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40年興衰往事

2021-01-10 音樂回憶留聲機

1974年,一位香港音樂人正在戰戰兢兢地創作一首歌,這首歌將作為香港電視劇《啼笑因緣》的主題曲。他緊張並不是因為歌很難寫,而是他要為這首歌填上粵語的歌詞 —— 在當時的香港,沒人聽粵語歌。

是的,你沒看錯,香港聽眾居然會排斥粵語歌曲,這種奇特的現象主要跟粵劇的某段歷史有關。粵劇是香港的本土音樂,本來就有一定的年代感,「年紀大的人才聽」,再加上某段時間,人們喜歡把粵劇的精彩唱段單獨拎出來,重新配上市井而低俗的唱詞,傳唱於大街小巷,因此造成了粵語歌「低俗而過時」的映像。那時,香港的年輕人只聽英文歌和國語歌,英文歌不必多說,國語歌則源自當時極其國際化的上海,受美國爵士樂的影響而誕生,所以本質上也有一半西方的血液。

所以,為了避免《啼笑因緣》不被聽眾排斥,創作者選擇了西方的編曲模式,並找了以往只唱英文歌的香港歌手來演唱,這樣唱出來的粵語絕不會有半分粵劇的影子。終於,《啼笑因緣》不負眾望,推出後一炮而紅,傳遍大街小巷,一舉洗掉了年輕人對粵語歌曲的偏見。

當然,把粵語歌崛起的功勞全部歸於這一首歌,那也太誇張,在《啼笑因緣》發行的那幾年,香港電視劇又陸續誕生了多首爆紅的粵語主題曲,其中名氣不亞於《啼笑因緣》的,就是許冠傑的《鬼馬雙星》。

由此,在影視劇的幫助下,香港流行樂壇正式拉開帷幕,並迎來了最風光的20年。

80年代:開天闢地,自由生長

前面說到,港樂的土壤已經準備好,接下來就等著種子來發芽了。

1977年,兩個年輕人從國外回到香港。這兩位,一個成為了香港樂壇的第一代男偶像,他叫陳百強。另一個,則在整個華語樂壇和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叫張國榮。

陳百強和張國榮都是通過唱歌比賽出道,拿到名次後,順理成章地拿到唱片合約並發行唱片。歌唱比賽是香港樂壇歷年來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之後的梅豔芳,張學友,陳奕迅等眾多巨星都是出身歌唱比賽。

陳百強歌唱生涯的開端很順利,1979年籤約百代後,發行首張專輯《眼淚為你流》後就一炮而紅,再加上他俊朗的外表和時尚的穿著,成為了眾多少男少女的偶像。

而張國榮的開端則不那麼美好,首張專輯遭到冷遇。有觀點認為,張國榮當時的音樂深受英倫風格影響,而且發聲較為尖細,與當時已經本土化的香港樂壇水土不服,所以聽眾不買帳,直到1983年,張國榮改變唱法後推出的《風繼續吹》才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但也有部分觀點將張國榮的失敗歸結於「麗的電視臺」,「麗的」當時被TVB狠狠壓在第二,被戲稱為「二奶」電視臺,平臺太小,自然給不了張國榮多少資源,所以他跳槽到實力更強的華星唱片後,立馬拿到了諸如《風繼續吹》《Monica》等好歌,這兩首歌都翻唱自日本歌曲,而日本歌曲的版權並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有的。

在張國榮爆紅的前一年,歌壇誕生了一位璀璨的女星,她叫梅豔芳。

1982年,梅豔芳參加「新秀歌唱大賽」,以極高的分數奪得冠軍,媒體稱「甩第二名幾條街」。同年發行的首支單曲《心債》迅速讓梅豔芳火遍全港,之後的第二張,第三張,也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

另一邊,先經歷了樂隊解散,後又跑去臺灣拍電影的譚詠麟,終於回歸了香港樂壇,籤約唱片巨頭寶麗金後,先後發行了多首大熱單曲,成為炙手可熱的歌壇巨星。

至此,陳百強、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三皇一後」的局勢已形成,香港樂壇有了足夠的新鮮血液,那麼影視主題曲這把「開天之斧」便逐漸退出了舞臺中央。

