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中國的邏輯:懷舊主義的濫觴——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2021-01-11 界面新聞

作者:宋彥成(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日前《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電視劇獲得熱播,難得讓原著黨們從前幾部盜墓類題材改編影視片的大失所望中重現笑容,有口皆碑。事實上,盜墓小說及其改編影視劇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讀者與觀眾對於考古與盜墓關注的熱情。就此,有考古學出身的學子專門出來澄清考古與盜墓的區別,以謂二者之一天一地。

其實,二者之區別在於關注對象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分野。那麼,我們何以要從歷史沉積的舊物中發現它們的價值?

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古董生意場中,對於古物/舊物的執迷由來已久,而近年來隨著國內鑑寶欄目的高收視率、盜墓類型題材IP化的推波助瀾以及源自資本的驅動,玩物之風大興,文物古玩市場與藝術品市場火爆增長。與此相應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大眾傳播中的一個熱詞。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當整個社會都對舊物與代表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關注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當此之時是什麼在引導風尚?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在此之前,先要回答我們為什麼懷念舊物的問題,以及我們是在懷念舊物還是在懷念生產舊物的技藝?

1為什麼我們懷念舊物?

當我們睹物思人,觸景生情,陷入回憶。在由物及人的研究範式中,一方面在說明人與物的牢靠關係,另一方面也在暗指此物是舊物,相思是故人,原是人之常情。當物成為商品進入市場,無論其本身便是舊物,還是凝結「懷舊」的情感被重新生產出來,以此列入供需關係。在消費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中,「懷舊」指向社會認同或個體認同,意在說明個體懷舊與集體懷舊的情感連接。

外國學者Sierra和 McQuitty運用社會學的認同理論分析了消費者的懷舊消費行為,認為懷舊消費行為既與個體嚮往的過去有關,又與有相同體驗的其他個體的聯繫存在關聯,因為基於特定時期的群體成員關係能夠影響消費者對過去事物的態度、情感和意願,社會認同理論提供了一個在懷舊情形下理解消費者反應的有價值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懷舊導致了一種基於獨特的個體特徵、群體成員關係和共享經驗的自我建構。

懷舊情境下,社會認同意味著基於共同體驗的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對刺激物的態度、情感和行為會發生變化,因為這些刺激物能夠使他們回想起與其他群體成員相處時光。既然懷舊的心理基礎在於獲得認同感,那麼文物古玩舊貨市場的存在則合情合理。在文玩市場,到處充斥著「古舊」的色彩與味道,甚至因此衍生出了仿古與做舊的行當,其中包括以假亂真的各類古董以及具有復古風格的舊物。

在文玩市場,到處充斥著「古舊」的色彩與味道

我們眼見大量粘附著泥土的造像以及鏽跡斑斕的青銅器物擺放在潘家園專闢為舊貨市場的水泥地上,打扮成鄉下農民模樣的掮客蹲在天橋上認真地擺出他從地裡挖出來的寶貝,又或者是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擱置在當地人不起眼的角落中蒙塵的物事,除了要交學費的新手以及看走眼的收藏者外,通常的交易是在明知其為假的情況下進行,比如仿古家具市場在某一時期內的興盛可見一斑。

臺灣學者餘舜德在《消費、感官經驗與歷時意識:中國傳統民居家具在臺灣》一文中描述臺灣外省人在對大陸祖居地古董家具的消費經驗和過程中勾連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記憶,正是在對舊物的消費過程中,人們完成了懷舊情結中的自我建構。

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懷舊倫理學者斯維特蘭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懷舊的未來》一書中表明:「懷舊被灌注到商品中,從此展開市場營銷,施巧計誘引顧客懷想他們失去的東西。」[ (美)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楊德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41頁。]尤其是在內容時代,懷舊主義無處不在。

如此,在方塘智庫看來,舊物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媒介,在激發消費者懷舊的過程中達至自我認同的回憶與重塑;與之相應,當消費者反視自我,就不得不在回憶或懷舊中尋覓,一般而言媒介擔當物可以具象為故人、故事、舊物與舊情,當懷舊被喚起,商家的營銷即充分徵用和挖掘了消費者社會認同與歸屬感的強烈願望。

2懷念舊物還是懷念舊的生產方式?

但我們究竟是在懷念舊物,還是在懷念舊物的生產方式?

