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藝術】——德國當代藝術家Daniel Richter畫筆下幽靈般的人物

2021-02-08 麗娟實驗藝術教育機構


【導讀】Daniel Richter(丹尼爾 • 裡希特)是德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名被評論家、收藏家關注較多的當代德國藝術家,90年代後期他的作品躋身於世界拍賣會前列。但面對所謂驕人的成績,Richter還是保持難能可貴的冷靜,貫穿其作品,總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


Richter 1962年出生於德國北部石荷州小城歐丁(Eutin),80年代前後,在他致力於造型藝術前,他是左派獨立者,朋客追隨者,並為朋客樂隊設計過廣告、招貼畫。1991年至1995年他在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維爾納 • 比特內爾畫室學習,此後作為Albert Oehlen的助手留在該校工作。這後兩位也是德國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人物。2004年至2006年Richter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此後他因不滿該校的官僚作風辭職。




Richter 1962年出生於德國北部石荷州小城歐丁(Eutin),80年代前後,在他致力於造型藝術前,他是左派獨立者,朋客追隨者,並為朋客樂隊設計過廣告、招貼畫。1991年至1995年他在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維爾納 • 比特內爾畫室學習,此後作為Albert Oehlen的助手留在該校工作。這後兩位也是德國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人物。2004年至2006年Richter擔任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此後他因不滿該校的官僚作風辭職。



在Richter看來,具象繪畫能更好地表達他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但抽象的意識似乎一直存在於他的畫面之中。他對社會某一階段的歷史關注,在他的作品中隱晦地流露出來。那些簡化的人物有著模糊的身份、模糊的性別,加上模糊的色彩,他將戲劇舞臺藝術的情節性含蓄地融入到繪畫之中去了。那些像是帶著在萬聖節上出現的化妝臉譜被巧妙地借用過來,所以他的人物有一種幽靈似的神秘與幻覺。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時候,Richter將人物的躁動、狂亂與規整的環境進行對比,造型上使用很多誇張連續的曲線與一些奇幻的色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主觀上所要表達的荒誕不羈的氛圍。



如果直觀來看Richter的畫面,我們可以聯想到很多前輩德國藝術家的風格,Kokoschka的狂放不羈,Emil Nolde的絢爛神秘。造型上大面積的使用很多誇張連貫的曲線,使人又可以想像出蒙克(Munch)的身影,但是細細觀察又有很多不同。包容並蓄,這也是Richter繪畫技法上的一個特點。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Richter從原來的抽象表現轉變到具象繪畫,這並不是說,他走向寫實主義繪畫,如我們通常對於架上繪畫的粗略理解。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轉向人物表達是為了更好的接近他感受到的事物。這些事物是他作為一個社會存在,關於他所處時代的所思所想。



八十年代中期,他從諷刺現實主義轉向抽象主義,他認為抽象繪畫是「有組織的對立」。八十年代末,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兩德統一後,作為一個西德人,Richter開始尋找新的定位。嘗試具象繪畫,使用很稀薄的流質油彩和噴漆塗抹。1999年他的作品中出現了人物頭部,顏色顯得骯髒而具攻擊性。選材上挖掘當代歷史,對於恐怖襲擊和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挑戰均有涉獵。



Richter的素材大部分來源於新聞圖片,如抗議活動、災難、內戰等,也有日常生活如街頭鬥毆等題材,以此作為樣板,將已發生的事件進行藝術處理,轉化為當下的理解。他並不是簡單的記錄歷史,而是通過他的講述,促使他人去思考。他也不提供解決辦法,而是對那些因他的畫而產生迷惑的人提出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他被理解為一名歷史畫家,繼承了歷史繪畫的特點,幅面大,講述事件,突出人物等等。從一個追求獨立自治的人,到被譽為德國歷史畫家,他覺得很滑稽可笑。他自認不是愛國人士,德國的歷史令人不快也不吸引人。



Richter與Jonatha Messe和Neo Rauch同屬當代最搶手的德國畫家。他認為這都是臨時的,也許後天他們三人就會被另外三個人取代。在這「三駕馬車」中,Richter認為自己是最少具有德國標籤的畫家。儘管他是公認被看好的德國藝術家,目前每幅平均40萬歐元左右,在一次訪談中,Richter被問及他的作品與繪畫市場定位時,他豪不掩飾的回答,他自己認為價格還應該高一點,因為藝術作品中的想法也應該是付費的。詼諧中頗有朋客無拘無束的風範。



關注我們 請搜索公眾微信lijuan-art

分享精彩 點擊右上角的【...

