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遺,品味香港傳統文化

2021-02-13 今晚報


在香港這個商貿繁盛的現代都會,中西薈萃,新舊交融,形成豐富多彩的城巿面貌。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這些文化傳統展現香港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香港的大眾文化和生活面貌,被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部分甚至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涼茶


涼茶是因應中國南方氣候和水土,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以中草藥烹煮而成的飲料。香港氣候炎熱,多雨潮溼,大眾習慣飲涼茶,例如五花茶、夏枯草、雞骨草、銀菊露等,以袪溼降火、解躁消暑和防治感冒。

涼茶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初期涼茶店以家庭作坊模式為主,只賣涼茶。20世紀50-60年代,涼茶店大多設有唱機和電視機以吸引顧客,一時成為巿民大眾消遣娛樂的地方。涼茶業於70年代開始式微,涼茶店致力轉型,推出可攜式包裝和顆粒衝劑,大量生產並推廣,衍生出新式的涼茶產業。涼茶至今仍是香港巿民經常飲用的飲品。

涼茶承載了獨特的民間智慧及飲食文化,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中式長衫一直是香港人在隆重及喜慶場合穿著的首選服裝,製作講求經驗和技術。長衫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上海流行,並迅速在香港普及,香港女士無論是影星、上班族還是學生,均喜愛著長衫。隨著戰後大量上海及江蘇裁縫來港執業與授徒,長衫製作技藝在香港得以發揚,縫製技術亦受到東西方服裝設計的影響,逐漸孕育出香港獨特長衫風格。

裙褂是新娘出嫁的傳統禮服,約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20世紀60-70年代是裙褂的全盛時期。裙褂為手工製作,多以金銀線繡上龍鳳圖案,或以膠珠、膠片、水晶石等鑲成各式的吉祥圖案,如牡丹、蝠鼠、蝴蝶等,通常需要兩至三個月來完成刺繡工序。

 

南音 

南音是用廣州話說唱的曲藝,過去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曾經是香港流行的大眾娛樂。當時的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男稱瞽師,女名師娘。瞽師一般用古箏、椰胡伴奏,並用拍板敲擊節拍,師娘則多用揚琴或秦琴。

南音曲詞多為七言句,通俗押韻。演唱者以敘述故事方式彈唱,歌詞多反映社會下層的生活困境,或以傳統民間故事、才子佳人、歷史傳奇為題材。現在南音雖然不再是主流音樂,但未成絕響。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社區團體不時舉辦講座、課程和表演,推廣南音曲藝。

 

長洲太平清醮 


這是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長洲是香港的一個島嶼,相傳清末曾發生瘟疫,其後瘟疫解除,居民便以打醮答謝神恩並祈求平安。

長洲太平清醮通常為期三天,正醮日定於農曆四月初八。節慶期間,除了酬神祭幽儀式、舞龍舞獅鑼鼓喧天,還有多項傳統民俗工藝,如紙紮神像、飄色、包山及平安包製作,加上舞福佬麒麟、大鑼鼓、道教音樂等民間表演藝術,充分展現節慶氛圍。不僅長洲島上居民全情參與,更是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

這項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有興趣多了解一些香港嗎?

