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蒙:用玻璃講故事的藝術家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杜蒙製作的玻璃藝術品。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宋美黎 任超)玻璃吹制工作室內,杜蒙往脖子上草草扎了條毛巾。略顯瘦弱的她雙手舉著一根2米左右的不鏽鋼吹管,熟練地從1300℃的熔爐裡挑出一團糖漿般黏稠的玻璃原料勻速轉動著。

儘管通著風,屋內放置的溫度計數字依舊頂到了頭。杜蒙說,在雨天,T恤衫甚至能在幹完活後擰出水。

「玻璃既像是我的孩子,也像一位『相愛相殺』的老朋友。在不了解玻璃性格的時候,很容易和它『較勁』。」這個年輕的北京姑娘,馬上就要迎來她與玻璃朝夕相處的第十個年頭。

杜蒙製作的玻璃藝術品。

杜蒙的每一件作品都像在講一個生動的故事:無論是抱著兔子的小女孩,還是花叢間盤臥的小鹿,作品中的角色都像是從童話中走出來一般。

精巧的工藝讓人很難想像,這些作品出自一個「半路出家」的藝術家之手。

2008年,在玻璃藝術家戴爾·奇胡利的一次大型個展上,當看到玻璃製成的藝術品折射出的美妙光影時,杜蒙立即被這種像是「來自外星球的神秘藝術」震撼了,並由此做出了一個決定——學習玻璃製作。

為此,此前毫無玻璃製作背景的她開始大量查閱相關知識,並試著申請了幾所院校,最終被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玻璃專業錄取,成為該碩士項目招收的第一個中國學生。

工作時的杜蒙。

然而,對玻璃製作僅有想像的杜蒙剛入校,就遇到巨大困難。在專業領域,她不僅被同班同學遠遠甩開,甚至和本科二年級學生的水平也相差甚遠。不斷製作、不斷失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杜蒙拿這門看似簡單、實際操作難度極高的工藝毫無辦法。體型嬌小的她形容,每次吹完玻璃體力都急劇透支,「就像被『毒打』過一般」。

「玻璃這門技藝不存在任何捷徑。細微的天氣變化、一秒的誤差都可能導致它的碎裂。」面對難以逾越的鴻溝,她第一次後悔學習這個專業。假期回國時,她甚至萌生了退掉返程機票的念頭。

「但我又想,如果真退了,將來可能會因為沒有盡全力嘗試而後悔。」杜蒙咬牙回了學校。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也逐漸習慣了玻璃帶給她的「傷害」。

一次運料時,崩碎生料的尖角扎進了她的膝蓋。正在幹活的杜蒙毫無察覺,直到從工坊出來,同學都盯著她的膝蓋看時,她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處理傷口的時候,整條褲管已經被血粘在了腿上,脫都脫不下來。

「這就是我們專業的畫風:衣服上總有燒破的洞,身上粘著創可貼。」她笑著說,現在家裡的藥箱還備著各種燙傷藥。

杜蒙製作的玻璃藝術品。

像是表達自己學做玻璃以來的狀態一般,學期末,杜蒙做出了一組低著頭的小女孩的作品,得到同學們一致認可。將杜蒙的經歷都看在眼裡的教授為此寫了一封真摯的郵件,肯定了她的進步,這讓她當即淚如雨下。

