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神話傳說篇

2021-01-18 大秦兵俑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神話傳說篇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 盤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神話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神。意指人類開始有了歷史。亦作開天闢地。

這一成語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三五曆紀》又作《三五歷》,為三國時代吳國人徐整所著,內容皆論三皇已來之事,為最早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一部著作,此書已佚,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後見《明成化說唱詞話·花關索出身傳》:「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神話傳說古時盤古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經過1.8萬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最終,開天劈地的盤古倒下了,他臨死前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雷霆;左眼變成太陽照;右眼變成了月亮;頭髮變成了星星;鮮血變成了江河湖海;肌肉變成了千裡沃野;骨骼變成了樹木花草;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了石頭和金屬;精髓變成了明亮的珍珠;汗水變成了雨露;頭部變成了東嶽泰山,腹部變成了中嶽嵩山,腳部變成了西嶽華山,左臂變成了南嶽衡山,右臂變成了北嶽恆山。

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更是人類精神的至高境界,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來,盤古文化在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熱土上,流傳不息,不斷繁衍,延續古今,傳播中外,成為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河南省泌陽縣泌陽南三十裡有盤古山,傳說此山就是當年的盤古開天闢地、繁衍人類、造化萬物的地方。山勢巍峨鋌拔,林木蒼鬱,古廟幽靜,景色宜人,伴隨著一年一度的盤古廟會而聞名四方。

例句:

1、毛澤東: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2、盤古開天的偉大業績,雖是神話傳說,但流傳至今,已經注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

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是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後世借用「女媧補天」比喻為補救社會弊端的獻身精神。

出自《淮南子·覽冥訓》。《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原書中有內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內篇,現今出版版本,大多對內篇進行刪減後再出版。

《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天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簡單地講這個故事就是:遠古時代,天上有空缺,不能完全覆蓋大地。人頭蛇身的女神女媧煉五色石,把天補合。《紅樓夢》第一回中有一句:「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女媧補天」的動畫片更是把這一神話故事描寫得惟妙惟肖、細膩動人。

伏羲和女媧有中國的亞當、夏娃之譽,是神話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創造者。不知在多少年前大地上出現了一場毀滅人類的大洪水,普天之下,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了使人類不至於滅絕,哥哥伏羲說服妹妹女媧,二人配成了夫妻,生兒育女,使人類在大劫後得以繁衍生息。因此,人們就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女媧為「人祖奶奶」。有趣的是,這個神話故事不僅在漢族中間流傳,在壯族和別的少數民族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這個傳說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伏羲和女媧兄妹婚配的故事,卻是原始人類血緣群婚制的真實反映。

現在,河南西華縣思都崗村西北角的女媧城,相傳為女媧氏之故墟,西華縣城則有女媧的塑像。淮陽縣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的舊都,古稱「宛丘」和「陳」,因居淮水之陽,故稱淮陽。在淮陽城北1·5公裡之遙有太昊伏羲陵,內外城之間,左側就是女媧觀。陵中大殿有一蛇尾人身的伏羲和女媧的交尾圖。位於淇縣縣城西北20餘裡處的靈山下,碧水青山環繞的靈山寺前,矗立著女媧補天的高大塑像,寺中的娘娘廟裡,不僅供奉著女媧神像,還供奉著女媧補天用過的五彩石,燈光照耀下更顯得燦爛無比。看門的老太太會虔誠地告訴你,女媧用過的另一塊五彩石,變成了「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令人驚奇的是——靈山寺對面的一個小山峰,側看則成了女媧補天的化身,惟妙惟肖,撼人心魄。尤其是在日落黃昏後,月亮和稀疏的星星閃射著亮光的時候,女媧補天的神話就會在你的眼前真實地浮現出來……

例句:

1﹑我們從女媧補天的神話裡,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2﹑西華縣是女媧補天神話故事的發源地。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先夏文化時期神話傳說和歷史考古資料參半的人物,比較通行的說法有兩種:一說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為炎帝、黃帝、太昊、少昊、顓頊。另一說三皇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為少吳、顓頊、帝嚳、堯、舜。後泛指上古帝王。「三皇五帝」也作「五帝三皇」。

