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的老鄉們,大家好!」新書《兩京十五日》出版後,馬伯庸從南京出發,沿著運河一路籤售巡講。昨天下午,馬伯庸來到杭州,做客浙江圖書館文瀾講壇和快報讀書會,聊他的新書《兩京十五日》,開場前,他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和全杭州的書迷打招呼。
馬伯庸說的「于少保」,就是明代的名臣,杭州人于謙,也是小說裡的主角之一。對於快報讀者來說,「于少保」這個角色解開了一年前馬伯庸留給我們的謎題。
去年暑假,《長安十二時辰》火爆大江南北的時候,原著作者馬伯庸來到杭州。採訪時,他告訴我,自己正在創作一部和京杭大運河有關的明清歷史小說,並劇透說小說裡有個涉及杭州的關鍵人物,還賣了個關子,「名字先讓我保密。這個明清歷史人物是土生土長的錢塘人士。」(詳見都市快報2019年8月12日B12版《今晚迎來大結局 原著作者馬伯庸杭州開「腦洞」 新小說講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 關鍵人物是土生土長的錢塘人士》)。
現在,這個謎解開了。
//
《長安十二時辰》後
又一部重磅歷史小說
//
于謙,錢塘(今杭州)人士,字廷益,號節庵。23歲考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他和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為了紀念他,杭州人還在西湖邊建了于謙祠,位於三臺山麓的烏龜潭邊。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有一條長長的墓道,百米墓道盡頭,便是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墓」。清代袁枚曾這樣讚頌嶽飛和于謙兩大杭州民族英雄:「賴於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和嶽飛齊名的于謙,正是馬伯庸最新出版小說《兩京十五日》裡的四大主角之一。這也是繼《長安十二時辰》後,整整歷時四年,馬伯庸再一次推出長篇歷史小說,非常難得。
昨天的現場,是浙圖今年第一次重磅推出文瀾講壇,也是帶你「見名家、讀好書」的都市快報讀書會,今年第一次啟動。現場230個名額,報名剛推出就瞬間秒光。
雖然下著雨,但為了見馬伯庸,不少鐵桿書迷堅持冒雨早早前來圖書館等待。籤售會現場人氣爆棚,浙江圖書館不得不臨時開放了一個備用廳轉直播,讓更多特地趕來的讀者能坐下來聆聽馬伯庸講座。
「我原本以為今天下雨,杭州站要冷場了。沒想到不僅全都坐滿了,還坐不下。」杭州書迷的熱情,讓馬伯庸也感到些許意外。
杭州是馬伯庸新書《兩京十五日》首輪巡講籤售的第三站,「南京是前十章故事的發生,蘇州是蘇荊溪的故鄉,杭州是于謙的老家,先把這仨地方轉轉吧。」馬伯庸說。之後他將繼續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巡迴籤售。
//
為了拯救大明
于謙15天內跑了2200裡路
//
早在上周讀書會預告中,我們就透露,馬伯庸40萬字新書《兩京十五日》的故事靈感,來源於《明史》中一段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寥寥40個字,延展出了一個40萬字的小說,這又是馬伯庸的一次「文字考古」式腦洞大開。
這次,馬伯庸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京杭大運河。大明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的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他必須在15天內跑完2200餘裡路,從南京趕至北京去拯救自己,拯救大明……
「書一出來,已經有人在批評我了,你明明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偏偏杭州、蘇州,這些關鍵城市都沒有,算什麼大運河!杭州、蘇州的讀者有點失落。」馬伯庸在臺上笑著說,「太子從南京出發,途經揚州、淮安、濟南……再抵達北京。你想,他們返京四人組再路痴,我也不能安排他們走回頭路繞杭州,幹不出這事兒。那怎麼辦呢?其實,我早就想到了,蘇州我安排了女主角蘇荊溪。杭州呢,我就乾脆把于謙請了出來。」
//
多年前來杭州
曾專門拜訪過于謙墓
//
之所以選中于謙,馬伯庸是有考量的,首先時間線要對得上。小說寫的是太子朱瞻基登基前驚心動魄的故事,朱瞻基就是歷史上的明宣宗。
根據于謙的歷史故事記載,朱高煦叛亂,明宣宗御駕親徵時,于謙被任命為御史。後來朱高煦投降,于謙當著眾人的面把他罵得抬不起頭,跪在地上一個勁地說罪該萬死。明宣宗大悅,給他提了官。
「于謙這個人物,前半生順風順水,24歲考中進士,後得人賞識平步青雲,這是和真實歷史背景吻合的。但這段青年于謙的生活經歷,歷史記載存在一個空白,明宣宗登基時,年輕的于謙究竟在幹什麼,史書也是語焉不詳。正好,我就拿來做這個小說的其中一個主角,虛構了于謙輔佐太子朱瞻基一路回京,登上皇位的故事。」
很多讀者都認為,在小說《兩京十五日》中,于謙這個歷史人物塑造,第一次如此鮮活,既呆萌耿直又搞笑。甚至有粉絲把于謙看成了馬伯庸本人的「化身」,「知識量大,又話癆,簡直作者本人附體。」
馬伯庸對這個評價哈哈大笑,急忙否認。
但他向我透露,于謙確實是自己非常喜歡且仰慕的一個歷史人物,「好多年前,我來杭州,就特地跑去于謙祠、于謙墓拜訪,帶著一顆敬仰的心。不過,那時候完全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把他寫進小說。他是個非常有責任感、給人安全感的人物,對國家對老百姓,都極為忠誠。可惜最後歷史上的于謙,落到了一個悲慘的結局,非常可惜。」
//
小說中蘇荊溪這個角色
希望萬茜來演
//
在馬伯庸自己看來,《兩京十五日》無論從人物塑造還是情節鋪設上,都比上一部《長安十二時辰》有了提升。讀書會現場,不少書迷也毫不吝嗇紛紛給以點讚,「小說的情感故事大有進步。尤其是女性人物,以前似乎總有點工具化和臉譜化,但這次主角之一的蘇州女醫官蘇荊溪,人物塑造上竟然能如此豐滿。」
不過,自稱「直男」的馬伯庸說,如何在抽絲剝繭的故事中,寫好細膩的情感糾葛和女性角色,一直是他苦惱的部分。這次被大家誇,馬伯庸在臺上被誇得不好意思,「怎麼寫好女性?其實我是多次請教了我老婆的。她給我支了一招,你就別把她們當女性,你就放開寫。所以,在我筆下,我希望這些女性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價值觀。」
有人說,女主角蘇荊溪就像是明代「乘風破浪的姐姐」,一路披荊斬棘,有馬伯庸偶像萬茜的影子在裡頭。「萬茜確實是我偶像,最早我在看《柳如是》的時候,就覺得她很棒。後來她演了我的《三國機密》,她演得比我寫得更好。其實,我在寫蘇荊溪的時候,融合了很多我喜歡的女性形象,有一點點萬茜的感覺,也有古代俠女聶隱娘這樣的。」馬伯庸說。
萬茜
從不追綜藝的馬伯庸,最近為了偶像萬茜,還特地去補看了兩集《乘風破浪的姐姐》,「萬茜身上有那種古代俠女的影子,所以,假如讓我選角的話,蘇荊溪這個角色,我會希望她來出演。但請不請得到我就不知道了。」
記者 潘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