此時的流行樂壇,像一個緩緩啟動的巨輪,它開始動了,卻也還沒動起來,所以要使勁,要用棍子撬,用石頭砸,總之,什麼奇招怪招都要往上招呼,事實上,也只有在啟動階段,你才有機會去使這些新鮮招數。

既然有了這樣的好機會,藝人們自然不會閒著,他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玩出了很多在我們現在看來都很前衛的作品。比如林子祥推出了一首粵語rap《阿Lam日記》,還以一首《十分十二寸》開啟了串燒歌先河。梅豔芳則出道沒幾年就推出轉型專輯《壞女孩》,歌詞大膽,充滿暗示,一度被禁播。

在眾多歌手中,最能折騰的,就是羅文,他在1981推出概念專輯《卉》,專輯中所有歌曲以花卉命名,同年推出的另一張專輯《仲夏夜》把自己的大尺度照片放上去了,1985年的《波斯貓》開闢了擬人情慾歌曲,1986年又推出自傳歌曲《幾許風雨》並掀起了自傳歌曲的潮流。

這些藝術形式即使放到現在,也依然可以引起一番討論,我們很難想像80年代前輩們就已經這麼幹了,這也正說明了藝術的內核是永恆的,隨著時代潮流變化的只是表面的東西。

雖然我到這裡才提到羅文,但羅文可不是80年代才出道的,他和許冠傑,林子祥一樣,都在粵語歌復興之前,就已經靠英文歌和影視曲有所成就。年輕人可能不知道羅文是誰,但一定聽過《射鵰英雄傳》裡那首男女對唱。

80年代還誕生了另一位帶有浪漫色彩的女歌手,她沒有經歷唱歌比賽的廝殺,也沒有遭遇過唱片公司的冷漠,她被製作人在茫茫人海中選中,然後一炮而紅,這個女孩叫陳慧嫻。

1984年,一個製作人想發行一張以少女情懷為主題的專輯,因此開始走訪校園,尋找合適的校園女孩來配唱,當時還在念書的陳慧嫻是他找到的人選之一。因為這張專輯的演唱者都是素人,所以公司沒給資源去推,專輯發行之後石沉大海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誰知由陳慧嫻演唱的《逝去的諾言》大火,成為電臺熱門,在排行榜佔據10周,還帶動專輯大賣。

於是寶麗金立刻籤下了陳慧嫻,之後便是順理成章地大火,但沒過多久,寶麗金要求陳慧嫻轉型唱快歌,這個策略導致她的事業陷入低谷,幸好公司及時調轉槍頭重回抒情路線,成功挽回頹勢,但陳慧嫻卻在此時選擇離開樂壇,去美國讀書,給歌迷留下一首《千千闕歌》。

80年代後期,「三皇一後」的局勢發生改變。陳百強的事業陷入低谷。譚詠麟和張國榮則如日中天,倆人在銷量和獎項上你來我往,競爭無比激烈,儘管兩人的關係友好,但歌迷間的爭鬥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即使譚張二人出面勸說也沒什麼作用。最終,譚詠麟在1988年宣布,不再參與競爭性質的頒獎,1年之後,張國榮也宣布退出樂壇。

另一邊,梅豔芳雖然受到後起之秀葉倩文、陳慧嫻、林憶蓮的衝擊,但天后地位仍然屹立不倒,無論是專輯銷量還是獎項,都保持了一流的水準,但或許是倦了,她也在1989年宣布,不再接受頒獎。就此,80年代慢慢落下帷幕。

雖說80年代的主角是「三皇一後」,但也不妨礙其他歌手各自發光,如關正杰,徐小鳳等前輩,還有葉倩文、呂方、林憶蓮等後輩。

此外,還有幾位即將在90年代大放異彩的未來巨星,已初露頭角。

四大天王之一的張學友已經出了幾張專輯,另一位劉德華在影視方面小有成就,beyond樂隊正在商業與搖滾之間徘徊,還有一個從大陸來的女孩,改名為王靖雯,發了兩張不冷不熱的粵語專輯。

90年代:鼎盛時代 ,危機暗藏

經過80年代的摸索,90年代的香港樂壇已經宛如一個飛速轉動的車輪,後來者再想上車,就只能去遷就它的慣性,至於你到底能出多少力,它不在乎。當然,任何成熟的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則,但香港樂壇尤其特殊,因為香港太小,所以不光資源稀缺,還導致唱片公司的手可以伸得很長,足以操控並壟斷市場。