這個成語出自《周禮·春官·外史》,原句為「掌三皇五帝之書」。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 。《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於《史記·封禪書》 。《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採,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三皇五帝」的活動區域基本上都在黃河中下遊,且集中在河南境內。「三皇五帝」時期,我國歷史處於所謂的傳說時代,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先民大都進入部落聯盟的「英雄時代」,原始社會即將解體,國家逐漸形成,歷史就要邁入奴隸社會。「三皇五帝」就是這一歷史時期通過傳說保留在古文獻中的英雄人物,他們都為我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軒轅丘在今新鄭市西北。黃帝作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酋長,因所居之地,號軒轅氏。

盟後來發展成為華夏族的前身。因此,黃帝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奉「黃帝」為自己的祖先,乃至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裔。莊子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而且,倉頡作書,嫘祖養蠶,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都是皇帝及其臣下的發明創造,而這些發明創造的所在,也和軒轅之丘有一定的關係。

黃帝之丘即黃帝故裡,在新鄭市區軒轅路上。黃帝故裡祠始建於漢,後幾經毀建,明清修茸。清康熙年間,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裡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裡景區進行了擴建。自2006年(農曆丙戌年)開始,開始舉辦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突出了中華民族尋根拜祖的主題,象徵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薪火相傳。

太昊伏羲之陵在淮陽縣。據文獻記載,春秋時已有陵墓,漢代在靈前建祠,宋太祖趙匡胤詔立陵廟,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臨祭祀。明清兩代對陵園屢加修茸。園內古柏參天,碑刻林立。

顓頊與帝嚳陵墓在內皇縣梁莊鄉硝河西岸。據傳說,最初僅為兩座陵墓,唐太和四年,陵前建大殿五間,大殿內塑二帝像,殿外東南有碑林。元初又在陵園四周修砌了磚牆。清宣統年間,陵源俱被風沙掩埋,僅見一大沙崗和兩道石碑,一道上面上書「顓頊陵」,另一道為「帝嚳陵」。現在,政府撥專款對陵園進行了修繕,過去的大沙崗已經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二帝陵巍然矗立,且松柏蔥鬱。

例句:

1、唐·陳子昂《諫政理書》:「陛下方興三皇五帝之事,與天下更始,不其盛哉!」

2、清·劉鶚在《老殘遊記》第十一回:「然後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矣。」

3、唐·釋貫休《少年行》:「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4、《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傷時子(蒼鷹擊·敘旅)》:「華胄遙遙,都是此五帝三皇胤。」

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 河洛即黃河和洛河。古代儒家關於《周易》卦形,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出自《周易·繫辭上》:「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周易》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佔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據古代傳說,名列「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曾見龍馬負圖出河;夏禹治水時,洛河水中浮出了神龜,背負文字,有數至九,大禹用它作成九疇,稱之為洛書。後來,人們就以:「河出圖」、「洛出書」表示太平時代的祥瑞。

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我們的祖先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當然,用現代科學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只能是神話而已。當代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伏羲所繪的八卦圖,是他在洛汭之處,即今鞏義市的伊洛河入黃河的地方——神地,看到清清的洛河流入混沌滔滔的黃河中,由於衝擊力的作用,在河口形成了一個旋渦,靠黃河的半個漩渦中有一點洛河的清水,靠洛河的半個漩渦中有一點黃河的渾水,伏羲據此所繪,就產生了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的八卦圖。而「洛出書」實在是因為九朝古都在洛河的岸邊,有1000多年的國都歷史,班固的《漢書》,徐慎的《說文解字》,陳壽的《三國志》,張華的《博物志》,酈道遠的《水經注》,左思的《三都賦》,歐陽修的《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歷史巨著名篇,還有老子的道教和二程學說都在洛陽誕生,「洛出書」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例句:

1、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不止一種。

2、河圖洛書昭示了中華文化的淵源。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自《列子·湯問》。

《列子·湯問》記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去喝水,奔於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在原始社會,對夸父族內陸部族來說,作出逐日決定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他們還處於蒙昧時期,根本不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是繞太陽運轉的。只知道東面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西面是禺谷——太陽落下的地方。夸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只是由於他們對太陽的運行和中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但夸父與時間賽跑、為夢想獻身的精神卻是我們成就事業所必備的。

例句:

1、要腳踏實地,不要總做夸父逐日的幻想。

2、人造衛星都上天了,夸父逐日已不是夢想。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這一成語,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代寓言故事。

出自《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 ,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北山愚公,將近九十歲了,下決心要移去家門前的兩座大山。河曲智叟笑他自不量力。愚公說:「我死之後有我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高了,為什麼不能平呢?」他率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終於感動上帝,派人幫助把兩座山移走。

