棄的冰球場,整個場地、包括天花板都被切割了(根據七巧板),形成土堆和不同的溝壑,還有水族箱。最奪注意力的是一個黑色的箱子,據稱裡面活躍著人體癌細胞,而整個場地的生態系統(天花板的開合),都是由癌細胞的生長控制著的。

△ PierreHuyghe, After ALife Ahead, Skulptur Projekte 2017

看著奇妙、但似乎也僅此而已。

 

相較之下,幾件將「在地性」表現得最為徹底的作品更打動我。德國藝術家華格納(Silke Wagner)在2007年的計劃(城裡保留了很多以前的作品),題為「明斯特底部的歷史」(The history of Münster from below),主角是一個叫做伍爾夫(Paul Wulf)的當地人1999年去世;他是一個反法西斯的「鬥士」,曾經帶著一箱子的文件資料,走街串巷地訴說、控訴。

 

上一屆計劃結束,這件作品是否要留在城裡受到很大爭議,最終按市民要求,市政府在2010年買下了作品。華格納說,當共識坍塌時,公共意志就會覺醒。

△ SilkeWagner. Installation view 2017. Photo: Hubertus Huvermann

施耐德的那間充滿挑逗的房間,一次只能進一個人,門口排起了長隊。可能進去的人很多被真的嚇到了,很久都沒出來,所以隊伍常常過了很久都紋絲未動。於是就這樣等了許久。

這是一條特別長的vlog

▼上文提到和沒提到的你都能看到▼


(如果對第一個作品有興趣,你得拉到視頻的最後十分鐘)