既然唱片公司有這麼大的權力,必然藝人就成為了弱勢群體,在往後的十幾年裡,有許多藝人在無盡的焦慮和等待中,只為求得一首扣響樂壇大門的機會。而已經成名的歌手,也不一定好過,但凡誰不聽話,那就雪藏伺候。

四大天王裡,除了張學友比較順利,其他三個都被「欺負」過。

1985年,劉德華已經憑藉影視劇發展得不錯,因不願跟TVB續約,導致TVB將其雪藏,不能在任何影視劇裡露臉,為了尋找出路,劉德華嘗試進軍樂壇,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但這張專輯只賣出幾百張。

好在他跟TVB的合約沒剩多久,恢復自由身後,他迅速回歸大熒幕,一邊拼命拍戲,一邊出專輯,人氣也越積越高,但這期間發行的兩張專輯都反響平平。直到1990年,劉德華才終於推出了大賣專輯《可不可以》,正式成為一線男歌手,之後,劉德華還專門學習了聲樂,歌唱事業也越來越紅火。

另一個被雪藏過的是黎明,同樣也是TVB幹的事兒,即使當時黎明因為拍電視劇而大紅大紫,但TVB雪藏起來依然毫不手軟,據說是因為黎明「耍大牌」。但好笑的是,TVB把黎明拍好的電視劇「甩賣」到東南亞後,居然大火,於是TVB只好又把黎明給放出來。影視方面如此成功,音樂自然也不能落下,1990年,黎明發行首張專輯,以他當時的人氣,專輯賣得火爆也在意料之中。

同樣是1990年,在香港一直被演藝圈拒之門外的郭富城,卻在臺灣爆火了起來,起因是他在臺灣拍攝了一支廣告,廣告裡陽光帥氣動感的形象,正是臺灣所流行的,於是郭富城被邀請到臺灣發展,首張專輯《對你愛不完》一炮而紅。

有了臺灣的證明,郭富城在1992年風風光光地殺回香港,並以光速飆升至一線,人氣追上了另外三位天王。張學友那邊,自從80年代出道之後,就一直在歌壇穩紮穩打,雖然中途低谷了一段時間,但好在及時恢復過來,在90年代繼續以出色的唱片徵戰樂壇。

1992年,「四大天王」的稱號正式誕生,之後就是香港樂壇被他們統治的時代。張學友的《吻別》創下銷量奇蹟,破天荒反過來被外國人拿去翻唱,郭富城繼續發揮自己的野性魅力,舞王地位進一步提高,黎明所拍攝的手機廣告成為現象級廣告,劉德華全面發展,哪裡都能看到他。香港的各類音樂獎項被他們拿走80%,獲獎名單歌迷戲稱為「四人的排列組合」。

「四大天王」的大火,也導致公司將資源全部傾向於他們,其他歌手——哪怕是李克勤這種程度的,都被公司忽視了,李克勤向公司表示不滿後,公司不僅沒有把水端平,反而變本加厲地將他晾在一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克勤寫出那首鼓舞人心的《紅日》。連李克勤都拿不到資源,更不用提那些未成火候的歌手,甚至連女歌手那邊都被波及到了,因此有評論表示,四大天王將整個樂壇的資源都吸取了過來,導致其他歌手無法生長,也最終導致了香港樂壇後繼無人。

前面提到,90年代的香港樂壇已經足夠成熟,又因為資源稀缺,所以歌手只能屈服於公司的操控,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一個女人十分不屑於這套運作機制,於是按照自己的那一套來做音樂,之後,她不僅徵服了香港樂壇,還衝出了亞洲,成為第一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華語歌手,她就是王菲。

王菲在1989年就發行了第一張粵語專輯,但反響平平,她大陸人的身份也一直被歧視,不但名字被改成「王靖雯」,公司員工還表示拒絕給「大陸妹」宣傳,在公司發生人事變動後,王菲更是直接被甩賣給了滾石唱片。公司不看好王菲,王菲也同樣瞧不上他們,她撕毀了滾石的合約並表示再也不要回到香港。