這個寓言故事主要是用來比喻——做事不畏艱難,堅忍不拔,有頑強的毅力。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當中,自古到今遇到過無數的艱難險阻,如果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懼怕退縮,那麼肯定是一無所成。而「愚公移山」的精神,則是迎難而上,堅忍不拔,這正是人類所具有的崇高而偉大的品格。憑藉它,人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徵服著世界,改造著自然,鑄就著輝煌。

「愚公移山」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西北隅的濟源市境內。濟源市地處黃河中遊,南有黃河天險,北有太行、王屋屏障,為古都洛陽北面的門戶。太行、王屋兩山雄踞市區西北,為豫、晉兩省的天然界山。境內共有大小山峰2985個。當我們佇立「愚公移山」紀念碑前,看著愚公揮舞鐵鍬的雄勁雕像,立刻便會感到其讓太行、王屋開道的雄心壯志和無堅不摧的意志力量。

例句:

1﹑宋·張來《柯山集·山海》:「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痴。深谷為陵岸為谷,海水亦有揚塵時。」

2﹑清·黃宗羲《張蒼水墓志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邈為說鈴,賢人指為血路也。」

3﹑毛澤東著有《愚公移山》的文章。

華胥之夢

華胥之夢華胥:傳說中的國名。指黃帝夢遊華胥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傳說。後用以指理想的安樂和平之境,或作夢境的代稱,泛言入夢。亦作華胥夢,或一夢華胥。簡稱華胥。

出自《列子·黃帝》。《列子·黃帝》皆在論述養身冶物之道。全文圍繞道心與外物的關係展開多番探討,唯有應理處順,忘形養神,才能達到所適常通,遇物無滯的境界。具體而言,修養內在道心。必須做到心無逆順,物我兩忘。

《列子·黃帝》記載:「(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

華胥之夢的典故為:有一天,黃帝白天睡覺時做夢,遊歷到了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裡,並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只不過是精神遊歷而已。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一切聽其自然罷了。那裡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欲望,一切順其自然罷了。

例句:

1、唐·張說《奉和賜諸州刺史應制以題坐右》:「共躡華胥夢,龔黃安足尋。」

2、宋·王安石《書定林院窗》: 「竹雞呼我出華胥,起滅篝燈擁燎爐。」

· 3、宋·陸遊《晨雨》詩:「飯餘一枕華胥夢,不怪門生笑腹便。」

· 4、清·黃遵憲《寄懷左子興領事》: 「十載勳名輔英簜,一家安樂寄華胥。」

5、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四處都是愁城?何處是華胥國境?幾次想,仰我三尺長劍,令我魂兒飛升!」

6、華胥之夢,安樂和平,順其自然,讓子孫千古追憶。

龍胡之痛

龍胡之痛指喪親之痛。

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漢書·郊祀志上》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涘號。」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帶領百姓在首山採銅,到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垂下鬍髯來迎接黃帝,黃帝立即騎上龍髯,群臣與後宮等70多人隨從也上了龍髯,龍開始飛上天,百姓仰望黃帝上天,紛紛抱著弓與龍髯哭泣。此為皇帝之死的諱飾語。意為乘龍升天,為天帝之賓。

荊山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閿鄉南。相傳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此。荊山下的黃帝鑄鼎塬現存有《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有黃帝鑄鼎內容的碑刻。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軒轅黃帝事跡的最早碑銘,它較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目前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群,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例句:

1、清·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前母陸氏加贈宜人制》:「顧此襢編之錫,曾不間於烏鳥之懷;是各簪履之遺,益無解於龍胡之痛。」

2、那只是個悽美的傳說,龍胡之痛不會再有。

害群之馬

害群之馬指危害馬群的壞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這句成語出自《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這個典故是這樣的:

有一次,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會見大隗,走到了襄城一帶,他忽然迷了路,恰巧遇見一個放馬的男孩子,就問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兒嗎?」男孩答道:「知道。」皇帝又問道:「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兒嗎?」男孩回答:「知道。」黃帝很高興,說道:「你真不簡單,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的住處。那麼,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嗎?」男孩回答道:「治理天下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前幾年生著病遊歷天下,有位長輩告戒我,遊歷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遊,日沒而息。現在,我身體好多了,打算遊歷更遠的地方。所謂治理天下,只不過如此而已。」黃帝見男孩十分聰明,且口齒伶俐,就堅持問他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好說:「所謂治理天下的人,難道與放馬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只不過是把危害馬群的壞馬驅逐出去而已。」黃帝對此回答很滿意,稱男孩為「天師」,並恭敬地向他拜了幾拜,然後就往具茨山去了。