自三次工業革命以後,以能源動力與電力為代表的機器生產以及計算機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都使得手工造物在時代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如此,就不得不思考,在機器時代,我們是在懷念舊物本身,還是在懷念以物為載體的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被提出就是傳統文化及其表現形式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危機,因此才提出保護與傳承的概念。如此來說,「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並且經常作為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討論的對象。

「非遺」其實是現在與過去連接的媒介

我們說「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本義是讓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合,而現代生活是以科技與技術為象徵;同時,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也包括其在多元文化與多元生活方式社會構成中的一個面向,也就是說非遺可作為現代社會的表徵之一而存在。

如此,以物為載體的手藝在懷舊的情結中為人所關注,舊物所凝結的社會認同也體現在手工藝區隔出來的社會認同。一種生產方式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中以傳統手工藝為代表,其在指認所謂傳統社會中的生產方式所蘊含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哲學,在大機器生產時代被社會主流劃入「閒情逸緻」的範圍,時而褒揚,時而貶抑。

在當代社會百花齊放的社群中,通常以生活方式作為區分,以此構建屬於社群自我認同的範式。手工藝成就了手工業,手工業塑造了特定社群。通常,文物界或收藏界討論的專業術語,主要集中在年代、工藝如何以及出自誰的手筆等。

此外,強調人賦予物以特性,即物附著有人的品性,比如在小眾群體中玩的小把件,通過「盤」來賦予其色澤與人性,而「盤」的好壞也是一個技術活,很有講究。因此,通常人們將手作與工業品進行比較,認為後者缺乏人情味,在眾多以手工藝為研究對象的分析框架中無不厚此薄彼,直至上升到藝術與審美層面的審判。

之於消費者而言,其在消費的過程中意圖在舊物的身上找尋一種有關於過去的、歷史的記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中,涵蓋傳統曲藝、傳統戲劇以及傳統音樂等,不但是傳承人堅持的夢想,也是一些人關於文化、歷史與土地根脈的情結。

非遺涵蓋了傳統曲藝、傳統戲劇以及傳統音樂等

也因此,設計秉承了對「傳統」與「舊」的理念,努力契合屬於這個時代的審美訴求。披掛著「傳統」出徵的舊物,以及附著在其身上的「舊」與「傳統」的設計感,都是非遺在今日中國紅火的表現。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非遺之火是中國社會培育的中上階層新貴對其的徵用,藉以來表達自我,而他們恰恰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大變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一批人,目睹了過去,展望著未來。

如此看來,「舊物」凝結了一種情緒,一種心心念念、失而不再的東西,因而屬於這個時代的復古主義大行其道,最終變為全民的狂歡;同此之時,也是國民在工業化與信息化時代迷醉後的反思,而這與這個時代所附加的一系列巨大社會問題關係甚密。

3當我們在討論「懷舊」我們是在談什麼?

無論是在於器物層面的生產方式,還是傳統文化及其承載體的表現形式。當我們懷舊,不只是懷念舊物及其生產方式,是否還是在懷念那個年代?而這種歷史疏離感與建立同祖先或前輩聯繫的緊迫感,以「物」的形式再現出來,這一直以來就是懷舊的邏輯。

當懷舊納入體驗歷史與記憶,通常情況下只有當無序感浸入身體與思想,喚回秩序的念頭才越趨強烈。前述臺灣對於古董家具消費的案例便是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寄托在特性穩定的象徵物。事實上,我們是在困惑與危機中來討論懷舊。

首先,變革時代的認同危機與信仰危機。

在政治經濟大變革時代,思想與文化的震動反應強烈。當下的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以及遭遇網際網路與大交通時代的風口,尤其是伴隨著信息爆炸,以及資本主義、消費主義與拜金主義泛濫,喧囂與浮躁震蕩於世的情況發生,在認同危機與信仰危機之下,人該如何安放自我?救贖自我?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謂人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近年來文學家木心以《從前慢》為代表的作品紅遍國內文藝界,這是屬於懷舊主義者的集結號,同時也是對快速化社會的反思,其中就以通訊技術與交通網絡為討伐對象。確然,隨著生產效率提高,充裕時間減少,懷舊成為常態。

木心的《從前慢》屬於懷舊主義者的集結號

在學術界不乏時尚與社會變遷關聯的論斷,事實上,復古主義或懷舊主義總是在變革時代孕育而生,遠至中古時期的古文運動,西歐的文藝復興,近到「尋根文學」、「國學熱」等,不外如是。現代人對於傳統的徵用通常是碎片化的,因此在消費社會,對於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個體化的渠道分銷越來越凸顯。