【歐洲藝術現場】

 去德國卡塞爾看一場世界最高水平的當代藝術展

看不懂當代藝術?來,我們去巴黎跟杜尚獎藝術家聊聊吧

相關焦點

  • 明斯特、卡塞爾、威尼斯線路安排.
    這是一個目前全世界跨度最長的藝術大展,十年一屆,展覽範圍為德國明斯特這座美麗的城市,今年是第五屆,來自19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35位藝術家,貢獻了30個新的作品,並於40年來首次延伸到了附近的城市馬爾(marl)。
  • 樂惠國際(603076.SH):Finnah收到德國明斯特地方法院關於取消出庭...
    Finnah的原股東MAX 2019 年8月向德國明斯特地方法院(Landgericht Münster)對Finnah 提起訴訟,要求Finnah償還其預付款擔保金額397.375萬歐元及其利息。具體訴訟見公司披露於2019年9月30日的2019-036號公告和2019年11月23日的2019-048號公告。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然而,近年來德國藝術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戰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到到德國統一後的萊比錫畫派,從戰後的繪畫大師們到新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在最近幾年都引領當代藝術潮流,拍賣行情也持續上漲,不斷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當代藝術界對德國藝術的偏愛,特別是對德國具象繪畫的推崇,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現象。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重整 | 德國藝術立場」是一場對9位20世紀最為重要的德國藝術家們的大型回顧展,近日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自上世紀藝術歷史的重要節點起,追溯德國藝術在文化與歷史層面對當今藝術世界的影響。在目前國內藝術生態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商業市場因素對學術獨立的影響,如何守護藝術高校辦展的公共性、倫理底線、學術規範?
  • 明斯特2017年首屆春晚圓滿落幕
    二月六日在女高音歌唱家盧媛媛一曲《蘆花》中,明斯特2017首屆春晚拉開了序幕。當晚的活動匯集了近兩百位觀眾,中國駐杜塞道夫領事館領事韓東升和陸霞領事受邀出席,韓東升領事致辭,代表總領館向在明斯特學習和生活的華人拜年,還在晚會開始前夕與演職人員進行了親切交談,囑咐大家繼續在今後的活動中好好服務當地華人,為德中交流添磚加瓦。
  • 藝人直通車之—藝術體操自行車伊泉
    34歲,是位複合型的藝術家,6歲時開始參加藝術體操和跳水比賽,13歲在舞臺上表演音樂劇。後來伊泉又愛上了自行車,效力於德國國家室內自行車隊12年。其間,她贏得了德國杯第一名,並發明「伊泉--跨坐」,載入國際自行車聯盟列表。1992年,伊泉創造了她的第一個特技自行車表演,擁有高超的自行車特技能力,定期在美國、歐洲等十幾個國家進行巡迴表演。    令人驚訝的是,伊泉還曾是一位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員,之後轉向了遠程傳輸領域。
  • 女人騎自行車,在過去很邪惡?
    作為「自行車大國」的居民,你可能以為,騎自行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一些國家,女性被禁止在公開場合騎自行車;或者規定,女性必須在男性親屬的陪伴下,才能在戶外休閒場合騎車。其實,哪怕在最奔放的美國,200多年前,這裡的女性也不能騎自行車。這個,就得從自行車的發展史說起了。常言道,偷懶是人類進步的動力。1817年,德國有位男爵,他家門前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每天都要親自巡視。
  • 夢見騎自行車
    夢見騎自行車是什麼意思1.夢見騎自行車會怎麼樣夢見騎自行車:異性運急速上升。要求約會,一半以上可以得到允諾。這時最好瞄準了目標,集中火力,才有成效。老人夢見騎自行車說明這段時間您的運氣:萬事不宜深入,應該退守現狀,才能安然無事。是先苦後甜之象,不宜輕舉妄動。做生意的人夢見騎自行車說明您的財運好。
  • 第一次騎自行車——我學會了騎自行車
    前兩天的晚上,我的媽媽忽然說要讓我學騎車子,一開始我是拒絕的,然後我看見我身旁的小夥伴都會騎自行車,所以我決定痛下苦心學習自行車。一開始,媽媽讓我左腳著地,右腳踩著腳蹬子,就這樣不一會我的左腳就可以踩著腳蹬子了,雖是可以踩著腳蹬子了,但我還是踩不穩,我只可以踩穩連5秒也不到,但是有小夥伴扶著的情況下我還是可以騎一段的。
  • 【觀念藝術】——德國當代藝術家Daniel Richter畫筆下幽靈般的人物
    但面對所謂驕人的成績,Richter還是保持難能可貴的冷靜,貫穿其作品,總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 Richter 1962年出生於德國北部石荷州小城歐丁(Eutin),80年代前後,在他致力於造型藝術前,他是左派獨立者,朋客追隨者,並為朋客樂隊設計過廣告、招貼畫。
  • 專家:德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們不興建高鐵反而建起了自行車高速
    近年來,美國,德國等國家都在讚嘆中國的基礎設施。然而,在我們關注其他國家的基建的時候,反而是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專家:德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們不興建高鐵反而建起了自行車高速!中國的公路裡程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不過德國卻是一個例外,德國是著名的汽車大國,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有汽車,而且它也是第一個改善高速公路的國家,德國的告訴是沒有速度限制的,也沒有費用。
