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總結的113首《傷寒論》方歌

2021-02-12 杏林醫術道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

傷寒論60多講。

從頭講到尾,

六經都講。

如火如荼報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

世人大都尋求快的技巧,

高手卻在苦練慢的心性。

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

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

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湯: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薑和大棗。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湯: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驅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湯: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四、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滿心悸羶中虛。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痺治法非等閒。

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七、桂枝二麻黃一湯: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大汗之後表未解,祛邪同時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湯: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溼。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十一、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十二、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十三、小建中湯:桂加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虛勞裡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勳。

十五、桂枝加桂湯: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衝心來勢兇。平衝降逆解外寒,補心代腎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寒痺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好消息:傷寒論課程重磅推出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

傷寒論60多講。

從頭講到尾,

六經都講。

如火如荼報名中!

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

世人大都尋求快的技巧,

高手卻在苦練慢的心性。

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

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

十八、去桂加白朮湯: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溼相搏身疼痛。術附姜棗加甘草,三陰都盡冒始應。

十九、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腹痛診,此病原來屬太陰。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二十、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裡病。調和氣血瀉結滯,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參湯: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後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一、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二、大青龍湯: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三、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乾薑。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裡飲病為殃。

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五、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豆湯,溼熱兼表身發黃。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六、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特長。

七、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此方本來無裡症,助陽發汗保康樂。

八、麻黃升麻湯: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黃。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並用和陰陽。

一、葛根湯: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几几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二、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疏表解肌利腸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清熱生津解表裡,葛根用至八錢好。

一、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太陽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當湯:抵當湯頂事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少腹硬滿小方便,攻瘀逐熱治發狂。

三、抵當丸:抵當丸即抵當湯,搗藥成丸煮水漿。連渣服之只一顆,緩攻瘀血正不傷。

一、梔子豉湯:梔子豉湯治虛煩,懊憹倒置不得眠。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二、梔子甘草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三、梔子生薑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四、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藥有三,梔子厚樸枳實煎。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瀉滿兩證兼。

五、梔子乾薑湯:梔子乾薑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寒熱並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六、枳實梔子豉湯:枳實枝豉勞復寶,食後再加大黃好。酒疸心熱且懊憹,梔子大黃力能討。

七、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溼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梔子黃柏兼甘草,清熱祛溼好思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湯: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熱氣內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三、十棗湯: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四、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大瓜蔞,半夏黃連三藥投。痰熱膠結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胸此方貴。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湧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氣衝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豉湯。

一、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融合方。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渣重煎調胃腸。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瀉心湯: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四、生薑瀉心湯:生薑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五、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用芩連,乾薑半夏參棗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六、旋覆代赭湯: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衝。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一、甘草湯:甘草名湯咽痛求,生用一兩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藥,清解少陰效最優。

二、炙甘草湯:炙甘草湯少陰虛,心慌脈結證無疑。麥地麻膠桂姜棗,清酒與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朮藥方備。骨節掣痛不可近,惡風短氣陽虛最。

四、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一、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衝胸水為殃。頭眩心慌陰邪重,咳嗽短氣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苓桂棗甘伏水邪,臍下悸佔用則確。或許上衝發奔豚,甘瀾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茯苓甘草與桂姜,胃中停水悸為殃。氣趨小腹或成洩,健胃瀉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五、豬苓湯: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

一、黃芩湯: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脈弦細。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二、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三、黃連湯:黃連湯內參連草,薑桂半夏和大棗。胃中有痛心胸熱,嘔吐腹痛此方寶。

四、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治少陰,焦躁不寐脈數頻。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一、白虎湯: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浩浩。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二、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三、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後虛羸嘔逆方。不欲茶飯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一、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二、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三、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結果好,大便秘結津液少。枳樸大黃瀉胃強,麻杏芍藥滋脾約。

五、蜜煎導方:(方歌見下)

六、豬膽汁灌方:蜜煎熟後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餘。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便嘆詫異。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適宜。膽汁調醋灌腸內,虛家便秘奏效奇。

一、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口苦咽幹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二、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少明合病氣火鬱,嘔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湯: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後煎入藥良。日晡潮熱胸脅滿,協調胃膽利少陽。

四、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雙邊合,善治太少兩經痾。心下支結關節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薑桂草粉蠣。

