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影視演繹「兩蔣」看40年兩岸關係大起大落

2021-01-12 中國臺灣網

  清明將至,昔日臺灣島內「慈湖謁陵」的一幕幕已成過眼雲煙。蔣介石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40年過去了,但對兩岸百姓來說,與蔣介石、蔣經國、宋美齡甚至蔣家後人有關的消息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對他們的解構和評價似乎從沒停止過。今年3月臺南校園蔣介石銅像被強拆,去年底臺媒傳「蔣介石戎裝騎馬銅像將亮相浙江奉化老家」,以及大陸熱播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建豐同志(即蔣經國)」只聞其聲未見其人,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關鍵是要用好」等臺詞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這些新聞或現象背後,兩岸到底如何看「蔣氏父子」?

  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遠比臺灣的「豐滿」

  2014年11月底,臺北市中山堂。一場「低調而隆重」的實驗話劇正在上演,這部劇名叫《再見》,講的是兩位中國近代史上最叱吒風雲的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在另一個時空見面的場景。在劇中飾演毛澤東的是臺灣演員、主持人侯冠群,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不談政治,就是想探討一下生命意義和生死哲學。而且,這是在臺灣的舞臺上第一次出現蔣介石。」

  40年來,蔣介石在臺灣的形象變化繪出了一個完整的跌落曲線。對臺灣影視娛樂生態很了解的侯冠群回憶,當年蔣介石在臺灣的地位,甚至高到了沒有任何影視劇敢正面演繹的程度,「可以這麼說,我的記憶當中,臺灣熒幕上幾乎沒有過蔣介石和蔣經國的形象,從沒有人正式扮演過他們。因為當時在臺灣,蔣介石是一個被神話的人,而且那個時候是瞧不起演員、瞧不起娛樂圈的,當局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演蔣介石。」

  如果說蔣介石的形象很少出現在臺灣的文藝作品中,相比之下,在大陸,這位歷史人物卻是影視作品中的「常客」。上世紀70年代末拍攝的《大渡河》《吉鴻昌》,把蔣介石的形象搬上了大陸的銀幕上,但戲份並不多。據說當時飾演蔣介石的趙恆多為演好這個人物,想了很多辦法,弄到一些海外出版的有關蔣介石的傳記和著作。他反覆琢磨蔣的性格和神態舉止,為刻畫出蔣「專制獨裁」的形象,甚至多次去拜訪前國民黨高級將領。1981年,電影《西安事變》導演成蔭試圖塑造了一個更加豐滿的蔣介石,他表示:「要深刻揭露這種人物的反動本質,必須突破過去創作中對反面人物採取簡單化的處理。」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第一次讓這個反面人物講起了方言、罵起「娘希匹」。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憑此片奪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上世紀80年代後期蔣經國解除持續38年的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走向緩和。在建國四十周年獻禮影片《開國大典》中,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是戲份僅少於毛澤東的「男二號」。評論認為,他塑造的蔣介石不再只是一個狡詐兇殘的刻板角色,而是更加豐滿,這樣一來,更襯託出將其打敗的隊伍非常偉大。

  「反(腐),就要亡黨;不反,就要亡國!」這是2009年影片《建國大業》中最入骨的臺詞,張國立飾演的蔣介石與陳坤飾演的蔣經國,被外界稱為「外形最不像,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蔣氏父子」。環球網近日對蔣介石父子的形象做了一項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對於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氏父子形象,16.9%網民認為「比較人性化」,47.4%認為「沒有刻意醜化」,而35.7%的人認為「比較接近歷史」。談起大陸影視作品中蔣介石的形象,出版過《蔣介石傳》《宋美齡傳》的著名歷史學家楊樹標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我看來,電視劇《長徵》中陳道明塑造的蔣介石最真實,雖然形象上不太像,說的也是普通話,但演得十分傳神,劇本本身很接近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天石多年致力於蔣介石和中國國民黨黨史的研究,著有《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已出三卷)等。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大陸影視作品中的蔣介石形象,已不再是「妖魔化」或「醜化」式的簡單處理,而是更客觀、全面和真實。