  • 德國專家:看不懂中國,還在建高鐵,卻不知我們自行車都有高速了
    眾所周知,我國近年來發展迅速,我市的各種交通建設也在如茶如茶地進行著,這幾年,中國很多城市相繼開通了地鐵,各種高速鐵路和高架橋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給大家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今天我要說的是德國專家:看不懂中國,還在建高鐵,卻不知我們自行車都有高速了。
  • 小學生作文:第一次騎自行車
    我一直沒有自行車,也一直沒有練過。有一天,爸爸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讓我學。那輛車是粉色的,有一個黑色的座位,前面有一個黑色的籃子,剛好放得下我的書包。後面的座位沒有墊子,硬邦邦的,可以用來放東西。我第一次騎車時一點經驗也沒有,不知道怎麼騎。媽媽讓我用一隻腳踩踏板,一隻腳在地上往前蹭。結果我騎車沒學會,倒是溜車學的挺順。到後來,媽媽終於親自來教我了。媽媽在我踩踏板往前溜的時候,找準時機,大聲告訴我:「那隻腳快上去!」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只騎了一小段路,第三次成功了,後來我就繞著小區一圈一圈地騎了。
  • 中國兒童自行車推薦輻輪王土撥鼠自行車品牌榜
    在戶外騎自行車,新鮮空氣能促進新陳代謝,並有殺菌的作用,所以經常騎自行車的孩子,往往身體結實,身體免疫力得到大大提升,抵抗疾病能力大大增強,平時不容易感冒,一年四季也很少得病甚至不得病。所以在歐美一旦孩子到了2歲,父母就開始讓孩子從騎自行車開始,鍛鍊自己的身體,提高孩子的身體免疫力,因為騎自行車是全身性的運動。
  • 尋訪臺灣地區的陶藝: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對於生活與藝術的關係,詩人王爾德和藝術家杜尚有過相似卻不盡相同的表述,王爾德說:「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樂曲。你的光陰就是十四行詩。」杜尚則更加斬釘截鐵:「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因此,我們決定從臺灣地區的陶藝出發,探討當代生活美學。2013年冬,經過七年多對手工藝領域的個案尋訪,我和當時《生活》雜誌的同仁決定做一期專題別冊,聚焦景德鎮。那時,千年瓷都已進入歷史拐點,創作者們嘗試掙脫傳統的重負,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從冬天到夏天,我們三次前往景德鎮,在總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拜訪了從全國和世界各地雲集瓷都的幾十位陶藝家。
  • 王瀝川騎什麼自行車呀
    小秋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騎自行車去昆明找姨媽。中途搭順風車也騎了一天一夜才到昆明。陳銘章導演安排小秋自行車和順風車交替去到昆明小秋騎了一天一夜的自行車,終於到了昆明和瀝川匯合這是後話。想起以翔初初到臺灣國語說的不好。經常鬧笑話。
  • 這些好處讓你愛上騎自行車
    我們出行,有著不同的工具,而騎自行車,不僅是出行的方式,還是一種運動方式,生活中,騎自行車是一種常見的運動。而且是環保的行為,那麼大家對於騎自行車有什麼了解呢?騎自行車的好處有哪些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關於這些方面的情況吧。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 中國學生自行車品牌質量好輻輪王土撥鼠全球自行車品牌
    而且孩子學習壓力也大,回家後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寫作業,戶外活動明顯減少,結果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如自閉症和近視眼等。其實讓孩子到戶外去運動很簡單,世界衛生組織證實騎自行車就是對兒童健康和成長最有利的法寶。作為合格的家長經常帶孩子到戶外騎自行車能讓他們心情變得更加愉悅,能開闊眼界,促進智力開發,利於動手能力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另外騎自行車也能刺激食慾,促進胃腸道蠕動,縮短糞便在體內停留時間。
  • 【小作家】楊雅惠:《騎自行車的啟示》
    漯河市實驗小學五四班   楊雅惠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有些時間久了就會忘記,而第一次學騎自行車這件事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吃過早飯,爸爸帶我到河堤上學騎車。我坐上自行車,自信滿滿地騎了起來,可那輛自行車卻不聽我的,一會東一倒,一會西一歪的。「啪」的一聲,我從車上摔了下來,看著摔得紅腫的手臂,我想放棄,不想學了。爸爸走過來,說:「怎麼?這麼一跤你就受不了了?我現在告訴你騎自行車的要領:眼睛看前方,不要看腳,用力騎。」
  • 你有多久沒有騎過自行車了?
    我記得小時候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學會了騎自行車,一方面是上學的需要,二方面是那個年代也沒有電動車,汽車業很少,人們的出行方式大部分是自行車。從1995年開始,摩託車迅速開始在我國普及開來,自行車開始衰落。大概在2005年的時候電動車大軍異軍突起,摩託車開始衰落。連曾經的濟南輕騎,重慶嘉陵摩託車都生產量都下滑了乃至最後的停產。在我的記憶裡,從我2003年上大學開始就沒有怎麼騎過自行車,在高中的時候還經常從家裡15千米騎著自行車去學校讀書。自行車又叫腳踏車,不需要消耗燃料,用腳踩就可以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