香港特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

於11月11-17日,

在天津恒隆廣場L1中庭設立

「連繫‧香港」主題展覽,

介紹香港的基建與營商優勢,

以及豐富多元的都市文化。

邀請您來認識香港,連繫香港。

本文為廣告信息,不代表本號觀點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走進臺灣高雄
    新華社高雄4月18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被譽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樂演出、「燕京八絕」非遺傳承人現場獻藝教學……18日上午,北京東城非遺文化展演在位於臺灣高雄的佛陀紀念館開幕,吸引當地眾多民眾參觀體驗。
  • 寶馬中國文化之旅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秘密在於服飾背後,都有著湖南非遺項目——大布江拼布繡的巧妙點綴。一邊是線條流暢、風格簡約的現代審美,一邊是鄉土濃鬱的原生態造型藝術,一中一洋的碰撞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民間手工藝在今天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7月26日,2017「寶馬中國文化之旅」湖南非遺探訪車隊從長沙啟程。
  • 雲遊非遺·影像展 | 煙火裡的傳統文化 中華美食撫慰人心
    《非遺美食》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 韓玉)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今年首次嘗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作為本次活動重頭戲,「雲遊非遺·影像展」今日全面上線,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雲遊非遺·影像展」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非遺美食、非遺手工藝以及傳統表演藝術五個方面梳理非遺資源,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其中,《非遺美食》回望無數傳統美食產生、演變和發展脈絡,在非遺美食升騰而起的灶臺煙火中,把中華美食故事娓娓道來。
  • 【直播預告】央視新聞走進博興打漁張引黃灌區 非遺傳承人帶您品味...
    一起來聽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講黃河故事,聊黃河與中華文明;去壯闊的黃河三角洲,看河海交匯,水天三色的奇觀;聽非遺呂劇傳承人高唱《沿著黃河向大海走》,逛民間黃河文物收藏家的博物館。在這裡,我們還將唱響黃河,送黃河源頭水入海。
  • 非遺中國的邏輯:懷舊主義的濫觴——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被提出就是傳統文化及其表現形式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危機,因此才提出保護與傳承的概念。如此來說,「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並且經常作為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討論的對象。「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我們說「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本義是讓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而現代生活是以科技與技術為象徵;同時,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也包括其在多元文化與多元生活方式社會構成中的一個面向,也就是說非遺可作為現代社會的表徵之一而存在
  • 非遺走紅網絡:傳統文化是怎麼被年輕人愛上的?
    從早年《舌尖上的中國》裡借著美食賣到斷貨的各種傳統廚具,再到《延禧攻略》等熱劇中被粉絲挖掘出的一個個寶藏服化道。 非遺借著網絡的東風成為新的時尚,在如今的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更是人氣爆棚。快手抖音上湧現出了「浪漫侗家七仙女」等大紅大紫的傳統文化主播。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擦擦」這一古老的傳統製作技藝,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但一直很難為大眾熟知。展館的開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遊相結合,把西藏獨特的文化傳播出去的同時,也對「擦擦」製作這項精湛的傳統手藝進行了保護。(下轉第二版)  西藏「擦擦」文化展覽館負責人瓊達介紹說:「目前我們展館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擁有展館、非遺傳習基地、學員實習基地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這一項非遺技術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
  • 融媒·見證 | 守住城市文化,讓非遺走進生活:尋兔記
    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中描寫的風行北京等地的「泥塑兔子」,在濟南被稱為「兔子王」,也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nbsp&nbsp&nbsp&nbsp今年49歲的楊峰,是兔子王的非遺傳承人,他的「泉城兔子王」就在百花洲的非遺項目聚集街區。從少年到中年,他不曾停下「尋兔」的腳步。
  • 北京房山:逛廟會,品文化!非遺文化走進咱長陽社區
    ……12月17日下午在長陽鎮加州水郡商業廣場上隨著一聲聲吆喝嘉州水郡北區社區非遺廟會正式啟動為居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非遺文化體驗都是傳統項目喝了麵茶,看了變臉真的有小時候逛廟會的感覺了!表演結束後居民們帶著社區發放的體驗券在十二個非遺體驗攤位前來回穿梭小編也跟著大家體驗了下品嘗了豆汁和糖葫蘆觀看非遺傳承人現場製作糖畫
  • 助力各地傳統文化資源走向市場 大世界城市舞臺啟動 「武當山非遺文化周」開幕
    走進大上海,走向大世界。
  • 感受湘菜非遺文化 長沙中小學生研學走進火宮殿
    1月5日,長沙首場中小學生湘菜非遺文化研學遊活動在長沙市火宮殿舉行。同學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火宮牌樓、古戲臺、火神廟、小吃王國、湘菜首府等。湘點大師馬力帶領同學們現場製作特色湘點。紅網時刻1月5日訊(記者 龍騰)今天,長沙首場中小學生湘菜非遺文化研學遊活動在長沙市火宮殿舉行。來自長沙市芙蓉區育才第三小學的同學在此開啟一場探尋湘菜非遺文化和品嘗傳統美食的研學之旅。
  • 順德非遺項目全體亮相!市民零距離體驗非遺文化盛會
    順德非遺項目全體亮相,市民零距離體驗  本次活動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也是順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活動,由中共順德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順德區博物館、順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通過非遺活態展示、非遺文藝節目等方式將順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在順德市民面前,使市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 山東文旅成績單|文保非遺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齊魯擔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山東文旅系統著力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力融入重大國家戰略和重大文化工程。著力加強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統籌運河8段河道和15個遺產點的保護利用。紮實推進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建設,魯國故城、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新進展。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水平。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編發《習近平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摘編(2020年版)》。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姜贇 通訊員 張莉娜葫蘆娃假日小隊:崔哲楷、陳梓豪、周芷菡、李林顥、楊子睿、於麗朵、張新雅10月5日,來自杭州市回族穆興小學二(5)的葫蘆娃假日小隊學生變身紅領巾小記者走進大運河沿線的非遺項目。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12月15日,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這次活動分為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課堂兩個項目。非遺展演活動現場,客家山歌、木偶戲以及麒麟舞等非遺項目展演輪番上演,客家山歌餘音繞梁,木偶戲生動有趣;麒麟舞有分有合,起伏翻騰。緊接而來的課堂體驗活動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 【文化高新】走進非遺,高小新帶你了解傳承百年的醬滷牛肉製作技藝
    近日,重慶高新區公布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公示名單。包括重慶欣和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申報的「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等9個項目被推薦為重慶高新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天,高小新帶大家走進「露凝香醬滷牛肉製作技藝」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
  • 全國政協委員王宜:讓中醫藥非遺項目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醫藥話題深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接受新華網採訪,圍繞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主題,提出促進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及大眾的提案,推動中醫藥走進更多人的生活,發揮好維護健康之效。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太平橋鎮中心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引入少年宮,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好,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為將少年宮打造成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文化活動平臺和社會實踐基地,激發「非遺」活力,也力爭把學校少年宮建成資源共享、百姓滿意、家長放心、青少年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這群正在學描樣的小娃娃們,在家裡從來沒有摸針線,課堂上積極性都很高。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職學院
    11月25日下午,2020莞脈傳承之非遺進校園走進東莞市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東職學院」)。本次活動有麒麟舞、古琴、陳式太極拳、詠春拳、木偶戲和醒獅,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緊接著,表演的是另一種拳術——詠春拳。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大教授走進東莞授「非遺主題」課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莞茶山組織開展了「非遺傳承健康生活」2020年茶山鎮非遺大講堂及非遺體驗活動,進一步聚焦非遺在大眾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