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扣除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鬱氣結肢不暖。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一、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陰利血統,滋陰柔肝效立瘳。

二、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後陰陽兩俱傷。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三、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傑出。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四、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內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一、乾薑附子湯:乾薑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二、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乾薑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湯):理中白朮與人參,乾薑炙草四藥親。脾陽虛衰寒溼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一、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二、桃花湯:桃花石脂米乾薑,少陰下利膿血方。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一、四逆湯:四逆生附老乾姜,炙草將將有專長。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參湯: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湯: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四、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五、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六、真武湯: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附術苓芍生薑共,內惕心悸小便難。

七、白通湯: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閒。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閒。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九、附子湯: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一、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脾氣不運痰氣結,三補七消法超群。

二、茵陳蒿湯: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乾薑。

三、豬膚湯: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四、桔梗湯: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陰中伏熱結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五、苦酒湯: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六、半夏散及湯: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烏梅丸: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乾薑參歸用。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八、白頭翁湯: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識得欲飲屬內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九、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十、燒褌散: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十一、牡蠣澤瀉湯: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商陸葶藶瀉水結,蜀漆海藻破堅邪。

相關焦點

  • 劉渡舟總結的傷寒論方歌(建議收藏)
    >導讀:傷寒論總共有方112方,提到方歌基本想到的是《長沙方歌括》。《長沙方歌括》是以韻文的方式總結整理的,而這篇文章的方歌是劉老按麻黃湯類、葛根湯類、抵擋湯類等類方形式總結的。恰如標題所說,小編覺得這確實屬於收藏下來背背背的類型啊~麻黃湯類方歌(八首)一、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 九個問題,劉渡舟帶你讀懂《傷寒論》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怎樣掌握五瀉心湯證治要領;「煩躁」和「躁煩」有何不同等問題,大家知道答案麼?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問:《傷寒論》中方名的意義?答:《傷寒論》中方名有四種由來:(一)以主藥命名。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芍藥甘草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
  • 我的老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文辭古奧,文意雋永,含蓄吐納,非常耐人尋味。我在正式學習這本書之前,先生要求我先背誦清朝《醫宗金鑑》裡的《傷寒心法要訣》、《金匱心法要訣》,還有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等。那會兒年輕,記憶力沒問題,工作之餘用了幾個月時間,基本背完。每次去先生處,他先考我書背得怎麼樣?然後再布置下一步。
  • 劉渡舟《註解傷寒論》上
    本講座錄製於1985年,為中醫傷寒學的高級教程,由國內著名傷寒學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渡舟先生首講(已故)。
  • 周末分享:傷寒論方解(二十七)
    傷寒論方解(二十七)王東海苦酒湯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音不出者。半夏十四枚(洗)、雞子一枚(去黃)。方歌:少陰微熱上蒸咽,斂瘡還須醋下行,半夏微熬為取氣,清咽理肺是雞清。方解:以苦酒而名取其斂瘡、酸苦而能瀉咽中之涎也。少陰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音不出,乃少陰邪熱上蒸,非甘緩之清瀉可解;非半夏散之祛涎散飲可治。
