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商貿繁盛的現代都會,中西薈萃,新舊交融,形成豐富多彩的城巿面貌。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這些文化傳統展現香港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香港的大眾文化和生活面貌,被列入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部分甚至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涼茶
涼茶是因應中國南方氣候和水土,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以中草藥烹煮而成的飲料。香港氣候炎熱,多雨潮溼,大眾習慣飲涼茶,例如五花茶、夏枯草、雞骨草、銀菊露等,以袪溼降火、解躁消暑和防治感冒。
涼茶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初期涼茶店以家庭作坊模式為主,只賣涼茶。20世紀50-60年代,涼茶店大多設有唱機和電視機以吸引顧客,一時成為巿民大眾消遣娛樂的地方。涼茶業於70年代開始式微,涼茶店致力轉型,推出可攜式包裝和顆粒衝劑,大量生產並推廣,衍生出新式的涼茶產業。涼茶至今仍是香港巿民經常飲用的飲品。
涼茶承載了獨特的民間智慧及飲食文化,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
中式長衫一直是香港人在隆重及喜慶場合穿著的首選服裝,製作講求經驗和技術。長衫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上海流行,並迅速在香港普及,香港女士無論是影星、上班族還是學生,均喜愛著長衫。隨著戰後大量上海及江蘇裁縫來港執業與授徒,長衫製作技藝在香港得以發揚,縫製技術亦受到東西方服裝設計的影響,逐漸孕育出香港獨特長衫風格。
裙褂是新娘出嫁的傳統禮服,約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20世紀60-70年代是裙褂的全盛時期。裙褂為手工製作,多以金銀線繡上龍鳳圖案,或以膠珠、膠片、水晶石等鑲成各式的吉祥圖案,如牡丹、蝠鼠、蝴蝶等,通常需要兩至三個月來完成刺繡工序。
南音
南音是用廣州話說唱的曲藝,過去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曾經是香港流行的大眾娛樂。當時的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男稱瞽師,女名師娘。瞽師一般用古箏、椰胡伴奏,並用拍板敲擊節拍,師娘則多用揚琴或秦琴。
南音曲詞多為七言句,通俗押韻。演唱者以敘述故事方式彈唱,歌詞多反映社會下層的生活困境,或以傳統民間故事、才子佳人、歷史傳奇為題材。現在南音雖然不再是主流音樂,但未成絕響。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社區團體不時舉辦講座、課程和表演,推廣南音曲藝。
長洲太平清醮
這是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長洲是香港的一個島嶼,相傳清末曾發生瘟疫,其後瘟疫解除,居民便以打醮答謝神恩並祈求平安。
長洲太平清醮通常為期三天,正醮日定於農曆四月初八。節慶期間,除了酬神祭幽儀式、舞龍舞獅鑼鼓喧天,還有多項傳統民俗工藝,如紙紮神像、飄色、包山及平安包製作,加上舞福佬麒麟、大鑼鼓、道教音樂等民間表演藝術,充分展現節慶氛圍。不僅長洲島上居民全情參與,更是香港每年一度的盛事。
這項香港獨有的民間節慶,於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有興趣多了解一些香港嗎?
香港特區政府駐天津聯絡處
於11月11-17日,
在天津恒隆廣場L1中庭設立
「連繫‧香港」主題展覽,
介紹香港的基建與營商優勢,
以及豐富多元的都市文化。
邀請您來認識香港,連繫香港。
本文為廣告信息,不代表本號觀點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