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我禁不住誘惑買了一輛新能源也就是電動車,將近14萬,新車的高興勁還沒過,煩惱隨之而來。
由於充電樁解決不及時,我要隔兩天就去公園的充電樁去充電,有時還都是燃油汽車霸佔車位,有時就沒有車位。那些日子,就剛提車那一天高興,其餘沒有一天高興的日子。看著嗖嗖下去的裡程表,心裡那個後悔勁更別提了。
而且天氣越來越冷,每天開著14萬的車,卻不敢開空調,即使凍得不行,蓋被子開車,也不想開空調,因為糾結的是下一次去哪充電。後來在網上和電動車主們交流起這件事,他們也都紛紛感慨:這哪是買了一輛車啊,這買的簡直就是電動爹!
新能源車,的確,冬天一開暖風,電刷刷的掉,看人家汽油車,充滿一箱油約5分鐘,能跑300-400公裡,電動車充滿電快則1個小時,慢則一宿,還得琢磨路途中是否有充電樁!
為什麼電動車一到冬天就如此費電?原因可能是:
第一,現在電動車有很多用磷酸鐵鋰電池,而這種電池相對三元鋰來說續航本身就要差一點,低溫的電池活性也要差一點;
第二;技術還不夠成熟,電池組的優化不到位;
第三,受限於成本原因,輕量化很多電動車不可能做到像特斯拉那樣,再加上造型和類別不同,特斯拉是轎跑,風阻低;
第四,使用頻繁,電池的損耗大,就像計程車,對電池的使用相當於是無限壓榨了。而計程車本身是營運用的,每天要載很多客人,如果滿載的話更是多出起碼兩百公斤的負擔,耗電肯定要快。
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混動(包括增程式),純電續航壘到100-200公裡即可,解決城市周邊通勤和出行需求,再配個小發動機,長途或冬天用發動機,這樣冬天發動機產熱會被全部利用上。
電動車一到冬天就拉胯,這是廣大車友吐槽電動車的主要原因,除了這點原因,還有懸掛問題,其實這個不是技術問題,是成本問題,像凱迪拉克,一直想全面普及電磁懸掛,其實正是因為不滿意轎車的避震感受,不論是不是汽油車。
另外還有轉動慣量問題。不過買電動車的都不是為了飆車的吧,不會去挑戰髮夾彎,所以應該感覺不到入彎困難。比如在北京最極端的公路彎道,百葛橋下的輔路應該算一個了吧,我開著erx5親測以85km的時速入彎,並沒有任何操控困難。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再買電動車,我希望是小巧玲瓏的兩門兩座,重量900kg以下,續航不需要很長,200~300公裡足矣。電動車對比燃油車最大優勢就是城市及周邊的交通,單人上班開電動車其實很好。幹嘛都一窩蜂地往大了造,市區大馬路上那麼多大型車只載了一個司機,簡直是浪費。電動車做小做輕,電池小了,價格一下子就降下去了,買得起的人也更多,可以作為家庭的第二、第三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