回憶起與玻璃相處的點點滴滴,杜蒙說:「我一直挺愛玻璃的。它脾氣挺大,但做得越多越了解它。」

2018年,在全球玻璃界享有盛名的玻璃藝術協會論壇上,杜蒙獲頒「新銳藝術家」稱號。在此之前,此稱號幾十年間無中國人獲得。

杜蒙製作的玻璃藝術品。

曾有觀眾在參觀杜蒙的作品後特意找到她,傾訴自己的故事,感謝她的創作。這讓她覺得很溫暖。

「我也曾做過很多關於北京的作品,比如小時候的小白鞋和飛過天空的燕子,來留住自己對家鄉的記憶。」杜蒙很喜歡這種用藝術溝通的方式,「如果我的作品能觸摸到你心中某一個柔軟的點,就夠了。」(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追夢中國人|杜蒙:為玻璃鑄「心」的女孩
    「我們做玻璃的經常說,玻璃這個材料它是有Ghost Feeling(靈魂感覺),像是一個實際物品的魂兒,隱晦地映射出每個觀眾的感受。」杜蒙說。作品《處所》。杜蒙供圖從跨專業玻璃小白到第47屆國際玻璃藝術大會新銳藝術家。2020年,是這個年輕的北京姑娘與玻璃藝術交手的第10年。
  • 現場|捕捉記憶的「微光」,杜蒙·玻璃器物展
    —— 杜蒙《微光》「微光·杜蒙玻璃器物展」作為新世代藏家USM主題店為期六個月項目中的一個獨立環節,是藝術家杜蒙和cabana的首次合作,呈現了其從2018年開始創作的實用設計、玻璃器物以及限量版畫等作品。
  • 【藝術家】玻璃藝術家韓熙專訪
    透明書籤編者語 對韓熙老師的訪談,緣起於韓老師對玻璃藝術提出的「第三代玻璃藝術家」和「玻璃藝術的新古典主義」的兩個概念,直到韓老師在八月中旬結束歐洲訪學,這篇專訪才呈現出來比較完整的面貌。這篇訪談涵蓋了藝術家的歐洲訪學經歷,東西方文化對比,藝術家的藝術觀念,以及對玻璃藝術發展的思考。
  • 坎城人物 《瑪·魯特》導演布魯諾·杜蒙:一聲野性的嚎叫,一張從不按常理出的牌
    郭連凱  4/5★★★★ 佳作牛腩羊耳朵  3.5/5★★★☆值得一看朱馬查  3.5/5★★★☆九歌  3.5/5★★★☆Wegmarken  3/5★★★ 平庸蘭天星  3/5★★★柳鶯  3/5★★★郭連凱一部非常非常作者電影的荒誕喜劇,用一種近乎惡搞的方式,把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故事變得喜感無比
  • 終於,有人把《杜十娘》也畫了出來
    心灰意冷,杜十娘怒沉百寶,痛斥李甲,投河自盡。這個故事先是以話本形式在民間廣泛傳播,在現代又有本多種劇本、電影、歌曲中不斷地再現。甚至從上世紀50年代的連環畫到今年新出的繪本,都還在不斷地講著這個故事。你是不是餓得慌?
  • 73歲老藝術家馬淑華去世,曾被譽為天下第一杜十娘,獲戲劇梅花獎
    在2020年的第三天,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老藝術家。據媒體報導,1月3日清晨,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旦角演員馬淑華老師仙逝,享年七十三歲。對於愛聽評劇的人來說,馬淑華的代表作《杜十娘》《祥林嫂》《村南柳》可以算是經典的存在,直到現在,依舊有許多觀眾對馬淑華的演繹讚不絕口,不少觀眾在得知馬淑華離世的消息後,也紛紛哀嘆:「世間再無杜十娘。」
  • 拜託別跟杜sir講邏輯
    然後,這次的《三人行》故事就華麗上班族寫字樓隔壁,生死瞬間的病房開拍,沉悶之後果然爆發的背後,是每個人都走不出來的自己前世今生的困境。趙薇不就是來自大陸嗎,又不是來自非洲,怎麼那麼苦大仇深,焦慮和輸不起寫了一臉,不惜用小概率的成功博對病人來說大概率的癱瘓,她的世界裡,醫學至上,至法律、國家機器之上,其實也是一葉障目,對自己職業和奮鬥的過度捍衛,一生都在因為自身背景原因玩命證明自己,太辛苦了。
  • 大慶中院與杜蒙民營企業座談 共促法治民企建設
    大慶中院與杜蒙民營企業座談 共促法治民企建設 2020-11-10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布魯諾·杜蒙談《瑪·魯特》:荒謬的食人魔和他們的愛情
    郭連凱  4/5★★★★ 佳作牛腩羊耳朵  3.5/5★★★☆朱馬查  3.5/5★★★☆九歌  3.5/5★★★☆Wegmarken  3/5★★★ 平庸蘭天星  3/5★★★柳鶯  3/5★★★郭連凱一部非常非常作者電影的荒誕喜劇,用一種近乎惡搞的方式,把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故事變得喜感無比