不過幸好王菲只是一時之氣,1992年,她在師傅的勸說下回到了香港,並遇到了經紀人陳家瑛。雖說她的合約還在原來的公司,但這次她不用被公司強行操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新專輯《coming home》不僅沒有掩蓋自己大陸人的身份,還仿佛故意懟人般地在唱片封面上展現了綠皮火車等大陸元素。王菲想用《容易受傷的女人》作為主打歌,卻遭到反對,但畢竟此時的王菲還是有決策權的,於是《容易受傷的女人》得以順利發行,這首歌發行後一炮而紅,徹底洗刷了她頭三年受的委屈。

做出成績後,王菲有了更大的話語權和自由度,在之後的音樂裡,她一方面穩定地輸出《執迷不悔》《如風》《愛與痛的邊緣》這類符合市場的音樂,同時也開始吸納另類搖滾、夢幻流行、Trip-hop等元素,推出了《冷戰》《夢中人》等歌曲,這兩首前衛的歌是直接翻唱的,不過後期她就開始組建自己的創作團隊,並將這種前衛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原創歌曲中。

當時的香港樂壇主要以改編日本和歐美流行歌曲為主,王菲的音樂跳出了港樂的固有框架,給當時的聽眾帶來了更多新鮮和超前的東西,因此她的影響力不局限於香港,而是覆蓋了整個華語樂壇。

90年代還有一個新鮮現象,就是臺灣和香港開始互相輸送歌手。

1990-93年,林憶蓮在臺灣推出了《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不必在乎我是誰》《當愛已成往事》等經典國語歌曲,奠定了華語天后的地位。

1994年,王菲的國語專輯《天空》在臺灣銷量火爆。

同年,周華健以天王之勢從臺灣闖入香港,即使90年代四大天王如日中天,周華健依然獲得一席之位。

1998年,在臺灣爆火的張惠妹,拿下香港三個重量級獎項。

同年,陳慧琳進軍臺灣,推出那首火遍臺灣及東南亞的《記事本》。

表面看來,一個歌手在兩地開花是很正常的事,但有觀點表示,外來者周華健能頂住四大天王的壓力火起來,其實暗示著當時的香港市場並不飽和,只是缺乏好的詞曲資源和優質的藝人,這也預示著香港樂壇即將走向衰敗。

97年通常被定義為香港樂壇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關於衰敗的原因,研究者們持有多種觀點。

一些人從時代背景考慮: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香港經濟下滑,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崛起,影響了音樂產業。

也有人認為,這完全是香港唱片公司的運營機制有問題,首先,歌曲基本改編自國外,缺乏原創能力,而此前繁華的香港樂壇對詞曲量的需求又特別大,導致資源迅速被透支然後崩盤。其次,唱片公司不願意給新人成長的機會,籤約後試水兩首不行,就迅速放棄,這就導致大魚被撈完了就沒了,而在詞曲創作方面,又是明顯的馬太效應,新人寫的歌沒人敢收,於是「兩個偉文撐起了整個香港樂壇」。最後就是香港歌壇的發展過於娛樂化,缺乏嚴肅音樂的根基,因此不夠穩定。