  • 中醫不傳之秘:《傷寒論》「陰陽自和」的寓意!
    歷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研究,熟讀《傷寒論》,用好仲景方,是不少中醫人士的追求,但要悟透《傷寒論》這部經典著作,又豈是駕輕就熟的事情!對《傷寒論》的理解,受個人知識影響,各有偏頗,今且來看單志華老師跟師劉渡舟、胡希恕等對《傷寒論》「陰陽自和」的理解!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傷寒論》報名學習的儘快了,傷寒論60多講。從頭講到尾,六經都講。如火如荼報名中!提高自己,克服惰性,行動起來!跟杏林醫術道學傷寒論,詳細了解加微信:ysd31415926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的各種證候群,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其病變部位,寒熱趨向,邪正盛衰,而區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
  • 劉渡舟教授應用平胃散的經驗
    它如肝病、腎病以及各種內傷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狀而因於溼邪、食滯為患者,均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用本方,溼祛胃開,飲食得進,則病體易於恢復。現將劉渡舟教授臨床應用平胃散的經驗簡介如下。1、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方:大黃、黃連。(一方有黃芩)治療「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之熱痞證。具有瀉熱消痞的作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朮、厚樸、陳皮、甘草。功能燥溼運脾,行氣和胃。
  • 中醫各家學說論(十三)之《傷寒論》
    王叔和研究傷寒是從脈證方治入手,採用了汗吐下可與不可的思路歸類,現在多按六經入手,還刪了脈法。另外王叔和著有《脈經》,這本書算是繼《難經》之後意義重大的脈學專著,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三部都是學習古脈法必讀之作。孫思邈是王叔和之後較早研究傷寒的,他90多歲才看到《傷寒論》,《千金翼方》開篇是本草,之後就是二卷《傷寒論》。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③《傷寒殺車捶法》:論劫病法,製藥、解藥法,記載了作者獨到的學術見解,並列秘驗方37首。④《傷寒一提金》:為提綱性傷寒啟蒙讀物。本書首列總論,繼則以證為綱,以方為目,言簡而義明。是一部研究傷寒的參考讀物。現有順治六年等四種清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等。作者簡介: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號念莪,又號盡凡,漢族,上海浦東惠南鎮人。
  •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200年祭
    要看《傷寒論淺注》這本書,可以先從跋文看起,可惜現代通行的《傷寒論淺注》點校本多把這些跋文刪去了,今試摘錄一二,以示諸君。陳修園的門人其弟賓有、其侄道著共同撰寫的跋文列於諸跋之首,言學習傷寒有五難:不講文法為一難,不求章法為二難,不考字法為三難,不審方法為四難,不標讀法為五難,並特別強調了《傷寒論》「漢文古奧,每於虛字處見精神」。
  • 新版:重排傷寒論(辨證條文版)
    進來看傷寒溫病治法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
    《》【方藥】大黃二兩(6克)黃連一兩(6克)黃芩一兩(3克))       【煎服】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
  • 傷寒論第76條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這也是一條,以下另一條。這個說的水逆證,本來他是小便不利,那麼裡有停水的這種人,你發汗不行,那是誤治。在這是給五苓散作總結,五苓散這樣很多了,水逆到這個地方,只是用五苓散。在有五苓散這個水逆證更不可發汗,發汗能為上吐下瀉這類的惡變,這個當醫者不得不知。底下這個他又另起爐灶了,另講一個問題了,與上節是不相關的。底下講的是虛煩這類的病。「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傷寒論第136條
    一、學思1、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但結胸,無大熱者,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2、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他說,傷寒十餘天的時候,一般說的都已經傳裡了,已經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但反而還有往來寒熱,一陣冷一陣熱,這說明少陽陽明並病(學思:往來寒熱,寒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表(太陽)來解決疾病,熱時,說明身體良能想通過裡(陽明)來解決疾病,但是,一會表證、一會裡證,既不能汗解太陽,又不能下解陽明,只能用柴胡劑來雙解
  • 人人都知道《傷寒論》很重要,為何這麼多中醫人學不好?
    從四小經典,到《內經》、《傷寒》、《金匱》等。可以說經典貫穿了這些老輩中醫人的整個生涯。  黃元御、張錫純、胡希恕、劉渡舟、張步桃、陳勝武……古今各位名師大家,都把背誦《傷寒論》當做每天必做的功課!  而反觀現在的很多人、甚至中醫人都已經不讀經典了,就連部分中醫專業學生,好像對這些「老古董」也不太感興趣了,只知道背題考試。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如果你否認經絡穴位的存在,就沒必要往下看了,說明你根本不想了解認識中醫文化。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一)《傷寒論》六經來自八綱:我國古代用《易經》、六經解釋自然界萬事萬物,醫學當亦不例外,我們雖不能確知張仲景為什麼用六經名,但通過分析仲景全書的內容,考證《傷寒論》的撰成,可知《傷寒論》的方證,主要來自《湯液經法》。其書詳於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而《傷寒》捨棄了臟腑辨證,主用八綱辨證。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問世有《傷寒六經分經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於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於此可見先生之醫德風範。這是謹就其對古本傷寒的研究作一簡述。自湘古本《傷寒雜病論》發現印行(劉瑞?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漢唐傷寒是狹義傷寒為主,兼有廣義傷寒,宋真宗朝林億校書以後的宋本傷寒是純粹的廣義傷寒。唐朝孫思邈真人晚年輯錄了一本《傷寒論》,人稱唐本傷寒,條文順序與宋本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孫真人研究《傷寒論》以後說:「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