相關焦點

  • 臺灣兩蔣遺體或回大陸故鄉安葬
    解說:兩蔣移靈的議題討論到現在已經超過16年,當時國民黨內部還曾經浮現歸葬大陸浙江的聲浪,但家屬一直沒有採納,身為蔣家後代的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提到,兩蔣移靈滋事提到需要審慎處理,他支持維持現狀。內政部則表示會考量家屬立場,盡力配合。
  • 一個中國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
    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推出的孫亞夫、李鵬等著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系統總結了1979年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前進與反覆的曲折變化,對於如何推動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議。作為一部關於海峽兩岸關係歷史的學術著作,值得向讀者推薦。
  • 大陸首部全面系統論述1979-2019年兩岸關係書籍出版
    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主持編寫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近日出版,並於16日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出版方九州出版社介紹,這是大陸第一部系統論述1979年至2019年兩岸關係的著作,全面分析了40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分為上下兩篇,共十五章,54萬字,從縱、橫兩個維度展開論述。
  • 今晚8點40分,在線圍觀兩岸影視人「雲」相聚!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將於9月20日晚8點40分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播出,微博、抖音、今日頭條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搜狐視頻、樂視等平臺屆時將同步上線。  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和臺灣有關機構共同主辦,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廈門市人民政府承辦。
  • 大陸首部全面系統論述1979—2019年兩岸關係的書籍出版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路梅)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主持編寫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近日出版,並於16日在北京舉辦新書發布會。出版方九州出版社介紹,這是大陸第一部系統論述1979年至2019年兩岸關係的著作,全面分析了40年來兩岸關係的演變,分為上下兩篇,共十五章,54萬字,從縱、橫兩個維度展開論述。
  • 蔣介石後代,首次提出「兩蔣」棺材移靈大陸的想法,3句話讓國人動容
    這個白眼狼,一上臺就開始對「兩蔣」不敬,把他們的雕像摘掉。親日臺獨,圖謀分裂。 10多年前,蔣介石逝世,為緬懷其功績,人們大塑雕像。10年後,大批雕像倒掉。歷史波詭雲譎。據媒體報導,最初,兩蔣銅像共有4.5萬尊,經過李登輝的「去蔣化」運動,如今已剩者寥寥,多遷移兩蔣寢陵。
  • 大陸學生暫停赴臺「反滲透法」通過,兩岸關係即將迎來大倒退?
    因為從此以後,兩岸關係就要走下坡路了!在蔡英文之前,兩岸關係雖然有各種波折,「臺獨」勢力也在增加,但兩岸關係總的來講還是在往上走。▲兩蔣統治臺灣時兩岸其實並不存在「關係」我們都知道兩岸對立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雙方軍事對峙了三十多年,臺灣方面施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雙方自然毫無來往。
  • 《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隆重舉行
    「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會場 (攝/黃楊)為探尋兩岸關係發展規律性特徵,堅定踏實地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於12月16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 2021年,兩岸關係向何方?
    2020年的臺海局勢之緊張,兩岸關係之糟糕,為40年來所罕見。 2021年,兩岸關係走向何方?是翻開緩和改善的新頁?還是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淵?答案或許只能交由時間來解,但不妨從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略作分析。 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首先是兩岸雙方,即大陸因素和臺灣島內因素。
  • 兩岸影視人9月20日「雲」相聚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將於9月20日晚8點40分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播出,微博、抖音、今日頭條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搜狐視頻、樂視等平臺屆時將同步上線。這是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首次以「雲」相聚的形式呈現在兩岸觀眾面前。
  • 2011年兩岸關係大事記-11月_兩岸關係大事記_資料_中國臺灣網