黃帝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也是華夏族共同團結前進的旗幟。具茨山也稱始祖山,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皇帝的重要活動遺址。它位於新鄭市西南,海拔1163米,形如龍頭,山勢險峻,峰奇石怪,潭深水急。林茂果豐,景色秀麗。山頂有神聖的軒轅廟、中天閣、神秘的天心球、地心坑、琴聲回聲道,還有連接古今、追源尋根的連根索道等,其歷史文化內涵極其豐富。

例句:

1、魯迅《兩地書》:「待『鬧潮』略有結束,你這一匹『害群之馬』多來發一點議論罷。」

2、茅盾《子夜》第五章:「我是主張和平的,我不喜歡用高壓手段,但我在廠裡好比是一家之主,我不能容忍那種害群之馬。」

鵬程萬裡

鵬程萬裡鵬是傳說中的大鳥,程是裡程。大鳥飛行的路程萬裡之遙。比喻前程遠大。

這句成語出自《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傳說北海有一個幾千裡長的大魚,名叫鯤。後來鯤變成一隻大鵬鳥,身軀也有幾千裡長。大鵬鳥振翅起飛時,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層。

有一次大鵬鳥飛往南海去,它在南海上,用翅膀擊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裡。它向高空起飛,從海上捲起一股暴風,借著暴風的力量,一下子就飛出去九萬裡。它飛上去,要過半年以後,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上高空時,背靠青天,再沒有別的東西來遮掩它了。

一些小鳥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地嘲笑說:「我們一聳身飛起來,最高也不過飛過榆樹林子,然後就可飛回地面了。你為什麼要飛到九萬裡以外的天邊去呢?」

後來人們就用「鵬程萬裡」來比喻前程遠大。

例句:

1、多少有志青年,都在努力奮鬥,希望能夠達到鵬程萬裡的境界。

2、鵬程萬裡不是空穴來風,只有努力奮鬥才能夠實現。

望洋興嘆

望洋興嘆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這則神話故事講道:

秋天來了,黃河澎湃奔流,河神遙望兩岸,辨不清牛馬的外形,欣然以為天下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裡。他便順流而下,直到北海(渤海)。卻看不見水的盡頭。於是,他神態大變,望洋興嘆,感慨地對北海若(渤海之神)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由此,我們可以懂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沒有窮盡的時候,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勤於實踐,虛心學習,不要驕傲自滿。

例句:

1、我第一次見到大海,那蔚藍色的浩瀚的水面,怎不讓人望洋興嘆。

2、我們不要看到人家取得的成就就望洋興嘆,產生自卑和畏懼心態,要樹立自信心,奮發圖強,迎頭趕上。

列子御風

列子御風御:駕,乘。列子乘風飛行。借指仙家。

出自《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充滿了育化意蘊:

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方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於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麼呢!

因此,道德修養高尚的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仙,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例句:

1、列子御風,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2、列子御風,神話傳說而已,不足為憑。

旱魃為虐

旱魃為虐旱魃:古代傳說中能贊成旱災的怪物;虐:災害。指旱災。

出自《詩經·大雅·雲漢》:「旱魁為虐,如惔如焚。」

意思是:眼看旱魔逞兇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燒。

魃是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的女兒。黃帝與蚩尤在冀州之野大戰,先派應龍抗擊蚩尤。應龍是長著翅膀的飛龍,發動滔天洪水圍困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應龍的軍隊迷失在漫天風雨之中。黃帝聽說雷澤裡有雷神,長著人頭龍身,雷神的座騎夔牛,經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就殺了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來,震破蚩尤的悽風苦雨。黃帝又派女兒魃參戰。魃身穿青衣,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因為身體裡有大量的熱能,從此北方多乾旱,她無論走到哪裡,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為「旱魃」。

例句:

1、《後漢書·皇甫規傳》:而地震之後,霧氣白濁,日月不光,旱魃為虐,大賊從橫,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譴誡累至,殆以奸臣權重之所致也。

2、那年秋季,旱魃為虐,顆粒不收,為求生計,鄉親們只好流離失所,逃荒在外。

紫氣東來

紫氣東來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正是由於它的美好含義,所以在我國民間,當一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把它作為春聯的橫批,貼在門戶上。

