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現象級的一款遊戲,《江南百景圖》在今年10月份更新杭州府地圖後,遊戲中的運河元素給玩家們留下深刻印象。近日,拱墅區攜手《江南百景圖》製作公司再推《運河南端是江南》宣傳片,便於玩家們更深入地了解運河文化。
拱墅地處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隋唐時期,便成為了銜接南北水路的交通要道,明清時期更是發展出了「十裡銀湖墅」的繁華景象。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讓拱墅的繁榮延續至今。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拱墅半山東面就有了杭州第一條人工運河,這條俗稱「秦河」的河道也就是今天的上塘河,在元代之前,一直是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主航道。隨著下塘河躍升為新的主航道,上塘河的變成了如今的京杭大運河的一條支流。
絲綢業是江南的主要產業,因此,無論是在上塘河還是下塘河,都留下了相關的文化遺產。
在上塘河附近的半山,歷來有製作泥貓的習俗,這與當地的桑蠶業是息息相關的,半山娘娘也被視為桑蠶生產保護神。
民間相傳,倪姑娘生前飼貓護蠶,蠶花興旺,家業安康。半山娘娘廟內時常出現七彩神貓,倪家先輩閒暇時就用半山山土和自家挖出的井水,手工捏出一隻只泥貓,放在廟裡牌位上。
來自杭嘉湖進香的蠶農們在祭拜半山娘娘後,會把半山泥貓請回家,放在蠶匾或蠶架上,老鼠從此逃無影蹤,蠶桑獲得豐收。因此,百姓們都把半山泥貓當作一種吉祥物,希望能消災祛邪,家業豐足。
運河不僅是一條漕運之河,也是一條上香古道。每年從杭嘉湖一帶沿運河來杭州上香的老百姓,第一站便是有著「運河第一香」之稱的香積寺。
返回時,老百姓們也會在拱宸橋東的大同街(如今的橋西歷史街區)停留,帶走一些杭州的特產,比如剪刀、扇子等,都是與絲綢相關的。
張小泉剪刀的鍛造技藝包括試鋼、試鐵、粗磨、細磨等,一共72道工序,可以剪128層的白布,可見其鋒利性與硬度,甚至是一些現代工藝都無法望其項背的。
杭州的傳統技藝能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這和運河是分不開的。但如今,隨著運河漕運功能的衰退,那些非遺技藝慢慢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過去的生活品演變成了藝術品,如何讓年輕人接受它們,將會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點。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運河文化,愛上非遺技藝,拱墅區文廣旅體局與今年大熱手遊《江南百景圖》聯合,將非遺技藝融入遊戲中,以一種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傳播運河文化。
隨著《江南百景圖》杭州府地圖的開啟,主創團隊將半山娘娘廟、張小泉剪刀、米市巷繡球、麵塑和泥塑這5個具有代表性的運河非遺植入遊戲,玩家們可以通過遊戲,重現當年運河邊的繁榮景象,感受非遺技藝精巧的魅力。
拱墅是杭州河古蹟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底蘊的地區,為非遺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優厚的根基。目前,拱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2項,其中,人類非遺1項,國家級2項,省級10項,市級20項;有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5位,其中,市級15位,省級9位;有非遺保護基地38家。還有省區共建的浙江省非遺文獻館落戶拱墅,場館面積2000餘平方米,擁有非遺文獻藏書量3萬餘冊。
拱墅一貫大力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整合非遺旅遊資源,開展系列活動等,突出本土非遺特色,促進文化旅遊相結合,讓拱墅彰顯「運河沿岸名區」的獨特韻味,讓八方遊客到拱墅來遇見非遺,遇見美好。
編輯:張玲
來源:運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