查看更多 點擊【查看歷史信息】

麗娟實驗藝術教育機構,專注創造力教育!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官網www.lijuanart.com


預約體驗諮詢電話:

【朝陽教育中心010-84613786

【海澱教育中心】010-88855517




相關焦點

  • 丹尼爾·裡希特(Daniel Richter)作品
    丹尼爾 • 裡希特(Daniel Richter)是德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名被評論家、收藏家關注較多的當代德國藝術家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然而,近年來德國藝術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戰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到到德國統一後的萊比錫畫派,從戰後的繪畫大師們到新的觀念、行為藝術家在最近幾年都引領當代藝術潮流,拍賣行情也持續上漲,不斷成為媒體上的熱點話題。當代藝術界對德國藝術的偏愛,特別是對德國具象繪畫的推崇,成為一個格外引人注目現象。
  • 追溯德國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南藝美術館「重整德國藝術立場」
    在展覽研討現場,德國學者與南藝美術館副館長分別回應了「澎湃新聞」的提問。1993年,約爾格·伊門多夫(1945-2007),這位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德國戰後藝術代表人物,第一次攜畫作到北京展覽。為了把大型作品運進某賓館畫廊展出,伊門多夫同意卸下畫框,畫布「像桌布一樣」穿過了門框。這場伊門多夫後來從未寫進年表的展覽,卻給了從未見過原作的中國先鋒青年藝術家一次極大的震動。
  • 臺北當代藝術館呈獻陶亞倫最新 VR 個展「無處不在的幽靈」 展開...
    此次展覽獲全球虛擬實境領導品牌 HTC Vive Arts 支持,觀眾在啟動 HTC Vive pro 設備後,即可沉浸於藝術家打造的虛擬空間內,探索科技與當代藝術跨界詮釋的情境場域。 展覽選定在現址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百年歷史建築物中展出,藝術家試圖以虛擬串聯過去的歷史,併發全新意義的對話與想像。
  • 德國當代女藝術家的自由與浪漫——阿梅莉·凡·武爾芬
    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德國藝術家阿梅莉·凡·武爾芬(Amelie von Wulffen)在美國可謂碩果纍纍 ,作品走進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 富藝斯與保利拍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香港秋拍北京預展今日開幕
    富藝斯與保利拍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香港秋拍北京預展現場此次預展呈現了一系列東西方知名現當代藝術家的傑作,亮點包括本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領銜拍品之一的奈良美智代表作《溫室女孩》及已故華人抽象藝術大師朱德群的
  • 20位南通藝術家80件作品 「江海·新象」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作品學術...
    為深化和推廣「中國美術南通現象」品牌,提升南通美術的藝術價值和後續爆發力,今天上午,「江海·新象」當代中青年藝術家作品學術邀請展在南通中國慈善博物館開展
  • 楊佴旻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1971 出生於河北曲陽2014 胡潤藝術榜上榜藝術家、在世少壯派國寶藝術家2020 胡潤藝術榜上榜藝術家,第六屆中國當代詩歌獎貢獻獎現居北京
  • 大國榮耀·當代中國傑出藝術人物:包三山
    、2018年度藝術影響力人物,中國新時代藝壇風雲人物,開創中國藝術國際新高度首批藝術家,百家海外媒體報導首席藝術家,當代藝壇四十年四十家,榮獲世界偉大書法家和世界偉大畫家及世界名人榮譽稱號,中國當代最具特色書畫家,中國當代書畫風雲人物,中國風水聯合會會員、中國心理學諮詢師、中醫健康養生顧問和包青天34代傳人。
  • 一部電影看懂德國藝術的跌宕起伏
    在2017年3月蘇富比的當代藝術拍賣上四分之一以上是裡希特(Gerhard Richter)、波爾克(Sigmar Polke)、巴塞利茲(Baselitz)和基弗(Anselm Kiefer)等人的架上繪畫作品。儘管他們不再是新生代,不過這些已經70、80多歲的老藝術家們的舊作卻煥發了新生。其中,裡希特在一直是德國藝術市場的主導者,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知名度最高,影響力也最大。
  • 黃家偉《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星辰 . 大海  2020  水墨設色紙本  45x55cm大海 " 現代水墨畫個人展,尖沙咀高級私人會所,香港,中國2019    「浮生聚能」黃家偉個人現代水墨畫展,盈鑾畫廊,香港,中國主要聯展2020     "ART CATITAL" 大展覽,巴黎大皇宮,巴黎,法國2019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 第一屆高峰班作品展",中華藝術宮, 上海,中國2019