其次, 載不動許多鄉愁。

既然懷舊作為現代人解決認同危機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徑。從時間維度上講,懷舊就是保持自我在時間、歷史、傳統和社會中的「深度」;從空間維度上講,懷舊就是尋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這既屬於城市邊緣人「進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的困惑,也是城市人在時空輾轉間的疏離感。

由高曉松作詞作曲、許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贏得了當下許多身在其位如機器般運轉的現代人的掌聲,使得他們得以幻想生活「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另外,同屬於自由宣言的民謠也在近期的國內圈粉無數。

無論是逃離,還是回去,都是對於當下困惑與迷茫的自我救贖。一些人宣稱「我們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通過對於「過去」與「舊」的回憶尋找確定感與秩序感。至於那些「無家可歸的現代性鄉愁者」,他們試圖在「遠方」與「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中覓獲安慰,因此瘋狂抓取與現代文明相離的象徵符號。

最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認同。

事實上,在變革時代,分散的懷舊主義社群最終統合在整體的認同觀念之中,即納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以此區分外部的他者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所代表的多元性,在多民族國家中所起的作用便在於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體認,同時也是對處於變革時代的中國轉型之路的認同。

那麼,當我們在談論「鄉愁」與「非遺」,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在懷舊主義與復古主義風潮的狂飆中,眾所周知的是意圖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古人智慧,以此應對全球化進程中遭遇的發展難題。因此,對事物的討論不能離開歷史談當下,這也是何以在這個時代重新看待傳統文化,以及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非遺中國的邏輯

中國之美,非遺發現。方塘智庫「非遺中國的邏輯」系列,致力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散布於中國大地上「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尋訪和思辨,尋找中國文化的基因,表達中國故事的靈魂。