    列印  3日,馬英九首次表示,兩岸發展的關係「既不是香港模式、更不是西藏模式,而是一個獨特的兩岸模式」,這個模式讓兩岸在很長時間內能維持和平。  17日,國臺辦主任王毅強調,「九二共識」不容否認,兩岸關係不容倒退,臺海和平不容得而復失,兩岸同胞的福祉不容遭到破壞。   22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與臺「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在京展開第二次會談,確認未來兩岸金融監理合作的三大原則,陳亦成為首位以「首長」身份來陸談判的臺「部長級」官員。
  •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丨兩岸影視人9月20日「雲」相聚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晚會將於9月20日晚10點在廈門衛視播出,晚8點40分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播出,微博、抖音、今日頭條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搜狐視頻、樂視等平臺同步上線。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和臺灣有關機構共同主辦,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廈門市人民政府承辦。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 2
    而在臺灣眼中,大陸又是怎樣的一種呈現?3月17日,第二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在臺北舉行。16件作品在兩岸「互看」中獲獎,其中大陸作者毛羽以《臺灣!臺灣!》和臺灣作者孫葦萍以《轎夫老曹的寶島之旅》分獲「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看大陸」的首獎。大陸20多家主要媒體的領導專程赴臺見證這一盛事,同時也記錄下大陸媒體人看臺灣的點滴感受。
  • 蔣孝嚴清明桂林祭母:兩岸民族關係不能切割(組圖)
    免費記者鄧振福攝  新華網廣西頻道4月4日電(記者劉水玉)4月4日,蔣家第三代、國民黨「立委」蔣孝嚴帶領家人來到廣西桂林掃墓,向母親章亞若報告他已完成認祖歸宗的最後一道程序,就是將「章」姓改為「蔣」姓。他說:「這次到桂林來很有意義,我歸宗改姓蔣,這是媽媽生前最大的願望。特來向媽媽報告,媽媽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
  • 從歐陽娜娜唱歌風波看兩岸關係中「模糊性」原則的消失(二)
    1992年,臺灣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到發達經濟體,兩千萬人口創造的經濟總量,佔到了大陸的40%。到了2019年,臺灣的經濟總量和大陸相比,只佔到了4%。這一年,福建的經濟總量,也超過了海峽對岸的臺灣。
  • 兩岸影視人「雲」相聚!第十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影視季啟幕
    臺灣音樂人胡德夫、包小柏,臺灣演員姬天語,與大陸歌唱家魏松、常思思、孫礫、石倚潔、喻越越以及青年音樂人李茗等共同演繹兩岸一家親的「雲端光影」。胡歌在連線中,感謝大家對劇組全體主創和工作人員努力的認可,自己的作品能獲表彰,說明兩岸對於影視文化的開拓和追求是一致的,有著極其深厚交流基礎。胡歌發表獲獎感言作為大陸影視界的代表之一,著名導演、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在本屆海峽影視季晚會上表示,十二年來,兩岸影視交流來來往往、親切熱烈,十二年的海峽影視季總是成功起航、滿載而歸,也促成了很多高質量的合作。
  • 【跌宕2019】臺海大勢:指方向定路徑 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
    跌宕2019(一)大勢:指方向定路徑 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  臺海網1月4日訊 據廈門衛視報導,在跌宕起伏中,2019年兩岸關係曲折前行。雖然蔡英文當局不斷破壞兩岸關係,但2019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指導全局,打破了兩岸關係死循環的僵局,將兩岸關係導向進一步動態化、全面推動化解兩岸政治分歧、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歷史進程。大陸方面用制度框架錨定兩岸關係,牢牢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塑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
  •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2020年12月31日 08:5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 黃清賢:從南臺灣選舉趨勢看兩岸關係未來
    中評社香港1月11日電/臺灣成功大學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政治學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黃清賢在《中國評論》月刊1月號發表專文《從南臺灣地方選舉趨勢看兩岸關係未來》,作者認為:「國民黨在2014年的地方選舉敗選,不必然等同於兩岸關係必將倒退。
  • 李鵬: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仍會複雜嚴峻
    來源:華夏經緯網李鵬(中評社 海涵攝)據中評社報導12月16日,「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接受記者聯合採訪時表示,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依然會複雜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