儘管97年被定義為轉折點,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們的謝霆鋒、twins、陳奕迅、楊千嬅、古巨基、鄧紫棋都還沒出場呢。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見證了香港樂壇興衰的唱片公司,出品的歌曲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
    七十年代寶麗金在香港成立分公司,香港寶麗金成立,1999年,環球唱片收購了寶麗金,香港寶麗金就此關張。香港寶麗金的三十年,記錄了香港樂壇的興衰。我們無數耳熟能詳的粵語金曲都出自香港寶麗金旗下的眾多著名歌手。
  • 香港電臺•金曲40•BEYOND•
    香港電臺舉辦「十大中文金曲」至今40載,與樂迷共同見證樂壇與香江同步成長。今年大會以「金曲40我和你」為主題,推出連串特備節目及活動,其中包括製作與各大學合作的電臺電視跨媒體節目《金曲40•大講堂》,邀請多位有份量的歌手、音樂人以至資深廣播人親臨大學校園,與青年學生互動交流,暢談他們的音樂理想與堅持,及對香港流行樂壇與中文歌曲發展的看法,藉此啟發莘莘學子。
  • 香港流行樂壇25年
    如果你看見過一些四、五十歲的婦女便如當年少女時一般尖叫著觀看自己當年的偶像如許冠傑、羅文的演唱,對香港樂壇的歷史會有更深一些的感性認識。燭光不才,想就本人所認識的範圍內為香港樂壇寫一個小傳,希望幫助只懂得有限幾年香港音樂的朋友們提高一下認識。其實最近的五年是香港樂壇史上最差的五年。
  • 香港電影往事知多少?「港片百曉生」魏君子的兩部寶藏之書
    我大概是2007年前後開始看魏君子的文章,從最早在網際網路上的論壇到後來的博客,以及在雜誌上的專欄,一篇又一篇,從他的文章裡,才知道原來邵氏和嘉禾的影壇爭霸,還有徐克、吳宇森、王晶、周星馳、成龍等等眾多香港影人的幕後往事,以前看香港電影只是看到了臺前的風光演義,看了魏君子的文章才知道香港電影背後的興衰往事。
  • 從香港樂壇頒獎禮說起,漫談港樂逐漸消逝的光環
    因為這兩人是香港樂壇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揭開了,就真的顏面無存了。90年代四大天王橫空出世,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們締造樂壇傳奇的同時,也湮滅了太多的可能性。新世紀天王天后們開始一個個退出樂壇,黃霑、羅文、張國榮、梅豔芳、林振強,這些粵語歌壇上尤如「擎天柱」式的名字,永遠離開。香港樂壇也就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局面,持續到今日。
  • 黃家駒26年前一句話,宣告了香港樂壇的死亡
    四年後的1993年,家駒意外墜落,客死他鄉;十四年後的2003年,哥哥抑鬱跳樓,香消玉損。很多人都說,如果家駒和哥哥都在,香港樂壇如今一定不至於如此衰敗。可以說當1982年TVB一手遮天,讓選秀歌手的風頭壓過原創音樂人時,香港樂壇二十年後的沒落就已經註定。
  • 華語樂壇-1974-1996年(40張)見證奇蹟的專輯
    1974年推出該碟《鬼馬雙星》。《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大哥許冠文外遊時創作的一首《鐵塔凌雲》開始推動了香港原創歌曲,從而其弟許冠傑開創了香港粵語歌曲的時代1979年推出該碟《閃1979年推出該碟《閃亮的日子》。當年達60多萬張。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華語歌壇的偶像天王,是臺灣當年最紅的男歌手及演員,也是華語歌壇第一位偶像和萬人迷。
  • 80年代香港樂壇「三王一後」,還記得他們三位嗎?再聽已成往事
    80年代香港樂壇「三王一後」,還記得他們三位嗎?再聽已成往事如今的香港演藝圈,早已失去了曾經的輝煌與繁榮之境,雖然不少歌手演員都很優秀,但是大部分都到了內地發展,港圈早已漸漸式微,早已無法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提並論了。
  • 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無人關注,真如黃霑所說:香港樂壇已死?
    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無人關注,真如黃霑所說:香港樂壇已死?兩人請在發表感言時,在現場呼籲:希望大家守住廣東話和香港文化。字裡行間表達了對香港粵語歌壇未來的擔憂,憂。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是無法挽回的現實了。回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歌壇,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前沿。
  • 華為音樂帶你重溫香港樂壇經典人物——梅豔芳
    在張國榮逝去15年後,他的愛人與歌迷卻從未忘記他。那時候紅極一時的香港樂壇,曾湧現了多少讓人記憶深刻的樂壇巨星,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驕傲和豐碑,他們曾引領華語流行音樂領域出現過一種全球流行歌壇罕見的現象,一種大多數國民所聽不懂的方言成為了引領流行音樂趨勢的主流聲音
  • 華語樂壇最後的輝煌:90年代的音樂人往事
