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Daniel Richter(丹尼爾 • 裡希特)是德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名被評論家、收藏家關注較多的當代德國藝術家,90年代後期他的作品躋身於世界拍賣會前列。但面對所謂驕人的成績,Richter還是保持難能可貴的冷靜,貫穿其作品,總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
Richter 1962年出生於德國北部石荷州小城歐丁(Eutin),80年代前後,在他致力於造型藝術前,他是左派獨立者,朋客追隨者,並為朋客樂隊設計過廣告、招貼畫。1991年至1995年他在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維爾納 • 比特內爾畫室學習,此後作為Albert Oehlen的助手留在該校工作。這後兩位也是德國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人物。2004年至2006年Richter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此後他因不滿該校的官僚作風辭職。
Richter 1962年出生於德國北部石荷州小城歐丁(Eutin),80年代前後,在他致力於造型藝術前,他是左派獨立者,朋客追隨者,並為朋客樂隊設計過廣告、招貼畫。1991年至1995年他在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維爾納 • 比特內爾畫室學習,此後作為Albert Oehlen的助手留在該校工作。這後兩位也是德國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人物。2004年至2006年Richter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此後他因不滿該校的官僚作風辭職。
在Richter看來,具象繪畫能更好地表達他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但抽象的意識似乎一直存在於他的畫面之中。他對社會某一階段的歷史關注,在他的作品中隱晦地流露出來。那些簡化的人物有著模糊的身份、模糊的性別,加上模糊的色彩,他將戲劇舞臺藝術的情節性含蓄地融入到繪畫之中去了。那些像是帶著在萬聖節上出現的化妝臉譜被巧妙地借用過來,所以他的人物有一種幽靈似的神秘與幻覺。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時候,Richter將人物的躁動、狂亂與規整的環境進行對比,造型上使用很多誇張連續的曲線與一些奇幻的色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主觀上所要表達的荒誕不羈的氛圍。
如果直觀來看Richter的畫面,我們可以聯想到很多前輩德國藝術家的風格,Kokoschka的狂放不羈,Emil Nolde的絢爛神秘。造型上大面積的使用很多誇張連貫的曲線,使人又可以想像出蒙克(Munch)的身影,但是細細觀察又有很多不同。包容並蓄,這也是Richter繪畫技法上的一個特點。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Richter從原來的抽象表現轉變到具象繪畫,這並不是說,他走向寫實主義繪畫,如我們通常對於架上繪畫的粗略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轉向人物表達是為了更好的接近他感受到的事物。這些事物是他作為一個社會存在,關於他所處時代的所思所想。
八十年代中期,他從諷刺現實主義轉向抽象主義,他認為抽象繪畫是「有組織的對立」。八十年代末,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兩德統一後,作為一個西德人,Richter開始尋找新的定位。嘗試具象繪畫,使用很稀薄的流質油彩和噴漆塗抹。1999年他的作品中出現了人物頭部,顏色顯得骯髒而具攻擊性。選材上挖掘當代歷史,對於恐怖襲擊和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挑戰均有涉獵。
Richter的素材大部分來源於新聞圖片,如抗議活動、災難、內戰等,也有日常生活如街頭鬥毆等題材,以此作為樣板,將已發生的事件進行藝術處理,轉化為當下的理解。他並不是簡單的記錄歷史,而是通過他的講述,促使他人去思考。他也不提供解決辦法,而是對那些因他的畫而產生迷惑的人提出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他被理解為一名歷史畫家,繼承了歷史繪畫的特點,幅面大,講述事件,突出人物等等。從一個追求獨立自治的人,到被譽為德國歷史畫家,他覺得很滑稽可笑。他自認不是愛國人士,德國的歷史令人不快也不吸引人。
Richter與Jonatha Messe和Neo Rauch同屬當代最搶手的德國畫家。他認為這都是臨時的,也許後天他們三人就會被另外三個人取代。在這「三駕馬車」中,Richter認為自己是最少具有德國標籤的畫家。儘管他是公認被看好的德國藝術家,目前每幅平均40萬歐元左右,在一次訪談中,Richter被問及他的作品與繪畫市場定位時,他豪不掩飾的回答,他自己認為價格還應該高一點,因為藝術作品中的想法也應該是付費的。詼諧中頗有朋客無拘無束的風範。
關注我們 請搜索公眾微信lijuan-art
分享精彩 點擊右上角的【...】
查看更多 點擊【查看歷史信息】
麗娟實驗藝術教育機構,專注創造力教育!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www.lijuanart.com
預約體驗諮詢電話:
【朝陽教育中心】010-84613786
【海澱教育中心】010-8885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