  • 女孩與女神的完美結合——蕾雅·賽杜
    一個女孩:從小沒人管,滿頭蝨子出門,青春期變成問題少女,高中沒畢業,提前輟學,前途渺茫。另一個女孩:法國富三代,父親家這邊控制法國2/3的電影行業;母親家這邊是石油化工的家族企業,經營著世界500強公司。這兩個人生是否會往不同的方向發展?它們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匯合?
  • 《天賦異稟》艾瑪·杜蒙成為網絡新女神?看過她的事跡你會更粉她
    看到這些你已經被艾瑪·杜蒙的人生經歷驚到了吧,但是除了這些她還是一個學霸。  她十分熱愛機械這麼學科,參加過北美知名的機器人賽事FTC科技挑戰賽,現在的她還是一個富蘭克林歐林大學的機械工程學生。艾瑪·杜蒙可以說是一個智美雙全的女星了。  一個又美又有高智商的女孩子怎麼能夠招人喜歡?
  • 做講故事的人,用民間力量講好中國故事
    年,邢鳳亮很忙,作為一家文化智庫型公司的董事長,這一年裡,他頻繁出現在各種重大活動中,甚至曾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四次出訪近10個國家,這種奔波對於邢鳳亮來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自己方式和力量,藉助中國文化去講好中國故事。
  • 臺灣玻璃藝術家創作大型藝術互動聖誕樹亮相長沙
    臺灣玻璃藝術家創作大型藝術互動聖誕樹亮相長沙 2015-11-21 10:18: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一座玻璃博物館的跨界雄心|康寧玻璃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玻璃|...
    藝術家們往往在這種破碎屬性裡得到靈感。藝術家劉建華擅長用瓷,瓷和玻璃有著相似之處,都需要經歷高溫,都會碎裂。劉建華將13噸透明的玻璃敲碎,觀眾被邀請穿上厚底鞋,從上面踩過,憑藉肉身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碾壓,那種破碎的聲音和觸感,帶來很多通感的聯想。「玻璃很單純,碎成了一地的透明,像冰面一樣,有一種悲涼的美。
  • 用芭蕾講好中國故事
    從10月24日晚開始, 《過年》經過了12天11場的連續演出,讓近3萬名「芭蕾故鄉」的觀眾陶醉在中國版《胡桃夾子》的瑰麗,更在「中國故事」、「中國情感」中感受著中國文化的親和與多彩,實現了借用西方芭蕾語彙表達中國意境、中國審美、中國情感,講述中國故事。 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在文化版刊文認為,中國版《胡桃夾子》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的新年——春節之中。
  • 一位玻璃藝術家的安靜的油麵筋塞肉
    吳昊的油麵筋塞肉吳昊,80後玻璃藝術家他能看見時光流淌的線條他說,看畫需要慢一點
  • 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和歡樂谷裡的故事
    我是第一次去杜莎夫人蠟像館,雖然看起來不怎麼像,但是挺好玩的。有很多名人的蠟像,讓我想起來很久前看的一部恐怖電影,《恐怖蠟像館》,一個殺人狂把活人做成蠟像,整個蠟像館都是活人做的,很嚇人。杜莎夫人蠟像館源於英國,它是由杜莎夫人創建的通過蠟像這種獨特藝術手法向大家場景重現了一些對社會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
  • 圖像,是「會講故事」的三稜鏡 | 專訪視覺影像藝術家向振華
    拋開藝術家的身份來看,向振華其實只是一個喜歡用圖像的方式展現自己所見所聞的「頑童」,正因為帶著「頑童」的靈犀稚氣,他能夠敏銳地用直覺從繁雜的消費社會中捕捉人與物的關係。而攝影對於向振華而言,也是圖像表達的形式之一。
  • 四支 · 杜畿國士,郭泰人師
    藝術家與產品產業化,以及民族手工藝傳承、民族信仰等多面的衝突,通過潘的分享,有幸看到了背後的一面。這次藍染的學習,雖然短暫,但也看到藍染愛好者的百態,包括我自己。最觸動我的是老師面對藍染所做的減法。記得幾年前整理金佛山因喀斯特地形倖存下來的遠古植物時,銀杏和銀杉的生存現狀差距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