    他取得了巨大的音樂成就:至今辦過百十場演唱會,1994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九次獲得十大金曲獎,堪稱拿獎專業戶。《男兒當自強》是林子祥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收錄在林子祥1991年1月1日發行的專輯《溫馨集》中。
  • 「四大天王」27年同臺往事,一部香港樂壇狂想曲
    夏燒得肌膚如情痕極又癢1990年,黎明因飾演《人在邊緣》而走紅,劉德華則因80年代出演的多部影視作品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當時各家經濟公司通過包裝的方式打造偶像派明星,黎明和劉德華因同屬偶像派,被合稱為雙子星。同時,張學友因其歌唱實力為大眾喜愛,這三人便又被樂壇合稱為「三劍客」。
  • 25年了,他是無數歌迷心中的No.1,香港樂壇的「末代歌王」
    011995年的香港樂壇表面輝煌,實則病態。那時候的粵語歌大多是找些日本歌重新填詞推出。音樂非音樂,歌手與偶像分不清楚,只要長得靚誰都能唱歌,唱什麼都有Fans。香港歌手想打開臺灣市場,就要往苦情歌猛攻。1997年,陳奕迅推出第一張國語專輯,目標是打開臺灣市場,擴大知名度。
  • 25年了,他是無數歌迷心中的No.1,香港樂壇的「末代歌王」
    01br1995年的香港樂壇表面輝煌,實則病態。那時候的粵語歌大多是找些日本歌重新填詞推出。就在這一首首小情歌的背後,病態的香港樂壇正在發生改變。金融危機、盜版橫行,電影市場開始火熱,讓許多唱片公司倒閉,歌手轉行拍戲。在這樣時代下,陳奕迅的優勢愈加明顯,與謝霆鋒、陳曉東逐漸有點「歌壇小天王」的樣子。
  • 2000年的香港樂壇長啥樣?
    都說90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那是唱片行業最後的狂歡。當新世紀來臨,網際網路開始成為音樂傳播的主要手段,香港樂壇的風吹向何方?每年年末年初頒發的四大頒獎典禮,記載了從金曲爆炸歌手瘋狂廝殺,到現如今青黃不接無人問津的香港樂壇,我們懷念那些光輝歲月,那些承載了青春的歌聲,哪些已漸漸遠去,哪些仍歷久彌新……千禧年是整個地球的變革之年,不僅因為這一年誕生了四字弟弟易烊千璽,香港樂壇也在這一年迎來了天王換屆,新人異軍突起的局面。
  • 如今的香港樂壇,真的沒落了嗎?
    看完這三個香港歌手的視頻之後,我情不自禁地發出一個感慨,如今的香港樂壇,真的沒落了嗎?!帶著這個疑問,我來盤點一下香港樂壇的現狀。後和50後的歌手在香港樂壇,40後和50後的歌手並不是很多,不過他們是香港流行歌曲的開創者,並且他們也曾經創造了屬於他們的輝煌。
  • 香港流行音樂史上10大殿堂級男歌手,你覺得誰最能代表香港樂壇?
    年許冠傑推出首張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才真正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香港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發展至今已將近四十年,其中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巨星,推出過大量膾炙人口的金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成長中的青少年。在此,小編選出了自己心中香港流行音樂史上10大殿堂級男歌手,他們的歌曲影響深遠,對華語音樂的貢獻也很巨大,但是要選出最能代表香港樂壇的巨星,你會選誰?10、陳奕迅
  • 老報新說:1983年2月香港時報 香港樂壇譚詠麟與結髮妻子愛情軼事
    今天,鞍山集報(雷鋒)文化收藏館館長、鞍山孫凱家庭藏報館館長孫凱,為大家講述報紙藏品中香港樂壇常青樹譚詠麟與結髮妻子楊潔薇的愛情故事。提起譚詠麟,可謂是一代家喻戶曉的演藝明星。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出生於香港,在華語地區素有「譚校長」的稱號。
  • 香港樂壇十大殿堂級男歌手,你覺得誰最能代表香港樂壇?
    1984年至1987年連續四屆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1987年作曲的歌曲《知心當玩偶》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以及十大勁歌金曲獎 。1988年溫拿樂隊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2月13日,譚詠麟宣布退出領獎。1996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獎金針獎 。2003年與李克勤組成左麟右李組合 。2007年獲得CASH音樂成就大獎 。
  • 香港樂壇10大靈魂歌手,張國榮僅排第六,第1名無人不服!
    粵語歌曲也是香港流行樂壇的代名詞,它見證了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香港商業文化的興衰。2011年甄妮獲得香港樂壇最高獎「金針獎」。  1976年推出首張英文專輯《Lam》。1980年,他憑《在水中央》和《分分鐘需要你》兩首歌曲在第三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獲兩個金曲獎而走紅。林子祥是香港樂壇高音方面很厲害的男歌手之一,他天生有一副極具衝擊力和爆破力的嗓音,換句話說就是歌喉特別「嗆」,幾乎無法模仿。在香港歌壇幾乎無人敢與之飆高音。1994年林子祥獲得香港樂壇最高獎「金針獎」。