  • 【比較】| 甄巍:烏多·切斯科傳遞的藝術信息
    他對納粹時期歷史的直接而具批判性的描繪,即使在德國也是有爭議性的。他畫了第三帝國的軍人,又像是中世紀的武士,看上去愚蠢又暴力。人類的本性在機械般的制度下蠢蠢欲動,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滑稽的形象吧。此外,我也想到,做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勇氣,活得精彩,活得放縱和自由,在哪裡都不容易。若是真的喜歡美女香車,那就去喜歡吧,並不妨礙你成為好老師,好藝術家。當然,提醒一點,還是最好別忘了在哪裡玩藝術,是中國還是德國。再看烏多的畫,也像是在講一個故事。獵人和獵物不成比例地站在一起,同樣是嚴肅又滑稽地把生死和身份問題變成了一個文化隱喻。
  • 藝術家楊志超向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捐贈41件代表作品及文獻資料
    這些作品主要為其早期代表性行為藝術作品,其中包含《烙》《藏》《中國聖經》等系列,今日起將作為永久館藏收藏於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作品捐贈儀式也於當日下午在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舉行,捐贈儀式上文獻館館長胡介報、執行館長吳鴻為藝術家楊志超頒發收藏證書。捐贈儀式現場
  • 從呂佩爾茲看德國新表現主義
    上海中華藝術宮於9月2日推出年度重頭大展「時間停留——世界藝術大師馬庫斯·呂佩爾茲藝術展」,再次將目光聚焦於這位近兩年在中國很活躍的「老頑童」藝術家。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我們在關注呂佩爾茲的藝術的同時,實際上更多的是對德國新表現主義的關注與探討。
  • 當代藝術領域最高昂的獎金頒給了哪位中國年輕藝術家?
    紐約觀念藝術家卡梅倫·羅蘭(Cameron Rowland)和居住在中國杭州的影像及裝置藝術家程然每人獲得了10萬美元,以用於推進他們可能難以推進的藝術項目。獲獎者是由國際評審團選出,成員包括羅伯特·勞森伯格基金會(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的主任凱西·哈布雷希(Kathy Halbreich);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長谷川佑子(Yuko Hasegawa);泰特美術館名譽館長、現任英國藝術委員會主席的尼古拉斯·塞羅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蘇富比藝術部主席艾倫·施瓦茨曼(Allan
  • 18個國家、82位國際當代藝術家作品亮相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他一方面不遺餘力地致力於在全球推動傳播中國的當代藝術,同時也將國際上活躍的藝術家帶入中國。透過藝術,他讓世界了解了中國,也是透過藝術,讓中國走向世界。「此次在清華藝博舉辦的展覽涵蓋平面繪畫、雕塑、影像、裝置等,來自18個國家的101組件作品。
  • 藝術門|朱金石參展釜山市立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三部曲:超越傷痕》
    >2020年9月25日至2021年2月28日近日由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群展《中國當代藝術三部曲:超越傷痕》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以聚焦藝術家個案的方式來勾勒中國當代藝術的多重線索,並介紹當下發展的最新動向,展出藝術家包括朱金石、宋冬和劉韡。
  • 德國魏瑪「新即物主義」與今天藝術的聯繫...
    新即物主義流派藝術家筆下的現代社會與表現主義者們截然不同,其風格冷靜、理智而平面化。     雖然新即物主義藝術家們並非因為某句宣言、政治傾向,抑或地理位置而聚於同一麾下,然而他們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幾年的德國社會表示懷疑,也都清醒地意識到社會變革所導致的人的隔離與孤獨。他們從當時的生活中取材,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去與急速變革的社會政治形勢談判。
  • 在德國明斯特,騎自行車尋訪街邊的當代藝術
    比如在一間當地俱樂部裡播放的關於德國流行音樂的視頻作品,一位美國口音的女孩問身邊的導遊:「可這跟雕塑有什麼關係?」 「你覺得這個俱樂部裡昏暗的燈光、聲音、擺設,是不是有意為之呢?藝術家是否對這個空間做出過可以的安排?」導遊這樣回復。不知是否是一個滿意的答案。
  • 狗年畫狗,欣賞藝術大師畫的狗
    黃胄,著名國畫藝術家。原名梁黃胄。河北省蠡縣梁家莊人,1925年出生,師從趙望雲學國畫。早年他深入邊疆,勤奮作畫,在人物畫上有小成就。生活中的黃胄,喜歡養狗,因此也擅長畫狗,李可染先生曾稱讚黃胄:畫狗「天下第一」。說起齊白石大家都知道他的蝦很有名,但是他畫的狗也不錯。一隻小狗,半身蹲臥,側邊有齊白石題字「當門吠客無親疏」。一隻小狗,在一顆碩大的棕櫚樹下嬉戲。棕樹枝葉,粗略看起來較單調,仔細欣賞後,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