出自漢·劉向《列仙傳》。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蘇,字子政,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楚元王劉交五世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學家劉歆之父,中國目錄學鼻祖。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五經通義》。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列仙傳》記載:「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此處所說的「關」即函谷關,在河南最西部的靈寶市北15公裡北坡頭鄉王垛村,是我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與山海關、武勝關等齊名,並稱為中國八大雄關。從春秋周康王時始建,3000多年來,一直都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楚懷王率六國之師,與秦兵鏖戰於此;秦末時劉邦與章邯酣鬥,流血漂櫓;唐朝安史之亂,郭子儀與叛軍大戰桃林,廝殺甚烈。1944年,日本侵略軍妄圖突破函谷關,進佔八百裡秦川,中國軍隊倚關死守,終於未讓日寇越過函谷關一步……幾千年刀光劍影、戰火硝煙,成就了函谷關的赫赫威名。古關樓建了毀,毀了建,始終屹立在古道之口。現存的文物古蹟有:函谷古道、戰國井式箭庫、尹喜故宅遺址、雞鳴臺、望氣臺、太初宮、函谷關輔。

關於「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老子是河南鹿邑縣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亦叫李聃,出生於春秋晚期,論年齡要比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大近20歲。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70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髯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5000餘字,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1﹑唐·杜甫《秋興》詩:「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因此「紫氣東來」又作「東來紫氣」。

2﹑清·洪昇《長生殿·舞盤》:「映殿閣火雲千丈,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是大家都熟知的成語典故。葉公沈諸梁是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被封於葉,在今河南葉縣,人們都叫他葉公。好:喜歡,愛好。葉公喜愛龍,並非真意,只不過是擺擺好龍的樣子而已。後世用這句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並不真正愛好它。亦比喻愛好之心始終如一,定能如願以償。

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蘇,字子政,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楚元王劉交五世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學家劉歆之父,中國目錄學鼻祖。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五經通義》。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以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這是個有趣的故事:葉公非常喜歡龍,鉤子、鑿子上刻著龍,外牆內壁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便飛來拜訪葉公,把頭伸進窗口,尾巴纏在廳堂的梁柱上。葉公見了,掉頭就跑,嚇得魂飛魄散,面無人色。原來葉公愛好的並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雕的假龍。

現在,在葉縣舊縣鎮西北的葉公墓葬處建有葉公陵園,劃為葉公文化旅遊區。公正地說,葉公一生政績卓著。公元前505年至前490年,葉公年23至38歲,主政葉邑,除繼承父志為抗吳復國屢立戰功、輔佐楚惠王平定叛亂外,因感於葉縣是農業區域,甚需良好水利,就親自督率人民修堰建渠,引水灌田。後人建葉公祠、葉公問政處牌坊等以志紀念。葉公後裔「沈」或「葉」姓,尊沈諸梁為始祖。20世紀80年代後,海內外葉氏後人紛紛組團回葉縣尋根問祖。

例句:

1﹑《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2﹑唐·劉知幾《史通·模擬》:「蓋鑑識不明,嗜愛多僻,悅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長所以致飢於魯侯,有葉公好龍之喻也。」

3﹑《南史·鄭鮮之傳》:「前至渭濱,帝(宋武帝)復嘆曰:『此地寧復有呂望耶?』鮮之曰:『昔葉公好龍而真龍見,燕昭市骨而駿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豈患海內無人。』」

4﹑唐·薛登《論選舉疏》:「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如室。由是言之,未有上之所好,而下不從其化者也。」