註:本文作者首發於方塘智庫,版權所有,轉載請獲得授權。授權請聯繫:xufengchao@ftzhiku.com

相關焦點

  • 發揮非遺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作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張志穎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屬性,有針對性地發揮其作用。有些非遺項目應按下「暫停鍵」,有些非遺項目則需因勢利導開啟「快進」模式。
  • 非遺走紅網絡:傳統文化是怎麼被年輕人愛上的?
    從早年《舌尖上的中國》裡借著美食賣到斷貨的各種傳統廚具,再到《延禧攻略》等熱劇中被粉絲挖掘出的一個個寶藏服化道。 非遺借著網絡的東風成為新的時尚,在如今的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更是人氣爆棚。快手抖音上湧現出了「浪漫侗家七仙女」等大紅大紫的傳統文化主播。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2017年,作為雪花文化展的新起點,雪花秀從韓國放眼世界,進一步承擔全球性品牌的社會使命,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傳統文化的保護意義和價值,正式啟動 「Beauty From Your Culture」 文化之美全球公益項目。
  • 走進非遺,品味香港傳統文化
    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節慶、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配方獨特的涼茶、在喜慶和傳統儀式穿著的中式長衫和裙褂、一度是大眾娛樂的「南音」、祭祀慶典「太平清醮」。
  • 傳統非遺X時尚大秀,非遺竟然這麼潮!
    2008年6月,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巴黎時裝周上,萃華通過解構文化價值、傳承非遺花絲等純手工工藝和創新時尚設計,創意融合敦煌壁畫中的圖案、色彩等元素,研發了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敦煌秘境·絲韻」系列珠寶新品。
  • 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達成戰略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最好的保護和發展時期,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對非遺傳承人深度關懷,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也將保護、研究、傳承、創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宗旨。
  • 寶馬中國文化之旅 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秘密在於服飾背後,都有著湖南非遺項目——大布江拼布繡的巧妙點綴。一邊是線條流暢、風格簡約的現代審美,一邊是鄉土濃鬱的原生態造型藝術,一中一洋的碰撞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民間手工藝在今天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7月26日,2017「寶馬中國文化之旅」湖南非遺探訪車隊從長沙啟程。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專家們指出,非遺音樂具有複雜性、豐富性等特點,希望該項目挖掘其背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最終以開放性的形態呈現。研討會分為探索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呈現模型與研究方向、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以及平臺資源數據標準等三部分。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出發,就初步成型的項目模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 河南肯德基非遺小劇場喜迎中國傳統新年
    非遺有範,河南肯德基新春小劇場展中原文化風貌2020年1月18日下午,農曆新年來臨之前,來自各行各業熱愛傳統文化的新青年齊聚肯德基「祥瑞兆中華」主題餐廳(肯德基鄭州花園路餐廳),開啟了一場極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新春盛宴。
  •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合作,推動非遺文化的發展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9月19日在黃山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黃山小罐茶業有限公司作為協辦單位,與大會組委會籤約戰略合作。同時,小罐茶被指定為「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官方指定用茶」。
  • 玩小遊戲也能學到「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能邊玩邊學。6月7日,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播出,「非遺公開課」微信小遊戲也正式上線,將結合節目用集文化、娛樂、互動於一體的「輕互動」形式,幫助更多人重新認識非遺,領略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推動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
  • 中國非遺美食文化綻放泰國
    李亞光副會長向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藍素紅贈送中國烹飪協會會旗    為了促進中泰美食文化交流,由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中國烹飪協會主辦,江陰市烹飪協會承辦的「源味中國」—中國非遺美食走進泰國活動於7月16-19日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擦擦」這一古老的傳統製作技藝,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但一直很難為大眾熟知。展館的開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遊相結合,把西藏獨特的文化傳播出去的同時,也對「擦擦」製作這項精湛的傳統手藝進行了保護。(下轉第二版)  西藏「擦擦」文化展覽館負責人瓊達介紹說:「目前我們展館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擁有展館、非遺傳習基地、學員實習基地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這一項非遺技術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
  • 雲遊非遺·影像展 | 煙火裡的傳統文化 中華美食撫慰人心
    《非遺美食》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 韓玉)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遊部今年首次嘗試開展「雲遊非遺」全線上推廣活動作為本次活動重頭戲,「雲遊非遺·影像展」今日全面上線,1000餘部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在線進行公益性展播。「雲遊非遺·影像展」推出「擁抱身邊的非遺」系列專題片,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非遺美食、非遺手工藝以及傳統表演藝術五個方面梳理非遺資源,呈現當下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其中,《非遺美食》回望無數傳統美食產生、演變和發展脈絡,在非遺美食升騰而起的灶臺煙火中,把中華美食故事娓娓道來。
  • 2020第二屆非遺傳統舞蹈保護研討會發言(一)
    (以首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中國舞蹈地圖》為例)「網際網路新媒體」是一個需要主動擁抱的新平臺。(以第二節中國舞蹈藝術大展《56個民族56種舞蹈》為例)「數字共享」是舞蹈的新機遇。(以第二節中國舞蹈藝術大展-舞蹈文化數字博物館為例)多元化創新實踐,用舞蹈講述中國故事!江東以《新時代的發展與非遺保護事業》為題指出,我們的社會在飛速向前邁進,前進的步伐不容阻擋。
  • 發揚中醫文化: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
    央廣網福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古法阿膠膏熬製、手工芝麻丸製作、山楂丸製作、製作傳統中藥小香囊……今天(20日)上午,「品健康行 共全福遊——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先生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 非遺文化「群英薈萃」,本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名不虛傳!
    【天極網IT新聞頻道】10月25日,第二屆中國非遺文化創意大賽頒獎典禮在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行,這也意味著為期9天的「中國丹寨非遺周」正式結束。中國非遺文化創意大賽是我國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非遺文化創意活動。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1206件作品參加了本次大賽。
  • 電影《川劇往事》,向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與非遺的人們致敬
    於是放棄了演出,身著傳統變臉戲服,來到秦老頭的葬禮上,為秦老頭的遺像表演了中國傳統的變臉戲法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6月13日。說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指人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 發揮新文創價值,《我的逆天神器》重現傳統文化魅力
    如何在外來文化的影響、融合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揚光大,讓那些大多存在於書本裡的中華歷史、傳統文化「活」起來,並引起當今年輕人的興趣,以創新的方式讓後人繼承民族傳統文化,這是不少文創公司一直思考、嘗試著手解決的問題。剛剛完結的《我的逆天神器》這部動畫,或許能夠給中國文創從業者們一點啟發。
  • 中國式慈善的精神哲學:妓女心理,流氓邏輯與草尼瑪文化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揭示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架構與制度是能夠改變和養成人性及其心理機制的,所以,終歸是什麼樣的文化和制度決定什麼樣的善惡是非觀,也最終決定了慈善的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現。1 什麼是中國式慈善所謂中國式慈善,就是我標題所定義的由中國式精神哲學基礎決定的中國式道德哲學觀及其慈善本質和慈善表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