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寫文,不願刻意蹭熱點,若刻意而空洞無物,讀來乏味。而此篇想聊聊正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實是因此劇有令人驚喜之處。
剛開始聽說此劇主演是個流量小鮮肉,因不是老汪所好,所以沒打算觀劇。後來老汪的朋友圈裡,不少喜歡傳統服飾和道教的朋友讚揚此劇的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比較認真,老汪決定去看看。
雖說從嚴格的學術標準講,此劇服裝、道具也存在問題,不少傳統服飾愛好者已經指出了,老汪不專業,不多說。不過老汪看劇時,發現有些細節還是頗講究的,比如唐琵琶的彈法和握毛筆的方法。
橫抱、用撥子彈奏,是唐代琵琶的流行彈法,我們可以對比劇照和唐代繪畫來看。
而今天主流的彈琵琶法,是豎抱、手指撥彈。
唐代主流的握筆姿勢被稱為「單苞」執筆法,又稱「三指握筆法」(類似於我們今天拿籤字筆寫字的姿勢),我們可以對比劇照和古畫來看。
而從明代至今主流的是「雙苞」執筆法,又稱「五指握筆法」(即今天我們練毛筆字的握筆法)。
《長安十二時辰》顯然注意模仿唐代主流的方法。關於古今彈奏琵琶、執筆的方式變化,早已有許多專門文章說明,老汪這裡不再囉嗦。
今天主要想聊的是劇中演唱的李白詩詞。大約主創人員喜歡李白,第二集主角李司丞與張小敬爭辯時,李司丞就引用了李白的《清平樂(yuè)》,這首詞也配樂,被用作片尾曲。
第六集裡,在張小敬去見妓女丁瞳兒,尋找破案線索時,丁瞳兒唱了《憶秦娥》,這首詞相傳是李白所作,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第十集裡有段歌曲,唱的是李白的《短歌行》,歌者許鶴子深受長安市民追捧。她在花車上唱歌時,粉絲們跟著她一起唱,滿含熱淚,唱完還朝許鶴子的花車扔花表示喜愛,這跟今天的粉絲一樣。細看這些粉絲裡女性的妝容,也是參考了唐代陶俑、壁畫等女性形象的妝容,多姿多彩。
放上這段視頻,讀者可以看看裡面的細節。歌曲的歌詞,對李白原詩有點改動。這裡老汪貼出李白《短歌行》原詩,對原詩作一點註解。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鬥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
此詩感嘆人生短暫,且充滿悲苦。相比短暫的人生,蒼天則是浩瀚無邊,宇宙萬物的本源則是長久不衰。仙女麻姑頭髮也半白,天公和玉女則玩著投壺的遊戲,逍遙大笑。我想挽住六龍,把太陽的駕車轉回,掛在扶桑樹上。用北鬥星做勺子,斟上美酒請六龍各喝一杯。富貴不是我的追求,只希望這老去的年華能停住。
我們曾經講到,李白是個有政治追求的縱橫家,也是個專門修道的道士(仙人撫我頂 | 道士李白(上)仙遊未曾歇 | 道士李白(下))。正如劇中李司丞所說,李白沒有趕上唐玄宗早年,政治清明、任用賢才的時候。李白見到唐玄宗時,唐朝的政治開始潰敗。李白縱橫家的才幹得不到任用,只被唐玄宗當作御用文人,寫作了《清平樂》那樣的歌詞。
而李白一身傲骨,不與權貴妥協,最終只得還山修道,放棄政治理想。他的這首《短歌行》就表達了修道的追求。《短歌行》這個樂府詩題,常被用來感嘆人生短暫,如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此詩,不僅寫人類的生命短暫,還想像了神仙也有衰老之日,最終認為唯有天地與大道真理能長久不衰。所以自己拋棄富貴,以求長生,這正是修道人最終極的追求——長生久視。
或許劇中的粉絲熱淚唱和,不僅是因為喜歡歌者許鶴子,也是因為喜愛李白的詩作,對詩中所感嘆的人生苦短頗有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