圖為作者戚建莊

相關焦點

  • 感受中原厚重文化 戚建莊新作《成語河南》即將開篇
    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商鞅、張良、張衡、杜甫、吳道子、嶽飛等歷史名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河南作為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近三千年,可謂處處有典故,處處有成語……作為成語,一旦約定成俗,它便世代相傳,融化與人們的記憶力裡,乃至成為本民族最顯著最輝煌的文化基因和符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催生和推動一個國家未來的文化創造和文明發展。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墨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墨子篇墨子墨子(生卒年不詳) ,名翟,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 20201009-WIP
    當前完成了《真餓狼傳說特別版》的重製工作,在表格重製之餘,對技名的翻譯進行了重新潤色。組合技改以圖片的形式展現。
  •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20201025簡、繁體中文版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收錄內容如下:餓狼傳說 ~ 宿命之戰FATAL FURY - KING OF FIGHTERS餓狼傳說2 ~ 新的戰鬥FATAL FURY 2餓狼傳說特別版FATAL FURY SPECIAL餓狼傳說3 ~ 遙遠的戰鬥FATAL FURY 3 - ROAD TO THE FINAL VICTORY
  •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 20201005-WIP
    《真餓狼傳說2 ~ 新來者》在表格重製之餘,對技名的翻譯進行了重新潤色。有朋友提到之前的組合技表有2處小瑕疵,這次也一併修正了。同時組合技改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基本操作方面,關於能量槽、體力槽、超必殺技和潛在能力等各項介紹也比之前有了更為嚴謹的描述。還有就是加入了PS2版《餓狼傳說 ~ 戰鬥檔案2》中於本作相關的資料。
  •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20201016簡、繁體中文版
    這4篇資料在表格重製之餘,對技名的翻譯進行了重新潤色。組合技改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基本操作方面,關於能量槽、體力槽、超必殺技和潛在能力等各項介紹也比之前有了更為嚴謹的描述。還有就是加入了PS2版《餓狼傳說 ~ 戰鬥檔案2》中相關資料。
  •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預告)
    《曙光格鬥天書之餓狼傳說篇》將囊括以下遊戲的資料:餓狼傳說 ~ 宿命之戰FATAL FURY - KING OF FIGHTERS餓狼傳說2 ~ 新的戰鬥FATAL FURY 2餓狼傳說特別版FATAL FURY SPECIAL餓狼傳說3 ~ 遙遠的戰鬥FATAL FURY 3 - ROAD TO THE FINAL VICTORY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這兩個成語典故皆出自西漢時的經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祭義》。「祭義」是對祭祀意義的闡述,所以以此為篇名。 《禮記·祭義》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dì,古代天子與諸侯在春天的一種祭祀)秋嘗(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 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聖經》中的英語成語典故
    1.My work is something like the Penelope's web,never done,but ever in hand.7. Swan Song最後傑作;絕筆 Swan Song字面譯做「天鵝之歌」,源於希臘成語Kykneion asma.
  • 《中國傳統故事之成語故事》攝製組在焦作影視城開機大吉
    由河南文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和勝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少兒古裝電視劇《中國傳統故事之成語故事》開機儀式,8月1日在河南焦作影視城舉行。少兒古裝電視劇《中國傳統故事之成語故事》為少年兒童提供了學習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渠道、新空間。以少年兒童飾演劇中角色,還原演繹歷史故事的形式,使少年兒童更易思考和切身感悟。同時,為參演的少年兒童留下精美孩提記憶。
  • 形容一個人的內在、外在表現的好壞有哪些成語
    呆若木雞「呆若木雞」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呆得像木頭雕成的雞一樣。後形容呆笨或因驚訝恐懼而發愣的樣子。這則成語來源於《莊子·達生》: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周宣王姬靜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經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數民族。公元前789年,他又率領軍隊在千畝同姜戎發生激戰,結果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 《播播龍的成語世界》之 孤注一擲~
    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哲理。你知道嗎?
  • 經典成語故事 | 魚目混珠
    大頭爸爸講故事北大教授每天給百萬孩子講好聽的睡前故事《魚目混珠》編著
  • 文化之旅:成語故事說邯鄲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端,國家歷史名城,又被稱為「成語之城」。據考證,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就有1500多條,因而邯鄲的歷史氣息與文化底蘊都非常深厚。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正在攻打趙國,國內必定空虛,於是他主張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採內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後,心急如焚,趕緊丟掉糧草輜重,連夜從趙國撤回。
  • 河南勇視影業有限公司——電影夢工廠
    主要作品電影《我的導演夢》、《美女住店》、《大寺神童》、《我要拍電影》、《七彩夢》、《瘋狂的騙子》、《鬼子進村》、《西遊外傳之八戒娶親》、《三賤客》、《非常劍》、《成語笑傳》、《西遊外傳之大聖娶親》、《我是齊天大聖》、《三賤客逗士》、《極品桃花運》、《緋聞女生》、《武林中人》、《西遊外傳之小白龍降妖》、《西遊外傳之愛上美猴王》等等三十餘部,發行歌曲《雖然我不是你的主角》、《跨向未來》、《我等你》、《
  • 值得河南人來學習?書寫邯鄲成語故事之——邯鄲...
    一、歷史出處 成語「邯鄲學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出自《莊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